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的“老炮儿”
看这本书,描述老一辈武术界的大师和风范,不由让我联想到了电影《老炮儿》。
书里主要讲述清末民初形意拳的几位老师爷的故事。我当初买这本书是冲着作者徐皓峰去的,阿吉说他写的《道士下山》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所以看到了这本,就买着玩,一看,叫好,这本书不错,有味道。
形意拳的祖师爷岳飞,这是我第一个意外的地方。
形意拳在清末民初的最响的人是李存义、尚云祥,而这本书采访的是韩瑜,是尚云祥的高足韩伯言的孙子,但二人同时又是师徒关系,也是蛮有意思的地方。而形意拳最后能被立“门”,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影响力,因为在汉族看来,只有豪族才能称门,武人称门,也是千古未有。
书一开始,就谈到了当时武人的礼数,这是最让我觉得津津有味的地方。无他,通过这些礼数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的修养、品行、为人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读着古人的风采,看到现代的人无底线,真的让我想回到那个时代,跟这样的人生活,那才叫有味道,有质量的生活。现在都是生存,有人样,但没人形。
韩伯言是尚门中的“东邪西毒黄药师”,不仅仅是武林高手,还是律师、企业家、擅长古琴、围棋、易经、书画、诗词、胡琴、京剧老生。。。。。。书中有不少文字用来描绘他的才艺,这里就不一一复赘了。总之,这些玩拳脚的人却是很有文人味道,比现在文人还有修养与内涵。
我现在就开始摘录书里的内容吧,特别好玩儿:
“晚清京城,小偷已建立了系统,都是世代住户,父子相传,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路公共汽车上都有小偷,手艺传统,地界严格。。。。。。1路上车上的小偷不会上52路车。
晚清小偷由内城九门提督、外城巡城御史的下级差役暗中管着,到八十年代由顽主们(年轻人打群架的头儿)管着,还是晚清规矩,赃物三日不准出京、不准卖;贵重的十日,甚至一月,以备失主托人找来。
归还了也赚钱,失主有酬谢。”
怎么样,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老炮中的味道,有规有矩,不能乱。
再往下:
“护镖路上,镖师要向土匪送礼借路;土匪有交际要入城,就归镖师管,以免生乱。即便是通缉的大土匪,有镖局接待,官府也不会入镖局捉人;若滋生是非,则要连镖局一块惩办。
土匪进城,镖局都如临大敌。镖师跟土匪不能有私交,接待是江湖传统,走镖道的代价之一;土匪也知道自己讨厌,不给人添麻烦,尽量早走。但除了买东西、陪女眷看热闹,要寻仇或作案,镖局决不接待。
土匪如果要镖局接待进城,却做了别的谋划,就是不道义,被别的土匪轻视,出了城,自己的山头就守不住了。”
看到没,道义,江湖规矩。
“武人要有义举,保护忠良是武人的传统,忠良是为国捐躯的官员后代、受奸臣迫害的好官、一生廉洁的清官,他们受仇家追杀,或是告老还乡,武人义务护送。
常做不露形的好事,得知有人要暗杀、打动忠良之家,(武人)便自己来了,日夜守在墙外,打走刺客或劝退匪人,灾退后也不让忠良家知道。
一个官员对一个地方的民生、民风影响太大了,难得出个好官,民间有本领的人都经维护他。。。。一般土匪对忠良之家敬畏,不敢去打劫,因为他造福于民,你祸害他家,会损自家福气,儿女的命运不好。
一个小官,承担少,做不到忠良的高度,光有块百姓赠送的‘爱民如子’匾,强盗夜晚潜入,一见此匾,抽自己一耳光,调头便走。
这种匾不是某个乡绅巴结你,就可以送的,官员在任时得不到这匾,是任满离职时,一方百姓经过公议表决后送的。”
看到没,道义,江湖规矩。
是不是有电影《老炮儿》的味道?
