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我很多看似理所应当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葛剑雄先生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总的来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一词在历史上的沿革,并通过详细的考证和计算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为范围(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是极不合理的),统一的时间仅仅81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950年。然而这950年中有若干年,严格来说是不能算统一的,如东汉的中期、崇祯后期等。如果以秦始皇灭六国的公元前211年和清朝灭亡的1911年为计算阶段,即使是以第二种标准来看,统一的时间仅占总时间的45%。若是从有确切的西周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算起,则只占了35%。“
故而我们可以说,用这种比较精确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要短的多。当然,对”统一“这一概念的分解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为何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时间比与之前所知的偏差会这么大。
一、正统之分;在我中学的历史学习中,讲到五代十国后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并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宋朝。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在这里使用了“统一全国”这个词,并将宋代作为一个统一时期与南北朝、五代十国加以区分。但事实上北宋真的是完成了统一吗?用宋朝的标准或正统的标准来看当然可以看成是统一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是“虏”,于是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事实上以辽国的建国时间(比北宋还早哟)和疆域,以及辽的文化、政治的汉化程度来看至少应该当做一个割据的王国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应该与北宋地位平等。再加上同时期的西夏、大理和后来的金,宋代一朝算不得什么统一时期,而与南北朝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二、朝代的起止就是统一的始终吗?大部分的人认为某一个皇帝的登位建元,就是统一的开始,而直到某一朝代的结束统一才算终止。这当然也是不合理的,会大大增加所谓的统一在历史长河中所占的比重。西汉刘邦称帝时还只是19个诸侯之中的一个,东汉末代君主汉献帝在三国鼎立之后的好几年以后才退位,那这之前的割据难道也要被算在统一的头上?此外还有很多的“统一”都是建立在中国统治者的一厢情愿之上。所以从真正能达到统一这一标准的时间来看,中国历史上统一比分裂的时间要短的多。
第二个部分则认为:分裂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多过统一的。
这个观点可能会导致某些人的不适,毕竟就我本人受到的历史教育而言,大多数重大成就的社会背景貌似都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一条,有人或许还会认为这本书是在肯定分裂社会中的积极元素,甚至是肯定分裂,否定了统一是否是居心不良。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高度统一时期的种种弊端。首先是社会财富的投向,作者认为统一时期虽然能修建大型工程以及其他的水利设施,但是抛却修建过程所损失的民力,修成后的设施能够对人民生活产生有利影响的往往少之又少,往往是以服务朝廷为主要功能;例如我们现如今经常称颂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能更快的将粮食运到帝都所在解决漕运问题,基本没有民用成分。在统一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也基本不会流向百姓的口袋,太仓是王朝的粮食储备,主要用于粮荒时期的大范围粮食调剂。基本每个王朝都有太仓的设置,但大多数时候,太仓中的粮食哪怕是新粮放成旧粮,旧粮放到发霉也不会被发到百姓的手里。有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隋朝末年天灾频繁饥荒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但统治者依旧不愿意动用太仓中的粮食储备。后来隋朝灭亡,唐代建立,发现了洛阳所存储的大量粮食,据说这些粮食可以吃到唐朝中期。
此外,驰道、宫殿、军队和佛寺的花费,统治者出于个人喜好和“汉族中心论”所引起的挥霍性赏赐则造成了巨大的国民财富流失。秦始皇、汉武帝、“散财童子”郑和的例子无需多说,隋炀帝的一个故事着实有些以古讽今的意味;隋炀帝为了在外国人(主要是高丽人吧貌似)面前显示本国的高度富足,竟下令将许多丝绸悬挂在数目上做装饰。他还让人领着外国人进餐馆大吃大喝,并告知外国人:“在我们这里吃喝向来是不要钱的。”就在洛阳的外国人正在称赞隋朝人的富裕时,饥寒交迫的百姓已经开始上演隋唐英雄传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共和国史课上看的一部外国人拍新中国的纪录片,片中七十年代的北京家家都是大鱼大肉,市场里摆满了货物不需要票据就能购买,一个接受采访的女人说“顿顿都有肉吃”事实上拍完了片子,这些家庭做好的肉就全被你收走了。多么的异曲同工,在某些方面我们特别会吸取祖先的智慧。
以上是经济方面的弊端,此外在政治方面,统一之下的行政效率低下更是之后很多糟粕的滥觞。中国幅员辽阔,服役的难度很大,在自然灾害时的赈灾救济难度更大。地方官的合法权力相当有限(正事没什么决策权,但在某些非法的方面你懂的),所以官员们在遇到大小事情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上报上司。所以,结构复杂、内容浩繁的各种公文和繁琐的各种请示、礼仪制度为某些特定人群的升迁提供了机会(无论哪朝哪代,言之无物、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文字游戏总有其市场)。
为了逃避赋役而瞒报丁额(地方官当然并不是为了帮助百姓省赋役了,老百姓那里照收,将上报与实际的差额收归自己口袋才是最终目的)、伪造黄册,统治者面对如此大一统的江山怕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统治了多少臣民。清朝入关后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的黄册(明朝每10年一造人口黄册)发现竟然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估计明朝的官员是想一劳永逸趁着有闲工夫多编几册,以后就能享清福了,可谁知崇祯十七年明朝就亡了并没有撑到崇祯二十四年……….
