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Untold Story of NY's Chinatown

7月16日,有幸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参加了一个讲座,聆听著名作家陈九师兄与大家分享他的中篇小说《水獭街轶事》的创作初衷和语言特色。这部小数以当年《排华法案》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纽约唐人街Beaver Street华裔移民“邝老五”的不幸遭遇,以此表达对先驱者的尊敬和纪念。
无独有偶,我最近刚刚看完的一部纪实文学也正好讲述了那个时代。这部纪实文学就是Tong Wars: The Untold Story of Vice, Money and Murder in New York's Chinatown,中文译名:《堂口混战:纽约唐人街不为人知的罪恶、金钱和谋杀》。
1878年,一位叫“Tom Lee”的年轻人受旧金山“六大公司”(Six Companies)的派遣,来到纽约建立分支。这位“Tom Lee”的中文名字叫李希龄。1880年,他在纽约唐人街建立了一个名为“联谊堂”的组织。故事由此开始。这本书,讲述的就是19世纪末到1930年代,唐人街堂口(即洪门帮派)为争夺赌档、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发起的杀戮。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全社会滑坡,民生凋敝;而美国则掀起了西部大开发和淘金热,一时吸引了全球的淘金者。为了谋生,大量中国人或主动或被动,被当作“猪仔”卖到美国西部当劳工。他们参与了西部铁路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例如,全长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有95%的工作是在华工加入筑路大军的四年中完成的。在这些建设工程中,华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铁路“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
然而,这种吃苦耐劳并没有换来尊重和平等待遇。他们只是奴工,没有人权可言,深受种族歧视,虽然为了美国的建设付出巨大代价,但不仅没有享受到平等的福利,还受到美国全社会的歧视。随着铁路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失业”的华工开始散布到其他各行各业谋生,廉价的成本成为所有族群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他们的吃苦耐劳和低工资低利润要求令所有族群都无法竞争抗衡,也迅速引起所有种族的敌视。加之满清政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之不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是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于1882年5月6日签署的一项法案,成为《美国法典》的一部分。这项法案将所有华人劳工拒于美国之外长达10年。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缩了先前入境的移民离开和进入美国的规定。1892年,该法案由《吉尔里法案》延长十年,1902年取消时限。《排华法案》被1943年通过的《马格努森法案》废除,但直至《1965年入境移民与国籍服务法案》的通过才取消华人入境移民限额。《排华法案》是对大量华人因中国的内部动荡和有机会得到铁路建设工作而迁入美国西部所作出的反应,是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虽然该法案很久之前就被废止,但是长期以来它却一直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虽然它所有的内容都久已被废除,但是《美国法典》第8篇第7章题名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的唯一一个完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章节。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美国参议院及众议院分别通过一项道歉案,就《排华法案》向全体在美华人致歉。(参考:维基百科)
