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瞬间
于一个有着致命弱点的处女座患者而言,堆积如山却在关键时刻无以抉择的衣柜和落满灰尘而又不忍割舍的闲置都有足以令其疯狂的魔力。所以,除了每年必行的换季大换洗之外,我总要强迫症般地无数次把衣柜的所有衣服翻出来,然后再一件一件按照“这个要扔掉”、“这些要送出去”、“这些可能还会再穿”等等标签给重新分配包裹一遍,然后总会以“我脑子真是坏了怎么买了这么多没用的衣服”“我买这件衣服时候到底在想什么”“以后再也不能瞎买了”这类无休止的自责收尾。但直到下次大清理开始时,才又悲剧地意识到,“买”就像一个幽灵一样贯穿在我日常的生活中。
买而无用,买而无脑,买而成负担,买到我再也无法简简单单地从拥有一件“精品”的惊喜中获得快感。从几十块钱的包包,买到几百块钱的真皮手袋,然后到几千块钱的轻奢,一路见证着自己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包包的增多并未给原本就并不精彩的生活增色多少,看见了好的还是觉得漂亮,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喊一句“我想要”。好的那么多,要的就永无止境。我发现,对于拥有“心爱的物件”,我并未变得快乐多少。或许那种快乐都特别短暂,短暂到等不及下一次下一个更心爱物件出现就消失了。
我总尝试着反思这个问题,关于“拥有”与“快乐”、“占有”和“满足”之间关系的问题。相比我的买无止境、喜新厌旧,我的先生却有另一种生活态度。家里衣柜里他的衣服每个季节的最多一洗一换两套,内衣、袜子多一些,每年也就集中采购两次,分为春秋采与冬采。对于衣服他的要求很简单,指定的品牌,消费承受范围内挑最好(最贵)的,买肯定会穿而且只能穿的,穿到不能穿时再买新的。正因为这样简单,我觉得先生过得比我满足。15年的冬采,是我非求着他去买几件新衣,我说就当我送你的。我们搭车走很远到他指定的品牌店,然后在我的怂恿下逼着他换了里外一身,刷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这种经验在他的生活中不可能很多。所以,我的先生许久时间都处于“又惊又喜”的状态中,他知道我对自己不会慷慨成这样,以至于他始终觉得“欠我一件贵重的礼物”。我很享受给他带来的惊喜与满足,但我知道我不可能有先生一样的快乐。
是的,我们对物质的态度不一样。最近我学到两个关于时尚的词语“Normcore”和“Effortless chic”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很经典的案例,即Steve.Jobs和Mark.Elliot.Zuckerberg与他们千年不变的穿衣风格。时尚界对此的诠释除了衍生出可部分译为“极简主义”的上述两个词汇之外,更升华出了心理学甚至成功学层面的含义,“单调重复”如何为成功人士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对于品牌主义而言,所谓“极简主义”背后跟着的应该还有“精致化”、“大师作品”、“个人定制”和“标签”等词汇。所以,我几乎很容易就理解了我先生的满足感,以及松浦弥太郎在《日日100》里所流露出来的对每一个具体“物件”的浓浓情意。
松浦弥太郎被认为是“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这个懂生活的男人在《日日100》里用100帧照片搭配100幅文字讲述了有关100个物件的100个故事。而正是这个最懂生活的男人引发了我对物质与满足感的思考。松浦用最平常的语言描绘他生活中重要的100件物品,读者在他的文字和图片语言中,能感受到他对拥有这些物品的那种喜悦和满足,每一件物品都被他赋予了生命,无可替代。当然,这里面也有那些像产品导购一样引起读者购买和占有欲的品牌产品,如我从不知道的“世界最好用的护手霜品牌——Aesop”。这些也定是批量生产的,但在松浦的日常里,他以极大的诚意使用“最好的”手霜,并把这种使用变成一种颇有仪式感的追求,似乎有种“自此之后一切护手霜都成了过眼的云烟”。这种执念我认为应该就是一种“精致的追求”。
在纷繁的物质世界里找寻一个“最心爱的”物件,可能会是一场无望的跋涉,但认准了那个“最好的”确实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哪怕这个“最好”是被别人界定的最好,可你又怎么知道它不真的是最好的呢?我既“懒得”去找寻更好的,那就认定我选择的不就好了,爱我所选,并像对待知己和伴侣一样呵护它。当物件也有了温暖的生命,有了陪伴的温度,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满足和快乐呢?
