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写于2013年11月
《机关枪的社会史》系江晓原主编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之一,是一部将机枪的技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结合、记叙机枪发明路与应用史的经典著作,197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美国作家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侧重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揭示机枪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武器机械化、工业化后带来的高效屠杀人类自身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机枪产生之前的时代,起初人们考虑增加每次射击的弹药量,并没有考虑枪支的连续发射速度,这样必然使枪支的威力不能适应战场的需求。后来人们意识到开发出能够连续、快速地补充弹药的枪支,可能更具有作战威力,于是机枪这一机械便被诸如帕尔默(Palmer)、詹姆斯•帕克尔(James Puckle)、理查德•加特林(Richard Gatling)、西拉姆•马克沁(Hiram Maxim)、勃朗宁(Browning)等对机枪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发明出来,并且不断加以改进、完善。然而,对于机枪的认知和接受却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也是较为艰难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的军官们普遍不接受这种武器,在他们的头脑意识里,取得战争的关键仍然在于作战的士兵数量以及冲锋战士的个人勇气,机枪只不过是一种机械化的作战附属品。这当然与当时机枪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较低,战时机枪的可靠性偏低也有一些关系。然而,本书作者也特意提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被早期欧洲殖民者侵占的非洲地区以及亚洲的中国西藏、印度等地区,机枪作为一种镇压和屠杀当地土著和居民的有效手段,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当这些殖民者返回欧洲时,为了坚持自己一贯秉承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却不愿意承认取得殖民地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英雄主义信念,而是因为简单的机械设备。另一方面,欧洲殖民者为了可以安心地使用机枪进行大规模的杀戮,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所当然的借口:白人天生就比黑人或者被殖民的人类优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参战各国才逐渐意识到和接受了机枪作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竞相制造和购买了大量的机枪来装备自己的作战部队。
另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地球另一端—美国,机枪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世界首挺马克沁自动机枪到更高发射效率的勃朗宁全自动机枪、号称“战壕扫帚”的汤姆逊机枪,等等,美国无疑是机枪发展的温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枪械公司把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全自动机枪兜售给了黑帮和警察,一时间美国的黑帮文化也被重重地烙上了机枪的印记。
130年前,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了世界首挺自动发射的机枪,这种机枪可以实现:一旦扣下扳机,就能连续发射直到放松扳机。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美国人威廉姆•勃朗宁也研制出了他的全自动机枪。这些版本的全自动机枪与以前的靠笨重的飞轮或者曲柄来驱动连续射击的机枪相比,射击效率更高,火力更猛,工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更好。机枪是19世纪加速发展的制造业和经济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代表着工业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从另一方面来看,机枪的产生,也使人类掌握了一种可以批量化、机械自动化、高效化地屠杀同类的一种操作工具。正如西拉姆•马克沁所说,机枪就是一种杀人机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枪在战争中也逐步失去了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因为另一种新型武器产生了,人们借助这种新型武器可以轻易突破机枪以往对进攻方的火力封锁,使机枪失效。这就是携带更大杀伤力武器的装甲车——坦克。无论机枪的发明还是新型作战武器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技术发展史,这些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总之,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总会驱动着人类去发展更新型、更具效力的武器,直到今天,核武器已经完全具备了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如何对待武器技术史和社会史的发展问题?可能引用本书最后章节所叙述的文字更为确切:“或许,我们能以更清晰和真实的视角去接近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但机枪的历史至少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所具有的自我毁灭的潜能。希望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不会成为大规模战争的脚注。”
《机关枪的社会史》系江晓原主编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之一,是一部将机枪的技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结合、记叙机枪发明路与应用史的经典著作,197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美国作家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侧重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揭示机枪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武器机械化、工业化后带来的高效屠杀人类自身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机枪产生之前的时代,起初人们考虑增加每次射击的弹药量,并没有考虑枪支的连续发射速度,这样必然使枪支的威力不能适应战场的需求。后来人们意识到开发出能够连续、快速地补充弹药的枪支,可能更具有作战威力,于是机枪这一机械便被诸如帕尔默(Palmer)、詹姆斯•帕克尔(James Puckle)、理查德•加特林(Richard Gatling)、西拉姆•马克沁(Hiram Maxim)、勃朗宁(Browning)等对机枪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发明出来,并且不断加以改进、完善。然而,对于机枪的认知和接受却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也是较为艰难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的军官们普遍不接受这种武器,在他们的头脑意识里,取得战争的关键仍然在于作战的士兵数量以及冲锋战士的个人勇气,机枪只不过是一种机械化的作战附属品。这当然与当时机枪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较低,战时机枪的可靠性偏低也有一些关系。然而,本书作者也特意提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被早期欧洲殖民者侵占的非洲地区以及亚洲的中国西藏、印度等地区,机枪作为一种镇压和屠杀当地土著和居民的有效手段,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当这些殖民者返回欧洲时,为了坚持自己一贯秉承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却不愿意承认取得殖民地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英雄主义信念,而是因为简单的机械设备。另一方面,欧洲殖民者为了可以安心地使用机枪进行大规模的杀戮,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所当然的借口:白人天生就比黑人或者被殖民的人类优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参战各国才逐渐意识到和接受了机枪作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竞相制造和购买了大量的机枪来装备自己的作战部队。
另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地球另一端—美国,机枪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世界首挺马克沁自动机枪到更高发射效率的勃朗宁全自动机枪、号称“战壕扫帚”的汤姆逊机枪,等等,美国无疑是机枪发展的温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枪械公司把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全自动机枪兜售给了黑帮和警察,一时间美国的黑帮文化也被重重地烙上了机枪的印记。
130年前,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了世界首挺自动发射的机枪,这种机枪可以实现:一旦扣下扳机,就能连续发射直到放松扳机。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美国人威廉姆•勃朗宁也研制出了他的全自动机枪。这些版本的全自动机枪与以前的靠笨重的飞轮或者曲柄来驱动连续射击的机枪相比,射击效率更高,火力更猛,工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更好。机枪是19世纪加速发展的制造业和经济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代表着工业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从另一方面来看,机枪的产生,也使人类掌握了一种可以批量化、机械自动化、高效化地屠杀同类的一种操作工具。正如西拉姆•马克沁所说,机枪就是一种杀人机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枪在战争中也逐步失去了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因为另一种新型武器产生了,人们借助这种新型武器可以轻易突破机枪以往对进攻方的火力封锁,使机枪失效。这就是携带更大杀伤力武器的装甲车——坦克。无论机枪的发明还是新型作战武器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技术发展史,这些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总之,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总会驱动着人类去发展更新型、更具效力的武器,直到今天,核武器已经完全具备了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如何对待武器技术史和社会史的发展问题?可能引用本书最后章节所叙述的文字更为确切:“或许,我们能以更清晰和真实的视角去接近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但机枪的历史至少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所具有的自我毁灭的潜能。希望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不会成为大规模战争的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