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数字工作流:从设计、装配到工业

Digital Workflows in Architecture: Design - Assembly - Industry
建筑的数字工作流:从设计、装配到工业
出版于2012年的Digital Workflows in Architecture 一书,由纽约建筑师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arble Fairbank编写,作者曾于2004 - 2015年于哥大担任教职并先后担任制造研究和综合设计的负责人 (Director of Fabrication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Design),现任教于佐治亚理工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工作流(Workflow),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技术发端于19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含有工作流特征的商用系统的开发始于1983年至1985年间,并应用在图像处理领域和电子邮件领域。在1990年代以后,相关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支持工作流管理或拥有工作流特征的软件被广泛应用于电讯业、软件工程、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维基)
在Digital Workflows in Architecture一书中,作者对建筑行业中日渐成熟的数字化建筑的工作流进行了一场剖析,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Design, Assembly, Industry (设计,装配,工业),采访了多位学术界和实践的佼佼者,由论文与案例的形式,为数字化建筑从设计到产品的工作流研究进行了一次回顾和展望。
序言
From Process to Workflow: Designing Design, Designing Assembly, Designing Industry
从进程到工作流:设计流程的设计,装配流程的设计,建造工业的设计
在本书的序中,作者提到于90年代末,数控机床(CNC)在建筑学院和公司开始流行起来,作者开始研究这种科技在学术界和实践中的应用,相信它会重新定义从建筑到产品的关系。如今互联网平台已经提供了文件到制造 (file-to-fabrication) 实现的便捷,以及更大范畴讨论,数字信息所形成复杂交流工作流为整个建筑行业提供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此处的宗旨在于讨论建筑师,工程师,制造者,建造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因为工作流的变化,以及我们与我们所使用的工具之间的关系。设计流程的设计,基于对工作流的理解,使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当下建筑界各工种之间的协作现状的结构问题,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建筑师的实践注重与各产业链的密切合作,甚至于引入相关人才去改变公司内部的工作流;在美国的建筑生研究生教育当中也注重引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鼓励跨学科思维,同时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立也促使了工作流设计,去适应当下日臻成熟的数字化设计语境,从可视化编程语言到大数据在建筑设计与城市研究,到数字化人文(digital humanity),再到数目繁多的数字化制造,学术界与实践之间的交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数字工作流的各个环节不断进化。书中多次提及的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和IPD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综合项目传递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必然的趋势,这些思想和其软件平台普及开来正在一点一点改变着整个行业的工作流,一如其创造初衷。建筑师往往感慨其行业内话语权及自主权的流失,殊不知这也是因缺乏参与工作流的设计的主动性有关。
作者预言,未来的建筑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操控工作流中各种数字信息的传导,即设计工作流,亦或设计设计、装配及工业,本书根据这三个部分展开。
设计
Beyond Efficiency - David Benjamin
效率之外
David Benjamin是The Living的联合创始人,哥大GSAPP教授,近年以其MoMA PS1的Hy-Fi项目(由蘑菇根与玉米叶制成的生物砖)于业界出名。
该文讨论了效率的经济学参照,以机场设计为例,讲解了一种工作流以及数字化在其中主要的作用为simulation,揭示了建筑设计或广义的设计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无法以一种指标作为优化,从而类比经济学的复杂性,引用多指标优化的设计方法 - 同种方法在书中的Industry一章也有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该方法用于例如OMA在内的公司
文中的几个关键词:
Efficiency - 效率
Exploitation Versus Exploration - 开发对抗探索
Designing the Algorithm - 设计算法
Computing the Social - 社会的计算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ptimizing Creativity
Democratizing Design
Designing the Problem - 问题的设计
“Airports are complex, and they are also data-driven, so it makes sense that they would be a testing ground for some of today's most complex digital workflows, and an important site for balancing efficiency and creativity. Each expert must be consulted at the right stage of design. The architect must check the setup, constraints and assumptions of each simulation and then negotiate trade-offs between competing demands. Creating the schedule for a sample day of airport operations called the "design day schedule". Simulation. Baggage flows.
The role of the architect would involve designing the problem.
Precise form for an Imprecise World - Neil Denari
Workflow Patterns: A Strategy For Designing Design - Adam Marcus
建筑学在过去几年见证了数字化管理实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大都难以逃出两个类别: 1. 以算法规则为指导产生的复杂形体的找形类的项目 2. 以计算和数字处理以使得建筑满足一种特定的性能要求
1. an explicitly formal project in which complex geometry is generated by algorithmic rules, 2. computation and numerical processing to generate an architecture that can directly respond to or address specific performance criteria.
We find ourselves facing a choice between two pol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 detached formalism and a hyper-functionalism. 我们发现我们陷入了唯二的选择中:分离的形式主义或超功能主义。其中数字化设计往往被单一理解为图案设计pattern design(多见于表皮设计当中),或视其为最成熟可靠的应用手段。Pattern design可以被视为组织和驯化信息流的一种设计技术。它的成熟和普及源自于历史上两位集中对Pattern进行理论研究及推广的大师,William Morris和Christopher Alexander。
“Morris's goal was to produce a kind of field condition within the textile itself, an illusion of infinite continuity between and among tiles.
Alexander's system-driven theories from his seminal 1977 text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gospel within movements of contextualism, regionalism, and New Urbanism, they remain largely ignored by proponents of digitally generated form.”
