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千与千寻》灵感来源的小说,绝不仅仅是幻想小说那么简单
![](https://img9.doubanio.com/icon/u1194562-25.jpg)
假如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
那会不会是一本故事书呢?
关于这个想法,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几千年来一直在争论。
但是我并不是来和大家讨论一个这么烧脑的话题,而是借这个问题,向大家推荐这几天看完的,一部非常好玩非常好看的文学作品。
《永远都讲不完的故事》
这是著名的德国幻想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经典代表作,据说在德国,这部作品就如《西游记》一样家喻户晓。
说他好看,是因为他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勇者闯魔关的冒险故事。
一个懦弱可怜的胖男生巴斯蒂安,偷了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不想被同学欺负,也不想回家面对失去妻子伤心难过日渐冷漠的老爸,便躲在学校的角落里阅读这本偷来的书。
故事的前半段便是在讲巴斯蒂安手里那本书里面的故事:
幻想国的女王童女皇得病危在旦夕,连同幻想国也要一同消失。唯一的解决方法,便是挑选一位叫阿特雷耀的男孩去寻找一个能给童女皇取一个名字的人。
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甚至那个能给童女皇取名的对象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但和所有勇敢的少年主角一样,阿特雷耀出发了。
其中历经各种艰难险阻:挚爱的坐骑沉入湖底,被毒蜂咬中得了剧毒,穿越三道不可能穿越的门……我和正在阅读的巴斯蒂安一样,关心着阿特雷耀和幻想国的命运。
而故事的后半段,是阿特雷耀的故事打开了某个契机,让巴斯蒂安潜进去了书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书的一部分。
他给了童女皇新的名字“月亮仙子”,幻想国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新的故事里,巴斯蒂安不再是个又胖又弱的男生,而是一个长得非常英俊的少年救世主,他想象的事情都变成真的,他开口说的故事都变成了幻想国的传说和典故。
他爱上了这个世界,甚至要当上这世界的国王,但同时,他讲故事太多,逐渐忘记了他现实的记忆。慢慢地,他成了一位暴君,幻想国的世界也发生了改变。他成为一个没有心的傀儡,能够帮助他的,便是找到回家的路。
这也是这本书非常好玩的地方!
就是用一种虚实交错的写法,让我们也跟着在这本书的现实世界和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穿梭。
不知道大家知道莫比乌斯环吗?就是有这么一个环,你顺着环正面的轨迹前进,慢慢地便会走进环的反面。
这本书的阅读感觉很像莫比乌斯环,我们读着这样的一本书,看着主角在书里的书里发生故事,而可能我们也跟着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正反里外交汇。
里面有一段,童女皇借助阿特雷耀的冒险,童女皇找到了讲故事的移动山的老头,让他述说这个世界的故事,看有什么方法招来能给童女皇起新名字的那个男孩。移动山老头开始讲述故事了:
“这些字印在宜家书店的玻璃上,当然只有从朦胧的屋子里透过玻璃往街上看时,它们才是这样的。外面是一个灰蒙蒙的,寒冷的十一月的早晨,大雨滂沱。雨水顺着印着装饰体字样的玻璃往下淌。透过玻璃能看到的只是街道对面一堵被雨水淋得斑驳的墙……”
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巴斯蒂安觉得失望而陌生,而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震惊!因为这一段文字,便是我手上这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开头的文字。从这一刻起,巴斯蒂安成为了我们书里的书里的角色了,而我们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书里的世界。
这种写法真是酷毙了!
“刚才所讲述的就是他(巴斯蒂安)自己的故事!它被包含在讲不完的故事之中。他,巴斯蒂安,成了书中的人物,至今为止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这本书的读者。天知道现在还有哪一位读者也正在看这本书,并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读者而已——就这么继续下去直至无限!”
