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推荐《阿弥陀佛 么么哒》

2016-01-27
微信公众号:贝贝书屋
我时常会买一些当下的畅销书看,作为市场调研,了解大家在写什么,看什么。但大部分看过之后都觉得不值得再看,也不会推荐别人花时间去看。这本就是其一。说明一下理由。
这本书在推销中强调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对真实的故事很感兴趣,想通过文字去了解不同的生活。但这本,读一两篇就能体会到,里面的人物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大部分文字却出自作者极具戏剧性的想象力。故事描写得过于充盈,笔墨用在了对细节的想象和描写,力在推情感至极致,简直像在看江湖版的艺术人生,重在渲染。
或者很多读者喜欢这样让情感被调动起来,像按摩一样刻意地,着重地把某根神经揉开了,故事非得讲到淋漓极致。然而,现实生活根本不在乎极致,悲与喜都不是奔着极端去的,现实不是用来煽情的。然而这本书是,煽得相当卖力,作者投入其中不能自拔。而我这个偏理性的读者,全程感觉自己被忽悠了。我本来只想看一份内容真实的简历,却被灌输了一本情感泛滥,充满幻想的人物传。更关键的是,很多角色的简历会让人看了替他们忧心忡忡,都多大了,日子就不能好好过吗?
故事写得是生动的,人物的所思所想,一丝念头和一滴眼泪的走向恨不得都要描述出来,这真实得也太假了!大部分细节别说作者了,就连当事人本身都不会记得。而且大部分情况作者并不在故事发生地,内容全凭自己想象,情感全靠发挥。
个人来讲,真实的故事我更愿意看到不夸张的描写,哪怕没有那么多细节。作者着力在洞察力而不是想象力。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往往已经足够。能触动你的事情,写真实了就足以触动读者。不用填充太多想象,很容易露陷儿。这本书看到后面的几篇我已经煽不动情了,草草翻完。有事儿说事儿,真不用来那么多虚的。
举个例子,一篇故事写的是一个暗恋他人多年的小师姐。“漆黑的房间里,温软的床铺,她翻一个身,枕在那只被他紧握过的右手上。” (p.289)敢问,作者采访这位女主角的时候人家是说:“那一晚,我含着泪,枕着我的右手睡着了?”
还有,“小师姐剥下一片花瓣,手藏在桌子底下,轻轻捻着。” 人家藏起来都被你看到啦?
我不是说不可以编故事,但这样的故事最多只能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不然让我这样的实心眼看到了就会有这种不良反应。
再者,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写江湖故事,江湖的人。我想作者意在歌颂自己江湖朋友的义气和情怀,但很可惜,我看完只想问:这些有情有义的人,可否先重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过得健康,像样点?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得颓废潦倒,得到的恐怕不是仰望而是怜悯吧!
还有那位枕着右手睡着的小师姐,我很真诚地说,真应该早点去看心理医生。从高中到大学到工作数年,一直默默暗恋一个男生。常年保持距离尾随其后,“他打什么菜,她也打什么菜。” 人家谈恋爱她躲在阴影里想象着自己跟他谈恋爱。
心有爱恋是美好的,然而,这么多年了,也都成年了。同一个高中大学单位过来的,人家都不知道你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强大的提示嘛?后来终于在一起了也闹到男方逼迫小师姐去打到他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活明白一点呢?怎么就不能清醒的看破一个人的表象看到一些本质呢?
我不是在批判别人的生活,我是在替那些真实存在的人们,这本书在歌颂的主角们着急。我希望你们能过得好一点。
再一个我不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如果想看描写人物的好故事,可以直接去看我刚刚看完的《且将生活一饮而尽》。比《阿弥陀佛 么么哒》少十几万字数,却很扎实地刻画了33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讲故事真不在字数多。关于《且》我会改日推荐的。
最后,我注意到作者大冰写的个人介绍: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科班油画画师。。。禅宗临济弟子,总共列出了13个名分。除了说明作者多才多艺,朋友们,这,还说明了什么呢?
