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喂猪割草等政审上大学的政商领导们,你了解多少

一直很喜欢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春秋繁露》里引用古人云:不知来,视诸往。大概意思是说,我们体察一个人,一个社会群体,如果看不清未来,不如反观其过去。
这一直是我读书的体验。好的书,不仅文笔精彩,引人入胜,更是往往能对我们认识当下社会提供支撑。于是不再是满足于八卦,而是开始追问。当读书也开始追问,你会找到新的乐趣。这是阅读特有的魅力。
1 #你好,政商长辈们#
我认识这样的一群人,应该说是一群长辈。
他们大部分人敢拼敢闯,又不失政治智慧。他们大部分人的学历水平都让今天的大学生们不屑一顾,甚至为那些动辄"XXX工业/职业大学"老掉牙的牌子觉得好笑。
他们可能已经很少再提起自己当年一边在农村猪圈里喂猪,一边拿着如天书般的英语课本苦读。
他们也曾经背单词、考试排名,然后坐在家里苦苦等政审的结果祈祷着改变命运。
他们一个县里可能一年才10个念大学的名额,他们也许上大学才人生第一次坐上了绿皮的火车。
在当年号称商界思想家冯仑的畅销书《野蛮生长》里,他写政商关系写得隐晦而巧妙,写王石潘石屹夫妻牟其中发家史也是遮遮掩掩,结论反而给得聪明且痛快:亲兄弟还是不要一起做生意的好。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又顺手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第108页,赫赫然看见自己写在书缝里一句笔记:
"家族长青、基业长青",好像没钱的人知道怎么做,而有钱的人怎么也做不好。
这句笔记的旁边,是冯仑的这段内容:
金钱和道德在中国也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家族超过100年还挣钱的,因为制度建设时间太短。这几十年有钱人变穷人了,过几十年穷人又变成暴发户了。大家都崇拜英雄,但是没人相信挣钱是个长久的事,所以在中国钱永远不如道德更有力量。挣钱也就几十年,人的寿命可能有七八十年,道德伦理存续了几千年。……
所以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钱人在道德上永远都是有问题的。一个家族最初积累的财富,几十年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破败,再十几年后新一代又开始折腾,永远都有‘原罪’,不道德事情在中国的文化记忆当中是根深蒂固的。……
在中国,有钱人是无所畏惧的,穷人更是无所畏惧的,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的情况下,有钱人就不自律,抢钱的人也不自律,于是大家在钱的问题上没有任何恐惧,也没有崇高的感觉,认为钱就是自己的,不是上帝的。
中国人进庙是为了把钱拿回家,求安生,求保佑发财。西方人进教堂是要捐掉钱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中国不太容易建立起对钱的正面的道德评价系统。
四年前读完冯仑的这本书,我是有很多疑问和好奇的:
其一,究竟一代们的政商关系有怎样的原罪?
其二,中国上亿人口最终为官、为企业家的一代比例也并不是特别高,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成为了一代?
最后,成为一代的长辈们,你们又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洪流?
2 #高手过招:是江湖,不是市场经济#
读完《野蛮生长》没多久,黄晓阳《二号首长》系列官场小说突然就从新浪读书上火了。还记得2011年出差的日子,无论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哪家机场,候机室几乎是人手一本地在阅读着。
而如今回想,《二号首长》系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外传《高手过招》。故事的主线大概是,省委书记的大学同学,一位业内知名的商人双规,于是一场介于省委书记和省长之间的角力展开。
故事精彩倒不完全是这样高层布局,而是居中真正的主角是这位商人的红颜知己舒律师。借用一个律师之眼,又借用了俩人当年初恋的遗憾,呈现了整个上层暗中角力的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不予遣年华。官场争斗,如高手过招,书里几次借用围棋中的战术来对比描述。
是不是有些熟悉?读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写当代社会的奢靡交织并不难,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书和电影都尽量还原了美国当时的富贵奢靡。而如果这一切并不是纯粹为了金钱,于是又有了别样的味道。黄晓阳终究不是个商人作家。也让这本书多了一些楚楚动人之处。
2012年3月,再次读罢《高手过招》我在效率手册上写下这段话:
读到最后,红了两次眼眶。
人生需要大智慧,无非在得失二字。选择了活下去,就是一个既定命题:为认为自己应该达到的成就而奋斗。
一个人,越是做到常人无法企及之事,越是成就常人的梦想。不一定他更幸福,但是,他一定值得尊重和佩服。
这是2000年后的政商故事,离我们太近,也让很多人有种种揣测和真实的借鉴学习之处。这固然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系列,尽管遗憾于第三部《二号首长》流产无法出版,影响力是无法否认的。
可我更难满足了:既然有了冯仑的现身说法,又有了2000年后的精彩小说,究竟,政商一代的长辈们你们恢复高考后的那20年,经历了什么?
