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

写这个日本稿子时发现一个问题:在展示战争的损害、战争的残酷方面,中国完败,尽管它是更大更主要的受害者。
这是找各种资料时留下的强烈印象。战后日本人对于战争残酷、战争创伤的记录,非常细致,日记、档案、文件、回忆录,口述史、各种第一手的物证以及各种史书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栋;除此之外,因为日本纪实摄影起步早,战前日本摄影已经趋于成熟,这批摄影师在战后拍摄了大量关于战争创伤的纪实作品,很多照片都很打动人;加上,日本研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是美国的显学,涌现出的经典之作中都不乏理解和同情,比如《拥抱战败》《日本帝国衰亡》都深刻地记录和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即使今天看来仍动人心魄。此外,日本还是核战争的唯一受害者,综合这些因素,在国际社会或者说在英文世界里,日本更多地是战争的受害者和反思者,加害者的一面被模糊化。
反观中国:因为建国后很快掀起了对“战争残酷论”的批判,人道主义、人权与自由等也被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被摒弃,所以谈论战争的创伤、反战在49年后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于是留下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多是战争国的轻浮的各种欢天喜地。与此同时,从49年之后的局部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备战备荒,到对台反美,第一次对越作战,中国长期处于备战状态,长期进行着战争动员宣传,这就造成,展示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战争的反思在新中国很少,第一手的人证物证很多都没有留下来,对于战争破坏的记录很不完整,以至于死亡的3000万人都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模糊的面孔,无法还原成鲜活的生命。
抗战老兵时隔几十年才开始大规模回忆,但记忆模糊以及长期间被洗脑,回忆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动人的细节,而且不少已不可信。战争创伤的记录和展示,无论文字和图片,高质量的数量很少,所以也很少被译介到国外。如果没有张纯如和另一位胡姓华裔女作家的英文著作(忘记了她的名字),中国的战争受害者形象将更加单薄。
因此看到70年阅兵,会觉得不过是战胜国轻浮举止的延续,为什么省下来点钱来抢救那些马上消亡的战争记忆以及更多值得做的事上?战争创伤记录的缺失,也许会造成国人缺乏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因为隔代之后,那些痛苦无法传递给后人,反战精神难以深入心灵,看看铁血论坛上激情豪迈的网友,难保没有穷兵黩武的那天。
这是找各种资料时留下的强烈印象。战后日本人对于战争残酷、战争创伤的记录,非常细致,日记、档案、文件、回忆录,口述史、各种第一手的物证以及各种史书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栋;除此之外,因为日本纪实摄影起步早,战前日本摄影已经趋于成熟,这批摄影师在战后拍摄了大量关于战争创伤的纪实作品,很多照片都很打动人;加上,日本研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是美国的显学,涌现出的经典之作中都不乏理解和同情,比如《拥抱战败》《日本帝国衰亡》都深刻地记录和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即使今天看来仍动人心魄。此外,日本还是核战争的唯一受害者,综合这些因素,在国际社会或者说在英文世界里,日本更多地是战争的受害者和反思者,加害者的一面被模糊化。
反观中国:因为建国后很快掀起了对“战争残酷论”的批判,人道主义、人权与自由等也被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被摒弃,所以谈论战争的创伤、反战在49年后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于是留下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多是战争国的轻浮的各种欢天喜地。与此同时,从49年之后的局部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备战备荒,到对台反美,第一次对越作战,中国长期处于备战状态,长期进行着战争动员宣传,这就造成,展示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战争的反思在新中国很少,第一手的人证物证很多都没有留下来,对于战争破坏的记录很不完整,以至于死亡的3000万人都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模糊的面孔,无法还原成鲜活的生命。
抗战老兵时隔几十年才开始大规模回忆,但记忆模糊以及长期间被洗脑,回忆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动人的细节,而且不少已不可信。战争创伤的记录和展示,无论文字和图片,高质量的数量很少,所以也很少被译介到国外。如果没有张纯如和另一位胡姓华裔女作家的英文著作(忘记了她的名字),中国的战争受害者形象将更加单薄。
因此看到70年阅兵,会觉得不过是战胜国轻浮举止的延续,为什么省下来点钱来抢救那些马上消亡的战争记忆以及更多值得做的事上?战争创伤记录的缺失,也许会造成国人缺乏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因为隔代之后,那些痛苦无法传递给后人,反战精神难以深入心灵,看看铁血论坛上激情豪迈的网友,难保没有穷兵黩武的那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