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悲剧中自我拯救

黑犬这个形象直到全文的第四部分才出现,直到那里才知道这个意象是什么意思,女主人公琼在和丈夫在乡间漫步的时候落单,遇到两条黑犬遭受攻击,差一点命悬一线,从此以后,黑犬就作为恐惧的一部分化身深深刻在琼的记忆中,而她丈夫因在观察动物标本错过这一幕,没有及时来救援事后显然也不能理解当时的紧急情况,两人本就日益疏远,这次事情更加加深了夫妻两人的分裂。
书里描写的年代是二战后期,黑犬是纳粹圈养的宠物,也是当时纳粹蹂躏人民的手段之一,作为没有被及时清理掉的纳粹遗产,黑犬从看守所逃出来为祸乡间,导致了这危险的一幕,作者通过它们也表达了即使二战已经结束,但人类社会中的很多阴暗却没有那么快的消散,战争的创痛也像是“遗产”般被延续了下来,表面的战争虽然结束,而它们所带来的对人心的扭曲、不信任以及伤害,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愈合。文中从柏林墙的倒塌也能见一般,当群众沉浸在东西两德终于统一的狂喜之中时,却也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在里面,比如土耳其的一些分裂分子,比如一些完全不懂历史沉重,幻想着要恢复纳粹萌芽的右翼青年,等等。想要根除人类社会中的邪恶恐怕是一件极其耗时且漫长的大工程。作者通过琼来表达出他对于这种人性本恶的深深厌恶:“这些畜生是粗鄙的想象和扭曲的灵魂的产物,没有任何社会理论能加以解释,这种邪恶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底。在每个个体身上,在私人生活中,在家庭内部,它始终纠缠不放,而受害者最深的莫过于孩子们。然后等时机一成熟,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一种践踏生命的残忍和可怕的邪恶变回喷涌而出,所有人都会惊讶于自己体内竟蕴藏着如此深刻的仇恨。”这个现实近乎可以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现如今世界深陷恐怖主义的阴影也是如此,世间的恶大半来自于人心,日积月累的伤害没有发泄的出口,最终只能导致蔓延式的爆发,而且伤害转移的负面能量往往超出人性的想象,其间有多少的不堪就能滋生出多少的仇恨,而这些仇恨再次像种子一样扎根于新一批的人,等待它们慢慢长大然后再次爆发。几百年来人类或许都是在这个轮回圈里不断经历这一切,而现在这个时代,互相之间的伤害似乎变得更加容易,有通讯手段有足够的武器,地域上的间隔似乎都不在是什么障碍,侵略、占有、控制,相关的戏码不停上演,如何去调解这一切,或者说我们的人性应该如何得到拯救,都是作者想和我们探讨的东西。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总是让我们忽视探索人性或者内心的重要性。琼和丈夫伯纳德原本都抱着帮助人们的高尚理想,加入了共产党,也去一些战争地区做志愿者来做自己认为最为正确的事情,而历史总是相似的,对于任何政党的无条件信任和寄托希望终究都是一场虚幻,在看到党内的许多问题之后,原本更为敏感、感性的琼便退党了,相比丈夫理性、秩序的观念,她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对话,但一时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她尝试了多种信仰甚至可以说部分迷信观念来做精神层面的自我升华,夫妻两个人逐渐疏远,加上黑犬事件之后,丈夫依然有点不以为然的将一切归结于琼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大或女人天生敏感的情感因素,导致了两个人最终的分道扬镳。自然,琼虽然对于自我剖析的还不错,她说“人性、人心、精神、灵魂、意识本身,我们都得应对它们,它需要发展和扩张,否则我们心里积郁的悲伤将永远无处发泄。如果内心不掀起一场革命,我们的一切重大规划都将毫无价值,如果我们想要和别人和睦相处,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但最终她也没有真正很好去做到这一点,在两个人分歧最大的地方,琼也是选择了避而不谈,对于价值观的差异,她也仅仅简单地用伯纳德的“顽固不化”来当挡箭牌了。
这本书是以一种倒叙的方法来行文的,作者先以一个孤儿的视角,写出了自己失爱的青少年生活以及对社会的孤独感。姐姐姐夫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对侄女无人照管的深深遗憾、以及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朋友不求上进自毁前程的不理解,都给他的青少年时代留下很多阴影,在第一部分里,其实他已经开始提到了“黑犬”作为忧郁、孤独的一种象征,暗示一种流离漂泊、寄人篱下又深陷贫穷的小孩在童年时代遭受的一切会给他将来的一生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作者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留校,以此来逃避寄主家庭日日争吵不休的环境以及照顾侄女的责任,但事实证明,这种内疚一直缠绕了他一生,即便在他作为丈夫和父亲之后依然影响他的人生。