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尽的成长,品不完的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一定在她小学时,给她讲这个故事,然后,最好孩子的父亲也能给孩子讲一讲这个故事。毕竟,小说是以一位8、9岁的小女孩的视角展现的成人世界,故事中正是父亲扮演了孩子们引路人的角色。
这本小说被誉为最能展现美国价值观的作品,也是美国中学生课外推荐读物之一。这样主旋律的作品,我当时阅读,纯粹是为了练习英语,但是没想到,居然能够读到开脑洞,读到震撼,读到反思自己。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Sout在小学校里经历的种种不公正,老师的偏狭势力、教育的呆板僵硬、成年人对小孩子的粗暴一下子勾起来自己早已忘却的成长烦恼。作者这个小孩的视角临摹地惟妙惟肖,唤醒了我很多童年时的体验。而书中的父亲Atticus,简直就是圣贤智者的化身,不断引导孩子摆脱自我、简单、非黑即白的立场看待成人的世界,引导孩子以独立、理性、宽容的视角重新解释发生在自己和邻居们身上的是是非非。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小书,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会有类似疗愈的功能——重新体验童年的烦恼、痛苦,摆脱儿童单纯的心理模式,重新解释这些事件,再次整合入成年人的经验中。
杀死一只知更鸟,隐喻的不仅是无辜人受害,也隐喻了人的成长必然会伴随着痛苦,人必然会杀死童真,进入更为复杂的世界。这一过程无所谓好坏,更无关惆怅伤感,而是心智成长的必然。因此,书的扉页有一句话,“律师,我以为,也曾是孩子”。书中反复出现一句话“you never really know a man until you stand in his shoes and walk around in them”.这也是小女孩scout被成人的故事弄到晕头转向时,他父亲给她的解释,或者更准确的是解释的路径。故事最后,黑人Tom被处死,坏蛋Ewell搞死了自己。Sout终于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过去发生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她不再害怕。
既然是主旋律作品,我就捡一条最让我开脑洞的英语词汇来说----democracy。本书成于1960年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0年代,正是大萧条、纳粹上台期间。故事中,老师让学生解释democracy. Scout,引用了律师父亲的解释,“Equal rights for all, special privileges for none”。我之所以说开脑洞,民主这个词,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多年来关于民主的口水仗也是集中在“多数人暴政与精英治理”方面。我大学时,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地驳斥中国媒体、公知口中的“西方民主”,并且给出欧美政治核心不是民主而是宪政的结论。当我看到democracy这个解释时,确实为之一震。查阅美国柯林词典对democracy一词的解释时,词典的英译是:democracy is a syste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people choose their rulers by voting for them in elections. 显然,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词典的解释,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民主属于政体范畴;而小说中的民主,类似于公正的意思。故事紧接着通过德国的例子,老师又讲了dictator这个单词,因为德国人迫害犹太人,所以德国是独裁统治。然而令Scout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德国人要选择一位把他们绝大多数关进去的希特勒上台,而不是大家把希特勒关进去。Sout说,“There was something else wrong , One maniac(疯子) and millions of German folks.--- I would ask my father about it”.当然,Atticus也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根本没有那种一句话的答案吧,自苏格拉底被公众判为死刑后,2000多年来,西方经典作品对多数人暴政有无数讨论,而自二战以来,无论学界还是大众传媒都对法西斯上台,从群众角度进行了广泛地反思。
其实,小说中对于多数人的平庸之恶,着墨颇多。对镇上所谓不合群人的流言蜚语,不同信仰之间的飞短流长,没有来由的偏见憎恶,无一不挟裹着成年人的世界。这一切不公正的最高点则是,12名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宣判了一位无辜黑人的死刑。Atticus认为,“人们当然有权利从众,哪怕他们尊重这些不公正的流行观念,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是,每个人都要明白,你在和群体相处之前,首先是跟自我相处。个人的内在良心是不会遵从大多数这一规则的——“the one thing that doesn’t abide by majority rule is a person’s conscience”。其实这就是咱们中国老祖宗2000多年前所说的——“反求己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说这是一本宣扬美国价值观的小书,那么这种价值观,为了避免误解,我还是不总结为“民主”,而是个人如何独立思考、判断、体面地生活在这个略显扭曲的世界。