排华情绪最强烈的地方,也是华人数量最多的地方(例如旧金山等地),为了团结力量互帮互助,共同抵抗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欺凌,加上绝大多数华人没有美国身份,需要保护,以“六大公司”为代表的洪门组织在这里生根,并成为华人社会自治的主要机制。这些洪门组织半白半黑,他们一方面成为华人与美国官方沟通的渠道,代表华人发出声音,团结华人力量进行抗衡;另一方面则有黑社会性质,通过收取保护费的方式敛财,对不予配合的华人华商进行各种恐吓破坏甚至杀害,并且相互之间争夺地盘,造成了大量伤亡和华人聚居区的不安定,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美国社会的排华情绪。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部分华人选择了回国,也有一部分选择向东拓展,沿着大铁路一路向东,最后抵达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地。有华人处,就有洪门。随着纽约成为美东地区重要华人聚居地,洪门组织也发展到这里。以李希龄在纽约建立“联谊堂”(后改名为安良堂)为代表,标志着洪门帮派正式进入纽约唐人街。
在纽约的华人,除了替别人打工,正规经营的生意主要包括洗衣房、餐馆等。但在这些正规生意之外,唐人街暗藏着大量的赌馆、妓馆和鸦片馆。据说,因为当时来美国的华人95%以上是男性,女性极其稀缺,因此,赌博、嫖娼和抽鸦片就成为他们业余的全部“娱乐”,使得唐人街的这些生意非常发达。因为都属于非法活动,黑社会帮派的保护至关重要。而李希龄通过一些运作,让自己当上了纽约县副执法官(Deputy Sheriff of New York County),拥有警徽和手枪。这让安良堂俨然成为唐人街的“政府”,李希龄也被称为“唐人街市长”。
但在纽约安良堂成立不久之后,在心狠手辣的麦德(Mock Duck)的领导下,起源旧金山的协胜堂也把势力延伸到东岸,与安良堂抢夺对这些非法商业的控制权。堂口之战随即爆发。这一打,就是30多年。
×安良堂又称安良工商会,1893年11月在纽约成立。担任安良堂总理长达40余年的司徒美堂,因为创建中国洪门致公党并参与“革命”,名声比较大。
×李希龄,英文名Tom Lee,1849年前后出生于广州,14岁来到美国,现在旧金山从事劳工中介,为白人企业提供华工。1878年受旧金山“六大公司”派遣来到纽约,创立“联谊堂”,后改为安良堂。他曾被任命为纽约县副执法官,成为实际上的“唐人街市长”。但是,目前网络上基本搜索不到李希龄或者Tom Lee的任何信息。
×李锦纶,李希龄的二儿子,1911年回国参加革命,任广东交涉署政务科科长。1917年广东军政府成立后,任孙中山秘书。之后又任广东军政府外交部政务司司长、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任驻墨西哥公使。1929年10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1931年10月,代理部长。1933年5月,任驻波兰兼捷克公使。1934年6月,任驻葡萄牙公使。1943年9月,辞去公使职务,改任外交部顾问,并留驻美国担任宣传工作。1956年2月21日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70岁。目前在网络上基本检索不到李锦纶与李希龄的关系。
×协胜堂,即美洲协胜公会,1856年成立于加拿大,是100多年前美国的第一个华人团体组织。后期与其他华人团体联合组建“中华会馆”。
除了安良和协胜这样的洪门帮派,纽约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华人组织,包括同乡会和宗氏组织。其中,以刘、关、张、赵四个姓氏组成的“四姓堂”也曾因为一宗个人恩怨,演变成跟安良堂的帮派冲突,为纽约的堂口混战增加了新的元素。直到1930年代,在警方打击、政治压力、经济危机、以及排华风气逐渐消退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人街的堂口之争才走向消亡。
这本书以安良堂和李希龄为主角,虽然他们也是洪门帮派,欺行霸市、恃强凌弱,但在作者看来,安良堂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算是盗亦有道。他们收取保护费之后,会帮助维持这些赌馆、妓馆和烟馆的安全,对警方的搜查提前通风报信,一旦有人被抓,也会出面交保证金赎人。但协胜堂和麦德不同,他们完全是敲诈勒索,与其说是保护费,不如说是破财免灾。而且协胜堂为了抢夺地盘,采取了比安良堂更加卑鄙的手段,是唐人街堂口混战的罪魁祸首。
在纽约市、纽约州地方执法和司法部门几十年打击收效甚微的情况下,纽约唐人街的堂口混战最终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关注,整个唐人街乃至全美华人都因此变得“臭名昭著”。但作者也指出,当时在纽约市,华人黑帮其实并不算最猖狂的。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俄罗斯人等族裔也都有自己的黑社会帮派,并在各自的地盘上火拼,意大利黑手党等团伙,残忍和罪行远超安良堂或协胜堂。作者援引警方的统计资料显示,1904年,共有334名华人被纽约警方逮捕;但同期被逮捕的爱尔兰人有20000,意大利人超过13000、俄罗斯人超过12000、德国人超过11000。当年警方逮捕的23类人中,华人数量是倒数第二。
作者指出,纽约的黑帮由来已久,但当时的纽约政府官员们都与欧洲移民有着各种瓜葛,在情感上往往会为欧洲裔的黑帮活动网开一面,例如出生于爱尔兰的、1904年前后担任纽约警察局长的William McAdoo根本不相信存在有组织的意大利裔犯罪问题,但他对于华人和唐人街的堂口帮派却带着刻骨的仇视。