任何看似不经意间的小举动都可能成为改变一生的因素,慎重的对待万事万物及时的排解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文明中层出不穷的暴行让人心惊,如今早不是冷兵器时代,很多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肉体意义上的受伤,外在的伤口总能愈合,相较之下,内心的不安定、黑暗以及狭隘才是目前人类社会亟需面临的问题,看似一片祥和世界共荣的大背景下,其实有更多的邪恶在蠢蠢欲动,信息开放了资源共享了,不幸在对比之下变得强烈,争夺的欲望才会随之应运而生,只要一旦没有及时解决,其蔓延的速度以及破坏力当真不容小觑,如今世界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何尝不是因为人民内心的喜怒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如今令人心惊的是,恐怖主义也从早前零散作战的局面变成全世界的统战整合,互相之间均有助力而且还挺团结,这些累累暴行敦促我们反思文明开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科学、理性和秩序名义下的杀戮,比冷兵器涉及的范围广度不可同日而语,深藏于潜意识深处的邪恶、贪婪、暴虐,虽然被暂时的压抑,被文明教化,却无法彻底根除,我们不能等着它们在一次次大破坏之后才采取行动,对于早已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包容在我们人性之中的邪恶,肯定需要更强大的针对性武器去对抗,比如说爱比如说信任。
“在我们经受了这么多年的挫折之后,我们多么希望回到原先那些快乐的日子。一旦开始用不同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我们就能感到时间正从我们身上流失殆尽,我们开始对彼此不耐烦起来。每一次争执都是对我们所知的可能性的一个中断——很快,我们的生活中就只剩下它们了。最后,时间的确已经所剩无几,而那些记忆犹在,控诉着我们,我们仍然无法放开对方,独自生活。” 虽然这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性的意义,大抵生活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失望的循环过程,但我们所能做的是否真的有限呢,主人公虽然也不成功如意,但毕竟用家庭与子女拯救了自我,通过对岳父母往事的介入与记述,他渐渐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人类或许都是自以为聪明的生物,但毕竟我们与黑犬不同,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而这点聪明,就更加应该用在美好的事物之上,多关心别人,少一些狭隘和猜测,或许就可以让一切变得不一样。再怎么来说,黑犬终究只是黑犬,而人性总是大于阴影的,我们都不应该放弃的太早,而总是应该期望第二天的黎明与阳光。
书里描写的年代是二战后期,黑犬是纳粹圈养的宠物,也是当时纳粹蹂躏人民的手段之一,作为没有被及时清理掉的纳粹遗产,黑犬从看守所逃出来为祸乡间,导致了这危险的一幕,作者通过它们也表达了即使二战已经结束,但人类社会中的很多阴暗却没有那么快的消散,战争的创痛也像是“遗产”般被延续了下来,表面的战争虽然结束,而它们所带来的对人心的扭曲、不信任以及伤害,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愈合。文中从柏林墙的倒塌也能见一般,当群众沉浸在东西两德终于统一的狂喜之中时,却也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在里面,比如土耳其的一些分裂分子,比如一些完全不懂历史沉重,幻想着要恢复纳粹萌芽的右翼青年,等等。想要根除人类社会中的邪恶恐怕是一件极其耗时且漫长的大工程。作者通过琼来表达出他对于这种人性本恶的深深厌恶:“这些畜生是粗鄙的想象和扭曲的灵魂的产物,没有任何社会理论能加以解释,这种邪恶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底。在每个个体身上,在私人生活中,在家庭内部,它始终纠缠不放,而受害者最深的莫过于孩子们。然后等时机一成熟,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一种践踏生命的残忍和可怕的邪恶变回喷涌而出,所有人都会惊讶于自己体内竟蕴藏着如此深刻的仇恨。”这个现实近乎可以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现如今世界深陷恐怖主义的阴影也是如此,世间的恶大半来自于人心,日积月累的伤害没有发泄的出口,最终只能导致蔓延式的爆发,而且伤害转移的负面能量往往超出人性的想象,其间有多少的不堪就能滋生出多少的仇恨,而这些仇恨再次像种子一样扎根于新一批的人,等待它们慢慢长大然后再次爆发。几百年来人类或许都是在这个轮回圈里不断经历这一切,而现在这个时代,互相之间的伤害似乎变得更加容易,有通讯手段有足够的武器,地域上的间隔似乎都不在是什么障碍,侵略、占有、控制,相关的戏码不停上演,如何去调解这一切,或者说我们的人性应该如何得到拯救,都是作者想和我们探讨的东西。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总是让我们忽视探索人性或者内心的重要性。