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1961年柏林危机的最佳书籍

1961年的柏林危机是肯尼迪刚就任总统不久,与赫鲁晓夫两个主角之间的第一次博弈。由参议员到总统,身份的骤然转换,即面临柏林的严重冲突局面,肯尼迪表现出的掌控能力、对抗决心和外交经验均显不足,而赫鲁晓夫和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为解决东德日日紧迫的经济低迷和人口流失问题,不得不尽快采取措施。
当时,柏林仍然处于美、苏、英、法四国共管状态,整个德国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西德人口6000万,经济繁荣,东德人口1700万,经济低迷,人口逃亡严重,且每天都在发生。鉴于苏联国内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赫鲁晓夫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希望与肯尼迪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国与国的关系,因而急需在外交上打开局面。但是,东德的经济振兴,尤其是东柏林的稳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1961年的柏林危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作为德裔美国人(其父母为德国人,且母亲为柏林人)、《华盛顿邮报》的前记者、大西洋理事会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写作此书自有其历史使命感。作者弗雷德里克•肯普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经过六年的大量文献研究、对知情人的采访,综合美国、德国和俄罗斯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作者把参与事件的美、苏、东德、西德、英和法等各种势力的政治考量,各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所起的作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东西阵营的激烈交锋,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情节紧张,引人入胜。
由于距离的因素,尽管后果可能没有古巴导弹危机恐怖,但1961年柏林对峙的紧张和危险程度却比次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为惊心动魄。美苏两方在柏林分界点附近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在最紧张的危机时刻,在查理检查站主要分界点的附近,“美国的M48巴顿坦克和苏联的T-54坦克对峙着”,相隔不到100码,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都说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强势的杜鲁门,而非软弱的肯尼迪,如果当时一开始就在一线负责的是卢修斯·克雷将军(原驻德美国占领区军事首长)或中间回到柏林的克雷将军具有充分的授权,赫鲁晓夫能够完全驾驭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的强力介入,柏林分治、东西德分裂的大格局肯定不会变,美苏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许不会发生,但柏林墙是否一定能够建立起来,恐怕还真的难说。
当时,柏林仍然处于美、苏、英、法四国共管状态,整个德国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西德人口6000万,经济繁荣,东德人口1700万,经济低迷,人口逃亡严重,且每天都在发生。鉴于苏联国内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赫鲁晓夫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希望与肯尼迪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国与国的关系,因而急需在外交上打开局面。但是,东德的经济振兴,尤其是东柏林的稳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1961年的柏林危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作为德裔美国人(其父母为德国人,且母亲为柏林人)、《华盛顿邮报》的前记者、大西洋理事会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写作此书自有其历史使命感。作者弗雷德里克•肯普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经过六年的大量文献研究、对知情人的采访,综合美国、德国和俄罗斯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作者把参与事件的美、苏、东德、西德、英和法等各种势力的政治考量,各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所起的作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东西阵营的激烈交锋,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情节紧张,引人入胜。
由于距离的因素,尽管后果可能没有古巴导弹危机恐怖,但1961年柏林对峙的紧张和危险程度却比次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为惊心动魄。美苏两方在柏林分界点附近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在最紧张的危机时刻,在查理检查站主要分界点的附近,“美国的M48巴顿坦克和苏联的T-54坦克对峙着”,相隔不到100码,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都说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强势的杜鲁门,而非软弱的肯尼迪,如果当时一开始就在一线负责的是卢修斯·克雷将军(原驻德美国占领区军事首长)或中间回到柏林的克雷将军具有充分的授权,赫鲁晓夫能够完全驾驭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的强力介入,柏林分治、东西德分裂的大格局肯定不会变,美苏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许不会发生,但柏林墙是否一定能够建立起来,恐怕还真的难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