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那所房子

“十一岁,他有了当作家的梦想;二十三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出版第一部作品;六十九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靠死记硬背,读完高中课程;大学之前没有读完一本书;前往伦敦决心当个作家时,身上只有六英镑;但父亲给了他写作的抱负。”
他是V.S.奈保尔
马尔克斯擅长刻画孤独,奈保尔则细致地描绘着绝望。
1961年,马尔克斯发表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奈保尔发表了《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两本书同年出版的书各自写出了最心酸的结尾——等待。上校等待他五十六年来从未到来的养老金;毕司沃斯先生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等待孩子们回来,等待无力偿还的房债到期。等待、等待。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第四部作品,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为了缅怀他的父亲和童年时的生活,奈保尔用了接近50万字来构建这个故事。从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出生直到他在最后一所房子里去世,毕司沃斯先生就在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屋子之间漂泊,结婚之后依附在妻子所属的图尔斯家族,住在属于图尔斯家族的房子里,从阿瓦克斯人数众多的家族大宅、绿谷的劳工民房、矮山濒临倒塌的木屋、西班牙港粗笨的水泥房子,期间自己还尝试建了两座摇摇欲坠的木屋,直到人过中年、有了4个孩子的毕司沃斯先生举了巨债购买了一所毛病多多的现代房屋,才算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终于让自己和他的家人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写毕司沃斯先生的奋斗史,这里并没有什么奋斗史,毕司沃斯先生是个平庸的小人物,这不是个讨人喜欢的人物,志大才疏,自负粗鄙,当过酒馆打杂、帮商店画广告画、开过杂货铺,流浪到西班牙港后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记者,最大的显赫是当了几年的福利局的非编制公务员,后来福利局解散,他被辞退了,在失业与疾病中倒数着债务到期的日子。在奈保尔笔下的殖民地生活中大家高兴地、麻木地生活在绝望之中,月光下破败的街道,无穷无尽的贫穷与愚昧,一切都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化。毕司沃斯先生搬到了舒适的街道社区,住进了一座虚有其表的好房子,看似摆脱了贫穷与耻辱,其代价是癌症式的债务,一步步蚕食他的生活,工作上的担忧、生活的窘迫、家庭的烦恼从来都没有远离过。但这所房子对于毕司沃斯先生和家人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房子,就如书中一开始所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房子该是多么凄惨啊:他将会死在图尔斯家的人旁边,死在那个巨大的支离破碎的冷漠的家庭里;把莎玛和四个孩子留在他们中间,留在一间屋子里;更糟糕的是,虚度的一生都不曾努力让自己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活着和死去时都像一个人被生下来那一刻,毫无意义而且无所适从。 “
所幸,最后奈保尔并没有让生活绝望到底,毕司沃斯先生等来了他的孩子,获得奖学金在国外读书归来的孩子。
在奈保尔在作品中总是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那些漂泊异乡、身份断根的人如何在远离自己家乡、远离传统的地方生存下去,那些失去身份归属之人寻求支撑自己生活信念的故事。写他们的愚昧与传统、写他们的耻辱和梦想,写他们的茫然与冒险,写他们的卑鄙与坚韧、写他们的绝望和希望。
毕司沃斯先生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 而今我们面临的房子、身份的危机,漂泊在大城市的普通人,需要用房子来获得立足之地,来获得进入一个城市的身份证明,我们害怕两手空空地回到那出发之处。“然而房子呀,最重要的是房子呀”,它像一个咒语,萦绕在每个飘离之人的头上。人们为此奋发向前,逆水行舟,却被不断地向后推去。
在这本书的尾声,我面临着一个许久以来都困扰着我的难题——感受,我深知以我目前的文字能力,甚至无法写出一个让我自己满意的表达,难以用真切的言语描述从书中得到的体验。但我还是要写,因为那种情感像白鸽在我胸膛里扑簌着翅膀,它强烈地想要出来。
他是V.S.奈保尔
马尔克斯擅长刻画孤独,奈保尔则细致地描绘着绝望。
1961年,马尔克斯发表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奈保尔发表了《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两本书同年出版的书各自写出了最心酸的结尾——等待。上校等待他五十六年来从未到来的养老金;毕司沃斯先生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等待孩子们回来,等待无力偿还的房债到期。等待、等待。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第四部作品,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为了缅怀他的父亲和童年时的生活,奈保尔用了接近50万字来构建这个故事。从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出生直到他在最后一所房子里去世,毕司沃斯先生就在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屋子之间漂泊,结婚之后依附在妻子所属的图尔斯家族,住在属于图尔斯家族的房子里,从阿瓦克斯人数众多的家族大宅、绿谷的劳工民房、矮山濒临倒塌的木屋、西班牙港粗笨的水泥房子,期间自己还尝试建了两座摇摇欲坠的木屋,直到人过中年、有了4个孩子的毕司沃斯先生举了巨债购买了一所毛病多多的现代房屋,才算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终于让自己和他的家人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写毕司沃斯先生的奋斗史,这里并没有什么奋斗史,毕司沃斯先生是个平庸的小人物,这不是个讨人喜欢的人物,志大才疏,自负粗鄙,当过酒馆打杂、帮商店画广告画、开过杂货铺,流浪到西班牙港后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记者,最大的显赫是当了几年的福利局的非编制公务员,后来福利局解散,他被辞退了,在失业与疾病中倒数着债务到期的日子。在奈保尔笔下的殖民地生活中大家高兴地、麻木地生活在绝望之中,月光下破败的街道,无穷无尽的贫穷与愚昧,一切都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化。毕司沃斯先生搬到了舒适的街道社区,住进了一座虚有其表的好房子,看似摆脱了贫穷与耻辱,其代价是癌症式的债务,一步步蚕食他的生活,工作上的担忧、生活的窘迫、家庭的烦恼从来都没有远离过。但这所房子对于毕司沃斯先生和家人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房子,就如书中一开始所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房子该是多么凄惨啊:他将会死在图尔斯家的人旁边,死在那个巨大的支离破碎的冷漠的家庭里;把莎玛和四个孩子留在他们中间,留在一间屋子里;更糟糕的是,虚度的一生都不曾努力让自己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活着和死去时都像一个人被生下来那一刻,毫无意义而且无所适从。 “
所幸,最后奈保尔并没有让生活绝望到底,毕司沃斯先生等来了他的孩子,获得奖学金在国外读书归来的孩子。
在奈保尔在作品中总是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那些漂泊异乡、身份断根的人如何在远离自己家乡、远离传统的地方生存下去,那些失去身份归属之人寻求支撑自己生活信念的故事。写他们的愚昧与传统、写他们的耻辱和梦想,写他们的茫然与冒险,写他们的卑鄙与坚韧、写他们的绝望和希望。
毕司沃斯先生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 而今我们面临的房子、身份的危机,漂泊在大城市的普通人,需要用房子来获得立足之地,来获得进入一个城市的身份证明,我们害怕两手空空地回到那出发之处。“然而房子呀,最重要的是房子呀”,它像一个咒语,萦绕在每个飘离之人的头上。人们为此奋发向前,逆水行舟,却被不断地向后推去。
在这本书的尾声,我面临着一个许久以来都困扰着我的难题——感受,我深知以我目前的文字能力,甚至无法写出一个让我自己满意的表达,难以用真切的言语描述从书中得到的体验。但我还是要写,因为那种情感像白鸽在我胸膛里扑簌着翅膀,它强烈地想要出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