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第一部分 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想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的封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给人的感觉特别开心,特别精力充沛,我想这也是乐观最想表达的看法。
为了督促自己读书,我自己对于每一期的读书都进行一个读书的总结,也算是对于书的内容的回馈与自己感受,看书最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书中内容的想法与之后的行动。这是一本集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书,能教会我们去改变看待问题的方法,去思考我们在养育孩子中的做法,所以还是需要用心去读的。
第一章 悲观在流行
从开篇起,作者提到了他有这个积极心理学研究倾向的原因,少儿麻痹症的治疗方式却实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一小点的菌体是能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更有力地抵抗外来的细菌的。就像在罗马时代,有两个参议员在议会上吃了砒霜,结果第二天还是如正常人出在在议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哄动。因为所有的事物好与不好,不在于事物本身,还要视乎事物的数量,好与不好总会有一个临界点的呢,找到这个临界点很重要。
后来作者提到发现“习得性无助”的过程,他发现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这于我家的女儿,这种情况真的经常出现,当我发现之后,我会跟她说,你要先自己试过,自己努力过,妈妈才会去帮助你的,因为你真正付出了努力后,无论结果如何,妈妈都会肯定你的。但是如果你不试,那你为什么让我去给予帮助呢?我觉得这属于一种精神依赖,或者说一种自卑的表现,发展下去当然会和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
育儿先育已,当我们父母学会怎样去引导小孩,也许我们能给予他一种能量,给予他一种生活的勇气,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书中说,本书的目的在于教导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如何教会儿童习得性乐观。我还是非常期待的。
第二章 乐观需要从小培养
执着地坚持:提到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是去和小孩争论谁得谁错,不是去指责小孩的行为,而是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小孩这个行为背后的需要,然后给予合理的回应。虽然小孩一开始的行为相当危险,但发现小孩的需要后带到其他安全的地方,继续让他得到掌控感。这个故事真的让我很受启发,我觉得小孩经常有些危险的行为,而且是纯粹是为了她的好奇心去探索,而我们的指责并不能得到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的好奇心并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该去想一下,我该用怎样的办法既安全又能满足她的好奇心。
糟糕的示范: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
1、父亲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我觉得给小孩一个真实的标准真的很重要,他做不了就是做不了,即使你跟他说他可以,他还是会认为自己不行,因为他是通过他的主观情感来判断的,只有他真正能做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有肯定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女儿在用学习筷吃饭,有时候她菜夹不好,然后试了几下不行就心急,就开始很生气地让我帮忙,我会说要不你再试试别的方法,你刚才还是夹得挺好的啊。但这其实没有缓解她的情绪,因为她还是没夹到,只有当她通过自己努力夹到后她才会停下生气的面孔。
2、为了让伊恩高兴,父亲接手,为伊恩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大的错误,这个是小孩自己的事情,我们该去教导小孩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即使我做得再好,那也只是我的,而不是小孩的。
3、父亲应该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这个真的很重要,因为失败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现在的情境并不能代表过去,也不能代表未来,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自己特别无能,那当我们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相同的挫折时就会不断加深这样的想法了。
远离悲观:是需要我们的共情,去体会小孩的感受,给予他自己生活中也遇到的问题,让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其他手段来改变的。
书里面提及的例子真的很好,而且我觉得反面的例子能让我们看到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也犯了相类似的错误,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更好地改正呢!而正面的例子又教会我们去发现处理问题的方法,给我们例子来学会表达的方式。
为了督促自己读书,我自己对于每一期的读书都进行一个读书的总结,也算是对于书的内容的回馈与自己感受,看书最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书中内容的想法与之后的行动。这是一本集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书,能教会我们去改变看待问题的方法,去思考我们在养育孩子中的做法,所以还是需要用心去读的。
第一章 悲观在流行
从开篇起,作者提到了他有这个积极心理学研究倾向的原因,少儿麻痹症的治疗方式却实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一小点的菌体是能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更有力地抵抗外来的细菌的。就像在罗马时代,有两个参议员在议会上吃了砒霜,结果第二天还是如正常人出在在议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哄动。因为所有的事物好与不好,不在于事物本身,还要视乎事物的数量,好与不好总会有一个临界点的呢,找到这个临界点很重要。
后来作者提到发现“习得性无助”的过程,他发现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这于我家的女儿,这种情况真的经常出现,当我发现之后,我会跟她说,你要先自己试过,自己努力过,妈妈才会去帮助你的,因为你真正付出了努力后,无论结果如何,妈妈都会肯定你的。但是如果你不试,那你为什么让我去给予帮助呢?我觉得这属于一种精神依赖,或者说一种自卑的表现,发展下去当然会和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
育儿先育已,当我们父母学会怎样去引导小孩,也许我们能给予他一种能量,给予他一种生活的勇气,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书中说,本书的目的在于教导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如何教会儿童习得性乐观。我还是非常期待的。
第二章 乐观需要从小培养
执着地坚持:提到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是去和小孩争论谁得谁错,不是去指责小孩的行为,而是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小孩这个行为背后的需要,然后给予合理的回应。虽然小孩一开始的行为相当危险,但发现小孩的需要后带到其他安全的地方,继续让他得到掌控感。这个故事真的让我很受启发,我觉得小孩经常有些危险的行为,而且是纯粹是为了她的好奇心去探索,而我们的指责并不能得到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的好奇心并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该去想一下,我该用怎样的办法既安全又能满足她的好奇心。
糟糕的示范: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
1、父亲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我觉得给小孩一个真实的标准真的很重要,他做不了就是做不了,即使你跟他说他可以,他还是会认为自己不行,因为他是通过他的主观情感来判断的,只有他真正能做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有肯定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女儿在用学习筷吃饭,有时候她菜夹不好,然后试了几下不行就心急,就开始很生气地让我帮忙,我会说要不你再试试别的方法,你刚才还是夹得挺好的啊。但这其实没有缓解她的情绪,因为她还是没夹到,只有当她通过自己努力夹到后她才会停下生气的面孔。
2、为了让伊恩高兴,父亲接手,为伊恩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大的错误,这个是小孩自己的事情,我们该去教导小孩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即使我做得再好,那也只是我的,而不是小孩的。
3、父亲应该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这个真的很重要,因为失败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现在的情境并不能代表过去,也不能代表未来,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自己特别无能,那当我们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相同的挫折时就会不断加深这样的想法了。
远离悲观:是需要我们的共情,去体会小孩的感受,给予他自己生活中也遇到的问题,让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其他手段来改变的。
书里面提及的例子真的很好,而且我觉得反面的例子能让我们看到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也犯了相类似的错误,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更好地改正呢!而正面的例子又教会我们去发现处理问题的方法,给我们例子来学会表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