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掬水——木与艺的岁月静好

三谷龙二,这位“松本工艺祭”的发起者(后来又担任“濑户内生活工艺祭”的总体指导)十年前的一部作品,放在今天端详,居然深深地难倒了我。作为知名的木艺家、木工设计师,他没有在精巧繁复的“艺”之一字上盘旋,反而提倡将木制器皿作为日常餐具,使用。注意,是使用。这样的走向似乎完全与惯常的对“艺”的端详和欣赏背道而驰。是刻意要将艺术拉下神坛吗?我在想。
沿着《木之匙》的娓娓道来一路走去,仿佛踏入了满地木屑的清香,在暗暗的斜阳中,一位匠人心无旁骛地细细打磨手中的木头,疏影无声,木质有灵。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明明素朴简单,却又偏生滋味绵长。合上书,满足地叹口气,心底尽是享受,可就那么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阅读体验着实难住了我。
很难用一个标题概括这本书,虽然写下了一行字。
如作者所言,木与书、文字尽管相似,但在日日反复的刻木涂漆的日子里,人会感觉语言离自己很遥远。与木艺相伴的日子,静谧、安详,如此简单,直抵内心。语言作为意识的衍生物,在这样直接的身心联结中,已属多余。
将视角从“制作者”转向“使用者”的造物方式,称为生活工艺。也就是说,将工艺转变为生活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在打量的层面与人们相隔,由奢侈的鉴赏物走向日常的使用物,其中蕴含的意味着实令人深思。对物质的追求由华美丰盛转为简约单纯,同时,又将日常平凡焕发奇妙新奇。
由繁入简、由简入繁,双重的转换之间,将生活、艺术尽数涂上了哲学的意味。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又那么云淡风轻,尽得风流。文如其人,热爱木头的人,大约就有着如此类似于木头的味道。
“所谓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超现实的东西。”十几年在木头工坊里浸泡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敏锐感受。对叉子的凝神细观、对阳光落在器物上的惊喜发现;将工坊里剩余的废弃木材和捡来的无用之物重新搭配组合、抛开一切用途和功能将形态纯粹而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收集;雕塑是为了修正自己道路的同时不迷失自我地活着;以单纯的形式呈现重要的事物,思考事物让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由亲密回归陌生,凡此种种,在木与艺的行动的身后,有着三谷龙二先生同样返璞归真的思考。
“以掌心掬水,手掌的姿势就是器物的原型。”一个人对器物花去的时间、精力,与器物相处的心情、态度,也就慢慢沉淀成了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向阳有向阳的舒适,幽暗有幽暗的思考。随心就形,自在澄澈。三谷龙二先生写下的就是他做的,他做的就是他想的——“或许,我只是想和树木们一起站在迎面吹拂的风中罢了。”
沿着《木之匙》的娓娓道来一路走去,仿佛踏入了满地木屑的清香,在暗暗的斜阳中,一位匠人心无旁骛地细细打磨手中的木头,疏影无声,木质有灵。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明明素朴简单,却又偏生滋味绵长。合上书,满足地叹口气,心底尽是享受,可就那么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阅读体验着实难住了我。
很难用一个标题概括这本书,虽然写下了一行字。
如作者所言,木与书、文字尽管相似,但在日日反复的刻木涂漆的日子里,人会感觉语言离自己很遥远。与木艺相伴的日子,静谧、安详,如此简单,直抵内心。语言作为意识的衍生物,在这样直接的身心联结中,已属多余。
将视角从“制作者”转向“使用者”的造物方式,称为生活工艺。也就是说,将工艺转变为生活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在打量的层面与人们相隔,由奢侈的鉴赏物走向日常的使用物,其中蕴含的意味着实令人深思。对物质的追求由华美丰盛转为简约单纯,同时,又将日常平凡焕发奇妙新奇。
由繁入简、由简入繁,双重的转换之间,将生活、艺术尽数涂上了哲学的意味。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又那么云淡风轻,尽得风流。文如其人,热爱木头的人,大约就有着如此类似于木头的味道。
“所谓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超现实的东西。”十几年在木头工坊里浸泡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敏锐感受。对叉子的凝神细观、对阳光落在器物上的惊喜发现;将工坊里剩余的废弃木材和捡来的无用之物重新搭配组合、抛开一切用途和功能将形态纯粹而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收集;雕塑是为了修正自己道路的同时不迷失自我地活着;以单纯的形式呈现重要的事物,思考事物让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由亲密回归陌生,凡此种种,在木与艺的行动的身后,有着三谷龙二先生同样返璞归真的思考。
“以掌心掬水,手掌的姿势就是器物的原型。”一个人对器物花去的时间、精力,与器物相处的心情、态度,也就慢慢沉淀成了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向阳有向阳的舒适,幽暗有幽暗的思考。随心就形,自在澄澈。三谷龙二先生写下的就是他做的,他做的就是他想的——“或许,我只是想和树木们一起站在迎面吹拂的风中罢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