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莱辛《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有感

因为一直对儿童感兴趣,初次看到薄薄的一本灰色暗纸花纹的书时,就被它麻布的质感以及烫印的黑色金属般的字给吸引了。第五个孩子?会有什么样子的呢?像安徒生童话里面上帝赐予的安吉尔吗?哦,那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爱迷人的小家伙。
打开封面,莱辛的文字简练而平易,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还带着一种特别的味道。开篇一个迷幻的场景,像极了杜拉斯的《情人》。大卫和海蕊,两个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独守本性的“异类”,不随世俗那样随意贩卖交易自已的情感,而是“贞妇”般秉持着一个信仰,寻找着灵魂中的伴侣。幸运地是,他们没有沦落为可怜的大龄剩男剩女,而是在人群中他们看见了彼此。
本来故事写到这,一切都很美好,一个刚刚绽放动人的爱之花的故事。然而生活总是琐碎的,牵扯到结婚,买房,还有婚后所有“食尽人间烟火”的柴米油盐,总让人觉得那么一些不耐。所幸的是,大卫和海蕊,他们对于婚姻,对于家庭,还有对于孩子无穷的憧憬和向往,迸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超脱一切现实的绳索,像是一路突飞猛进的汽轮,昂扬蓬发的意气和勇力让人不敢逼视。他们一拍即合,要生那么个七八个孩子,组建一个大家庭,每年邀请家人、朋友来参加热热闹闹的圣诞节趴。每天一睁开眼,他们就互相注视着彼此,含情脉脉满是爱意,“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也似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可以说他们完成了所有人对于幸福家庭的所有幻想。确实,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完整安宁的家庭幸福是每一个的梦想,像大卫和海蕊这样愿意倾其所有去维护它的人少之又少,可是这样的“幸福意志”和付诸行动的努力就真的弥足珍贵吗?
有人说莱辛的《第五个孩子》是一本恐怖小说,就在于第五个孩子的异常和不被世容以及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灾难。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可怕反而是大卫和海蕊看似追求幸福的举动之后的疯狂,真得太吓人了。大卫和海蕊实际上都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所以他们拼命地想要摆脱童年的阴影,拼命地渴望爱和家的温暖,所以他们想要通过建立自已的家,来获得未满足的儿时的缺憾,他们的疯狂也即在于此。大卫拼命地工作养家,海蕊则是完全放弃了自已的职业一心一意地——生孩子!这个刚刚才生下,另一个马上又孕育在肚子里。仿佛只有不断的孩子的到来,还有簇拥的一大堆人的关注和祝福,才能稍稍填补满这两个渴爱的年轻人的心,他们所有的满足都建立在“孩子”以及孩子所带来的“他人”(羡慕的目光)的身上。可悲的是,人无法自我确认,总要通过他人来确定自已,才知道和确定,我们真的幸福了吗?所以,孩子成了“工具”,一旦新出身的孩子不符合世人的想象,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范围,“他”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五个孩子——本(Ben)还没出世就是个小怪物,在母体中就像打鼓一样天崩地裂地拳打脚踢,把母亲折磨得拼命地暴走简直要发疯,出世后更是充满了破坏力,粗壮丑陋的外表和陌生严肃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他的到来不仅破坏了大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另外四个孩子也有直接的威胁。所有的人都对这样一个“未知的物体”感到胆寒,本能地去拒斥他,甚至他的父母。况且本的出身完全是在大卫和海蕊的计划之外,给家庭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当一切压过来的时候,加上本的异于常人——一两岁的时候就虐杀了猫狗的整个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初期症状表现,使得他的到来彻彻底底成为一个“悲剧”,而且是让人嘶声尖叫可怕的“噩梦”。
当第五个不符合他们“幻想”的孩子出身以后带来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让大卫和海蕊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被打破得支离破碎。因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即使营造出一切完好的假象,外表的幸福永远都不是真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被虚弱的,空荡荡的,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家庭关系给弄颠倒了,以为有了孩子,孩子好了,家庭就幸福了。其实不是的,夫妻才是婚姻家庭中的关键,两个彼此相爱的健全的人,互相信赖和互相成长,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出美满的家庭,并给孩子带来收益,从而健康成长。
