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我所有的恨,与洪水涨起
“有些人死在退潮里;有些人死在浅水滩里;有些人却死在洪水里。”
——第一百三十五章,亚哈最后一次追击白鲸时,对阻拦他的大副斯达巴克说
和许多别的伟大小说不同,《白鲸》里,“爱”几乎是缺席的。
这个字与它所代表的感情只在小说开头,以实玛利向魁魁格剖白时存在过,然而当亚哈出现,当另一种情感的剖白成为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并直到奏击完最后一个音符,“爱”就和把裴阔德号送上大海的法勒船长一起悄然离场了。亚哈恨得撼天动地。海洋虽然广袤,要容纳他的恨、他炽盛的愤怒、他的誓言,却仿佛还是太狭窄。许多别的伟大小说告诉我们,爱是人类生命的驱力,但在亚哈身上,恨就是他灵魂的根源,他依靠恨获得不朽,就像历经丰功伟绩的赫拉克勒斯在熊熊焚身的火光中获得不朽一样。
甚至道德也在这部朝着人类社群的反方向驶去的小说里缺席了。用道德来丈量洪荒十分可笑,唯独勇气才能丈量它。我们能说魁魁格几次跳下海去救失足水手是道德的吗?能说胆怯的比普被遗忘在海水中是不道德的吗?能说亚哈鼓动全船人跟着他向白鲸复仇是自私的吗?能说最后面对白鲸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水手是利他的吗?能说亚哈对白痴比普流露出的仅有的温情是善吗?而当他为了截击近在眼前的莫比迪克,冷酷地拒绝拉吉号船长寻找儿子的哀求时,又能说他是恶吗?
洪荒中只有另外两个替代善与恶的词——伟美,和恐怖。
莫比迪克是伟美和恐怖的,亚哈同样如此。
他遵循着野兽的复仇原则:谁撕裂我的肢体,我便要杀死它;谁践踏我的尊严,我便要战胜它;谁从我手中逃脱,我便要不惜代价寻找它。在这个漫长却简单至极的故事里他始终在重复一件事。他问每艘遇见的船:你们看见白鲸吗?欢喜的船,哀恸的船,满载凯旋的船,落荒而逃的船,每一艘都听见他重复这句话,就同裴廓德号的水手们听他一遍遍重复自己的誓言——你们可有看见白鲸吗?
我要找到你。走遍整个世界我也要找到你。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涡流,走遍地狱的深渊。假使你是太阳,我便要它陨灭;假使你是风,我便与无形者搏斗。我要去天涯海角追击你,直到你喷干黑血,落尽鱼鳍。
这并非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豪勇,因为他实质上与白鲸完全对等。他(它)们是同样巨大的怪物。终于连叙述者以实玛利也淡出了叙述,读者完全忘记这本该是个旁观者限知视角的故事,亚哈,这个动机上的魔鬼、行为上的英雄,身影独自覆盖了整座舞台,“无论神明和人类,都不是他的邻居”。当费达拉向他预言将在生命尽头看见两架灵车,将死于绳索,是否让人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某一位可怖的悲剧英雄?决心与白鲸一同沉没的亚哈,就带着在真相面前狂笑的麦克白的胆色,白痴比普象征着的人性、引港人费达拉象征着的魔性、乃至他自身的英雄性,终于都从他身躯里一点点剥离,取而代之的是“洪荒性”。洪荒是通过莫比迪克的注视和他的呼吸,向他嘴里吹进来的一口风,和胸腔深处恨的火种一撞,瞬间轰轰烈烈地把他点燃了。
他的灵魂已完全奉献在这场伟美而恐怖的战斗中,倘若产生与读者的疏离,一切只因为它掉头不顾的专注。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从哪个角度来凝望他:是正面与他直视的莫比迪克,是冷静漠然以致毫无动容的费达拉,还是那只叼走亚哈的帽子、啄着桅顶的风向旗、直到被这面沉没的旗帜卷入水中的鹰。
最后说说文本。
梅尔维尔的叙述无疑是从心所欲枝蔓横生的。可令我惊叹的是,每一章结尾他都能将恣肆的情绪和感叹猛地一把攥住,力度稳健,就像庞大的捕鲸船快准狠地抛出小艇。这种节奏想必让他成了海明威的老师。谁又能说亚哈不是桑提亚哥的老师呢?
