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小说成文的年代才有意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书有他浓烈的年代意味,我是完全出于他的影响力而找来看的。
一、根据书后附录,总结一下相关的日期:
1956年,小说发表,不少人认为它影射首都北京的官僚主义而予以否认、批评。
1957年2月-4月,毛对该书该人大力维护,在不同的会议上四次主动提到,落实1956年9月制定的双百方针。
1957年5月15日,毛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认为他主导的整风已经偏离方向,并制定了继续鼓励大鸣大放引蛇出洞。
1957年6月8日,毛发表《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开启著名的反右运动。
1958年5月,王蒙被划为右派。
二、王蒙倒是很有些主见:一是据说他小说的主旨并不是专门批评官僚主义,所以在全社会反正方、包括毛都解读为批评官僚主义的情况下,他自己都没有主动承认;二是在批判压力下,也没有将压力推卸到擅自改动他小说的人身上。
三、毛关于《组》的正面评价,在整理发表的成文中基本全部被删,直到1999年重出的《毛文》才录入。
四、全书几个主要人物:林震(主角,组织部新人)、刘世吾(组织部长)、韩常新(组织副部长)、赵慧文(与林震观念一致的年轻女干事,“苍白美丽“、已婚有娃)、王清泉(麻袋厂厂长)、魏鹤鸣(麻袋厂一直反对王清泉的干部)。
五、全书的大逆转是魏鹤鸣把反映厂长作风的事给《北京日报》写信,被发表,倒压回区委组织部发落。
六、书后附录中,1956年9月王蒙来太原找过在太原工学院上学的未婚妻瑞芳,对当时的太原有一段描写。
一、根据书后附录,总结一下相关的日期:
1956年,小说发表,不少人认为它影射首都北京的官僚主义而予以否认、批评。
1957年2月-4月,毛对该书该人大力维护,在不同的会议上四次主动提到,落实1956年9月制定的双百方针。
1957年5月15日,毛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认为他主导的整风已经偏离方向,并制定了继续鼓励大鸣大放引蛇出洞。
1957年6月8日,毛发表《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开启著名的反右运动。
1958年5月,王蒙被划为右派。
二、王蒙倒是很有些主见:一是据说他小说的主旨并不是专门批评官僚主义,所以在全社会反正方、包括毛都解读为批评官僚主义的情况下,他自己都没有主动承认;二是在批判压力下,也没有将压力推卸到擅自改动他小说的人身上。
三、毛关于《组》的正面评价,在整理发表的成文中基本全部被删,直到1999年重出的《毛文》才录入。
四、全书几个主要人物:林震(主角,组织部新人)、刘世吾(组织部长)、韩常新(组织副部长)、赵慧文(与林震观念一致的年轻女干事,“苍白美丽“、已婚有娃)、王清泉(麻袋厂厂长)、魏鹤鸣(麻袋厂一直反对王清泉的干部)。
五、全书的大逆转是魏鹤鸣把反映厂长作风的事给《北京日报》写信,被发表,倒压回区委组织部发落。
六、书后附录中,1956年9月王蒙来太原找过在太原工学院上学的未婚妻瑞芳,对当时的太原有一段描写。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化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