我想,在我还在今天因为包装靓丽而试用这个品牌的手霜,明天又因为别人推荐而试用另一个品牌的手霜的时候,我的先生放弃了所有选择的烦恼而直接用一瓶大宝轻松缓解身体各部位的保养问题的时候,他无疑是幸福的。当然,也许一瓶低价实用的大宝于他的生活而言,没有松浦弥太郎使用Aesop护手霜和Dr.Bronner's液体皂那种显而易见的精致与考究,但他对物质的需求简单到令人发指的态度却是我学不来的“姿态”。我羡慕他们对“简单”的追求,也羡慕他们对占有物质的“轻视”,对自己认准的物件的“执念”。
当会拍照的松浦弥太郎一次次按下快门,摄取陪伴他生命左右的每一个物件的美妙姿态的时候,想必他是珍重而又欣喜的,那该是一个个有灵魂的“精致的瞬间”。
买而无用,买而无脑,买而成负担,买到我再也无法简简单单地从拥有一件“精品”的惊喜中获得快感。从几十块钱的包包,买到几百块钱的真皮手袋,然后到几千块钱的轻奢,一路见证着自己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包包的增多并未给原本就并不精彩的生活增色多少,看见了好的还是觉得漂亮,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喊一句“我想要”。好的那么多,要的就永无止境。我发现,对于拥有“心爱的物件”,我并未变得快乐多少。或许那种快乐都特别短暂,短暂到等不及下一次下一个更心爱物件出现就消失了。
我总尝试着反思这个问题,关于“拥有”与“快乐”、“占有”和“满足”之间关系的问题。相比我的买无止境、喜新厌旧,我的先生却有另一种生活态度。家里衣柜里他的衣服每个季节的最多一洗一换两套,内衣、袜子多一些,每年也就集中采购两次,分为春秋采与冬采。对于衣服他的要求很简单,指定的品牌,消费承受范围内挑最好(最贵)的,买肯定会穿而且只能穿的,穿到不能穿时再买新的。正因为这样简单,我觉得先生过得比我满足。15年的冬采,是我非求着他去买几件新衣,我说就当我送你的。我们搭车走很远到他指定的品牌店,然后在我的怂恿下逼着他换了里外一身,刷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这种经验在他的生活中不可能很多。所以,我的先生许久时间都处于“又惊又喜”的状态中,他知道我对自己不会慷慨成这样,以至于他始终觉得“欠我一件贵重的礼物”。我很享受给他带来的惊喜与满足,但我知道我不可能有先生一样的快乐。
是的,我们对物质的态度不一样。最近我学到两个关于时尚的词语“Normcore”和“Effortless chic”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很经典的案例,即Steve.Jobs和Mark.Elliot.Zuckerberg与他们千年不变的穿衣风格。时尚界对此的诠释除了衍生出可部分译为“极简主义”的上述两个词汇之外,更升华出了心理学甚至成功学层面的含义,“单调重复”如何为成功人士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对于品牌主义而言,所谓“极简主义”背后跟着的应该还有“精致化”、“大师作品”、“个人定制”和“标签”等词汇。所以,我几乎很容易就理解了我先生的满足感,以及松浦弥太郎在《日日100》里所流露出来的对每一个具体“物件”的浓浓情意。
松浦弥太郎被认为是“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这个懂生活的男人在《日日100》里用100帧照片搭配100幅文字讲述了有关100个物件的100个故事。而正是这个最懂生活的男人引发了我对物质与满足感的思考。松浦用最平常的语言描绘他生活中重要的100件物品,读者在他的文字和图片语言中,能感受到他对拥有这些物品的那种喜悦和满足,每一件物品都被他赋予了生命,无可替代。当然,这里面也有那些像产品导购一样引起读者购买和占有欲的品牌产品,如我从不知道的“世界最好用的护手霜品牌——Aesop”。这些也定是批量生产的,但在松浦的日常里,他以极大的诚意使用“最好的”手霜,并把这种使用变成一种颇有仪式感的追求,似乎有种“自此之后一切护手霜都成了过眼的云烟”。这种执念我认为应该就是一种“精致的追求”。
在纷繁的物质世界里找寻一个“最心爱的”物件,可能会是一场无望的跋涉,但认准了那个“最好的”确实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哪怕这个“最好”是被别人界定的最好,可你又怎么知道它不真的是最好的呢?我既“懒得”去找寻更好的,那就认定我选择的不就好了,爱我所选,并像对待知己和伴侣一样呵护它。当物件也有了温暖的生命,有了陪伴的温度,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满足和快乐呢?
我想,在我还在今天因为包装靓丽而试用这个品牌的手霜,明天又因为别人推荐而试用另一个品牌的手霜的时候,我的先生放弃了所有选择的烦恼而直接用一瓶大宝轻松缓解身体各部位的保养问题的时候,他无疑是幸福的。当然,也许一瓶低价实用的大宝于他的生活而言,没有松浦弥太郎使用Aesop护手霜和Dr.Bronner's液体皂那种显而易见的精致与考究,但他对物质的需求简单到令人发指的态度却是我学不来的“姿态”。我羡慕他们对“简单”的追求,也羡慕他们对占有物质的“轻视”,对自己认准的物件的“执念”。
当会拍照的松浦弥太郎一次次按下快门,摄取陪伴他生命左右的每一个物件的美妙姿态的时候,想必他是珍重而又欣喜的,那该是一个个有灵魂的“精致的瞬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