当然,莱辛在《第五个孩子》中对于本的描述本身就是让人不安的,甚至于我也开始同情起海蕊他们不幸的遭遇。孩子确实都像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虽然是带着各自的气质来到这个世上,但是他们柔弱,需要大人的保护以求得生存,他们天生纯真无邪的表情和肉嘟嘟的体态总是惹人无限怜爱。可是,本这个异于常人的婴儿,种种表现确实让人觉得害怕。身体的发育速度超出一般理解,食量简直惊人,还有对于生肉鲜血的变态的渴望,歇斯底里地尖叫和闹腾,对他人始终没有什么情感回应,表现得特别的冷漠。可以说海蕊作为一个母亲的表现似乎已经足够,倾注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耐心以至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好像也没有什么改观和进步。而家庭也因此四分五裂,海蕊忽视了对其他孩子的照料,忽视了对丈夫的关心,整个家处在一种奇怪的氛围下,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已的需求变得不幸。似乎,这样的一个孩子确实不被世容,越早放弃好像也是应该的,可以理解的。
然而,到了莱辛下一部小说——《浮世畸零人》一切又大为不同了。原著叫作《Ben,in the world》,个人觉得《浮世畸零人》翻译得简直太好了,所有的意境全都出来了。有人批评莱辛这部小说没有上部的好,简洁明快而平淡辛辣的笔触让人欲罢不能,这一部略显好莱坞,戏剧化过浓,有点浮夸。可是当你真正配合了上一部看下来,你会震惊,感慨原来竟是这样啊,深深地喟叹一句。《第五个孩子》可以说用的是母亲的视角,而这一部完全是本的视角。在《浮世畸零人》中,你会看到一个异常单纯而良善的孩子,对于爱对于家人有着天生的渴求,甚至对于自然对于美也有异常的触感。每每看到班蜷缩在老夫人的腿下像一只渴望主人爱抚的狗,或是在睡梦中呜咽,对“班,你是个好孩子”“你做的很好”“班,你做对了”“你真棒”这些话强烈的渴望和涌上眼眶的泪水,这些都特别打动我,真心为班感到心酸,想要去抱抱他。
班成年后,孔武有力,心性简单,但智力却不能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他对人赤诚,也有人喜欢他,对他好,但更多的是利用他,欺诈他。他被骗去走私毒品,因为流落异国,又被一个导演看上,带去更远的国度,在那里,被一个科研机构发现,他的这种长相和心性,原来是因为返祖表现,研究他,就相当于直接研究原始人,所以,他被疯狂而野蛮地围捕……善良的人也是有的,可是善良却也无能为力。他们各自都是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不幸的过去,让他们真心地去同情和喜欢上本的不谙世事,然而生活的残酷也让自顾不暇更别说照顾本的一生,而社会上更多的人是残酷和冷漠的。
从小到大受到的冷遇,并没有让本愤世嫉俗或者报复社会,他还是像孩子一般的纯洁和对母亲对爱充满了向往。本一直受到的都是不平等的异样的眼神,是被拒绝和排斥。最后也只能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跳下悬崖,寻找自已的同类和自已的皈依。看到这里,有两点思考。一是本的异常,冷漠和不为世人所容可能是因为他“接受”到他们不欢迎的信号,从而养成如此之习惯,可以说是反向负面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如果家人一开始就都接受他,给予更多地耐心和一起玩耍的时间,会不会更好呢?第二方面,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多方位的连接会让人变得不那么“weird”。人如果身为异类,或许可能只能以死亡来抗争吧。
打开封面,莱辛的文字简练而平易,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还带着一种特别的味道。开篇一个迷幻的场景,像极了杜拉斯的《情人》。大卫和海蕊,两个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独守本性的“异类”,不随世俗那样随意贩卖交易自已的情感,而是“贞妇”般秉持着一个信仰,寻找着灵魂中的伴侣。幸运地是,他们没有沦落为可怜的大龄剩男剩女,而是在人群中他们看见了彼此。
本来故事写到这,一切都很美好,一个刚刚绽放动人的爱之花的故事。然而生活总是琐碎的,牵扯到结婚,买房,还有婚后所有“食尽人间烟火”的柴米油盐,总让人觉得那么一些不耐。所幸的是,大卫和海蕊,他们对于婚姻,对于家庭,还有对于孩子无穷的憧憬和向往,迸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超脱一切现实的绳索,像是一路突飞猛进的汽轮,昂扬蓬发的意气和勇力让人不敢逼视。他们一拍即合,要生那么个七八个孩子,组建一个大家庭,每年邀请家人、朋友来参加热热闹闹的圣诞节趴。每天一睁开眼,他们就互相注视着彼此,含情脉脉满是爱意,“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也似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可以说他们完成了所有人对于幸福家庭的所有幻想。确实,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完整安宁的家庭幸福是每一个的梦想,像大卫和海蕊这样愿意倾其所有去维护它的人少之又少,可是这样的“幸福意志”和付诸行动的努力就真的弥足珍贵吗?