——第一百三十五章,亚哈最后一次追击白鲸时,对阻拦他的大副斯达巴克说
和许多别的伟大小说不同,《白鲸》里,“爱”几乎是缺席的。
这个字与它所代表的感情只在小说开头,以实玛利向魁魁格剖白时存在过,然而当亚哈出现,当另一种情感的剖白成为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并直到奏击完最后一个音符,“爱”就和把裴阔德号送上大海的法勒船长一起悄然离场了。亚哈恨得撼天动地。海洋虽然广袤,要容纳他的恨、他炽盛的愤怒、他的誓言,却仿佛还是太狭窄。许多别的伟大小说告诉我们,爱是人类生命的驱力,但在亚哈身上,恨就是他灵魂的根源,他依靠恨获得不朽,就像历经丰功伟绩的赫拉克勒斯在熊熊焚身的火光中获得不朽一样。
甚至道德也在这部朝着人类社群的反方向驶去的小说里缺席了。用道德来丈量洪荒十分可笑,唯独勇气才能丈量它。我们能说魁魁格几次跳下海去救失足水手是道德的吗?能说胆怯的比普被遗忘在海水中是不道德的吗?能说亚哈鼓动全船人跟着他向白鲸复仇是自私的吗?能说最后面对白鲸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水手是利他的吗?能说亚哈对白痴比普流露出的仅有的温情是善吗?而当他为了截击近在眼前的莫比迪克,冷酷地拒绝拉吉号船长寻找儿子的哀求时,又能说他是恶吗?
洪荒中只有另外两个替代善与恶的词——伟美,和恐怖。
莫比迪克是伟美和恐怖的,亚哈同样如此。
他遵循着野兽的复仇原则:谁撕裂我的肢体,我便要杀死它;谁践踏我的尊严,我便要战胜它;谁从我手中逃脱,我便要不惜代价寻找它。在这个漫长却简单至极的故事里他始终在重复一件事。他问每艘遇见的船:你们看见白鲸吗?欢喜的船,哀恸的船,满载凯旋的船,落荒而逃的船,每一艘都听见他重复这句话,就同裴廓德号的水手们听他一遍遍重复自己的誓言——你们可有看见白鲸吗?
我要找到你。走遍整个世界我也要找到你。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涡流,走遍地狱的深渊。假使你是太阳,我便要它陨灭;假使你是风,我便与无形者搏斗。我要去天涯海角追击你,直到你喷干黑血,落尽鱼鳍。
这并非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豪勇,因为他实质上与白鲸完全对等。他(它)们是同样巨大的怪物。终于连叙述者以实玛利也淡出了叙述,读者完全忘记这本该是个旁观者限知视角的故事,亚哈,这个动机上的魔鬼、行为上的英雄,身影独自覆盖了整座舞台,“无论神明和人类,都不是他的邻居”。当费达拉向他预言将在生命尽头看见两架灵车,将死于绳索,是否让人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某一位可怖的悲剧英雄?决心与白鲸一同沉没的亚哈,就带着在真相面前狂笑的麦克白的胆色,白痴比普象征着的人性、引港人费达拉象征着的魔性、乃至他自身的英雄性,终于都从他身躯里一点点剥离,取而代之的是“洪荒性”。洪荒是通过莫比迪克的注视和他的呼吸,向他嘴里吹进来的一口风,和胸腔深处恨的火种一撞,瞬间轰轰烈烈地把他点燃了。
他的灵魂已完全奉献在这场伟美而恐怖的战斗中,倘若产生与读者的疏离,一切只因为它掉头不顾的专注。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从哪个角度来凝望他:是正面与他直视的莫比迪克,是冷静漠然以致毫无动容的费达拉,还是那只叼走亚哈的帽子、啄着桅顶的风向旗、直到被这面沉没的旗帜卷入水中的鹰。
最后说说文本。
梅尔维尔的叙述无疑是从心所欲枝蔓横生的。可令我惊叹的是,每一章结尾他都能将恣肆的情绪和感叹猛地一把攥住,力度稳健,就像庞大的捕鲸船快准狠地抛出小艇。这种节奏想必让他成了海明威的老师。谁又能说亚哈不是桑提亚哥的老师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