专制的中央集权一直以高效的行政著称并以此反对被谴责为效率低下的分权制。可事实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员众多,自古皇权不下县。即使是皇权还能涉及的所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中国的悠久传统也让很多百姓无语凝咽。很多引导社会进步或出于善意的政策一到了行使的时候却发现悲剧了。比如汉文帝废除肉刑取之以打板子本是好事儿,可打板子却经常打死人,还不如肉刑。
在地理行政区的规划方面,大一统时期所划分的行政区往往不是源于山形便利,而是如何加强统治。因而才会有了一直到如今都给当地人造成尴尬的某些行政区划分。比如江苏跨越了长江,强行将之合为一省直到今天苏南和苏北也有互相看不起的事儿。四川和陕西的某些地区的划分也让陕南的某些尴尬延续至今。这都是高度中央集权时期由于统治者个人喜好所造成的永久性影响。
与统一相对的,分裂在这些方面则表现除出了与之大不相同的活力。除了经济、政治方面(与统一相对,在此就不赘言了),我国在文化方面的两次大放异彩(一次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次是民国时期的大师辈出)都发生在割据的乱世之中,而大一统时代的文化用一个万马齐喑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尤其是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样意在彪炳统一王朝文化成就的“大型官方文化工程建设”却酿成了大量的文字狱,毁掉了无数古籍。
作者似乎也感觉到了他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偏激,故而在结尾说了这样一段结语“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尽管我们讨论的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无疑是未来的世界。”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虽然此观点在刚出现时可能显得惊世骇俗但是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中国历史是分裂多还是统一多”这个问题我们在男神(如今已成我大师兄hhh花痴脸)的课上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结果大体也是和葛剑雄的观点一致。但它真正影响我的是很多看似理所应当的结论却通过作者的另外一种视角得到了驳斥,这种认识历史的方式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
ps,读的时候发现了书中有个bug,不知是作者的错还是编辑的错


故而我们可以说,用这种比较精确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要短的多。当然,对”统一“这一概念的分解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为何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时间比与之前所知的偏差会这么大。
一、正统之分;在我中学的历史学习中,讲到五代十国后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并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宋朝。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在这里使用了“统一全国”这个词,并将宋代作为一个统一时期与南北朝、五代十国加以区分。但事实上北宋真的是完成了统一吗?用宋朝的标准或正统的标准来看当然可以看成是统一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是“虏”,于是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事实上以辽国的建国时间(比北宋还早哟)和疆域,以及辽的文化、政治的汉化程度来看至少应该当做一个割据的王国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应该与北宋地位平等。再加上同时期的西夏、大理和后来的金,宋代一朝算不得什么统一时期,而与南北朝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二、朝代的起止就是统一的始终吗?大部分的人认为某一个皇帝的登位建元,就是统一的开始,而直到某一朝代的结束统一才算终止。这当然也是不合理的,会大大增加所谓的统一在历史长河中所占的比重。西汉刘邦称帝时还只是19个诸侯之中的一个,东汉末代君主汉献帝在三国鼎立之后的好几年以后才退位,那这之前的割据难道也要被算在统一的头上?此外还有很多的“统一”都是建立在中国统治者的一厢情愿之上。所以从真正能达到统一这一标准的时间来看,中国历史上统一比分裂的时间要短的多。
第二个部分则认为:分裂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多过统一的。
这个观点可能会导致某些人的不适,毕竟就我本人受到的历史教育而言,大多数重大成就的社会背景貌似都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一条,有人或许还会认为这本书是在肯定分裂社会中的积极元素,甚至是肯定分裂,否定了统一是否是居心不良。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高度统一时期的种种弊端。首先是社会财富的投向,作者认为统一时期虽然能修建大型工程以及其他的水利设施,但是抛却修建过程所损失的民力,修成后的设施能够对人民生活产生有利影响的往往少之又少,往往是以服务朝廷为主要功能;例如我们现如今经常称颂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能更快的将粮食运到帝都所在解决漕运问题,基本没有民用成分。在统一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也基本不会流向百姓的口袋,太仓是王朝的粮食储备,主要用于粮荒时期的大范围粮食调剂。基本每个王朝都有太仓的设置,但大多数时候,太仓中的粮食哪怕是新粮放成旧粮,旧粮放到发霉也不会被发到百姓的手里。有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隋朝末年天灾频繁饥荒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但统治者依旧不愿意动用太仓中的粮食储备。后来隋朝灭亡,唐代建立,发现了洛阳所存储的大量粮食,据说这些粮食可以吃到唐朝中期。
