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
文/信实的精灵
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人们最不愿翻起的那一个。因此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有微微的恐惧感。
奥斯维辛的事情我听说过一些,从正经的毒气室,焚尸炉,到八卦性质的人皮灯罩。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人性泯灭的代表。几年间有上百万人,路过这里,走向死亡。但一直以来,那都是故事而已,因此拿起这本书,通过亲历者的眼睛来看集中营的生活,让人倍感压力。
这本书是波兰一个普通的上尉维托尔德·皮莱茨基作为一个卧底的身份以故意被捕的方式潜伏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又顺利出逃后写出来的一份报告。
由于这本书是报告性质,文笔平铺直叙。但恰恰是这种平铺直叙的风格,让故事更加触目惊心(正如他们所说:“你愈贴近事实,不做任何评论,那么你的描述就愈有价值。”)。在第一部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了集中营内的劳作制度,对犯人的虐待折磨,以及犯人那种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绝望感。之后作者见证了战俘的集体屠杀,瘟疫的流行,以及对犹太人的屠杀。最后一部分,是介绍自己出逃的过程。
全书的故事,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作为犯人,整日生活在死亡、劳役、伤病的阴影之下。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书中多次描述了犯人面对死亡的场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对此麻木不仁,因为死亡的阴影已经盘旋了太久。当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一切也都无所谓了,这正是最大的悲哀。
而另一方面,作者作为波兰人,又是幸运的。在集中营中,波兰人的生存几率远大于苏联人,犹太人。后两者,甚至还没有领略过集中营的残忍,就被骗入毒气室屠杀了。作者作为老犯人,不仅能够在相对清闲的地方工作,还能通过犹太人的遗产把自己养的膘肥体壮。某一个犯人,甚至能够偷藏一公斤的黄金,待遇的优厚可见一斑。
事实上,奥斯维辛的可怕,不过是沧海一粟。在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日本人把中国的俘虏拉到九州岛的煤矿和南太平洋的橡胶园,终日劳作,惨烈程度不比奥斯维辛好多少;二战后苏联人又把日本人拉到西伯利亚,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情,幸而劳作强度小很多,后来又给放了(有些鬼子还成功的勾搭到俄罗斯女兵)。
若是比较死亡数字的话,奥斯维辛集中营也不是遥遥领先,美国的原子弹,杀死十几万人;轰炸日本,几十万;盟军轰炸德国,死伤也有几十万。在轰炸汉堡的时候,高温形成了火焰漩涡,将方圆几公里的人吸进去烧成骨灰,残忍程度更甚于毒气室。
至于中国人,也有屠杀的传统,元人屠宋人,满人屠汉人,两次政权更替都有若干次屠城。唐代的黄巢叛乱,不仅杀出了记录,更创下将尸体磨碎充当军粮的壮举。到了太平天国,造成的死亡更有几千万。而当代,三年饥荒和文*革所致死的人数,恐怕也远超出奥斯维辛的记录。
前几天到海边旅游,同行的人在沙滩上感慨海的壮阔和人的渺小。其实在政治的大浪面前,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时局需要一些人变成狼,于是就有了奥斯维辛的禽兽;当时局需要一些人去赴死,就有了焚尸炉里的冤魂。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没有打手,没有无辜的平民。书中只有一株株无根的草,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跑。一些草掉进火坑里,一些草飞到天上,尽管命运不同,但他们只是草。没有多久,就统统归于死亡。然而自然的力量却一直都在,同样的故事,便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千百个故事,若是用心了解一个人,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完。但是在后人眼里,只是那年,那件事,那个数字的一部分,仅此而已。
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文/信实的精灵
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人们最不愿翻起的那一个。因此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有微微的恐惧感。
奥斯维辛的事情我听说过一些,从正经的毒气室,焚尸炉,到八卦性质的人皮灯罩。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人性泯灭的代表。几年间有上百万人,路过这里,走向死亡。但一直以来,那都是故事而已,因此拿起这本书,通过亲历者的眼睛来看集中营的生活,让人倍感压力。
这本书是波兰一个普通的上尉维托尔德·皮莱茨基作为一个卧底的身份以故意被捕的方式潜伏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又顺利出逃后写出来的一份报告。
由于这本书是报告性质,文笔平铺直叙。但恰恰是这种平铺直叙的风格,让故事更加触目惊心(正如他们所说:“你愈贴近事实,不做任何评论,那么你的描述就愈有价值。”)。在第一部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了集中营内的劳作制度,对犯人的虐待折磨,以及犯人那种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绝望感。之后作者见证了战俘的集体屠杀,瘟疫的流行,以及对犹太人的屠杀。最后一部分,是介绍自己出逃的过程。
全书的故事,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作为犯人,整日生活在死亡、劳役、伤病的阴影之下。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书中多次描述了犯人面对死亡的场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对此麻木不仁,因为死亡的阴影已经盘旋了太久。当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一切也都无所谓了,这正是最大的悲哀。
而另一方面,作者作为波兰人,又是幸运的。在集中营中,波兰人的生存几率远大于苏联人,犹太人。后两者,甚至还没有领略过集中营的残忍,就被骗入毒气室屠杀了。作者作为老犯人,不仅能够在相对清闲的地方工作,还能通过犹太人的遗产把自己养的膘肥体壮。某一个犯人,甚至能够偷藏一公斤的黄金,待遇的优厚可见一斑。
事实上,奥斯维辛的可怕,不过是沧海一粟。在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日本人把中国的俘虏拉到九州岛的煤矿和南太平洋的橡胶园,终日劳作,惨烈程度不比奥斯维辛好多少;二战后苏联人又把日本人拉到西伯利亚,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情,幸而劳作强度小很多,后来又给放了(有些鬼子还成功的勾搭到俄罗斯女兵)。
若是比较死亡数字的话,奥斯维辛集中营也不是遥遥领先,美国的原子弹,杀死十几万人;轰炸日本,几十万;盟军轰炸德国,死伤也有几十万。在轰炸汉堡的时候,高温形成了火焰漩涡,将方圆几公里的人吸进去烧成骨灰,残忍程度更甚于毒气室。
至于中国人,也有屠杀的传统,元人屠宋人,满人屠汉人,两次政权更替都有若干次屠城。唐代的黄巢叛乱,不仅杀出了记录,更创下将尸体磨碎充当军粮的壮举。到了太平天国,造成的死亡更有几千万。而当代,三年饥荒和文*革所致死的人数,恐怕也远超出奥斯维辛的记录。
前几天到海边旅游,同行的人在沙滩上感慨海的壮阔和人的渺小。其实在政治的大浪面前,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时局需要一些人变成狼,于是就有了奥斯维辛的禽兽;当时局需要一些人去赴死,就有了焚尸炉里的冤魂。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没有打手,没有无辜的平民。书中只有一株株无根的草,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跑。一些草掉进火坑里,一些草飞到天上,尽管命运不同,但他们只是草。没有多久,就统统归于死亡。然而自然的力量却一直都在,同样的故事,便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千百个故事,若是用心了解一个人,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完。但是在后人眼里,只是那年,那件事,那个数字的一部分,仅此而已。
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