因此,小说的主体并不是关于这场审判的故事。书皮上那段不到100字的概要远远不能涵盖全书表达的内容,审判仅仅占了书篇幅的1/3,作者着墨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遭遇,以及Atticus引导孩子去体面地应对这些矛盾、苦恼。从这个方面看,这本书也是关于家庭教养的书。也因此,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会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跟她一起分享这个故事。教养这种事情,如果不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培养,长大后很可能就来不及补课了。
书中,作者写道由于Atticus为黑人辩护,一位白人老太太非常不满,每天Scout姐弟俩经过她的房屋,她都要狠狠咒骂孩子和他们的父亲。有一次sout的哥哥TOM终于受不了了,把老太太家的山茶花都捣毁,踩烂。后来老太太惩罚Tom每天到她家为她读书。老太太死时,遗赠Tom一朵山茶花。Atticus这才告诉孩子们,这位老太太长期卧病在床,靠吸食吗啡度日,但是她决心在死前戒掉吗啡。每天Tom为她读书,是老太太想分散自己注意力,为戒掉吗啡增加勇气。Atticus对她的评价是“虽然有些事情你知道即使拼尽全力也很难赢,但是你仍然会去尝试。而这位老太太战胜自己,死前戒掉了吗啡。Atticus认为这正是勇气最佳的诠释。
Atticus接手这个案子,也是秉持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情怀,虽然知道很难打赢,但是他依然不屈不挠。即使败诉,他对人性依然保持信心,他知道小镇还是向前迈出了baby般的一小步。
确实,全书虽然都是在描写小镇日常生活,但却能感受到一种英雄主义。正如那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在你看透了生活的一切本质后,依然能够热情地拥抱生活。从来没有什么乌托邦,抱怨、苦恼、躲避仅仅凭借孩子般单纯的心就可以做到,但是担当、负重前行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不过,本书毕竟是从小孩子的视角讲故事,因此整体氛围虽然略显苦涩,但其间也有很多有趣的小孩子的吐槽,如:亲戚一来,家里就阴云密布;男人的商务会议惊心动魄,女人的社交茶会冗长乏味;专业人士很穷是因为农民太穷了(这不是吐槽而是真相了吧);人们不会喜欢一个比自己知道得多的人,尤其对方还是个女孩;你永远无法通过讲道理来纠正人们的行为,除非他想自己改变,如果他们不想改变,你要么闭上嘴巴要么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社交中,讲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社交准则);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大人们都很奇怪(peculiar)……
这本小说被誉为最能展现美国价值观的作品,也是美国中学生课外推荐读物之一。这样主旋律的作品,我当时阅读,纯粹是为了练习英语,但是没想到,居然能够读到开脑洞,读到震撼,读到反思自己。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Sout在小学校里经历的种种不公正,老师的偏狭势力、教育的呆板僵硬、成年人对小孩子的粗暴一下子勾起来自己早已忘却的成长烦恼。作者这个小孩的视角临摹地惟妙惟肖,唤醒了我很多童年时的体验。而书中的父亲Atticus,简直就是圣贤智者的化身,不断引导孩子摆脱自我、简单、非黑即白的立场看待成人的世界,引导孩子以独立、理性、宽容的视角重新解释发生在自己和邻居们身上的是是非非。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小书,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会有类似疗愈的功能——重新体验童年的烦恼、痛苦,摆脱儿童单纯的心理模式,重新解释这些事件,再次整合入成年人的经验中。
杀死一只知更鸟,隐喻的不仅是无辜人受害,也隐喻了人的成长必然会伴随着痛苦,人必然会杀死童真,进入更为复杂的世界。这一过程无所谓好坏,更无关惆怅伤感,而是心智成长的必然。因此,书的扉页有一句话,“律师,我以为,也曾是孩子”。书中反复出现一句话“you never really know a man until you stand in his shoes and walk around in them”.这也是小女孩scout被成人的故事弄到晕头转向时,他父亲给她的解释,或者更准确的是解释的路径。故事最后,黑人Tom被处死,坏蛋Ewell搞死了自己。Sout终于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过去发生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她不再害怕。
