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时的那轮明月
这本书写成于1932年,距今已有83年,差不多一个世纪,但,时光流逝,时代在变,有很多东西却没有变。
其一:父母对孩子的爱,固执而又深沉,说是不再爱了,却依然放不下;
其二:男人对所有美女都有垂涎之心,所缺的只是垂涎之力;
其三:男人有钱就能钓着美人;
其四:“恋爱”的流程下馆子、听戏、看电影、逛公园、商场扫货、最后……
其五:总有一小撮女人以恋爱为手段从男人那里获取美食美衣饰物等等。
黄惜时,一个好运气的孩子,生在乡村财主家里,能供他衣食饱暖,健康长大,受良好教育,再携一笔好钱到京城求学。
这笔钱是父亲用好多担稻谷换的,而这些稻谷背后又有多少跟黄惜时同龄的佃农子弟在泥土地里辛劳,滴的汗水大约和稻谷粒一样多,却一辈子也去不起一趟北平上海。
更幸运的是在恰当的年纪遇见恰当的人──白行素。
这个名字真是绝妙,当姑娘吐向黄惜时吐出自己的芳名时,真如兰馨扑面,清新悠远。
姑娘也是真好,家世好模样好品行好性格好,有此良伴,即便将来念不成书没个大功名,两人居于乡间农忙观稼穑农闲看看风景诗词唱和也是好的。
然而,男人对美女是不足餍的,黄惜时又盯上其他美女,先是与他同一学生公寓的高小姐,再则是米锦华。米锦华看则高冷,其实见钱就入彀,初时不解,青春年少的貌女孩,怎么会眼皮子那么沌?在知道她真正的身份后便也释然。说起来这姑娘她也算是有职业操守的,你花钱我就叫你乐嗬!
她的好友高小姐不知道与她是不是同一身份,书中没写明不能乱说,但观她在黄惜时为她花大钱买糖果买金别针后态度的由冷及暖,很可疑。
这两姑娘都如小雀儿,有米就上架。
人与动物的分际也就基于此吧!
另外,米锦华离开黄惜时倒叫我感觉很痛快,这种男人早甩早好。
从一开头就反感黄惜时。一般而言很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书中的男主角,要不喜欢也是后来做了些不好的事情才不喜欢。黄惜时真是个例外。
他在湖荡中看书时见着个红衣姑娘就开始心思浮荡,这倒也正常,哪个少年不怀春?但他这份心思,并不是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那个“动心”,而更像捕获一个猎物时动心眼。
之后发生的一切证明并非是我想歪了。
小黄在捕获女人上很有心眼,结识白行素后的种种作小伏低殷勤奉迎真称得上是二十四孝!然而,在新公寓见着高女士后的楼上觊觎,简直就像个登徒子,搭上米锦华后,马上就将白姑娘抛之脑后。
这真叫人齿冷。
他对女人根本就不是爱情,而只是猎艳。
更叫我反感的是他对父亲的态度。
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一些儿女一手接过父母供给的米粮给养,却又鄙薄轻视父母身份微贱不给自己长脸增威风。
黄守义也算是一方乡绅,一年能拿出几百大洋供儿子上学,却一样遭遇儿子的白眼冷遇,嫌其村土俗旧腐愚老!
