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精简笔记
一、本书结构与核心思想 本书主要以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为时间划分,以它们各自的政府职权分配、选举制度、赋税制度、国防兵制为比较,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优缺得失。 作者认为,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需要与本国人事、传统相配合。其次,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有利无弊,需要不断变化。因此,不能把中国自秦以后的传统政治,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专求模仿别人制度。应该平心客观地对我国传统制度进行回顾和检讨,才能以史为鉴有所进步。 二、政府职权分配 汉代: 一、政府统一,封建贵族世袭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世袭。 二、皇帝秘书处为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尚书管文书,其他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 三、宰相秘书处为十三曹,一西曹,管府史任用。二东曹,管二千石长吏迁除(包括军吏)。三户曹,管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五词曹,管法律民事部分。 六法曹,掌邮驿科程,类似于交通部。七尉曹,管运输。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管法律之刑事方面。 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 十二仓曹,管仓谷。 十三黄阁,管记录众事,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 四、三公九卿,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 五、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太常管皇家祭祀先祖,光禄勋是门房总管,卫尉是皇宫的卫兵司令,太仆是皇帝车夫,廷尉掌法律,大鸿胪管主宾交接,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农管政府经济,少府管皇家经济。后演变为太常兼管教育,光禄勋兼管郎官,太仆兼管国家武装,廷尉成司法,大鸿胪成了外交。 总结:十三曹是丞相私属,协助丞相处理政务。九卿隶属于丞相,是执行部门。所以,汉代的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在相府不在皇室。 唐代: 一、唐代分三省,中书、门下与尚书,三省合一,才等于一个汉朝宰相,监察权还不在内。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由中书省拟定发出,门下省负责对命令复查,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复核后,命令送到尚书省执行。 二、尚书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人事,五品以上官可提名,宰相任用。五品以下官吏部可以自行任用。户部管民政户口,礼部管宗教教育,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工部管建设。 三、为避免麻烦,成立政事堂,遇下诏书,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商讨,尚书中如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也可参加,一起商量后下命令。 总结:一切皇帝诏命,必经中书门下两省。其实则皇帝的诏敕,根本由中书拟撰。但自唐中宗,便不经两省自封拜官职,诏敕用墨笔斜封,故“斜封官”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执行机构六尚的官名,比汉代九卿(有皇帝私官之意),是一大进步。 宋代: 一、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所以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相当于丞相。 二、沿袭晚唐传下的枢密院,管军事,中书和枢密对立。 三、财政掌握在三个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经济出纳的,三司独立掌握全国财政。 四、设考课院,后改名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管文选,西院主管武选。 五、原来可以监察宫廷和朝廷的副宰相御史大夫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便只限于监察政府。监察皇帝的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独立,无长官。 总结:三司、审官院、枢密院让宋代的军事、财政、用人三权分割掣肘,使得相权低落。由于黄袍加身的皇帝太多,宰相为显尊敬皇帝自谦不坐,后来这成为习惯,使得宰相地位逐渐卑微。原本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来曲线发表意见。谏官独立后,空谈反对,让宰相难以施展。谏官后因锋芒太凶失势,但权相奸臣又从此出头了。 明代: 一、明太祖废止宰相,不再设立。 二、中书、门下两省被废,尚书不设长官,六部分头负责,各不相属。 三、御史台演变为都察院,专掌弹劾纠察。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督之下。 四、大理院管平反,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决不了,有什么冤枉,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刑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和大理院,都是司法机关,朝廷一切重大司法案件,就由三法司会审。 五、通政司管理章奏,全国中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都归通政司管,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 六、六部加通政司、大理院、都察院共为九卿,各长官平级,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 七、武官有大都督,他们都只管出外打仗时带兵。