微信公众号:贝贝书屋
我时常会买一些当下的畅销书看,作为市场调研,了解大家在写什么,看什么。但大部分看过之后都觉得不值得再看,也不会推荐别人花时间去看。这本就是其一。说明一下理由。
这本书在推销中强调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对真实的故事很感兴趣,想通过文字去了解不同的生活。但这本,读一两篇就能体会到,里面的人物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大部分文字却出自作者极具戏剧性的想象力。故事描写得过于充盈,笔墨用在了对细节的想象和描写,力在推情感至极致,简直像在看江湖版的艺术人生,重在渲染。
或者很多读者喜欢这样让情感被调动起来,像按摩一样刻意地,着重地把某根神经揉开了,故事非得讲到淋漓极致。然而,现实生活根本不在乎极致,悲与喜都不是奔着极端去的,现实不是用来煽情的。然而这本书是,煽得相当卖力,作者投入其中不能自拔。而我这个偏理性的读者,全程感觉自己被忽悠了。我本来只想看一份内容真实的简历,却被灌输了一本情感泛滥,充满幻想的人物传。更关键的是,很多角色的简历会让人看了替他们忧心忡忡,都多大了,日子就不能好好过吗?
故事写得是生动的,人物的所思所想,一丝念头和一滴眼泪的走向恨不得都要描述出来,这真实得也太假了!大部分细节别说作者了,就连当事人本身都不会记得。而且大部分情况作者并不在故事发生地,内容全凭自己想象,情感全靠发挥。
个人来讲,真实的故事我更愿意看到不夸张的描写,哪怕没有那么多细节。作者着力在洞察力而不是想象力。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往往已经足够。能触动你的事情,写真实了就足以触动读者。不用填充太多想象,很容易露陷儿。这本书看到后面的几篇我已经煽不动情了,草草翻完。有事儿说事儿,真不用来那么多虚的。
举个例子,一篇故事写的是一个暗恋他人多年的小师姐。“漆黑的房间里,温软的床铺,她翻一个身,枕在那只被他紧握过的右手上。” (p.289)敢问,作者采访这位女主角的时候人家是说:“那一晚,我含着泪,枕着我的右手睡着了?”
还有,“小师姐剥下一片花瓣,手藏在桌子底下,轻轻捻着。” 人家藏起来都被你看到啦?
我不是说不可以编故事,但这样的故事最多只能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不然让我这样的实心眼看到了就会有这种不良反应。
再者,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写江湖故事,江湖的人。我想作者意在歌颂自己江湖朋友的义气和情怀,但很可惜,我看完只想问:这些有情有义的人,可否先重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过得健康,像样点?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得颓废潦倒,得到的恐怕不是仰望而是怜悯吧!
还有那位枕着右手睡着的小师姐,我很真诚地说,真应该早点去看心理医生。从高中到大学到工作数年,一直默默暗恋一个男生。常年保持距离尾随其后,“他打什么菜,她也打什么菜。” 人家谈恋爱她躲在阴影里想象着自己跟他谈恋爱。
心有爱恋是美好的,然而,这么多年了,也都成年了。同一个高中大学单位过来的,人家都不知道你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强大的提示嘛?后来终于在一起了也闹到男方逼迫小师姐去打到他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活明白一点呢?怎么就不能清醒的看破一个人的表象看到一些本质呢?
我不是在批判别人的生活,我是在替那些真实存在的人们,这本书在歌颂的主角们着急。我希望你们能过得好一点。
再一个我不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如果想看描写人物的好故事,可以直接去看我刚刚看完的《且将生活一饮而尽》。比《阿弥陀佛 么么哒》少十几万字数,却很扎实地刻画了33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讲故事真不在字数多。关于《且》我会改日推荐的。
最后,我注意到作者大冰写的个人介绍: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科班油画画师。。。禅宗临济弟子,总共列出了13个名分。除了说明作者多才多艺,朋友们,这,还说明了什么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