有钱的父亲到底腰杆硬,以前给你个白眼狼的钱算打水漂了,但从此再休想拿老子一分一厘。
父亲翻脸,罩在黄惜时头上的伞没了,他的生活每况愈下,随着他的遭遇我们见识了当时北平的某些生存状态,譬如那个寺院的惨淡光景,镇子上的军人们远离家乡不知埋骨何处的张慌,小店铺的勉强经营。
都在苦苦挣扎。
于是为小黄同学感叹,放着那么好的日子,非要把自己作到那一步。
小黄也在感叹,而督促他走出关键一步的则是偶遇白行素。他终于勇敢地抖掉旧事,不再浑浑噩噩地混流年,断然地踏上一条新的人生路。
看到这里叫人精神一振。
还年轻,别怕走弯路,弯路上更有好风景。
若他跟白行素成婚,倒也是平平稳稳顺风顺水无波无澜,幸福是幸福,但总少些趣味,倒不如趁年轻时用双脚丈量一下天地,也丈量一下自己。
黄惜时倒不愧是条汉子,跌倒,又站起来了。
对他的改观始于他在会馆当了被褥然后撩起袍角走进东来顺勇猛地要了一份涮羊肉恨撮一顿!──这种人最是能豁得出去。
而这个世界在很多时候是属于豁得出去的人。
对他的好感,是他偶遇落难的米锦华时也转过一丝丝快感,但马上,想着是如何帮助她,不念旧恶,是一个男人最难得的品质。
书的结尾处,小黄成为真正的徒步旅行家,每走一处写一篇游记,稿费则寄与黄守义,这不只是一笔钱,而是一个走错路的孩子对自己的救赎,是一份中国式的孝心。
这时的黄惜时已名扬天下,他寄回的每一笔钱,哪怕只是几枚铜子儿,也如一朵镶金嵌玉的花,为黄家门楣增光添彩。
黄家不差钱,黄守义也不需要儿子能为家里挣多少钱,他只要儿子走正道有出息。
看上去似乎又是老掉牙的故事,但很喜欢这个结局,非大团圆,但更圆满。
黄惜时夜半时分在湖边树木中看到家乡的月亮,飞光千里,清华似水,这是一个人照见本心的明证吧?
若不犯错,若不走弯路,若没一连串的变故,即使看到这轮明月,也只是一般的明月。
所谓故事,就是由一些小事故串成的。
别怕事故,只要心正意清,你,就可以看见心中的那轮明月!
最后,张恨水先生被归于鸳鸯蝴蝶派,似有轻视之意,在看过他的几部书后感觉有些不太公正,他对当时社会各种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描擘相当细致,黄惜时在书中的每一笔花费都是一份民生记录。喜欢了解琐碎的日子,花生几毛茶几毛白菜几毛米几毛,很有意思。再看电视中穿着俗艳的民国剧感觉颇为虚浮。
其一:父母对孩子的爱,固执而又深沉,说是不再爱了,却依然放不下;
其二:男人对所有美女都有垂涎之心,所缺的只是垂涎之力;
其三:男人有钱就能钓着美人;
其四:“恋爱”的流程下馆子、听戏、看电影、逛公园、商场扫货、最后……
其五:总有一小撮女人以恋爱为手段从男人那里获取美食美衣饰物等等。
黄惜时,一个好运气的孩子,生在乡村财主家里,能供他衣食饱暖,健康长大,受良好教育,再携一笔好钱到京城求学。
这笔钱是父亲用好多担稻谷换的,而这些稻谷背后又有多少跟黄惜时同龄的佃农子弟在泥土地里辛劳,滴的汗水大约和稻谷粒一样多,却一辈子也去不起一趟北平上海。
更幸运的是在恰当的年纪遇见恰当的人──白行素。
这个名字真是绝妙,当姑娘吐向黄惜时吐出自己的芳名时,真如兰馨扑面,清新悠远。
姑娘也是真好,家世好模样好品行好性格好,有此良伴,即便将来念不成书没个大功名,两人居于乡间农忙观稼穑农闲看看风景诗词唱和也是好的。
然而,男人对美女是不足餍的,黄惜时又盯上其他美女,先是与他同一学生公寓的高小姐,再则是米锦华。米锦华看则高冷,其实见钱就入彀,初时不解,青春年少的貌女孩,怎么会眼皮子那么沌?在知道她真正的身份后便也释然。说起来这姑娘她也算是有职业操守的,你花钱我就叫你乐嗬!
她的好友高小姐不知道与她是不是同一身份,书中没写明不能乱说,但观她在黄惜时为她花大钱买糖果买金别针后态度的由冷及暖,很可疑。
这两姑娘都如小雀儿,有米就上架。
人与动物的分际也就基于此吧!
