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那一场耗时20年的追寻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介绍的文学阅读法则有26个,作者给它们排序的时候不知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抓了个阄,把法则“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放在第一篇。要让我说,这个安排倒是最合适不过:“踏上旅程”实在是每一部文学书里最稳妥、最踏实的根基,可以说没有旅程就没有文学,不信你看,“床前明月光”背后有旅程,“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背后有旅程,“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之后更是无穷无尽、远远还没到尽头的旅程哪。
拿《我不是潘金莲》来分析,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太标准,简直就是按照这个“旅程模子”刻出来的。“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是什么意思?先看看什么是追寻,它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去目的地真正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我不是潘金莲》的设定:
1, 追寻者: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婚姻不幸,命运曲折,刚启程时年纪尚轻(29岁),然而这条路太漫长,走到终点时,她已经50岁了。
2, 目的地: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就得证明她和前夫秦玉河离婚是为了多生个孩子的假离婚,而不是因为她生性风流“潘金莲”的真离婚;为了证明离婚是假的,她就得把那一群判她离婚为真、骂她刁民胡搅蛮缠、让她滚、为创办文明城市将她关进拘留所的王八蛋们:镇上法官、县法院委员、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们,挨个儿告倒。她一个农村妇女,要告倒县长市长有什么途径?只有中国特色的上*访一条路。她第一次上访阴差阳错赶上开两*会,鬼使神差混进了人*大代表团,还惊动了天天上新*闻*联*播的大领导;大领导一句话,果真撸掉了她要告倒的那一大串,可她是不是潘金莲的事儿还是没有着落:离婚一天不被判成假的,前夫就一天不跟她复婚,她就仍然得背着潘金莲的名声,被困在过去,开创不了未来。所以每年两*会她都要上*访,目的地是中国政治核心地标:人*民*大*会*堂。
3, 声称的原因:她要证明自己不是荡妇潘金莲,而是清清白白的农妇李雪莲。
4, 遇到的挑战与考验:她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县乡干部和警察的拦*访和围追堵截。20年来,她告状19次,其中被当地警察拦住11次;半路上被河北警察拦过3次;还有5次到了北京,被追过去的本县警察在旅馆里找到劝返3次,剩下两次,一次到了长安街,被北京警察扣住,一次终于到了天*安*门*广场,又被广*场警察扣住。这是她遇到的明的挑战。最后一次上访中,她还陷入了一场名为求婚实为截访的阴谋,而这阴谋差点儿就得逞了。她还在旅途中生了重病几乎死掉,还在昏迷不醒的情况下欠了一大笔医药费。
5, 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我们先再回头看看声称的原因。明明是假离婚,怎么就成了真的?她明明是农妇李雪莲,怎么就成了荡妇潘金莲?这两件事本来不相干,硬是让她前夫秦玉河一句话拧到了一处,这事不说请,李雪莲难活下去。本地都是糊涂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北京的首*长里总有明白人,能把假的当成假的,或者说,把真的当成真的吧?
既然是“声称的原因”,那么肯定就不是真正的原因。这20年的告状路上,她头发白了,腰身粗了,房舍凋敝,精神苦闷,子女疏远了她,唯一听见过离婚真相的两头牛也陆续死去,而直接导致这一切的前夫秦玉河却跟发廊妹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最后这一年,在中学时的追求者、如今已丧妻的退休厨师赵大头的劝解和新的追求下,她决定不告了,两人欢欢喜喜地游泰山,打算回去就结婚。然而俩人睡都睡过了,李雪莲却突然得知赵大头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解决儿子的工作,而给领导解围。这下可把李雪莲惹火了,这状要是不告下去,她可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潘金莲了!她重新踏上告状路,路上险些病死,辗转到了北京,人*民*代*表*大会还剩最后一天,她还没想出怎么闹出点动静来,当地警察却带着她和秦玉河的儿子来告诉她:秦玉河已经出车祸死了!
秦玉河一死,什么真离婚、假离婚,都成了笑谈;而她究竟是李雪莲还是潘金莲,也永远说不清了。为了洗掉潘金莲的名声,她搭上20多年光阴,被人欺骗了感情,还险些丧命;她付出了这么多,如今,这一切的根基被一阵风轻轻吹散了。她想过种种结局,唯独没有想过秦玉河会这么快死掉,她斗倒了一大串官员,却输给了时间和命运:它们将她困在一盘棋局里,永远走不出去了,假的离婚成了真的,清清白白的农妇李雪莲成了荡妇潘金莲,这20年真实的委屈和艰辛却成了气泡、尘土、笑话。
这个斗志昂扬的农村妇女第一次败下阵来,没着没落,四下皆空,独自吞咽着人生巨大的荒诞和虚无(也许她并不能准确地描述这种感受)——这才是去目的地真正的原因。人生的荒诞和虚无不是处处可见、步步落坑吗,何必要用20年光阴来验证?——所以说人生是如此荒诞和虚无啊!