既然是主旋律作品,我就捡一条最让我开脑洞的英语词汇来说----democracy。本书成于1960年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0年代,正是大萧条、纳粹上台期间。故事中,老师让学生解释democracy. Scout,引用了律师父亲的解释,“Equal rights for all, special privileges for none”。我之所以说开脑洞,民主这个词,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多年来关于民主的口水仗也是集中在“多数人暴政与精英治理”方面。我大学时,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地驳斥中国媒体、公知口中的“西方民主”,并且给出欧美政治核心不是民主而是宪政的结论。当我看到democracy这个解释时,确实为之一震。查阅美国柯林词典对democracy一词的解释时,词典的英译是:democracy is a syste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people choose their rulers by voting for them in elections. 显然,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词典的解释,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民主属于政体范畴;而小说中的民主,类似于公正的意思。故事紧接着通过德国的例子,老师又讲了dictator这个单词,因为德国人迫害犹太人,所以德国是独裁统治。然而令Scout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德国人要选择一位把他们绝大多数关进去的希特勒上台,而不是大家把希特勒关进去。Sout说,“There was something else wrong , One maniac(疯子) and millions of German folks.--- I would ask my father about it”.当然,Atticus也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根本没有那种一句话的答案吧,自苏格拉底被公众判为死刑后,2000多年来,西方经典作品对多数人暴政有无数讨论,而自二战以来,无论学界还是大众传媒都对法西斯上台,从群众角度进行了广泛地反思。
其实,小说中对于多数人的平庸之恶,着墨颇多。对镇上所谓不合群人的流言蜚语,不同信仰之间的飞短流长,没有来由的偏见憎恶,无一不挟裹着成年人的世界。这一切不公正的最高点则是,12名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宣判了一位无辜黑人的死刑。Atticus认为,“人们当然有权利从众,哪怕他们尊重这些不公正的流行观念,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是,每个人都要明白,你在和群体相处之前,首先是跟自我相处。个人的内在良心是不会遵从大多数这一规则的——“the one thing that doesn’t abide by majority rule is a person’s conscience”。其实这就是咱们中国老祖宗2000多年前所说的——“反求己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说这是一本宣扬美国价值观的小书,那么这种价值观,为了避免误解,我还是不总结为“民主”,而是个人如何独立思考、判断、体面地生活在这个略显扭曲的世界。
因此,小说的主体并不是关于这场审判的故事。书皮上那段不到100字的概要远远不能涵盖全书表达的内容,审判仅仅占了书篇幅的1/3,作者着墨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遭遇,以及Atticus引导孩子去体面地应对这些矛盾、苦恼。从这个方面看,这本书也是关于家庭教养的书。也因此,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会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跟她一起分享这个故事。教养这种事情,如果不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培养,长大后很可能就来不及补课了。
书中,作者写道由于Atticus为黑人辩护,一位白人老太太非常不满,每天Scout姐弟俩经过她的房屋,她都要狠狠咒骂孩子和他们的父亲。有一次sout的哥哥TOM终于受不了了,把老太太家的山茶花都捣毁,踩烂。后来老太太惩罚Tom每天到她家为她读书。老太太死时,遗赠Tom一朵山茶花。Atticus这才告诉孩子们,这位老太太长期卧病在床,靠吸食吗啡度日,但是她决心在死前戒掉吗啡。每天Tom为她读书,是老太太想分散自己注意力,为戒掉吗啡增加勇气。Atticus对她的评价是“虽然有些事情你知道即使拼尽全力也很难赢,但是你仍然会去尝试。而这位老太太战胜自己,死前戒掉了吗啡。Atticus认为这正是勇气最佳的诠释。
Atticus接手这个案子,也是秉持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情怀,虽然知道很难打赢,但是他依然不屈不挠。即使败诉,他对人性依然保持信心,他知道小镇还是向前迈出了baby般的一小步。
确实,全书虽然都是在描写小镇日常生活,但却能感受到一种英雄主义。正如那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在你看透了生活的一切本质后,依然能够热情地拥抱生活。从来没有什么乌托邦,抱怨、苦恼、躲避仅仅凭借孩子般单纯的心就可以做到,但是担当、负重前行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不过,本书毕竟是从小孩子的视角讲故事,因此整体氛围虽然略显苦涩,但其间也有很多有趣的小孩子的吐槽,如:亲戚一来,家里就阴云密布;男人的商务会议惊心动魄,女人的社交茶会冗长乏味;专业人士很穷是因为农民太穷了(这不是吐槽而是真相了吧);人们不会喜欢一个比自己知道得多的人,尤其对方还是个女孩;你永远无法通过讲道理来纠正人们的行为,除非他想自己改变,如果他们不想改变,你要么闭上嘴巴要么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社交中,讲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社交准则);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大人们都很奇怪(peculi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