另外,米锦华离开黄惜时倒叫我感觉很痛快,这种男人早甩早好。
从一开头就反感黄惜时。一般而言很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书中的男主角,要不喜欢也是后来做了些不好的事情才不喜欢。黄惜时真是个例外。
他在湖荡中看书时见着个红衣姑娘就开始心思浮荡,这倒也正常,哪个少年不怀春?但他这份心思,并不是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那个“动心”,而更像捕获一个猎物时动心眼。
之后发生的一切证明并非是我想歪了。
小黄在捕获女人上很有心眼,结识白行素后的种种作小伏低殷勤奉迎真称得上是二十四孝!然而,在新公寓见着高女士后的楼上觊觎,简直就像个登徒子,搭上米锦华后,马上就将白姑娘抛之脑后。
这真叫人齿冷。
他对女人根本就不是爱情,而只是猎艳。
更叫我反感的是他对父亲的态度。
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一些儿女一手接过父母供给的米粮给养,却又鄙薄轻视父母身份微贱不给自己长脸增威风。
黄守义也算是一方乡绅,一年能拿出几百大洋供儿子上学,却一样遭遇儿子的白眼冷遇,嫌其村土俗旧腐愚老!
有钱的父亲到底腰杆硬,以前给你个白眼狼的钱算打水漂了,但从此再休想拿老子一分一厘。
父亲翻脸,罩在黄惜时头上的伞没了,他的生活每况愈下,随着他的遭遇我们见识了当时北平的某些生存状态,譬如那个寺院的惨淡光景,镇子上的军人们远离家乡不知埋骨何处的张慌,小店铺的勉强经营。
都在苦苦挣扎。
于是为小黄同学感叹,放着那么好的日子,非要把自己作到那一步。
小黄也在感叹,而督促他走出关键一步的则是偶遇白行素。他终于勇敢地抖掉旧事,不再浑浑噩噩地混流年,断然地踏上一条新的人生路。
看到这里叫人精神一振。
还年轻,别怕走弯路,弯路上更有好风景。
若他跟白行素成婚,倒也是平平稳稳顺风顺水无波无澜,幸福是幸福,但总少些趣味,倒不如趁年轻时用双脚丈量一下天地,也丈量一下自己。
黄惜时倒不愧是条汉子,跌倒,又站起来了。
对他的改观始于他在会馆当了被褥然后撩起袍角走进东来顺勇猛地要了一份涮羊肉恨撮一顿!──这种人最是能豁得出去。
而这个世界在很多时候是属于豁得出去的人。
对他的好感,是他偶遇落难的米锦华时也转过一丝丝快感,但马上,想着是如何帮助她,不念旧恶,是一个男人最难得的品质。
书的结尾处,小黄成为真正的徒步旅行家,每走一处写一篇游记,稿费则寄与黄守义,这不只是一笔钱,而是一个走错路的孩子对自己的救赎,是一份中国式的孝心。
这时的黄惜时已名扬天下,他寄回的每一笔钱,哪怕只是几枚铜子儿,也如一朵镶金嵌玉的花,为黄家门楣增光添彩。
黄家不差钱,黄守义也不需要儿子能为家里挣多少钱,他只要儿子走正道有出息。
看上去似乎又是老掉牙的故事,但很喜欢这个结局,非大团圆,但更圆满。
黄惜时夜半时分在湖边树木中看到家乡的月亮,飞光千里,清华似水,这是一个人照见本心的明证吧?
若不犯错,若不走弯路,若没一连串的变故,即使看到这轮明月,也只是一般的明月。
所谓故事,就是由一些小事故串成的。
别怕事故,只要心正意清,你,就可以看见心中的那轮明月!
最后,张恨水先生被归于鸳鸯蝴蝶派,似有轻视之意,在看过他的几部书后感觉有些不太公正,他对当时社会各种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描擘相当细致,黄惜时在书中的每一笔花费都是一份民生记录。喜欢了解琐碎的日子,花生几毛茶几毛白菜几毛米几毛,很有意思。再看电视中穿着俗艳的民国剧感觉颇为虚浮。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