至此,一个追寻故事完满终结了。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26个阅读法则中,第一个是追寻,最后一个是反讽。刘震云的文笔朴素诚恳,不大爱搞这些花样,可是哪儿还用得着专门动笔去反讽呢,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看看书中人物的名字就能会心一笑:
镇法院法官:王公道
镇长:赖小毛
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董宪法、贾聪明
县法院院长:荀正义
县长:史为民
市长:蔡富邦
副市长:刁成信
省长:储清廉
……
啧啧。
你体会一下。
拿《我不是潘金莲》来分析,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太标准,简直就是按照这个“旅程模子”刻出来的。“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是什么意思?先看看什么是追寻,它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去目的地真正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我不是潘金莲》的设定:
1, 追寻者: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婚姻不幸,命运曲折,刚启程时年纪尚轻(29岁),然而这条路太漫长,走到终点时,她已经50岁了。
2, 目的地: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就得证明她和前夫秦玉河离婚是为了多生个孩子的假离婚,而不是因为她生性风流“潘金莲”的真离婚;为了证明离婚是假的,她就得把那一群判她离婚为真、骂她刁民胡搅蛮缠、让她滚、为创办文明城市将她关进拘留所的王八蛋们:镇上法官、县法院委员、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们,挨个儿告倒。她一个农村妇女,要告倒县长市长有什么途径?只有中国特色的上*访一条路。她第一次上访阴差阳错赶上开两*会,鬼使神差混进了人*大代表团,还惊动了天天上新*闻*联*播的大领导;大领导一句话,果真撸掉了她要告倒的那一大串,可她是不是潘金莲的事儿还是没有着落:离婚一天不被判成假的,前夫就一天不跟她复婚,她就仍然得背着潘金莲的名声,被困在过去,开创不了未来。所以每年两*会她都要上*访,目的地是中国政治核心地标:人*民*大*会*堂。
3, 声称的原因:她要证明自己不是荡妇潘金莲,而是清清白白的农妇李雪莲。
4, 遇到的挑战与考验:她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县乡干部和警察的拦*访和围追堵截。20年来,她告状19次,其中被当地警察拦住11次;半路上被河北警察拦过3次;还有5次到了北京,被追过去的本县警察在旅馆里找到劝返3次,剩下两次,一次到了长安街,被北京警察扣住,一次终于到了天*安*门*广场,又被广*场警察扣住。这是她遇到的明的挑战。最后一次上访中,她还陷入了一场名为求婚实为截访的阴谋,而这阴谋差点儿就得逞了。她还在旅途中生了重病几乎死掉,还在昏迷不醒的情况下欠了一大笔医药费。
5, 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我们先再回头看看声称的原因。明明是假离婚,怎么就成了真的?她明明是农妇李雪莲,怎么就成了荡妇潘金莲?这两件事本来不相干,硬是让她前夫秦玉河一句话拧到了一处,这事不说请,李雪莲难活下去。本地都是糊涂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北京的首*长里总有明白人,能把假的当成假的,或者说,把真的当成真的吧?
既然是“声称的原因”,那么肯定就不是真正的原因。这20年的告状路上,她头发白了,腰身粗了,房舍凋敝,精神苦闷,子女疏远了她,唯一听见过离婚真相的两头牛也陆续死去,而直接导致这一切的前夫秦玉河却跟发廊妹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最后这一年,在中学时的追求者、如今已丧妻的退休厨师赵大头的劝解和新的追求下,她决定不告了,两人欢欢喜喜地游泰山,打算回去就结婚。然而俩人睡都睡过了,李雪莲却突然得知赵大头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解决儿子的工作,而给领导解围。这下可把李雪莲惹火了,这状要是不告下去,她可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潘金莲了!她重新踏上告状路,路上险些病死,辗转到了北京,人*民*代*表*大会还剩最后一天,她还没想出怎么闹出点动静来,当地警察却带着她和秦玉河的儿子来告诉她:秦玉河已经出车祸死了!
秦玉河一死,什么真离婚、假离婚,都成了笑谈;而她究竟是李雪莲还是潘金莲,也永远说不清了。为了洗掉潘金莲的名声,她搭上20多年光阴,被人欺骗了感情,还险些丧命;她付出了这么多,如今,这一切的根基被一阵风轻轻吹散了。她想过种种结局,唯独没有想过秦玉河会这么快死掉,她斗倒了一大串官员,却输给了时间和命运:它们将她困在一盘棋局里,永远走不出去了,假的离婚成了真的,清清白白的农妇李雪莲成了荡妇潘金莲,这20年真实的委屈和艰辛却成了气泡、尘土、笑话。
这个斗志昂扬的农村妇女第一次败下阵来,没着没落,四下皆空,独自吞咽着人生巨大的荒诞和虚无(也许她并不能准确地描述这种感受)——这才是去目的地真正的原因。人生的荒诞和虚无不是处处可见、步步落坑吗,何必要用20年光阴来验证?——所以说人生是如此荒诞和虚无啊!
至此,一个追寻故事完满终结了。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26个阅读法则中,第一个是追寻,最后一个是反讽。刘震云的文笔朴素诚恳,不大爱搞这些花样,可是哪儿还用得着专门动笔去反讽呢,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看看书中人物的名字就能会心一笑:
镇法院法官:王公道
镇长:赖小毛
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董宪法、贾聪明
县法院院长:荀正义
县长:史为民
市长:蔡富邦
副市长:刁成信
省长:储清廉
……
啧啧。
你体会一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