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写作里的角色扮演
不同于其他真的是说写作技巧的英文写作书,这本书很大篇幅在写写作心理,研究生写论文的各种心理恐慌和误区。他提到的有一点很有意思。是关于写作者的姿态。Becker称之为personae, 一种角色扮演 (Goffman飘过)
有些社会科学写作者避免第一人称,避免个人化的的叙述风格。更多使用一种看上去权威的表达方式。比如说”We must recognize”, “We cannot ignore”. 他们试图表达出一种权威的, 有一定距离感的,客观的叙述。大多数自然科学的论文作者, 正如Latour(男神!)和Wooglar在著名的Laboratory Life里指出的,科学家会隐去自己作为常人操持整个实验的痕迹,用一种权威的冷静的叙述实验过程。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我们科学家”或者“我们社会学家”知道而常人不知道的,让我们来教给你事情是怎样的,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姿态。
另一种叙述风格。是Becker自己偏爱的。一种个人化的,亲切的,尽量和读者强调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的方式,就好像研究者对读者说,来,我和你说说我花了一些时间去了一些地方观察到的一些事物。只是我比你在这个问题上花了时间,付出了劳动,如果你也去的话,你会和我有相似看法。他们会更加将自己,作为研究者,还原为一个寻常的人,传递给读者信息,分析给读者听一些道理。
两种写作姿态背后隐藏的是这些写作者对自己角色的选择-关于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或者期待成为的一个形象。
这两种表达方式,确实频繁在论文中,新闻报导,微博微信话语中见到。而读到这里,我也突然意识到,我非常明确自己喜欢的是第二种,然而却长期在试图努力演出第一种的样子。好像作为一个在某些领域的“博士”,某种程度的 “专家”,理所应当得钻进一个职业装,戴上严肃的面具,语气自信权威的说一些书本里的话。哪怕明明我知道有些东西我也是心虚的,不了解的,可是一旦进入那个角色,就不得不板着脸装出一副这是我的研究领域我比你懂的样子。可是我明明从来就不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相反我其实很反感那种姿态。Becker喜欢的那种风格,也恰恰是立刻让我踏实的方式,觉得“那才是我”。很庆幸读了这本书,让我自己看到这一点,可以有意识的做出选择。
以上是看到Ch.6的时候有感而发的一篇。看到Ch.10的时候。Becker自己也说到了时代不一样了,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哪怕是他,也不能行得通了。因为期刊对写作风格有自己的规定,作者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对策就是转投另一个期刊。可是每一个领域都有特定的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期刊,转投这事儿,让你可以至少发表,但是发表在理想的地方就也许无法实现了。当然, 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 写作,发表,从社会学家来看,本就是一个organizational的事情。要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而是社会环境,学术圈氛围造成的, 不要对自己失望,不要怪罪到自己头上。可是跳出心理感受,如何去应对他并未回答。真的是需要一个他这样的作者在当下这个时代写一本这样的书。
有些社会科学写作者避免第一人称,避免个人化的的叙述风格。更多使用一种看上去权威的表达方式。比如说”We must recognize”, “We cannot ignore”. 他们试图表达出一种权威的, 有一定距离感的,客观的叙述。大多数自然科学的论文作者, 正如Latour(男神!)和Wooglar在著名的Laboratory Life里指出的,科学家会隐去自己作为常人操持整个实验的痕迹,用一种权威的冷静的叙述实验过程。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我们科学家”或者“我们社会学家”知道而常人不知道的,让我们来教给你事情是怎样的,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姿态。
另一种叙述风格。是Becker自己偏爱的。一种个人化的,亲切的,尽量和读者强调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的方式,就好像研究者对读者说,来,我和你说说我花了一些时间去了一些地方观察到的一些事物。只是我比你在这个问题上花了时间,付出了劳动,如果你也去的话,你会和我有相似看法。他们会更加将自己,作为研究者,还原为一个寻常的人,传递给读者信息,分析给读者听一些道理。
两种写作姿态背后隐藏的是这些写作者对自己角色的选择-关于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或者期待成为的一个形象。
这两种表达方式,确实频繁在论文中,新闻报导,微博微信话语中见到。而读到这里,我也突然意识到,我非常明确自己喜欢的是第二种,然而却长期在试图努力演出第一种的样子。好像作为一个在某些领域的“博士”,某种程度的 “专家”,理所应当得钻进一个职业装,戴上严肃的面具,语气自信权威的说一些书本里的话。哪怕明明我知道有些东西我也是心虚的,不了解的,可是一旦进入那个角色,就不得不板着脸装出一副这是我的研究领域我比你懂的样子。可是我明明从来就不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相反我其实很反感那种姿态。Becker喜欢的那种风格,也恰恰是立刻让我踏实的方式,觉得“那才是我”。很庆幸读了这本书,让我自己看到这一点,可以有意识的做出选择。
以上是看到Ch.6的时候有感而发的一篇。看到Ch.10的时候。Becker自己也说到了时代不一样了,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哪怕是他,也不能行得通了。因为期刊对写作风格有自己的规定,作者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对策就是转投另一个期刊。可是每一个领域都有特定的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期刊,转投这事儿,让你可以至少发表,但是发表在理想的地方就也许无法实现了。当然, 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 写作,发表,从社会学家来看,本就是一个organizational的事情。要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而是社会环境,学术圈氛围造成的, 不要对自己失望,不要怪罪到自己头上。可是跳出心理感受,如何去应对他并未回答。真的是需要一个他这样的作者在当下这个时代写一本这样的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