至于征调军队,一切动员工作,这是兵部的事,不在大都督职权内。 八 、皇帝作为总管,秘书人员被称为“内阁学士、内阁大学士”,为皇帝作咨询之用。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箚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 九、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有许多事,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当时小官归吏部尚书任用,大官则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这叫廷推。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这叫做廷议。 总结:明代皇帝把相权独揽,但由于后代精力有限,后来皇帝把许多政权交付内阁,内阁权利逐渐重了起来。后来有些皇帝干脆不常去内阁,由于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给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给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清代: 一、满洲人掌权,仍旧废宰相,用内阁大学士掌理国政,雍正时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相对于明代皇帝在里面找太监帮忙管理政治,清代是皇帝从外面调大臣来管理。 二、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则无外人得知内容。 三、清代六部权利小了很多,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个尚书部长和其尚书侍郎都可以和皇帝单独上奏,互相不协调。 四、禁止言事、结社、刊刻。 五、大官由皇帝特典,小官皇帝不能一一任命,但必须和皇帝见面。 总结:清代皇权仍然专制。寄信上谕让国家政治成为秘密;六部互相制约而相互不协调;人民没有自由权利;小官必须与皇帝见面才能任命,告诉社会,你的官权是皇帝赐的权。这样的政治不见制度,更像一种维持统治的法术。 三、地方政府与中央 汉代: 一、汉代的地方政府,共分两级:即郡与县。 二、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郡太守可以调到中央做九卿,再进一级就可当三公,九卿放出来也可以做郡太守,互相平级调用。 三、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交各项统计表册,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的行政成绩。 四、中央特派刺史,上属于御史丞,来地方按照六条规定考察,六条之外,并不多管。 五、地方官首长以下官员,全由首长自己任用。 总结:汉代中央政府并不是高高在地方政府之上,地方长官升转灵活,有任用下级的权利。 唐代: 一、唐代最低一级为县,县级以上为“州”,唐之“州”与汉“郡”是平等的。 二、刺史由监察官变为了地方高级行政首长。 三、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 总结:唐代中央政府逐渐崇高,任用之权从地方转移至中央。 宋代: 一、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称路,相当于唐代之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之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 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地方由中央官员派来监管。 三、原唐代负责观察的刺史变为首长后,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有四个监司官帅、漕、宪、仓。帅管兵工民事,漕管运输,财税上供。宪管地方司法,仓管救济。 四、原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给中央,一部分保留地方。宋代则全部给中央,地方无存储。 总结:宋代地方有四个上司,地方官难做。由于地方无存储,平常很艰苦,临时有事更是不可想象。 明代: 一、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级是县。县上面是府和州,这是第二级。上面才是省,是第三级。 二、明成祖规定吏胥不能当监察官,不准考进士,从此后官吏划分流品。 总结:官吏划分流品后,吏胥被人看不起,自甘堕落。但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于是,长官即使贤明,也无奈他们何,地方行政难以推广。 清代: 一、清代的首长为总督、巡抚,但主要承转命令,仍不能作主,由中央派经略大臣、参赞大臣等皇帝特典的官作主。 总结:清代的地方官,根本没有真实的权柄。 四、考试与选举 汉代: 一、政府无定期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到中央,这样选举的人被称为贤良。 二、特殊选举,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出使西域,需要通外国语,能吃苦,能应变,所谓出使绝域的人,政府常常下诏征求,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 三、定期选举孝子廉吏,每群每年要选上一、二个孝廉,东汉时代后,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 总结:汉代每年至少新近两百多个孝廉入郎署,十几年就要有两千个。这样,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人出生了,可以称汉代为士人政府。但由于读书机会不多,纸质书籍较少,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学问世袭形成门第。 唐代: 一、唐代把进仕之门扩大,除专为私家谋利的工商人士,个人都可以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总结: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但由于考试人数众多,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政府日益臃肿,成为流弊。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然结果又很易变成资本主义。 宋代: 一、宋代考试制度更严格,有糊名之制。 