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把学术作品写成文学
最近又偶然提及这本钱理群老师的著作。这书我看过三遍,上学时第一次读,好看,但说实话没看出门道来,直到十年之后,经过了些储备再重读,才被这书的深刻和精妙所震撼。
结构方式和分析路线明显来自《万历十五年》,每章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郭沫若、沈从文、朱自清、胡风、萧军、萧乾、胡适、七月、九叶、丁玲、赵树理……时代更替之际知识分子的主要路向一网打尽,按时间线选择事件契机分配章节,进而延伸至某个知识群体、某种选择路向的深层分析,典型的“万历十五年”体,没有对主题和材料相当的认识和掌控力,肯定做塌。这书把纵向的时间线和横向的人物线做到一个结构里(技术上还要做纪传体人物互见!),而且章节间叙述逻辑完美咬合,控制力要求不是一般的难,黄仁宇也就做了个横线而已。这还不算,1948的当下时间维度后面还隐藏了过去和未来两个维度,看后记里钱老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设计思路,结构套结构,完全神一样,第一次根本没看懂啥意思,十年后才发现,每条线的前世今生全压在300页里,书的密度不是一般的高,没点储备很多地方肯定蒙圈,第一遍没太看懂就对了。
当然技术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和其他钱老的作品一样,那视野的宏大格局和思想的深刻视角,比其他玩专门史的不知道高到那里去了。更重要的,也像其他钱老的作品一样,那个人行其所、运命无常的悲天悯人,结合进1948比较限定的特定时代,再加上再回头细述当年旧事的故事风,可是把知识分子的命数给讲透了,那历史沧桑的感染力,都不是学术了,整个一伟大小说的范儿。钱老的作品里,《丰富的痛苦》主题和架构太大,《大小舞台之间》作为专著分析比较绵密,除了关于鲁迅的,就数这本文学性最强,写到最后那两章,人物们的大时代终局,山雨欲来,风已满楼,真的可以直接当小说看了。
现在再翻看那些段落,依然还是直击人心。所谓大时代,不仅可以得生,而且可以得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