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英国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今年5月份在中国预售,6月初我买了一本。广告词说,它媲美《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但比它们更心灵治愈。
当时生活比较糟糕,《追风筝的人》不想看,《偷影子的人》不吸引我,但是我需要一个“摆渡人”,将我渡出这种状态。
这部小说的题材和架构很好,想表达的东西我也知道,开头和结尾都好,但是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好。你一看就知道是新人,不要去相信作者简介,我敢保证这是她第一次写;否则就是,只有创意,没有才能,甚至连写作基本功都不够。因为剧情和对白很拧巴。我知道她想说什么,但是她说不准确,甚至说不出来。剧情转换之间没有台阶,也没有坡度,就直接往下跳。
那肯定得把好东西活活摔死啊。
除此之外,人物完全没有特征,就只是想讲完这样的一个故事而已。看完之后,你根本不知道人物的性格是什么,性情是什么,一无所知,就只有这么个故事。所以你读的时候,自己会感觉非常尴尬,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有这种反应,他为什么要那么说。
我看得十分尴尬。你知道在这里你应该有怎样的情绪,但是你做不到,因为作者不能将你这种情绪自然带出。
它只能算青春故事,不是作品,更跟文学不沾边。
顺便说一下,我这两天把《追风筝的人》看完了,实属一部好作品,不可多得。这本书我会在我的读书专栏里详细谈谈,具体什么时候开写,我也在考虑和计划中。这个专栏是专门写名著和好书的,算是给自己一个积累,因为我系统读的书太少太少了。
比起《追风筝的人》,《摆渡人》烂到了谷底,我真的想问图书商们,你们那样打广告好意思吗?
我不觉得中国缺乏好的读者,更不缺乏好作者,缺的是好的桥梁,好的图书出品商。图书商想盈利最大化,又没有专业个眼光,所以把好书压下来,只看什么能赚钱。读者找不到好书来看,只能看那些三九流的东西,三观完全被颠覆,甚至精神卫生搞不好,轻浮到了疯狂的程度。
一本并没有写好的书,拿再多的奖,只能说明人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
当然,我不想只评判,而不去行动——我向来不喜欢用嘴巴处世的人——我想做一个好的图书编辑,独立去挖掘好作者和好作品那种——现在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知道现在不是最好的时间,因为还要进行手术和治疗,自己也要进行全方位进修,而且杂志社约稿也越来越多,我也想有一些这样闲谈的时间。
其实我知道,不用出去工作,好好在家读书、写东西,坚持去上课,我也能做出一些成绩。但是怎么说呢?趁现在还年轻,多出去走走,多去了解这个行业更多的事物,包括人际和眼界,对个人的各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该有的磨砺和锻炼不能少,我不想过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它需要该有的规律和节奏感。
不要说我坚强,或者勇敢,我只是做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选择。生活本质是承受,你的所有选择背后,都意味着承受,只是看那是否是一份你愿意的承受。我也有想过妥协,想过退让,想过得过且过。但是我知道,那种选择,我终究是要脱离的,因为性格没有办法去承受那种东西。
爱情是要有运气的,我也被逼得想去找个他们口中所谓的不错的人,不费吹灰之力结婚算了。但是终究不能,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样结婚,我肯定是要离婚的。如果到时候有了小孩,那就变成罪,变成了最大的不负责任。所以我选择慢慢痛苦,慢慢消化,慢慢将自己愈合。
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管有没有人在一起,都能让自己过得很好。从思想独立,灵魂独立,到身体独立,经济独立。没有独立,就不要谈自由,因为独立才是最大的自由。
很多人说我坚强,说我勇敢,说我的文字里有哲学,说我总透露着忧伤。只有一个跟我父母一样年纪的品评人说得准确。他说,你很优秀,也很善良。
勇敢和坚强不是优点,它只是性格,是被生活逼到了一个角落里,才有的反抗。因为你不想去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那个品评人最厉害的,就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看到了一个人的本质。
一些想拿我表现自己的人,不敢说我优秀,也不可能去看到我的善良。而我最清楚,我身上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优秀和善良。