二、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 总结:糊名之制,虽更严格,但却使得一些主考官存心要录取的真才落第。不考诗赋,改考经义,本来想物色人才,却让秀才成为学究了。 明代: 一、明代第一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但有名无实,并无正式县学。其次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直省的省会,这叫乡试,中试者俗称举人。各省举人再送到中央,集合会考,这叫会试。会试中试,始是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二、明制进士及第以后,还该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前辈进士出身的人来教。这些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得入翰林院。 三、明代极看重进士与翰林,非进士翰林就不能做大官。 四、考试制度格式也严格了,考八股文。 总结:科举一定要进士和翰林才能做大官,让官场也有了流品,有才能的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不超升。八股文固定了考试格式,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 清代: 若说考试制度是一种愚民政策,清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考试制度之用意,本在开放政权,选拔真才,来分配于政府各部门。现在清代的部族政权,既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则考试只成为羁縻牢笼之一术。换言之,只让汉人们也尝到一些甜头,开放政权之一角落,作为一种妥协之条件而止。 五、田税制度 汉代: 一、封建时期为井田制度,土地为封建贵族专用,耕田者依时还受。汉代则土地归民间私有,可自由买卖,政府按田收税。 二、封建时期非耕地为禁地,归王室所有。汉代的非耕地,归皇室所有,农田租入归诸大司农,充当政府公费。山海池泽之税则属少府,专供皇帝私用。 三、汉武帝时期,盐铁归国营。 四、服力役,每人每年一个月替国家义务劳动。 五、实行人口税制,连小孩子都有。 总结:土地制度,一则欣赏古制度土地平均,二则又欣赏汉代之买卖自由。然而,自由买卖的田地政策让地主阶级逐渐形成,使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个问题至今难以合适解决。人口税,让贫穷的人愿意出卖自己给人家当奴隶。政府禁止此风,规定奴隶人口税加倍,但有钱的养着大批奴隶,反可发大财。譬如入山烧炭、开矿之类,因此奴隶生活,反而胜过普通民户。 唐代: 一、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 二、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这是一种田地归中央政府的均田制度。 三、“庸”即是役,是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动。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 四、“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五、后因户口登记不便,改为两税制。民间自由兼并田地,政府按田地收租,但与先规定田租定额不同,是一种量出为入,按政府开销平均的收税制。 六、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 总结:两税制,让贫瘠地方反而负担更重的租额,使得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只收货币不收米谷,让商人从中上下其手,令农民损失很大。 宋代: 一、仍旧采用唐代的两税制度。 二、部分地方除两税外,仍要求地方出贡调力役。 总结:本来唐代的两税制已经把租庸调三者合一,让租金更多了,然而,至宋代军队每到一地方,仍要地方出贡调力役。使得地方贫困,难以兴旺。 六、国防与兵制 汉代: 一、举国皆兵,壮丁二十三岁服兵役,每人轮流在中央作“卫”兵,到边郡作“戍”卒。在原地方服兵“役”。 二、除兵役外,民间还有义勇队,志愿从军的。这风气在边郡特别盛。像陇西李广一家便是一著例。 总结:兵制举国皆兵,但训练简略,调用不方便,有名无实。 唐代: 一、采用府兵制,每个军人都要他种田,却并不是要每个种田人都当兵。 二、武将除战事外,不统带军队。 三、武官立功,以勋名奖励。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阶。故武官又称勋官,勋官有爵号无实职。国家社会对他自有某种优待。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名誉的。 总结:府兵后来逐渐不受皇帝注意,士兵被私人用作劳工苦力。府兵出外打仗阵亡,抚恤逐步怠慢,失去人心。有勋的武官并无实权,仍被人差唤,勋位就成为了一种讥讽。府兵制度虽好,但随着人事而逐步颓败。 宋代: 一、宋代国家未统一,建都开封。 二、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禁军是经过挑选的精壮军,湘军只在地方当杂差。 总结:宋代建都开封,开封是一片平地,豁露在黄河边。辽人骑兵从北南下,三几天就可到黄河边。一渡黄河,即达开封城门下,所以宋代立国时没有国防。由于平定北方可能动摇国土,国家只能养兵不用,使得政府贫穷转弱。 明代: 一、采用卫所制,与府兵制相似。 二、遇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军队。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军队回归卫所。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这种制度还是同府兵制一样。 总结:明代的武力,随着几百年太平,军装封在武库里,人民和平地生活而衰落,最终抵不住突然出现的满清。 清代: 一、满洲军队称八旗兵,为国家武力主干,全国各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下面的绿营,说是中国军队,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还都是满洲人。这两种军队,饷给是显分高下的。 二、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划成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 总结:清政府留有私心,把关东三省作为退路,使得中国内无端划出许多处禁地,形成许多特殊区域。所以这些地方,有的是荒落了,有的则开发特别迟。而中国人也认为所谓中国者,则只是当时的本部十八省。其实就传统历史范围言,则全不是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