有人说莱辛的《第五个孩子》是一本恐怖小说,就在于第五个孩子的异常和不被世容以及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灾难。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可怕反而是大卫和海蕊看似追求幸福的举动之后的疯狂,真得太吓人了。大卫和海蕊实际上都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所以他们拼命地想要摆脱童年的阴影,拼命地渴望爱和家的温暖,所以他们想要通过建立自已的家,来获得未满足的儿时的缺憾,他们的疯狂也即在于此。大卫拼命地工作养家,海蕊则是完全放弃了自已的职业一心一意地——生孩子!这个刚刚才生下,另一个马上又孕育在肚子里。仿佛只有不断的孩子的到来,还有簇拥的一大堆人的关注和祝福,才能稍稍填补满这两个渴爱的年轻人的心,他们所有的满足都建立在“孩子”以及孩子所带来的“他人”(羡慕的目光)的身上。可悲的是,人无法自我确认,总要通过他人来确定自已,才知道和确定,我们真的幸福了吗?所以,孩子成了“工具”,一旦新出身的孩子不符合世人的想象,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范围,“他”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五个孩子——本(Ben)还没出世就是个小怪物,在母体中就像打鼓一样天崩地裂地拳打脚踢,把母亲折磨得拼命地暴走简直要发疯,出世后更是充满了破坏力,粗壮丑陋的外表和陌生严肃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他的到来不仅破坏了大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另外四个孩子也有直接的威胁。所有的人都对这样一个“未知的物体”感到胆寒,本能地去拒斥他,甚至他的父母。况且本的出身完全是在大卫和海蕊的计划之外,给家庭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当一切压过来的时候,加上本的异于常人——一两岁的时候就虐杀了猫狗的整个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初期症状表现,使得他的到来彻彻底底成为一个“悲剧”,而且是让人嘶声尖叫可怕的“噩梦”。
当第五个不符合他们“幻想”的孩子出身以后带来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让大卫和海蕊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被打破得支离破碎。因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即使营造出一切完好的假象,外表的幸福永远都不是真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被虚弱的,空荡荡的,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家庭关系给弄颠倒了,以为有了孩子,孩子好了,家庭就幸福了。其实不是的,夫妻才是婚姻家庭中的关键,两个彼此相爱的健全的人,互相信赖和互相成长,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出美满的家庭,并给孩子带来收益,从而健康成长。
当然,莱辛在《第五个孩子》中对于本的描述本身就是让人不安的,甚至于我也开始同情起海蕊他们不幸的遭遇。孩子确实都像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虽然是带着各自的气质来到这个世上,但是他们柔弱,需要大人的保护以求得生存,他们天生纯真无邪的表情和肉嘟嘟的体态总是惹人无限怜爱。可是,本这个异于常人的婴儿,种种表现确实让人觉得害怕。身体的发育速度超出一般理解,食量简直惊人,还有对于生肉鲜血的变态的渴望,歇斯底里地尖叫和闹腾,对他人始终没有什么情感回应,表现得特别的冷漠。可以说海蕊作为一个母亲的表现似乎已经足够,倾注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耐心以至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好像也没有什么改观和进步。而家庭也因此四分五裂,海蕊忽视了对其他孩子的照料,忽视了对丈夫的关心,整个家处在一种奇怪的氛围下,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已的需求变得不幸。似乎,这样的一个孩子确实不被世容,越早放弃好像也是应该的,可以理解的。
然而,到了莱辛下一部小说——《浮世畸零人》一切又大为不同了。原著叫作《Ben,in the world》,个人觉得《浮世畸零人》翻译得简直太好了,所有的意境全都出来了。有人批评莱辛这部小说没有上部的好,简洁明快而平淡辛辣的笔触让人欲罢不能,这一部略显好莱坞,戏剧化过浓,有点浮夸。可是当你真正配合了上一部看下来,你会震惊,感慨原来竟是这样啊,深深地喟叹一句。《第五个孩子》可以说用的是母亲的视角,而这一部完全是本的视角。在《浮世畸零人》中,你会看到一个异常单纯而良善的孩子,对于爱对于家人有着天生的渴求,甚至对于自然对于美也有异常的触感。每每看到班蜷缩在老夫人的腿下像一只渴望主人爱抚的狗,或是在睡梦中呜咽,对“班,你是个好孩子”“你做的很好”“班,你做对了”“你真棒”这些话强烈的渴望和涌上眼眶的泪水,这些都特别打动我,真心为班感到心酸,想要去抱抱他。
班成年后,孔武有力,心性简单,但智力却不能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他对人赤诚,也有人喜欢他,对他好,但更多的是利用他,欺诈他。他被骗去走私毒品,因为流落异国,又被一个导演看上,带去更远的国度,在那里,被一个科研机构发现,他的这种长相和心性,原来是因为返祖表现,研究他,就相当于直接研究原始人,所以,他被疯狂而野蛮地围捕……善良的人也是有的,可是善良却也无能为力。他们各自都是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不幸的过去,让他们真心地去同情和喜欢上本的不谙世事,然而生活的残酷也让自顾不暇更别说照顾本的一生,而社会上更多的人是残酷和冷漠的。
从小到大受到的冷遇,并没有让本愤世嫉俗或者报复社会,他还是像孩子一般的纯洁和对母亲对爱充满了向往。本一直受到的都是不平等的异样的眼神,是被拒绝和排斥。最后也只能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跳下悬崖,寻找自已的同类和自已的皈依。看到这里,有两点思考。一是本的异常,冷漠和不为世人所容可能是因为他“接受”到他们不欢迎的信号,从而养成如此之习惯,可以说是反向负面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如果家人一开始就都接受他,给予更多地耐心和一起玩耍的时间,会不会更好呢?第二方面,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多方位的连接会让人变得不那么“weird”。人如果身为异类,或许可能只能以死亡来抗争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