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的两面人生:一面是天才、一面是疯子

弗兰克前半段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 二战期间,他父亲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城市奥兰服役,遇到了波莱特,也就是她母亲。那时,他父亲28岁,波莱特才15岁。书中,弗兰克说:“虽然在那时,年龄上的差距并不是问题,但我总觉得这对他们之后婚姻的破裂有一定的影响。” 波莱特是法裔阿尔及利亚人,出生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城市蒙彼利埃,后来随家人搬到阿尔及利亚。那时候,阿尔及利亚还是法属殖民地。二战结束后,波莱特随弗兰克父亲到了纽约。他父亲在纽约第四十大道和麦迪逊大道路口经营一家文具店。战后的第三年,小弗兰克出生了,父亲用自己的名字为他命了名。 1954年,阿尔及利亚爆发独立战争,大批法国人回迁,波莱特母亲的家人也都搬回蒙彼利埃。这才有了书中的这段介绍:“随着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首都)游击战爆发,她的父母就带着他们的其他子女又回到这里。我的外公外婆、几个舅舅姨妈,还有一群表兄弟姐妹们,依旧住在距这棵橄榄树一小时车程以内的地方。” 如果把这段往事,放到当时整个历史里,就会发现同时被这场独立战争裹挟的,还有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作家加缪。他因对这场战争的立场,饱受争议。 他父亲除了经商外,还从事政治,他是纽约布朗克斯选区共和党的主力之一,同时还经常进行深海钓鱼探险,每次还都不带妻子去。也许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的冷落,还有13岁的年龄差,让波莱特对弗兰克的父亲渐行渐远。在小弗兰克12岁时,他父亲在一次深海垂钓归来后,发现妻子已经离家出走了。 父母的离异应该对小弗兰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非常惊讶的是,他并没有将之归罪于此。 他在书中说:“如果让我解释为何小小年纪就开始诈骗,我可以说这是破碎家庭的产物,因为在我十二岁时,父母就分居了。但这样做,我只是将这一切的责任都推给了我父母。” 这时候小弗兰克还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父母离异时,他选择了跟父亲生活,因为他觉得父亲至少需要一个孩子,而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都选择了跟母亲生活。 然而,一切也都从这里改变了。 跟经商又从政的父亲天天耳闻目染,让他学到了大量的街头智慧,对成人世界的生活了如指掌,也学会了按照成人那样生活。这时的他,也几乎和成人无异:六英尺高,一百七十磅。 “别人看见我们逃课还以为是老师带着学生活动,或者一个大哥哥在照看小朋友。” 然后,对小弗兰克来说,最好和最坏的事情来临了。 他父亲送他一辆福特车。 “女人成了我唯一的弱点。我同她们寻欢作乐,不厌其烦。我早上醒来满脑子都是姑娘们,睡下的时候满脑子还是姑娘们。” 为了支付高昂的油费和泡妞费,小弗兰克用父亲给他的美孚加油卡诈骗了3400美元。事情败落后,父亲也并没有惩罚他。 这年,他15岁。 让弗兰克产生离家想法的原因是,他父亲的破产,父亲的那些朋友都离他而去。 父亲对他说:“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成千上百的人都跑来和你称兄道弟。而一旦当你落魄,他们中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请你喝杯咖啡,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于是在“一九六四年六月的一个早晨”,他醒来后,听到这个世界某个遥远的地方在对他低语:“来吧。”于是,他知道是时候走了。 《燃情岁月》里有句台词:“那些清楚听到自己内心声音并以此行事的人,要么成了疯子,要么就成了传奇!” 这句话套在小弗兰克身上再合适不过。 离家出走的小弗兰克,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他有个确切的目标: “我打算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并攀上顶峰。而一旦达到了,就没有任何人或事能把我拉下来。在这点上我下定决心,绝不重蹈父亲的覆辙。” 这年,他16岁。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也是电影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他先后扮演六年飞行员、一年医生、九个月律师 、三个月大学教授、FBI探员、银行安保……他伪造了一个又一个身份,骗了250万美元、250架次飞行、160万公里飞行里程、N个姑娘…… 他就像一个没人照看的野孩子,疯狂地成长着,成长为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 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变成另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想成为谁就能成为谁。”所以,他又何必为了坐上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座,去花上几年时间拼命去学习、训练、上航空学校、工作或者其他苦功夫呢。 并且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犯罪,是他的求生本能。 “我正在被追捕,警察就是追捕我的人,所以警察是坏人。我不得不苟且偷生,不得不为今后不断地奔波筹集资金以远离坏人,因此,我的违法手段成为了正当的理由。” 这是多疯狂又荒唐可笑的心理。 他还坚持着一个诈骗原则,那就是不诈骗普通人。他的诈骗对象只有酒店、银行、机场等;还有他诈骗钱的目的,似乎更像是一场游戏。他把诈骗得来的钱,存在了银行的保险柜里,因为他根本就不用花现金。他的存钱越来越多的,却不知道怎样花。 弗兰克就是这么可爱的一个人。 1969年的这年,他21岁。 他被捕了,先后在法国和瑞典监狱各服刑半年。 然后被引渡到美国。 他的后半段成长故事是这样的: 不过小说里没有写,而是放在了后记和作者访谈里。 在美国监狱里服刑了五年(被判处10年)之后,他获得假释。 他先后在一家比萨连锁店当服务员、一家连锁超市当采购员,并且干的不错,得到提拔的机会。 但公司对他做过背景调查之后,和很多假释犯一样,他被解雇了。 然后这样又循环了数次。 在他做最后一份临时工作(电影放映员)时,他的高达136智商的脑袋开始开窍了,他找到假释官说: 在伪造支票领域,我是无可比拟的天才,何不让我给银行的职员去培训呢? 这样的培训一场接一场。他终于洗白了自己不光彩的过去。 这段发迹史是不是跟电影里不一样,这才是现实,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训最后开到了FBI,他跟FBI合作了超过25年,并开了一家自己的安全文件防护公司。 1980年,他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小说。 这年,他32岁。 让我们再回到这本书的开头。 “一个人的另一个自我,往往是他对自己最欣赏的一面。” 这是全书的第一句话,也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 小弗兰克的成长就是他逃避自我的过程。 “在后来的5年里,制服成了我的另一个自我。我对制服的着魔程度就像一个注射海洛因的瘾君子。每当我感到孤独、沮丧、受挫,或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我就会穿上我的飞行员制服,走到人群中。制服给我带来了尊敬和尊严。不穿的话,我会时不时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垂头丧气。而一旦穿上,在那一瞬间,我就觉得戴上了幸运之神的帽子,穿上了七里格靴。

书后附录的作者访谈是2002年电影上映时候的,弗兰克说:“曾经的弗兰克・阿巴格内尔是一个任性自负、没有道德观念、肆无忌惮的罪犯。现在的弗兰克・阿巴格内尔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 这年,他54岁。 弗兰克的两面人生就是这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