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美食永不消逝
古有《随园食单》,今有《中国食谱》,不过相较当下时兴的美食书籍和各种美食自媒体而言,《中国食谱》已经能算是有些年头的书,它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风靡欧美半世纪,直至2016年才有了我们面前这一本中文版。
《中国食谱》是杨步伟全家在1938年移居美国之后所写的,当时物资食材紧张,美国人会用的食材有限,加之中餐在中国之外并不盛行,种种原因促成了这本书的形成。作者在笔记中曾提到,也有人建议她写一些代表中国美食高端的“神美食”,但她认为写常见的、可做可吃的美食,远比能看不能做的美食要有意义的多。不可否认,杨步伟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本书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源头。揭开外国人心中中国美食的神秘面纱,只是本书的功能之一,这一功能普通的中国美食介绍书也可达成一二;让中国美食走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这才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也让其它的美食书望尘莫及。
试想七八十年前,通讯技术落后,消息闭塞,区域化明显,食材短缺且差异明显,想要让中国美食在美国落地融合,何其艰难。杨步伟凭借她热爱家人朋友与美食的心,客观严谨的研究精神,乐观的态度,以专业标准又不乏诙谐的文字写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烹饪艺术与饮食美学的名著。著作的形成过程,她本人不过寥寥数语一带而过,我们只知道是她用中文书写讲述,女儿翻译为英文,再由丈夫把关,看完中文版编后记,才惊觉一本名著的诞生,远不止文字的排列与转换那么简单,一句句中餐知识、一篇篇食谱背后,是数次的检验和改善,是多次的评论与记录,也承载了温暖浓香的感情,例如为了适应美国人追求用量而特意购买的量杯与量勺,例如赵先生叫人眼晕的炒鸡子儿,又例如嗜肉的胡适先生肚子里的红烧马肉和马肉松。
按理说,讲中国食谱的书对老外比较有吸引力,我等土生土长吃着中国美食长大的人根本没有看的必要,可当真翻开这本书,居然能体会到别样的风味,那感觉就好似突然发现熟悉无比的枕边人原来另有一番动人风情,睿智精巧还充满诱惑。我们距离中餐实在太近,近到只顾局部,全然不曾站的高远一些看看中餐的全貌,杨步伟从食材、佐料、炊具餐具、备菜、烹饪手法、菜谱、菜单制定等环节入手,尽可能全面详尽的把相关知识全部记录下来。这些知识繁冗琐碎,作者不仅要归纳总结,还要整理精简,务求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全面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可爱的赵先生与她还真真处于天秤两端。
身在异乡为异客,言语不惯、饮食不惯、文化迥然,杨步伟想必是惆怅的,但她是新时代的女性,更是乐观有爱的人,既然在东京可以把自己锻炼成烧的一手好菜,那么在美国继续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也无不可。只是思乡之情会如同记忆中儿时的至上美味,存于心间,不时强冒出头,素手作羹汤,喂饱喂足家人与朋友,也是对自己的慰藉。她有爱,有美食,愿与人分享,又被众人喜爱,友善和温暖藉由美食传递、循环。她始终是幸福的,哪怕异乡之苦,也被乐观自信酝酿成一道独特美味。
除了《中国食谱》,本书还收录了杨步伟的《怎样点中餐》,与上本书风格一致的严谨、务实、简洁、诙谐,也是不时可以看到她口中赵先生离题十万八千里的注解。谁说老一辈的人拘谨呆板,他们两口子的秀恩爱才是又含蓄又高调,让人羡慕的无以复加。是美食润养了他们的感情,还是感情塑造了这些美食?孰主孰次无可考证,唯一肯定的是,爱与美食永不消逝。
文|团团花哚 2016.05.19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中国食谱》是杨步伟全家在1938年移居美国之后所写的,当时物资食材紧张,美国人会用的食材有限,加之中餐在中国之外并不盛行,种种原因促成了这本书的形成。作者在笔记中曾提到,也有人建议她写一些代表中国美食高端的“神美食”,但她认为写常见的、可做可吃的美食,远比能看不能做的美食要有意义的多。不可否认,杨步伟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本书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源头。揭开外国人心中中国美食的神秘面纱,只是本书的功能之一,这一功能普通的中国美食介绍书也可达成一二;让中国美食走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这才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也让其它的美食书望尘莫及。
试想七八十年前,通讯技术落后,消息闭塞,区域化明显,食材短缺且差异明显,想要让中国美食在美国落地融合,何其艰难。杨步伟凭借她热爱家人朋友与美食的心,客观严谨的研究精神,乐观的态度,以专业标准又不乏诙谐的文字写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烹饪艺术与饮食美学的名著。著作的形成过程,她本人不过寥寥数语一带而过,我们只知道是她用中文书写讲述,女儿翻译为英文,再由丈夫把关,看完中文版编后记,才惊觉一本名著的诞生,远不止文字的排列与转换那么简单,一句句中餐知识、一篇篇食谱背后,是数次的检验和改善,是多次的评论与记录,也承载了温暖浓香的感情,例如为了适应美国人追求用量而特意购买的量杯与量勺,例如赵先生叫人眼晕的炒鸡子儿,又例如嗜肉的胡适先生肚子里的红烧马肉和马肉松。
按理说,讲中国食谱的书对老外比较有吸引力,我等土生土长吃着中国美食长大的人根本没有看的必要,可当真翻开这本书,居然能体会到别样的风味,那感觉就好似突然发现熟悉无比的枕边人原来另有一番动人风情,睿智精巧还充满诱惑。我们距离中餐实在太近,近到只顾局部,全然不曾站的高远一些看看中餐的全貌,杨步伟从食材、佐料、炊具餐具、备菜、烹饪手法、菜谱、菜单制定等环节入手,尽可能全面详尽的把相关知识全部记录下来。这些知识繁冗琐碎,作者不仅要归纳总结,还要整理精简,务求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全面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可爱的赵先生与她还真真处于天秤两端。
身在异乡为异客,言语不惯、饮食不惯、文化迥然,杨步伟想必是惆怅的,但她是新时代的女性,更是乐观有爱的人,既然在东京可以把自己锻炼成烧的一手好菜,那么在美国继续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也无不可。只是思乡之情会如同记忆中儿时的至上美味,存于心间,不时强冒出头,素手作羹汤,喂饱喂足家人与朋友,也是对自己的慰藉。她有爱,有美食,愿与人分享,又被众人喜爱,友善和温暖藉由美食传递、循环。她始终是幸福的,哪怕异乡之苦,也被乐观自信酝酿成一道独特美味。
除了《中国食谱》,本书还收录了杨步伟的《怎样点中餐》,与上本书风格一致的严谨、务实、简洁、诙谐,也是不时可以看到她口中赵先生离题十万八千里的注解。谁说老一辈的人拘谨呆板,他们两口子的秀恩爱才是又含蓄又高调,让人羡慕的无以复加。是美食润养了他们的感情,还是感情塑造了这些美食?孰主孰次无可考证,唯一肯定的是,爱与美食永不消逝。
文|团团花哚 2016.05.19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团团花哚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