此外,驰道、宫殿、军队和佛寺的花费,统治者出于个人喜好和“汉族中心论”所引起的挥霍性赏赐则造成了巨大的国民财富流失。秦始皇、汉武帝、“散财童子”郑和的例子无需多说,隋炀帝的一个故事着实有些以古讽今的意味;隋炀帝为了在外国人(主要是高丽人吧貌似)面前显示本国的高度富足,竟下令将许多丝绸悬挂在数目上做装饰。他还让人领着外国人进餐馆大吃大喝,并告知外国人:“在我们这里吃喝向来是不要钱的。”就在洛阳的外国人正在称赞隋朝人的富裕时,饥寒交迫的百姓已经开始上演隋唐英雄传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共和国史课上看的一部外国人拍新中国的纪录片,片中七十年代的北京家家都是大鱼大肉,市场里摆满了货物不需要票据就能购买,一个接受采访的女人说“顿顿都有肉吃”事实上拍完了片子,这些家庭做好的肉就全被你收走了。多么的异曲同工,在某些方面我们特别会吸取祖先的智慧。
以上是经济方面的弊端,此外在政治方面,统一之下的行政效率低下更是之后很多糟粕的滥觞。中国幅员辽阔,服役的难度很大,在自然灾害时的赈灾救济难度更大。地方官的合法权力相当有限(正事没什么决策权,但在某些非法的方面你懂的),所以官员们在遇到大小事情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上报上司。所以,结构复杂、内容浩繁的各种公文和繁琐的各种请示、礼仪制度为某些特定人群的升迁提供了机会(无论哪朝哪代,言之无物、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文字游戏总有其市场)。
为了逃避赋役而瞒报丁额(地方官当然并不是为了帮助百姓省赋役了,老百姓那里照收,将上报与实际的差额收归自己口袋才是最终目的)、伪造黄册,统治者面对如此大一统的江山怕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统治了多少臣民。清朝入关后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的黄册(明朝每10年一造人口黄册)发现竟然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估计明朝的官员是想一劳永逸趁着有闲工夫多编几册,以后就能享清福了,可谁知崇祯十七年明朝就亡了并没有撑到崇祯二十四年……….
专制的中央集权一直以高效的行政著称并以此反对被谴责为效率低下的分权制。可事实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员众多,自古皇权不下县。即使是皇权还能涉及的所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中国的悠久传统也让很多百姓无语凝咽。很多引导社会进步或出于善意的政策一到了行使的时候却发现悲剧了。比如汉文帝废除肉刑取之以打板子本是好事儿,可打板子却经常打死人,还不如肉刑。
在地理行政区的规划方面,大一统时期所划分的行政区往往不是源于山形便利,而是如何加强统治。因而才会有了一直到如今都给当地人造成尴尬的某些行政区划分。比如江苏跨越了长江,强行将之合为一省直到今天苏南和苏北也有互相看不起的事儿。四川和陕西的某些地区的划分也让陕南的某些尴尬延续至今。这都是高度中央集权时期由于统治者个人喜好所造成的永久性影响。
与统一相对的,分裂在这些方面则表现除出了与之大不相同的活力。除了经济、政治方面(与统一相对,在此就不赘言了),我国在文化方面的两次大放异彩(一次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次是民国时期的大师辈出)都发生在割据的乱世之中,而大一统时代的文化用一个万马齐喑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尤其是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样意在彪炳统一王朝文化成就的“大型官方文化工程建设”却酿成了大量的文字狱,毁掉了无数古籍。
作者似乎也感觉到了他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偏激,故而在结尾说了这样一段结语“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尽管我们讨论的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无疑是未来的世界。”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虽然此观点在刚出现时可能显得惊世骇俗但是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中国历史是分裂多还是统一多”这个问题我们在男神(如今已成我大师兄hhh花痴脸)的课上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结果大体也是和葛剑雄的观点一致。但它真正影响我的是很多看似理所应当的结论却通过作者的另外一种视角得到了驳斥,这种认识历史的方式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
ps,读的时候发现了书中有个bug,不知是作者的错还是编辑的错

书中说怛罗斯之战在公元715年,开元三年。实际上有误

应该是公元751年,天宝三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