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提到“境界”,相信不少读书人都会想起王国维先生如上文所写的这段话。三重境界所对应的三段词,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耐人寻味。以至于每每遇上深深敬佩之大学问家,往往会拿其与王国维先生所谓三重境界对号入座,比如这篇书评的主角——顾随先生。
顾随先生者谁?
学贯中西,韵文、散文,理论批评,美学鉴赏,讲授艺术,禅学,书家,文化学术研著无一不通之人;国学大师周汝昌、叶嘉莹等人之师是也。
顾随先生学问何其大?
国学大家、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曾这样评价她的这位老师:
“先生的才学和兴趣,方面甚甚广,无论是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甚至佛教、禅学,都曾留下了值得人们重视的著作,足供后人之研读景仰……先生之讲课则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词能得其神髓,而且也富于启发性的……凡是上过先生课的同学都会记得,每次先生上讲台,常是先拈举一个他当时有所感发的话头,然后就此引申发挥,有时层层深入,可以接连讲授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周而不止。举例来说,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初看起来,这三句话好像与学诗并无直接之关系,而只是讲为人与学道之方,但先生却由此而引发出了不少论诗的妙义。”
如此,顾随先生之大学问便可见一斑了。
那么,大学问的顾随先生,又属王国维先生所言何种境界呢?
若以寻常来看,似乎放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甚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合适的,但读罢此书,你似乎又会觉得,生拉硬拽将其置放其中又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高境界不错,但这世上总应有另一些境界,超乎于二者存在,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顾随先生,恐怕正是此境界之学问人。
还是拿叶嘉莹先生的评价来说,顾随先生授诗歌课时候,“首先阐明的,就是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然后才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于是先生便又提出说,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而后呢?确是有一下子便跳脱出了诗歌,推及甚至超越寻常所谓“人生”而存在之感觉。
事实上,不仅讲授诗歌,讲授文选甚至课前对时事的闲聊,顾随先生之话语也是相当有水平的。
“看人,看朋友之真伪,须于处困难(逆境)时见之。中国国民是”球体“,常言”少生气,多养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且一个人养尊处优,风平浪静,很少难见其好坏。处逆境,始见真人,始见真本事。看朋友在生死关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
”对底下人不严,不使用,是奖其懒惰。在我是仁慈,然底下人并不了解,而认为是应该。甚至支使也支使不动了。此太宽。处世对人真难,脾气暴躁难处,而脾气好也应小心,易为人所欺。“
”孔子举出“仁”,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乃为人之道也。民,我胞也;物,我与也。扩而充之,至于四海。仁,止于人而已,何必爱物?否!否!佛家戒杀生不得食肉,恐“断大慈悲种子”。必需时时“长养”此“仁”,不得加以任何摧残,勿以细小而忽之。凡在己为“患得”,在他为“不恕”者,皆成大害,切莫长养恶习,习与性成,摧残善根。“
这些句子即便单拎出来当鸡汤看,也是营养浓度相当高的,更不用说畅读全书时候它们让人毫无察觉的畅快与受益了。能在劳顿下班后的夏日黄昏,躺在床上吹着电扇体悟上那么几页,极为痛快。一次“在中国经典的人文关怀中,追寻古典文化原初的清纯精神,开启现实人生本真的至高境界”之机遇,大致说的就是如此这般了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置于顾随先生,则恐怕要成“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境界”了,“境界”者何谓?无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当顾随先生凭学问将人生、文章、讲授融为一体,把学文与学道、作文与做人放于同一高度,“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读后感受也就离我等凡夫俗子不远了。幸甚至哉,是以为记。
一提到“境界”,相信不少读书人都会想起王国维先生如上文所写的这段话。三重境界所对应的三段词,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耐人寻味。以至于每每遇上深深敬佩之大学问家,往往会拿其与王国维先生所谓三重境界对号入座,比如这篇书评的主角——顾随先生。
顾随先生者谁?
学贯中西,韵文、散文,理论批评,美学鉴赏,讲授艺术,禅学,书家,文化学术研著无一不通之人;国学大师周汝昌、叶嘉莹等人之师是也。
顾随先生学问何其大?
国学大家、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曾这样评价她的这位老师:
“先生的才学和兴趣,方面甚甚广,无论是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甚至佛教、禅学,都曾留下了值得人们重视的著作,足供后人之研读景仰……先生之讲课则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词能得其神髓,而且也富于启发性的……凡是上过先生课的同学都会记得,每次先生上讲台,常是先拈举一个他当时有所感发的话头,然后就此引申发挥,有时层层深入,可以接连讲授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周而不止。举例来说,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初看起来,这三句话好像与学诗并无直接之关系,而只是讲为人与学道之方,但先生却由此而引发出了不少论诗的妙义。”
如此,顾随先生之大学问便可见一斑了。
那么,大学问的顾随先生,又属王国维先生所言何种境界呢?
若以寻常来看,似乎放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甚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合适的,但读罢此书,你似乎又会觉得,生拉硬拽将其置放其中又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高境界不错,但这世上总应有另一些境界,超乎于二者存在,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顾随先生,恐怕正是此境界之学问人。
还是拿叶嘉莹先生的评价来说,顾随先生授诗歌课时候,“首先阐明的,就是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然后才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于是先生便又提出说,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而后呢?确是有一下子便跳脱出了诗歌,推及甚至超越寻常所谓“人生”而存在之感觉。
事实上,不仅讲授诗歌,讲授文选甚至课前对时事的闲聊,顾随先生之话语也是相当有水平的。
“看人,看朋友之真伪,须于处困难(逆境)时见之。中国国民是”球体“,常言”少生气,多养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且一个人养尊处优,风平浪静,很少难见其好坏。处逆境,始见真人,始见真本事。看朋友在生死关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
”对底下人不严,不使用,是奖其懒惰。在我是仁慈,然底下人并不了解,而认为是应该。甚至支使也支使不动了。此太宽。处世对人真难,脾气暴躁难处,而脾气好也应小心,易为人所欺。“
”孔子举出“仁”,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乃为人之道也。民,我胞也;物,我与也。扩而充之,至于四海。仁,止于人而已,何必爱物?否!否!佛家戒杀生不得食肉,恐“断大慈悲种子”。必需时时“长养”此“仁”,不得加以任何摧残,勿以细小而忽之。凡在己为“患得”,在他为“不恕”者,皆成大害,切莫长养恶习,习与性成,摧残善根。“
这些句子即便单拎出来当鸡汤看,也是营养浓度相当高的,更不用说畅读全书时候它们让人毫无察觉的畅快与受益了。能在劳顿下班后的夏日黄昏,躺在床上吹着电扇体悟上那么几页,极为痛快。一次“在中国经典的人文关怀中,追寻古典文化原初的清纯精神,开启现实人生本真的至高境界”之机遇,大致说的就是如此这般了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置于顾随先生,则恐怕要成“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境界”了,“境界”者何谓?无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当顾随先生凭学问将人生、文章、讲授融为一体,把学文与学道、作文与做人放于同一高度,“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读后感受也就离我等凡夫俗子不远了。幸甚至哉,是以为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