(以前我们在微信号上转载推荐过黄晓阳的《当官是门技术活》,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最后的延伸阅读。)
3 #大江东去,浪淘尽#
3年后,我才因为男友的推荐,知道了阿耐和她的《大江东去》,读到了答案。
这里不得不稍微写一写阿耐女作家自己的背景,她是一代们的同时代人,1990年弃政从商,目前是江浙一家著名民企高管。闲暇之余,用笔名坚持写作7部小说,最长的便是《大江东去》这一套150万字。写到这里,她已然是我的榜样。
我去豆瓣上搜这本书,发现几个有趣的数据:
第一版发布于2009年,150万字,三册。
第一版评分9.2,第二版评分9.4,加起来阅读过的人却不超过1200人次。
看到有人写书评,直到现在网上依然还没有人知道阿耐的现实身份。可见她似乎并没有靠书出名梦、发财梦,忽然觉得有些可爱。当然粗略计算下阿耐的年龄段,似乎可爱用的有些不妥。
书摘一
书中国营企业家,也是全书男主角宋运辉,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初中毕业就自学考大学,十五六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从工厂技术员三班倒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厂领导,然后因为机遇和困难,去到沿海白手起家为国家开办新厂。从技术员到几千人的领导者,书中这么描述他的管理能力变迁:
"宋运辉真正开始有一把手气质和担当,还是东海项目第一次遭遇"禁运"危机。开始摆脱"想了再做"的禁锢。领导气质需要的是"有担当",这种魄力第一眼看上去是感性的,其实非常具有感染力,比说再多言语也有用。"
环顾四周,是和你一起坐在教室里的同学,还是你格子间左右的同事。我突然想起当年那个考上中部地区数一数二的高校的他,那么平淡地告诉我他拿到通知书后步行从陕北老家来学校报到的经历。他花了整整一个月在路上。其实这样的人,离我们时间空间并不遥远。
书摘二
书中民营企业家杨巡刚出道时,十五六岁没钱读书,赤手空拳就去了东北闯荡,在国营商店卖电线不成,开始为老乡守电线仓库。看到老乡们都在卖电器家电他萌生了开市场的想法,那一年他堵上所有家当砸钱砸老乡人脉开办了电器市场。
过年了,老乡们都回老家团聚,他让弟弟们回去陪妈妈,独自留下守市场。那时其实他已经是电器市场的小老板了,生活刚刚开始有了起色。这是当时在天寒地冻大东北守夜的一段描述:
"屋子里都是松木的香气,什么拉吊顶做柜台做隔断的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唯独最要紧的水泥地没法浇,太冷,浇下去就成冰渣,以后没法用。杨巡窝在一只隔断里,旁边都拿三夹板封上,算是一个小窝,可少少的暖炉热气哪里抵得住无孔不入的寒气,他非工作时间几乎就窝在被窝里了,最多是稍微冲出几步,到木屑上小便。
二十九那天,天很冷,杨巡看着书,做着课题,吸溜着鼻涕,偶尔啃一口烤馒头,自己都为自己感动。忽然听到远处似乎传来鞭炮声响。他侧头一向,对了,广播里说起,新开张的一家合资宾馆门口广场今天放烟火。……
果然,好多人围宾馆外面,吊着脖子看只有电视上才看到过的五彩焰火呼啸冲上天空,爆出一团一团美丽的花。他忍不住艳羡地注视大玻璃门里面水晶宫般的宾馆,这几乎是他见过最漂亮的地方。"
生意人,如今被我们称作企业家、老板。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倒爷"、"个体户",是没有政府保障、没有村镇大队支持的"三不管"人群。如今被我们喊烂了的"创业",在那些年都是"逼上梁山、为了活下去"才会有的选择。想想美国动不动放弃大学文凭辍学创业的独角兽,我们的长辈也许曾经也是放弃自己的高考名额给弟弟妹妹而选择当上"个体户"。在没政策、随时可能被国字头赶回去的市场江湖里沉浮。
书摘三
建国前的企业家,是如何教育他海归回国的孙女言商?