移动山老人讲述这个故事时,和我们听的一个笑话很像。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个循环无限的幻想小说。
这样的写法,我另一个喜欢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在他的小说《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都有用到,只不过《苏菲的世界》是用哲学的方式让苏菲从书里跳出来,《纸牌的秘密》则是用一种书里的书里的书里的故事讲述一个又一个螺旋一般递进的故事。
而这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想象更加瑰丽,更加形象,综合两种写法让读者也跟着在虚构和现实里穿梭。
这本书据说也是宫崎骏老爷子作品《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和动画里白龙寻找自我的目的一样,“名字”,作为本书的关键词,一再重复出现。
拯救幻想过需要一个新名字。
幻想国后来的紊乱是巴斯蒂安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巴斯蒂安要回归自己的世界,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名字。
在这里,我觉得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号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灵魂的发现,一个自我的发掘。
我们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一本书看得忘却自我,忘却时间,更严重的是沉溺于某个虚拟世界而将自己丢掉。
这本书的另一个隐喻是,虚构世界非常美好,但切记不要把自我丢失,无法自拔,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这本书的金句可谓比比皆是,好多话我都看得非常喜欢。
阿特雷耀在冒险时遇到一只年迈的老乌龟莫拉,她对阿特雷耀说:
“白天与黑夜,夏天与冬天,一切都是永恒的周而复始的崩坏。世界是空的,毫无意义。有存在必有消亡,有生必有死。善与恶,愚蠢与聪明,漂亮与丑陋,一切将互相抵消。一切都是空的。真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重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个活得很久的老生命对生命的诠释。
阿特雷耀中了奇毒,一直相信自己运气很好的他的坐骑祥龙说:
“对于每一种毒来说都有一种解毒的药,你将会看到一切都会好的。”
“(至于如何才会变好),我也不知道,可恰恰这是最美的。”
要寻找一扇通往真实的门,智者恩吉武克说:
“没有钥匙的门是最难通过的。”
有个神奇的声音对阿特雷耀述说这个世界的传奇:
“啊,所有的事情都只能发生一次,
这一次却是所有事物都必须发生的。
穿过高山峡谷。穿过田野草地。
我将消逝,我将随风而去……”
……
这些句子带着闪光的智慧,好像早晨绿叶上的露水一样,清冽醒神。
而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分支故事等待挖掘,比如某个角色和主角分开之后有什么发展,某个地方因为主角的一句话产生了什么什么变化,这本书会简单交代一下,然后用一句话说:“而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我们下次再讲。”
如果你也有兴趣把这些“下次再讲”的分支故事写出来,那么便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在某个程度上也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个新组合。
虚构的世界太大了,人与人,人与物交汇的故事太多了,怎么也讲不完。
但故事如何瑰丽,最后还是要回归现实。在幻想国里,因为对父亲的思念,迷失的巴斯蒂安回到了现实,并且发现其实父亲并不如他想象的冰冷无情。
虽然老土,但还是要说,能把歧途的孩子带回家,还是爱呀。
看这本书,大人如我可能会关注写法、哲学思考什么的,但我想讲给小孩听,他一定会有更精彩的想象、更有趣的认知是我所触及不到。而这也是这本书让人意识到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儿童文学(作者就反对将自己的作品设定成儿童文学,他认为文学,不该单单为某一类读者做年龄划分),也是一本有趣的哲学之书,思考之书。
更可以肯定,是一本超有趣的故事之书!
那会不会是一本故事书呢?
关于这个想法,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几千年来一直在争论。
但是我并不是来和大家讨论一个这么烧脑的话题,而是借这个问题,向大家推荐这几天看完的,一部非常好玩非常好看的文学作品。
《永远都讲不完的故事》
这是著名的德国幻想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经典代表作,据说在德国,这部作品就如《西游记》一样家喻户晓。
说他好看,是因为他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勇者闯魔关的冒险故事。
一个懦弱可怜的胖男生巴斯蒂安,偷了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不想被同学欺负,也不想回家面对失去妻子伤心难过日渐冷漠的老爸,便躲在学校的角落里阅读这本偷来的书。
故事的前半段便是在讲巴斯蒂安手里那本书里面的故事:
幻想国的女王童女皇得病危在旦夕,连同幻想国也要一同消失。唯一的解决方法,便是挑选一位叫阿特雷耀的男孩去寻找一个能给童女皇取一个名字的人。
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甚至那个能给童女皇取名的对象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但和所有勇敢的少年主角一样,阿特雷耀出发了。
其中历经各种艰难险阻:挚爱的坐骑沉入湖底,被毒蜂咬中得了剧毒,穿越三道不可能穿越的门……我和正在阅读的巴斯蒂安一样,关心着阿特雷耀和幻想国的命运。
而故事的后半段,是阿特雷耀的故事打开了某个契机,让巴斯蒂安潜进去了书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书的一部分。
他给了童女皇新的名字“月亮仙子”,幻想国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新的故事里,巴斯蒂安不再是个又胖又弱的男生,而是一个长得非常英俊的少年救世主,他想象的事情都变成真的,他开口说的故事都变成了幻想国的传说和典故。
他爱上了这个世界,甚至要当上这世界的国王,但同时,他讲故事太多,逐渐忘记了他现实的记忆。慢慢地,他成了一位暴君,幻想国的世界也发生了改变。他成为一个没有心的傀儡,能够帮助他的,便是找到回家的路。
这也是这本书非常好玩的地方!