没在深夜哭过,不足以谈人生。不读上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而我的生活,就是将这两件事彻底实践。不是我选择了它们,是它们选择了我,所以我有了资本。
小时候读的书很杂,学生时代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我自知读书甚少,现在得好好系统补课。古人说,少年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其实壮年读书最好,不远也不近,能在经历中理解,却不至于懂得太晚,无法改变和挽回。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小孩的奶瓶,在现实中哭得无法自拔的时候,奶瓶塞嘴里,立马安静了、满足了。小孩子哭闹中,妈妈一抱就笑了;我不能找妈妈,我找我的“奶瓶”。
以前爷爷奶奶是我的“奶瓶”,他们在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见到我,总会远远张开双臂,笑着等我狂奔入怀。他们不会讲道理,不会做判断,只要谁惹我不开心,就必与谁为敌。他们离开后,我被强制性“断奶”,偶尔会有人来将我喂饱、逗笑,但终究不会像他们一样,持续二十几年。
我必须自己有“奶瓶”。
我妈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但她没有给我太多的安全感。她的爱似乎是有条件的,她希望我出人头地,我不能让她失望。而爷爷奶奶不同,他们在心底相信我的一切,不管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或者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前天晚上梦到奶奶,她在我不在的时候,帮我重新整理了床和被子,我回来发脾气说,我不要那么弄。我还是那么笑着,跟我说,我只是怕你冷。说完,准备离开。我问,你去哪?她说,去干活。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干什么活?她说,不干活就没的吃。
那一刻,我涌起当年的自责,如果我有钱,我就不会让她那样。
如果我当时真的长大成人,他们就不会死,活到现在也不是难事。可惜,可惜,可惜……
我在漫无边际的深夜里,哭得不能自已。
她去世三年,爷爷去世五年,我还是不能去想。我以为自己可以慢慢走出来,可是在每一个相似的时刻,所有的伤口都如刚刚才生长出来的。如果人真的有灵魂,我希望它不要离开,轻轻推开我的梦进来。
其实《摆渡人》讲的也是灵魂。
一个生活很糟糕的女孩,因为火车事故,灵魂出窍。有一个摆渡人,负责将灵魂带到它们该去的地方,但是他进不去那里,也来不了人间。摆渡人带她走的过程中,两个人相爱了。她为了跟摆渡人在一起,冲破规则和突围,要他跟自己返回人间。
他们都不知道行不行,但她拿出所有的勇气,要求他跟自己试试。他一直做摆渡人,一直在这里,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只能这样。就像一个中规中矩的男孩,遇到一个很爱他的女孩,要带他去他从来不敢去想,甚至这辈子都没有想过的世界一样。
她只问他,你爱我吗?
他承认,爱。
只要有爱, 她就有勇气。
勇气不是从来就有的,勇敢走下去不代表我没有恐惧和怀疑,但是有爱,我就有了一切力量。
最后,他们成功了。
构思很好,但被写砸了,可惜了。这本书还是别看了,如果要看这个题材,我觉得电影《消失的爱人》比这个经典得多。
爱情是美丽的,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勇敢,要一起勇敢。如果人生只能带一样东西上路,我会带上勇敢,突破一切重围,将一切未知都变成我们共同向往的可能。
当时生活比较糟糕,《追风筝的人》不想看,《偷影子的人》不吸引我,但是我需要一个“摆渡人”,将我渡出这种状态。
这部小说的题材和架构很好,想表达的东西我也知道,开头和结尾都好,但是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好。你一看就知道是新人,不要去相信作者简介,我敢保证这是她第一次写;否则就是,只有创意,没有才能,甚至连写作基本功都不够。因为剧情和对白很拧巴。我知道她想说什么,但是她说不准确,甚至说不出来。剧情转换之间没有台阶,也没有坡度,就直接往下跳。
那肯定得把好东西活活摔死啊。
除此之外,人物完全没有特征,就只是想讲完这样的一个故事而已。看完之后,你根本不知道人物的性格是什么,性情是什么,一无所知,就只有这么个故事。所以你读的时候,自己会感觉非常尴尬,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有这种反应,他为什么要那么说。
我看得十分尴尬。你知道在这里你应该有怎样的情绪,但是你做不到,因为作者不能将你这种情绪自然带出。
它只能算青春故事,不是作品,更跟文学不沾边。
顺便说一下,我这两天把《追风筝的人》看完了,实属一部好作品,不可多得。这本书我会在我的读书专栏里详细谈谈,具体什么时候开写,我也在考虑和计划中。这个专栏是专门写名著和好书的,算是给自己一个积累,因为我系统读的书太少太少了。
比起《追风筝的人》,《摆渡人》烂到了谷底,我真的想问图书商们,你们那样打广告好意思吗?