书中女主角梁思申外公道:
"一个人吧,真要是实诚到底,是不能做生意的,可是像杨巡滑头在外的也不行,谁都不愿跟一看就滑头的人交往。 可是凭你的道行,你连杨巡那么明显的滑头都看不出来,只能说你经历太少,谁都别怨。
只有三个办法,一个是等,等经历多了自然眼光毒辣;第二个是靠,以后独自跟国内奸商做生意,一定要来请教你外公,你外公什么人没见过,一见杨巡就知道他几根肚肠;第三个是疑,遇到所有人先存下戒心,断定他一半狡诈一半实诚,做事之前先想好预防。
这三条做到,以后基本不吃亏。国内人不讲规矩,你看看保姆,擦地只擦个中间,从来不蹲下去辛苦一点把弯转抹角擦到,这边的人啊,没点职业精神。听说是混大锅饭吃,混惯了。"
梁外公作为建国前上海的老一辈商人,对一个时代下的人性点评简直针针见血。我们既看到如宋运辉、杨巡敢闯勇于改变命运的一代长辈们,也要客观冷静看到"吃大锅饭"、"大集体"一代的长辈们。他们也曾年轻,他们如今跳着广场舞毫不畏惧城管或是民警的管理。抨击实事好坏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是如何长大的。也许,在和长辈同事、长辈亲人相处时,你会有新的想法。
一句话,学会有同理心。
这部书,我真的是一边读一边拍着大腿颔首做笔记,读完收获不小可是新问题又来了:1998年后的一代掌门人们,你们又经历了什么?你们是新闻里,身边的,或者公司内部的,谁?
书页再往后翻,我们就要开始被载入记录了。你想做什么样的一代?我还在思考,我也开始了记录。
依然还有迷茫和孤独无援的时候。感谢作者,感谢这些书本们,让我又度过了一个不沉闷的清晨。
向长辈致敬。
#本文已在微信号ShareMove上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这一直是我读书的体验。好的书,不仅文笔精彩,引人入胜,更是往往能对我们认识当下社会提供支撑。于是不再是满足于八卦,而是开始追问。当读书也开始追问,你会找到新的乐趣。这是阅读特有的魅力。
1 #你好,政商长辈们#
我认识这样的一群人,应该说是一群长辈。
他们大部分人敢拼敢闯,又不失政治智慧。他们大部分人的学历水平都让今天的大学生们不屑一顾,甚至为那些动辄"XXX工业/职业大学"老掉牙的牌子觉得好笑。
他们可能已经很少再提起自己当年一边在农村猪圈里喂猪,一边拿着如天书般的英语课本苦读。
他们也曾经背单词、考试排名,然后坐在家里苦苦等政审的结果祈祷着改变命运。
他们一个县里可能一年才10个念大学的名额,他们也许上大学才人生第一次坐上了绿皮的火车。
在当年号称商界思想家冯仑的畅销书《野蛮生长》里,他写政商关系写得隐晦而巧妙,写王石潘石屹夫妻牟其中发家史也是遮遮掩掩,结论反而给得聪明且痛快:亲兄弟还是不要一起做生意的好。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又顺手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第108页,赫赫然看见自己写在书缝里一句笔记:
"家族长青、基业长青",好像没钱的人知道怎么做,而有钱的人怎么也做不好。
这句笔记的旁边,是冯仑的这段内容:
金钱和道德在中国也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家族超过100年还挣钱的,因为制度建设时间太短。这几十年有钱人变穷人了,过几十年穷人又变成暴发户了。大家都崇拜英雄,但是没人相信挣钱是个长久的事,所以在中国钱永远不如道德更有力量。挣钱也就几十年,人的寿命可能有七八十年,道德伦理存续了几千年。……
所以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钱人在道德上永远都是有问题的。一个家族最初积累的财富,几十年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破败,再十几年后新一代又开始折腾,永远都有‘原罪’,不道德事情在中国的文化记忆当中是根深蒂固的。……
在中国,有钱人是无所畏惧的,穷人更是无所畏惧的,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的情况下,有钱人就不自律,抢钱的人也不自律,于是大家在钱的问题上没有任何恐惧,也没有崇高的感觉,认为钱就是自己的,不是上帝的。
中国人进庙是为了把钱拿回家,求安生,求保佑发财。西方人进教堂是要捐掉钱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中国不太容易建立起对钱的正面的道德评价系统。
四年前读完冯仑的这本书,我是有很多疑问和好奇的:
其一,究竟一代们的政商关系有怎样的原罪?
