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知冷暖,红楼梦不完

我最开始读书大概是图个有趣。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是朋友送的礼物,彼时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满脑子都是对花花世界的奇思幻想与憧憬仰望。那时还读不出《红楼梦》里的厚重,看不到作者笔下的社会黑暗,读不懂字里行间的世态炎凉,入目满眼的尽是大观园里的莺莺燕燕,白雪红墙,记得住的也都是些花前月下,盛世荣光。
最爱看的还要数宝玉与黛玉的两情相悦。那时爱极了林黛玉这个梨花带雨的美人儿,于是便恨极了贾宝玉的多情懵懂。每每看到黛玉因为宝玉的多情而落泪就恨极了贾宝玉,恨不得跳进书里打他一顿,也总幻想着把黛玉揽在怀里轻轻拍一拍她的肩膀。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中央空调”,现在想来,贾宝玉大概是最早记载在名著上的“暖男”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姻缘叫“木石前盟”,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叫做“金玉良缘”。虽然总是恨极了贾宝玉,却仍是盼着他能和黛玉在一起。于是乎又恨上了薛宝钗。恨到极处便想到:金玉良缘,似金子这等黄白之物简直俗不可耐,怎么配得上爱情这么崇高的情感,也只有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木石前盟才算得上是天作之合。满心满眼的青春荷尔蒙作祟,很快看完了《红楼梦》,曾为之开心雀跃,也曾为之惆怅辗转。然而就像是那时热爱的《青年文摘》上一篇篇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样,读过感动过,然后便忘了。
除却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后来记忆里清清楚楚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便只剩下那个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然而说来有趣,与提到“金玉良缘”时对于“黄白之物”的鄙视相比,看到刘姥姥开了眼界、吃了珍馐拿了赏银之时却是满心的窃喜与喜悦,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有的吃有的拿的刘姥姥。后来想想大概是同样贫穷的出身使得我对于刘姥姥这个人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切感与喜爱。
再到后来,每每再想买上一本《红楼梦》,想到那个总是耍着小性子哭哭啼啼要还尽一生泪水给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便又放弃了。虽然如今的我大概看得出曹雪芹笔下的世态炎凉,却不再愿意再去体验一番大观园里那些可爱的可亲的人所经历的世事无常。在后来的日子我渐渐不再恨极某个人,也渐渐忘记了《红楼梦》里的很多人。
有时候会觉得是种幸运,也是种不幸。
上段时间,我在天涯上看到一个帖子——《西游记》之七大圣全传。楼主通过对于书中明写、暗笔的蛛丝马迹中摸索搜寻着一块块证据串联成一个个证据链,将西游七大圣的前世今生说了个通透,当时看的酣畅淋漓,也颇是满足了好奇的胃口。然而除此之外,我觉得他更多的让我对于《西游记》的解读与理解还有深度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而《十年心事梦中人》也同样如此。对暗笔伏文的摸索,对话语间蛛丝马迹的考究,作者在一步步的琢磨间写出了一个个人心中的心路历程。黛玉初入荣国府的不安到少女文青心性、宝钗处事圆滑却难免少女心到似乎看透繁华盛景的禅性、黛玉与宝钗的“闺蜜情谊”变化、宝玉与黛玉之间情路坎坷间的心路历程、还有妙玉对于宝玉暗藏的情意,此件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样一点点的琢磨中,大观园里被忘却的诸人形象渐渐丰满鲜活,再也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路人美女甲乙丙,而是形形色色鲜活的人与悲欢离合的人生。
记得年少时看到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看完后难过了很久。而我一直以来未曾再翻起红楼,大概也是明白看到的越多,悲伤也会越多。而看到《十年》这般对于人物的解读与开拓,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对于重读的欲望也再难遏制的汹涌起来,就像看完那篇帖子后未曾忍住买下的《西游记》一般。
而这,大概便是经典名著还有优秀的解读的魅力。