所谓的江湖规矩,其实就是一种潜规则,一种大家都默认,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一种规则。正因为有这样的规则,三教九流的人相安无事,各走各的道,极大的减少了社会发展的成本,说白了,这种规矩培养了一种社会资本。有了这种社会资本,才有和谐发展的本钱。
而道义则更上一层楼,不仅仅讲规矩,还讲道德。有了这种道义与道德,在你能力不足时可以补充或者维护和你的尊严,在你能力尊严都有了时候,这种道义可以提升你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从而可以增加你的社会权力,包括话语权与决策权。这也是我们提到的,以前的乡村治理是乡贤治理,当出现了冲突与矛盾的时候,由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公道,这种主持公道的机会就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体现与运用,巧妙地实现了社会治理与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完美结合。说白了,类似西方的法庭,只不过这种法庭是非正式的,不是由官府认可,而是民间自发认可。
而这种道德治理的模式在中国现代化法治过程中就发生了碰撞,进而发生了法治在农村水土不服的情况。因为现代法治是靠法庭根据现在法律规则来动作,这种现代的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治理出发点是有差别的。我理解法律是体现了公共意志,是建立在现在宪政的基础上。但是乡村治理则不是以法制为主,而是道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的合法不合理,或者说合理但不合法。所谓的理包括传统的规矩、道义与伦理。有些地方理与法律是相通的,但更多的时候,现代的法治与理是格格不入的。
此书中还谈到了儒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读来还真有那么回事。
这本书叫武人琴音,作者通过琴来谈德,通过谈德,来谈到武人的武德与为人处理,以及,相应延伸出来的江湖道义,继而说明武人的武德与江湖道义的哲学与现实基础,并指出了二者与国家治理的相似性。
“音乐对国人生活有何意义?不会演奏,在家里摆一件乐器也好,因为乐器有德,能够影响人生。德,长远的好处。
德,是人心真正需要的,所以长远。华夏上古音乐能帮助人找到这个真需要,最好的社会制度也依据此需要而来,乐器含着王道之音,所以值得尊重,其造型对人有天然的影响力。
皇帝出殡的传统是不奏乐,抬着乐器默默随行,以乐器造型表达隆重。明清的书房设置是墙面垂挂古琴,悬琴而生静意。
武有武德,琴有琴德,两者相通,不但习武,学木匠学屠宰,但凡学艺之人,受的品行教育都近乎琴德。”
书中还指出了现代武术中的很多问题,以及从生理学来谈如何学武,从解剖学来分析武术是如何能够让人长气力的地方,分析得头头是道,值得一读。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当年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在喜峰口长城抗击日军的时候,中国士兵用大刀大败日本刺刀,原因就是尚云祥专门设计的刀,以及传授了相应的刀法,才让中国士兵立于不败之地,也反映了在国难当头前,这些武人毫不犹豫站出来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义举。
书里主要讲述清末民初形意拳的几位老师爷的故事。我当初买这本书是冲着作者徐皓峰去的,阿吉说他写的《道士下山》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所以看到了这本,就买着玩,一看,叫好,这本书不错,有味道。
形意拳的祖师爷岳飞,这是我第一个意外的地方。
形意拳在清末民初的最响的人是李存义、尚云祥,而这本书采访的是韩瑜,是尚云祥的高足韩伯言的孙子,但二人同时又是师徒关系,也是蛮有意思的地方。而形意拳最后能被立“门”,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影响力,因为在汉族看来,只有豪族才能称门,武人称门,也是千古未有。