作者在当事人史实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当年的报纸新闻报道、人口普查、国家档案等官方资料中挖掘线索,写出这么一部可读性非常强大纪实文学,情节跌宕起伏不亚于犯罪小说,实属不易。不过,这本书基本采用的是“白人”、“官方”视角留存的历史材料,其公正性和客观性非常可疑。美国华人在“排华时期”的遭遇和无奈,在本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无独有偶,我最近刚刚看完的一部纪实文学也正好讲述了那个时代。这部纪实文学就是Tong Wars: The Untold Story of Vice, Money and Murder in New York's Chinatown,中文译名:《堂口混战:纽约唐人街不为人知的罪恶、金钱和谋杀》。
1878年,一位叫“Tom Lee”的年轻人受旧金山“六大公司”(Six Companies)的派遣,来到纽约建立分支。这位“Tom Lee”的中文名字叫李希龄。1880年,他在纽约唐人街建立了一个名为“联谊堂”的组织。故事由此开始。这本书,讲述的就是19世纪末到1930年代,唐人街堂口(即洪门帮派)为争夺赌档、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发起的杀戮。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全社会滑坡,民生凋敝;而美国则掀起了西部大开发和淘金热,一时吸引了全球的淘金者。为了谋生,大量中国人或主动或被动,被当作“猪仔”卖到美国西部当劳工。他们参与了西部铁路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例如,全长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有95%的工作是在华工加入筑路大军的四年中完成的。在这些建设工程中,华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铁路“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
然而,这种吃苦耐劳并没有换来尊重和平等待遇。他们只是奴工,没有人权可言,深受种族歧视,虽然为了美国的建设付出巨大代价,但不仅没有享受到平等的福利,还受到美国全社会的歧视。随着铁路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失业”的华工开始散布到其他各行各业谋生,廉价的成本成为所有族群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他们的吃苦耐劳和低工资低利润要求令所有族群都无法竞争抗衡,也迅速引起所有种族的敌视。加之满清政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之不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是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于1882年5月6日签署的一项法案,成为《美国法典》的一部分。这项法案将所有华人劳工拒于美国之外长达10年。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缩了先前入境的移民离开和进入美国的规定。1892年,该法案由《吉尔里法案》延长十年,1902年取消时限。《排华法案》被1943年通过的《马格努森法案》废除,但直至《1965年入境移民与国籍服务法案》的通过才取消华人入境移民限额。《排华法案》是对大量华人因中国的内部动荡和有机会得到铁路建设工作而迁入美国西部所作出的反应,是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虽然该法案很久之前就被废止,但是长期以来它却一直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虽然它所有的内容都久已被废除,但是《美国法典》第8篇第7章题名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的唯一一个完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章节。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美国参议院及众议院分别通过一项道歉案,就《排华法案》向全体在美华人致歉。(参考:维基百科)
排华情绪最强烈的地方,也是华人数量最多的地方(例如旧金山等地),为了团结力量互帮互助,共同抵抗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欺凌,加上绝大多数华人没有美国身份,需要保护,以“六大公司”为代表的洪门组织在这里生根,并成为华人社会自治的主要机制。这些洪门组织半白半黑,他们一方面成为华人与美国官方沟通的渠道,代表华人发出声音,团结华人力量进行抗衡;另一方面则有黑社会性质,通过收取保护费的方式敛财,对不予配合的华人华商进行各种恐吓破坏甚至杀害,并且相互之间争夺地盘,造成了大量伤亡和华人聚居区的不安定,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美国社会的排华情绪。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部分华人选择了回国,也有一部分选择向东拓展,沿着大铁路一路向东,最后抵达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地。有华人处,就有洪门。随着纽约成为美东地区重要华人聚居地,洪门组织也发展到这里。以李希龄在纽约建立“联谊堂”(后改名为安良堂)为代表,标志着洪门帮派正式进入纽约唐人街。