——转载须经作者授权,请豆邮联系作者。谢谢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是朋友送的礼物,彼时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满脑子都是对花花世界的奇思幻想与憧憬仰望。那时还读不出《红楼梦》里的厚重,看不到作者笔下的社会黑暗,读不懂字里行间的世态炎凉,入目满眼的尽是大观园里的莺莺燕燕,白雪红墙,记得住的也都是些花前月下,盛世荣光。
最爱看的还要数宝玉与黛玉的两情相悦。那时爱极了林黛玉这个梨花带雨的美人儿,于是便恨极了贾宝玉的多情懵懂。每每看到黛玉因为宝玉的多情而落泪就恨极了贾宝玉,恨不得跳进书里打他一顿,也总幻想着把黛玉揽在怀里轻轻拍一拍她的肩膀。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中央空调”,现在想来,贾宝玉大概是最早记载在名著上的“暖男”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姻缘叫“木石前盟”,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叫做“金玉良缘”。虽然总是恨极了贾宝玉,却仍是盼着他能和黛玉在一起。于是乎又恨上了薛宝钗。恨到极处便想到:金玉良缘,似金子这等黄白之物简直俗不可耐,怎么配得上爱情这么崇高的情感,也只有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木石前盟才算得上是天作之合。满心满眼的青春荷尔蒙作祟,很快看完了《红楼梦》,曾为之开心雀跃,也曾为之惆怅辗转。然而就像是那时热爱的《青年文摘》上一篇篇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样,读过感动过,然后便忘了。
除却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后来记忆里清清楚楚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便只剩下那个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然而说来有趣,与提到“金玉良缘”时对于“黄白之物”的鄙视相比,看到刘姥姥开了眼界、吃了珍馐拿了赏银之时却是满心的窃喜与喜悦,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有的吃有的拿的刘姥姥。后来想想大概是同样贫穷的出身使得我对于刘姥姥这个人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切感与喜爱。
再到后来,每每再想买上一本《红楼梦》,想到那个总是耍着小性子哭哭啼啼要还尽一生泪水给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便又放弃了。虽然如今的我大概看得出曹雪芹笔下的世态炎凉,却不再愿意再去体验一番大观园里那些可爱的可亲的人所经历的世事无常。在后来的日子我渐渐不再恨极某个人,也渐渐忘记了《红楼梦》里的很多人。
有时候会觉得是种幸运,也是种不幸。
上段时间,我在天涯上看到一个帖子——《西游记》之七大圣全传。楼主通过对于书中明写、暗笔的蛛丝马迹中摸索搜寻着一块块证据串联成一个个证据链,将西游七大圣的前世今生说了个通透,当时看的酣畅淋漓,也颇是满足了好奇的胃口。然而除此之外,我觉得他更多的让我对于《西游记》的解读与理解还有深度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而《十年心事梦中人》也同样如此。对暗笔伏文的摸索,对话语间蛛丝马迹的考究,作者在一步步的琢磨间写出了一个个人心中的心路历程。黛玉初入荣国府的不安到少女文青心性、宝钗处事圆滑却难免少女心到似乎看透繁华盛景的禅性、黛玉与宝钗的“闺蜜情谊”变化、宝玉与黛玉之间情路坎坷间的心路历程、还有妙玉对于宝玉暗藏的情意,此件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样一点点的琢磨中,大观园里被忘却的诸人形象渐渐丰满鲜活,再也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路人美女甲乙丙,而是形形色色鲜活的人与悲欢离合的人生。
记得年少时看到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看完后难过了很久。而我一直以来未曾再翻起红楼,大概也是明白看到的越多,悲伤也会越多。而看到《十年》这般对于人物的解读与开拓,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对于重读的欲望也再难遏制的汹涌起来,就像看完那篇帖子后未曾忍住买下的《西游记》一般。
而这,大概便是经典名著还有优秀的解读的魅力。
——转载须经作者授权,请豆邮联系作者。谢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