我不觉得中国缺乏好的读者,更不缺乏好作者,缺的是好的桥梁,好的图书出品商。图书商想盈利最大化,又没有专业个眼光,所以把好书压下来,只看什么能赚钱。读者找不到好书来看,只能看那些三九流的东西,三观完全被颠覆,甚至精神卫生搞不好,轻浮到了疯狂的程度。
一本并没有写好的书,拿再多的奖,只能说明人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
当然,我不想只评判,而不去行动——我向来不喜欢用嘴巴处世的人——我想做一个好的图书编辑,独立去挖掘好作者和好作品那种——现在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知道现在不是最好的时间,因为还要进行手术和治疗,自己也要进行全方位进修,而且杂志社约稿也越来越多,我也想有一些这样闲谈的时间。
其实我知道,不用出去工作,好好在家读书、写东西,坚持去上课,我也能做出一些成绩。但是怎么说呢?趁现在还年轻,多出去走走,多去了解这个行业更多的事物,包括人际和眼界,对个人的各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该有的磨砺和锻炼不能少,我不想过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它需要该有的规律和节奏感。
不要说我坚强,或者勇敢,我只是做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选择。生活本质是承受,你的所有选择背后,都意味着承受,只是看那是否是一份你愿意的承受。我也有想过妥协,想过退让,想过得过且过。但是我知道,那种选择,我终究是要脱离的,因为性格没有办法去承受那种东西。
爱情是要有运气的,我也被逼得想去找个他们口中所谓的不错的人,不费吹灰之力结婚算了。但是终究不能,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样结婚,我肯定是要离婚的。如果到时候有了小孩,那就变成罪,变成了最大的不负责任。所以我选择慢慢痛苦,慢慢消化,慢慢将自己愈合。
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管有没有人在一起,都能让自己过得很好。从思想独立,灵魂独立,到身体独立,经济独立。没有独立,就不要谈自由,因为独立才是最大的自由。
很多人说我坚强,说我勇敢,说我的文字里有哲学,说我总透露着忧伤。只有一个跟我父母一样年纪的品评人说得准确。他说,你很优秀,也很善良。
勇敢和坚强不是优点,它只是性格,是被生活逼到了一个角落里,才有的反抗。因为你不想去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那个品评人最厉害的,就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看到了一个人的本质。
一些想拿我表现自己的人,不敢说我优秀,也不可能去看到我的善良。而我最清楚,我身上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优秀和善良。
没在深夜哭过,不足以谈人生。不读上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而我的生活,就是将这两件事彻底实践。不是我选择了它们,是它们选择了我,所以我有了资本。
小时候读的书很杂,学生时代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我自知读书甚少,现在得好好系统补课。古人说,少年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其实壮年读书最好,不远也不近,能在经历中理解,却不至于懂得太晚,无法改变和挽回。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小孩的奶瓶,在现实中哭得无法自拔的时候,奶瓶塞嘴里,立马安静了、满足了。小孩子哭闹中,妈妈一抱就笑了;我不能找妈妈,我找我的“奶瓶”。
以前爷爷奶奶是我的“奶瓶”,他们在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见到我,总会远远张开双臂,笑着等我狂奔入怀。他们不会讲道理,不会做判断,只要谁惹我不开心,就必与谁为敌。他们离开后,我被强制性“断奶”,偶尔会有人来将我喂饱、逗笑,但终究不会像他们一样,持续二十几年。
我必须自己有“奶瓶”。
我妈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但她没有给我太多的安全感。她的爱似乎是有条件的,她希望我出人头地,我不能让她失望。而爷爷奶奶不同,他们在心底相信我的一切,不管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或者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前天晚上梦到奶奶,她在我不在的时候,帮我重新整理了床和被子,我回来发脾气说,我不要那么弄。我还是那么笑着,跟我说,我只是怕你冷。说完,准备离开。我问,你去哪?她说,去干活。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干什么活?她说,不干活就没的吃。
那一刻,我涌起当年的自责,如果我有钱,我就不会让她那样。
如果我当时真的长大成人,他们就不会死,活到现在也不是难事。可惜,可惜,可惜……
我在漫无边际的深夜里,哭得不能自已。
她去世三年,爷爷去世五年,我还是不能去想。我以为自己可以慢慢走出来,可是在每一个相似的时刻,所有的伤口都如刚刚才生长出来的。如果人真的有灵魂,我希望它不要离开,轻轻推开我的梦进来。
其实《摆渡人》讲的也是灵魂。
一个生活很糟糕的女孩,因为火车事故,灵魂出窍。有一个摆渡人,负责将灵魂带到它们该去的地方,但是他进不去那里,也来不了人间。摆渡人带她走的过程中,两个人相爱了。她为了跟摆渡人在一起,冲破规则和突围,要他跟自己返回人间。
他们都不知道行不行,但她拿出所有的勇气,要求他跟自己试试。他一直做摆渡人,一直在这里,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只能这样。就像一个中规中矩的男孩,遇到一个很爱他的女孩,要带他去他从来不敢去想,甚至这辈子都没有想过的世界一样。
她只问他,你爱我吗?
他承认,爱。
只要有爱, 她就有勇气。
勇气不是从来就有的,勇敢走下去不代表我没有恐惧和怀疑,但是有爱,我就有了一切力量。
最后,他们成功了。
构思很好,但被写砸了,可惜了。这本书还是别看了,如果要看这个题材,我觉得电影《消失的爱人》比这个经典得多。
爱情是美丽的,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勇敢,要一起勇敢。如果人生只能带一样东西上路,我会带上勇敢,突破一切重围,将一切未知都变成我们共同向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