然后这不禁让我们质疑,难道所谓的数字化设计也不过停留在装饰和所谓功能性改善的范畴?笔者作为数字化设计的初学者,曾对为何表皮设计在数字化领域一家独秀表示困惑,由于这篇文章也对这个问题也对这个问题稍微厘清了一些。
建筑的数字工作流:从设计、装配到工业
出版于2012年的Digital Workflows in Architecture 一书,由纽约建筑师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arble Fairbank编写,作者曾于2004 - 2015年于哥大担任教职并先后担任制造研究和综合设计的负责人 (Director of Fabrication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Design),现任教于佐治亚理工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工作流(Workflow),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技术发端于19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含有工作流特征的商用系统的开发始于1983年至1985年间,并应用在图像处理领域和电子邮件领域。在1990年代以后,相关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支持工作流管理或拥有工作流特征的软件被广泛应用于电讯业、软件工程、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维基)
在Digital Workflows in Architecture一书中,作者对建筑行业中日渐成熟的数字化建筑的工作流进行了一场剖析,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Design, Assembly, Industry (设计,装配,工业),采访了多位学术界和实践的佼佼者,由论文与案例的形式,为数字化建筑从设计到产品的工作流研究进行了一次回顾和展望。
序言
From Process to Workflow: Designing Design, Designing Assembly, Designing Industry
从进程到工作流:设计流程的设计,装配流程的设计,建造工业的设计
在本书的序中,作者提到于90年代末,数控机床(CNC)在建筑学院和公司开始流行起来,作者开始研究这种科技在学术界和实践中的应用,相信它会重新定义从建筑到产品的关系。如今互联网平台已经提供了文件到制造 (file-to-fabrication) 实现的便捷,以及更大范畴讨论,数字信息所形成复杂交流工作流为整个建筑行业提供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此处的宗旨在于讨论建筑师,工程师,制造者,建造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因为工作流的变化,以及我们与我们所使用的工具之间的关系。设计流程的设计,基于对工作流的理解,使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当下建筑界各工种之间的协作现状的结构问题,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建筑师的实践注重与各产业链的密切合作,甚至于引入相关人才去改变公司内部的工作流;在美国的建筑生研究生教育当中也注重引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鼓励跨学科思维,同时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立也促使了工作流设计,去适应当下日臻成熟的数字化设计语境,从可视化编程语言到大数据在建筑设计与城市研究,到数字化人文(digital humanity),再到数目繁多的数字化制造,学术界与实践之间的交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数字工作流的各个环节不断进化。书中多次提及的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和IPD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综合项目传递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必然的趋势,这些思想和其软件平台普及开来正在一点一点改变着整个行业的工作流,一如其创造初衷。建筑师往往感慨其行业内话语权及自主权的流失,殊不知这也是因缺乏参与工作流的设计的主动性有关。
作者预言,未来的建筑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操控工作流中各种数字信息的传导,即设计工作流,亦或设计设计、装配及工业,本书根据这三个部分展开。
设计
Beyond Efficiency - David Benjamin
效率之外
David Benjamin是The Living的联合创始人,哥大GSAPP教授,近年以其MoMA PS1的Hy-Fi项目(由蘑菇根与玉米叶制成的生物砖)于业界出名。
该文讨论了效率的经济学参照,以机场设计为例,讲解了一种工作流以及数字化在其中主要的作用为simulation,揭示了建筑设计或广义的设计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无法以一种指标作为优化,从而类比经济学的复杂性,引用多指标优化的设计方法 - 同种方法在书中的Industry一章也有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该方法用于例如OMA在内的公司
文中的几个关键词:
Efficiency - 效率
Exploitation Versus Exploration - 开发对抗探索
Designing the Algorithm - 设计算法
Computing the Social - 社会的计算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ptimizing Creativity
Democratizing Design
Designing the Problem - 问题的设计
“Airports are complex, and they are also data-driven, so it makes sense that they would be a testing ground for some of today's most complex digital workflows, and an important site for balancing efficiency and creativity. Each expert must be consulted at the right stage of design. The architect must check the setup, constraints and assumptions of each simulation and then negotiate trade-offs between competing demands. Creating the schedule for a sample day of airport operations called the "design day schedule". Simulation. Baggage flows.
The role of the architect would involve designing the problem.
Precise form for an Imprecise World - Neil Denari
Workflow Patterns: A Strategy For Designing Design - Adam Marcus
建筑学在过去几年见证了数字化管理实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大都难以逃出两个类别: 1. 以算法规则为指导产生的复杂形体的找形类的项目 2. 以计算和数字处理以使得建筑满足一种特定的性能要求
1. an explicitly formal project in which complex geometry is generated by algorithmic rules, 2. computation and numerical processing to generate an architecture that can directly respond to or address specific performance criteria.
We find ourselves facing a choice between two pol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 detached formalism and a hyper-functionalism. 我们发现我们陷入了唯二的选择中:分离的形式主义或超功能主义。其中数字化设计往往被单一理解为图案设计pattern design(多见于表皮设计当中),或视其为最成熟可靠的应用手段。Pattern design可以被视为组织和驯化信息流的一种设计技术。它的成熟和普及源自于历史上两位集中对Pattern进行理论研究及推广的大师,William Morris和Christopher Alexander。
“Morris's goal was to produce a kind of field condition within the textile itself, an illusion of infinite continuity between and among tiles.
Alexander's system-driven theories from his seminal 1977 text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gospel within movements of contextualism, regionalism, and New Urbanism, they remain largely ignored by proponents of digitally generated form.”
然后这不禁让我们质疑,难道所谓的数字化设计也不过停留在装饰和所谓功能性改善的范畴?笔者作为数字化设计的初学者,曾对为何表皮设计在数字化领域一家独秀表示困惑,由于这篇文章也对这个问题也对这个问题稍微厘清了一些。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