琼和丈夫伯纳德原本都抱着帮助人们的高尚理想,加入了共产党,也去一些战争地区做志愿者来做自己认为最为正确的事情,而历史总是相似的,对于任何政党的无条件信任和寄托希望终究都是一场虚幻,在看到党内的许多问题之后,原本更为敏感、感性的琼便退党了,相比丈夫理性、秩序的观念,她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对话,但一时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她尝试了多种信仰甚至可以说部分迷信观念来做精神层面的自我升华,夫妻两个人逐渐疏远,加上黑犬事件之后,丈夫依然有点不以为然的将一切归结于琼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大或女人天生敏感的情感因素,导致了两个人最终的分道扬镳。自然,琼虽然对于自我剖析的还不错,她说“人性、人心、精神、灵魂、意识本身,我们都得应对它们,它需要发展和扩张,否则我们心里积郁的悲伤将永远无处发泄。如果内心不掀起一场革命,我们的一切重大规划都将毫无价值,如果我们想要和别人和睦相处,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但最终她也没有真正很好去做到这一点,在两个人分歧最大的地方,琼也是选择了避而不谈,对于价值观的差异,她也仅仅简单地用伯纳德的“顽固不化”来当挡箭牌了。
这本书是以一种倒叙的方法来行文的,作者先以一个孤儿的视角,写出了自己失爱的青少年生活以及对社会的孤独感。姐姐姐夫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对侄女无人照管的深深遗憾、以及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朋友不求上进自毁前程的不理解,都给他的青少年时代留下很多阴影,在第一部分里,其实他已经开始提到了“黑犬”作为忧郁、孤独的一种象征,暗示一种流离漂泊、寄人篱下又深陷贫穷的小孩在童年时代遭受的一切会给他将来的一生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作者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留校,以此来逃避寄主家庭日日争吵不休的环境以及照顾侄女的责任,但事实证明,这种内疚一直缠绕了他一生,即便在他作为丈夫和父亲之后依然影响他的人生。任何看似不经意间的小举动都可能成为改变一生的因素,慎重的对待万事万物及时的排解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文明中层出不穷的暴行让人心惊,如今早不是冷兵器时代,很多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肉体意义上的受伤,外在的伤口总能愈合,相较之下,内心的不安定、黑暗以及狭隘才是目前人类社会亟需面临的问题,看似一片祥和世界共荣的大背景下,其实有更多的邪恶在蠢蠢欲动,信息开放了资源共享了,不幸在对比之下变得强烈,争夺的欲望才会随之应运而生,只要一旦没有及时解决,其蔓延的速度以及破坏力当真不容小觑,如今世界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何尝不是因为人民内心的喜怒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如今令人心惊的是,恐怖主义也从早前零散作战的局面变成全世界的统战整合,互相之间均有助力而且还挺团结,这些累累暴行敦促我们反思文明开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科学、理性和秩序名义下的杀戮,比冷兵器涉及的范围广度不可同日而语,深藏于潜意识深处的邪恶、贪婪、暴虐,虽然被暂时的压抑,被文明教化,却无法彻底根除,我们不能等着它们在一次次大破坏之后才采取行动,对于早已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包容在我们人性之中的邪恶,肯定需要更强大的针对性武器去对抗,比如说爱比如说信任。
“在我们经受了这么多年的挫折之后,我们多么希望回到原先那些快乐的日子。一旦开始用不同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我们就能感到时间正从我们身上流失殆尽,我们开始对彼此不耐烦起来。每一次争执都是对我们所知的可能性的一个中断——很快,我们的生活中就只剩下它们了。最后,时间的确已经所剩无几,而那些记忆犹在,控诉着我们,我们仍然无法放开对方,独自生活。” 虽然这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性的意义,大抵生活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失望的循环过程,但我们所能做的是否真的有限呢,主人公虽然也不成功如意,但毕竟用家庭与子女拯救了自我,通过对岳父母往事的介入与记述,他渐渐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人类或许都是自以为聪明的生物,但毕竟我们与黑犬不同,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而这点聪明,就更加应该用在美好的事物之上,多关心别人,少一些狭隘和猜测,或许就可以让一切变得不一样。再怎么来说,黑犬终究只是黑犬,而人性总是大于阴影的,我们都不应该放弃的太早,而总是应该期望第二天的黎明与阳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