在纽约的华人,除了替别人打工,正规经营的生意主要包括洗衣房、餐馆等。但在这些正规生意之外,唐人街暗藏着大量的赌馆、妓馆和鸦片馆。据说,因为当时来美国的华人95%以上是男性,女性极其稀缺,因此,赌博、嫖娼和抽鸦片就成为他们业余的全部“娱乐”,使得唐人街的这些生意非常发达。因为都属于非法活动,黑社会帮派的保护至关重要。而李希龄通过一些运作,让自己当上了纽约县副执法官(Deputy Sheriff of New York County),拥有警徽和手枪。这让安良堂俨然成为唐人街的“政府”,李希龄也被称为“唐人街市长”。
但在纽约安良堂成立不久之后,在心狠手辣的麦德(Mock Duck)的领导下,起源旧金山的协胜堂也把势力延伸到东岸,与安良堂抢夺对这些非法商业的控制权。堂口之战随即爆发。这一打,就是30多年。
×安良堂又称安良工商会,1893年11月在纽约成立。担任安良堂总理长达40余年的司徒美堂,因为创建中国洪门致公党并参与“革命”,名声比较大。
×李希龄,英文名Tom Lee,1849年前后出生于广州,14岁来到美国,现在旧金山从事劳工中介,为白人企业提供华工。1878年受旧金山“六大公司”派遣来到纽约,创立“联谊堂”,后改为安良堂。他曾被任命为纽约县副执法官,成为实际上的“唐人街市长”。但是,目前网络上基本搜索不到李希龄或者Tom Lee的任何信息。
×李锦纶,李希龄的二儿子,1911年回国参加革命,任广东交涉署政务科科长。1917年广东军政府成立后,任孙中山秘书。之后又任广东军政府外交部政务司司长、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任驻墨西哥公使。1929年10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1931年10月,代理部长。1933年5月,任驻波兰兼捷克公使。1934年6月,任驻葡萄牙公使。1943年9月,辞去公使职务,改任外交部顾问,并留驻美国担任宣传工作。1956年2月21日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70岁。目前在网络上基本检索不到李锦纶与李希龄的关系。
×协胜堂,即美洲协胜公会,1856年成立于加拿大,是100多年前美国的第一个华人团体组织。后期与其他华人团体联合组建“中华会馆”。
除了安良和协胜这样的洪门帮派,纽约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华人组织,包括同乡会和宗氏组织。其中,以刘、关、张、赵四个姓氏组成的“四姓堂”也曾因为一宗个人恩怨,演变成跟安良堂的帮派冲突,为纽约的堂口混战增加了新的元素。直到1930年代,在警方打击、政治压力、经济危机、以及排华风气逐渐消退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人街的堂口之争才走向消亡。
这本书以安良堂和李希龄为主角,虽然他们也是洪门帮派,欺行霸市、恃强凌弱,但在作者看来,安良堂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算是盗亦有道。他们收取保护费之后,会帮助维持这些赌馆、妓馆和烟馆的安全,对警方的搜查提前通风报信,一旦有人被抓,也会出面交保证金赎人。但协胜堂和麦德不同,他们完全是敲诈勒索,与其说是保护费,不如说是破财免灾。而且协胜堂为了抢夺地盘,采取了比安良堂更加卑鄙的手段,是唐人街堂口混战的罪魁祸首。
在纽约市、纽约州地方执法和司法部门几十年打击收效甚微的情况下,纽约唐人街的堂口混战最终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关注,整个唐人街乃至全美华人都因此变得“臭名昭著”。但作者也指出,当时在纽约市,华人黑帮其实并不算最猖狂的。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俄罗斯人等族裔也都有自己的黑社会帮派,并在各自的地盘上火拼,意大利黑手党等团伙,残忍和罪行远超安良堂或协胜堂。作者援引警方的统计资料显示,1904年,共有334名华人被纽约警方逮捕;但同期被逮捕的爱尔兰人有20000,意大利人超过13000、俄罗斯人超过12000、德国人超过11000。当年警方逮捕的23类人中,华人数量是倒数第二。
作者指出,纽约的黑帮由来已久,但当时的纽约政府官员们都与欧洲移民有着各种瓜葛,在情感上往往会为欧洲裔的黑帮活动网开一面,例如出生于爱尔兰的、1904年前后担任纽约警察局长的William McAdoo根本不相信存在有组织的意大利裔犯罪问题,但他对于华人和唐人街的堂口帮派却带着刻骨的仇视。
作者在当事人史实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当年的报纸新闻报道、人口普查、国家档案等官方资料中挖掘线索,写出这么一部可读性非常强大纪实文学,情节跌宕起伏不亚于犯罪小说,实属不易。不过,这本书基本采用的是“白人”、“官方”视角留存的历史材料,其公正性和客观性非常可疑。美国华人在“排华时期”的遭遇和无奈,在本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