就是用一种虚实交错的写法,让我们也跟着在这本书的现实世界和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穿梭。
不知道大家知道莫比乌斯环吗?就是有这么一个环,你顺着环正面的轨迹前进,慢慢地便会走进环的反面。
这本书的阅读感觉很像莫比乌斯环,我们读着这样的一本书,看着主角在书里的书里发生故事,而可能我们也跟着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正反里外交汇。
里面有一段,童女皇借助阿特雷耀的冒险,童女皇找到了讲故事的移动山的老头,让他述说这个世界的故事,看有什么方法招来能给童女皇起新名字的那个男孩。移动山老头开始讲述故事了:
“这些字印在宜家书店的玻璃上,当然只有从朦胧的屋子里透过玻璃往街上看时,它们才是这样的。外面是一个灰蒙蒙的,寒冷的十一月的早晨,大雨滂沱。雨水顺着印着装饰体字样的玻璃往下淌。透过玻璃能看到的只是街道对面一堵被雨水淋得斑驳的墙……”
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巴斯蒂安觉得失望而陌生,而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震惊!因为这一段文字,便是我手上这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开头的文字。从这一刻起,巴斯蒂安成为了我们书里的书里的角色了,而我们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书里的世界。
这种写法真是酷毙了!
“刚才所讲述的就是他(巴斯蒂安)自己的故事!它被包含在讲不完的故事之中。他,巴斯蒂安,成了书中的人物,至今为止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这本书的读者。天知道现在还有哪一位读者也正在看这本书,并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读者而已——就这么继续下去直至无限!”
移动山老人讲述这个故事时,和我们听的一个笑话很像。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个循环无限的幻想小说。
这样的写法,我另一个喜欢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在他的小说《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都有用到,只不过《苏菲的世界》是用哲学的方式让苏菲从书里跳出来,《纸牌的秘密》则是用一种书里的书里的书里的故事讲述一个又一个螺旋一般递进的故事。
而这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想象更加瑰丽,更加形象,综合两种写法让读者也跟着在虚构和现实里穿梭。
这本书据说也是宫崎骏老爷子作品《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和动画里白龙寻找自我的目的一样,“名字”,作为本书的关键词,一再重复出现。
拯救幻想过需要一个新名字。
幻想国后来的紊乱是巴斯蒂安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巴斯蒂安要回归自己的世界,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名字。
在这里,我觉得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号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灵魂的发现,一个自我的发掘。
我们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一本书看得忘却自我,忘却时间,更严重的是沉溺于某个虚拟世界而将自己丢掉。
这本书的另一个隐喻是,虚构世界非常美好,但切记不要把自我丢失,无法自拔,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这本书的金句可谓比比皆是,好多话我都看得非常喜欢。
阿特雷耀在冒险时遇到一只年迈的老乌龟莫拉,她对阿特雷耀说:
“白天与黑夜,夏天与冬天,一切都是永恒的周而复始的崩坏。世界是空的,毫无意义。有存在必有消亡,有生必有死。善与恶,愚蠢与聪明,漂亮与丑陋,一切将互相抵消。一切都是空的。真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重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个活得很久的老生命对生命的诠释。
阿特雷耀中了奇毒,一直相信自己运气很好的他的坐骑祥龙说:
“对于每一种毒来说都有一种解毒的药,你将会看到一切都会好的。”
“(至于如何才会变好),我也不知道,可恰恰这是最美的。”
要寻找一扇通往真实的门,智者恩吉武克说:
“没有钥匙的门是最难通过的。”
有个神奇的声音对阿特雷耀述说这个世界的传奇:
“啊,所有的事情都只能发生一次,
这一次却是所有事物都必须发生的。
穿过高山峡谷。穿过田野草地。
我将消逝,我将随风而去……”
……
这些句子带着闪光的智慧,好像早晨绿叶上的露水一样,清冽醒神。
而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分支故事等待挖掘,比如某个角色和主角分开之后有什么发展,某个地方因为主角的一句话产生了什么什么变化,这本书会简单交代一下,然后用一句话说:“而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我们下次再讲。”
如果你也有兴趣把这些“下次再讲”的分支故事写出来,那么便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在某个程度上也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个新组合。
虚构的世界太大了,人与人,人与物交汇的故事太多了,怎么也讲不完。
但故事如何瑰丽,最后还是要回归现实。在幻想国里,因为对父亲的思念,迷失的巴斯蒂安回到了现实,并且发现其实父亲并不如他想象的冰冷无情。
虽然老土,但还是要说,能把歧途的孩子带回家,还是爱呀。
看这本书,大人如我可能会关注写法、哲学思考什么的,但我想讲给小孩听,他一定会有更精彩的想象、更有趣的认知是我所触及不到。而这也是这本书让人意识到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儿童文学(作者就反对将自己的作品设定成儿童文学,他认为文学,不该单单为某一类读者做年龄划分),也是一本有趣的哲学之书,思考之书。
更可以肯定,是一本超有趣的故事之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
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应该是《地海传奇》系列,真名的设定一模一样。后来宫崎骏的儿子还拍了《地海战记》
想知道如何知道的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在这本书中呢?
看完这书就想到千与千寻和梦书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