其二,中国上亿人口最终为官、为企业家的一代比例也并不是特别高,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成为了一代?
最后,成为一代的长辈们,你们又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洪流?
2 #高手过招:是江湖,不是市场经济#
读完《野蛮生长》没多久,黄晓阳《二号首长》系列官场小说突然就从新浪读书上火了。还记得2011年出差的日子,无论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哪家机场,候机室几乎是人手一本地在阅读着。
而如今回想,《二号首长》系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外传《高手过招》。故事的主线大概是,省委书记的大学同学,一位业内知名的商人双规,于是一场介于省委书记和省长之间的角力展开。
故事精彩倒不完全是这样高层布局,而是居中真正的主角是这位商人的红颜知己舒律师。借用一个律师之眼,又借用了俩人当年初恋的遗憾,呈现了整个上层暗中角力的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不予遣年华。官场争斗,如高手过招,书里几次借用围棋中的战术来对比描述。
是不是有些熟悉?读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写当代社会的奢靡交织并不难,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书和电影都尽量还原了美国当时的富贵奢靡。而如果这一切并不是纯粹为了金钱,于是又有了别样的味道。黄晓阳终究不是个商人作家。也让这本书多了一些楚楚动人之处。
2012年3月,再次读罢《高手过招》我在效率手册上写下这段话:
读到最后,红了两次眼眶。
人生需要大智慧,无非在得失二字。选择了活下去,就是一个既定命题:为认为自己应该达到的成就而奋斗。
一个人,越是做到常人无法企及之事,越是成就常人的梦想。不一定他更幸福,但是,他一定值得尊重和佩服。
这是2000年后的政商故事,离我们太近,也让很多人有种种揣测和真实的借鉴学习之处。这固然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系列,尽管遗憾于第三部《二号首长》流产无法出版,影响力是无法否认的。
可我更难满足了:既然有了冯仑的现身说法,又有了2000年后的精彩小说,究竟,政商一代的长辈们你们恢复高考后的那20年,经历了什么?
(以前我们在微信号上转载推荐过黄晓阳的《当官是门技术活》,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最后的延伸阅读。)
3 #大江东去,浪淘尽#
3年后,我才因为男友的推荐,知道了阿耐和她的《大江东去》,读到了答案。
这里不得不稍微写一写阿耐女作家自己的背景,她是一代们的同时代人,1990年弃政从商,目前是江浙一家著名民企高管。闲暇之余,用笔名坚持写作7部小说,最长的便是《大江东去》这一套150万字。写到这里,她已然是我的榜样。
我去豆瓣上搜这本书,发现几个有趣的数据:
第一版发布于2009年,150万字,三册。
第一版评分9.2,第二版评分9.4,加起来阅读过的人却不超过1200人次。
看到有人写书评,直到现在网上依然还没有人知道阿耐的现实身份。可见她似乎并没有靠书出名梦、发财梦,忽然觉得有些可爱。当然粗略计算下阿耐的年龄段,似乎可爱用的有些不妥。
书摘一
书中国营企业家,也是全书男主角宋运辉,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初中毕业就自学考大学,十五六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从工厂技术员三班倒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厂领导,然后因为机遇和困难,去到沿海白手起家为国家开办新厂。从技术员到几千人的领导者,书中这么描述他的管理能力变迁:
"宋运辉真正开始有一把手气质和担当,还是东海项目第一次遭遇"禁运"危机。开始摆脱"想了再做"的禁锢。领导气质需要的是"有担当",这种魄力第一眼看上去是感性的,其实非常具有感染力,比说再多言语也有用。"
环顾四周,是和你一起坐在教室里的同学,还是你格子间左右的同事。我突然想起当年那个考上中部地区数一数二的高校的他,那么平淡地告诉我他拿到通知书后步行从陕北老家来学校报到的经历。他花了整整一个月在路上。其实这样的人,离我们时间空间并不遥远。
书摘二
书中民营企业家杨巡刚出道时,十五六岁没钱读书,赤手空拳就去了东北闯荡,在国营商店卖电线不成,开始为老乡守电线仓库。看到老乡们都在卖电器家电他萌生了开市场的想法,那一年他堵上所有家当砸钱砸老乡人脉开办了电器市场。
过年了,老乡们都回老家团聚,他让弟弟们回去陪妈妈,独自留下守市场。那时其实他已经是电器市场的小老板了,生活刚刚开始有了起色。这是当时在天寒地冻大东北守夜的一段描述:
"屋子里都是松木的香气,什么拉吊顶做柜台做隔断的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唯独最要紧的水泥地没法浇,太冷,浇下去就成冰渣,以后没法用。杨巡窝在一只隔断里,旁边都拿三夹板封上,算是一个小窝,可少少的暖炉热气哪里抵得住无孔不入的寒气,他非工作时间几乎就窝在被窝里了,最多是稍微冲出几步,到木屑上小便。
二十九那天,天很冷,杨巡看着书,做着课题,吸溜着鼻涕,偶尔啃一口烤馒头,自己都为自己感动。忽然听到远处似乎传来鞭炮声响。他侧头一向,对了,广播里说起,新开张的一家合资宾馆门口广场今天放烟火。……
果然,好多人围宾馆外面,吊着脖子看只有电视上才看到过的五彩焰火呼啸冲上天空,爆出一团一团美丽的花。他忍不住艳羡地注视大玻璃门里面水晶宫般的宾馆,这几乎是他见过最漂亮的地方。"
生意人,如今被我们称作企业家、老板。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倒爷"、"个体户",是没有政府保障、没有村镇大队支持的"三不管"人群。如今被我们喊烂了的"创业",在那些年都是"逼上梁山、为了活下去"才会有的选择。想想美国动不动放弃大学文凭辍学创业的独角兽,我们的长辈也许曾经也是放弃自己的高考名额给弟弟妹妹而选择当上"个体户"。在没政策、随时可能被国字头赶回去的市场江湖里沉浮。
书摘三
建国前的企业家,是如何教育他海归回国的孙女言商?
书中女主角梁思申外公道:
"一个人吧,真要是实诚到底,是不能做生意的,可是像杨巡滑头在外的也不行,谁都不愿跟一看就滑头的人交往。 可是凭你的道行,你连杨巡那么明显的滑头都看不出来,只能说你经历太少,谁都别怨。
只有三个办法,一个是等,等经历多了自然眼光毒辣;第二个是靠,以后独自跟国内奸商做生意,一定要来请教你外公,你外公什么人没见过,一见杨巡就知道他几根肚肠;第三个是疑,遇到所有人先存下戒心,断定他一半狡诈一半实诚,做事之前先想好预防。
这三条做到,以后基本不吃亏。国内人不讲规矩,你看看保姆,擦地只擦个中间,从来不蹲下去辛苦一点把弯转抹角擦到,这边的人啊,没点职业精神。听说是混大锅饭吃,混惯了。"
梁外公作为建国前上海的老一辈商人,对一个时代下的人性点评简直针针见血。我们既看到如宋运辉、杨巡敢闯勇于改变命运的一代长辈们,也要客观冷静看到"吃大锅饭"、"大集体"一代的长辈们。他们也曾年轻,他们如今跳着广场舞毫不畏惧城管或是民警的管理。抨击实事好坏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是如何长大的。也许,在和长辈同事、长辈亲人相处时,你会有新的想法。
一句话,学会有同理心。
这部书,我真的是一边读一边拍着大腿颔首做笔记,读完收获不小可是新问题又来了:1998年后的一代掌门人们,你们又经历了什么?你们是新闻里,身边的,或者公司内部的,谁?
书页再往后翻,我们就要开始被载入记录了。你想做什么样的一代?我还在思考,我也开始了记录。
依然还有迷茫和孤独无援的时候。感谢作者,感谢这些书本们,让我又度过了一个不沉闷的清晨。
向长辈致敬。
#本文已在微信号ShareMove上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