书一开始,就谈到了当时武人的礼数,这是最让我觉得津津有味的地方。无他,通过这些礼数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的修养、品行、为人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读着古人的风采,看到现代的人无底线,真的让我想回到那个时代,跟这样的人生活,那才叫有味道,有质量的生活。现在都是生存,有人样,但没人形。
韩伯言是尚门中的“东邪西毒黄药师”,不仅仅是武林高手,还是律师、企业家、擅长古琴、围棋、易经、书画、诗词、胡琴、京剧老生。。。。。。书中有不少文字用来描绘他的才艺,这里就不一一复赘了。总之,这些玩拳脚的人却是很有文人味道,比现在文人还有修养与内涵。
我现在就开始摘录书里的内容吧,特别好玩儿:
“晚清京城,小偷已建立了系统,都是世代住户,父子相传,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路公共汽车上都有小偷,手艺传统,地界严格。。。。。。1路上车上的小偷不会上52路车。
晚清小偷由内城九门提督、外城巡城御史的下级差役暗中管着,到八十年代由顽主们(年轻人打群架的头儿)管着,还是晚清规矩,赃物三日不准出京、不准卖;贵重的十日,甚至一月,以备失主托人找来。
归还了也赚钱,失主有酬谢。”
怎么样,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老炮中的味道,有规有矩,不能乱。
再往下:
“护镖路上,镖师要向土匪送礼借路;土匪有交际要入城,就归镖师管,以免生乱。即便是通缉的大土匪,有镖局接待,官府也不会入镖局捉人;若滋生是非,则要连镖局一块惩办。
土匪进城,镖局都如临大敌。镖师跟土匪不能有私交,接待是江湖传统,走镖道的代价之一;土匪也知道自己讨厌,不给人添麻烦,尽量早走。但除了买东西、陪女眷看热闹,要寻仇或作案,镖局决不接待。
土匪如果要镖局接待进城,却做了别的谋划,就是不道义,被别的土匪轻视,出了城,自己的山头就守不住了。”
看到没,道义,江湖规矩。
“武人要有义举,保护忠良是武人的传统,忠良是为国捐躯的官员后代、受奸臣迫害的好官、一生廉洁的清官,他们受仇家追杀,或是告老还乡,武人义务护送。
常做不露形的好事,得知有人要暗杀、打动忠良之家,(武人)便自己来了,日夜守在墙外,打走刺客或劝退匪人,灾退后也不让忠良家知道。
一个官员对一个地方的民生、民风影响太大了,难得出个好官,民间有本领的人都经维护他。。。。一般土匪对忠良之家敬畏,不敢去打劫,因为他造福于民,你祸害他家,会损自家福气,儿女的命运不好。
一个小官,承担少,做不到忠良的高度,光有块百姓赠送的‘爱民如子’匾,强盗夜晚潜入,一见此匾,抽自己一耳光,调头便走。
这种匾不是某个乡绅巴结你,就可以送的,官员在任时得不到这匾,是任满离职时,一方百姓经过公议表决后送的。”
看到没,道义,江湖规矩。
是不是有电影《老炮儿》的味道?
所谓的江湖规矩,其实就是一种潜规则,一种大家都默认,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一种规则。正因为有这样的规则,三教九流的人相安无事,各走各的道,极大的减少了社会发展的成本,说白了,这种规矩培养了一种社会资本。有了这种社会资本,才有和谐发展的本钱。
而道义则更上一层楼,不仅仅讲规矩,还讲道德。有了这种道义与道德,在你能力不足时可以补充或者维护和你的尊严,在你能力尊严都有了时候,这种道义可以提升你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从而可以增加你的社会权力,包括话语权与决策权。这也是我们提到的,以前的乡村治理是乡贤治理,当出现了冲突与矛盾的时候,由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公道,这种主持公道的机会就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体现与运用,巧妙地实现了社会治理与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完美结合。说白了,类似西方的法庭,只不过这种法庭是非正式的,不是由官府认可,而是民间自发认可。
而这种道德治理的模式在中国现代化法治过程中就发生了碰撞,进而发生了法治在农村水土不服的情况。因为现代法治是靠法庭根据现在法律规则来动作,这种现代的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治理出发点是有差别的。我理解法律是体现了公共意志,是建立在现在宪政的基础上。但是乡村治理则不是以法制为主,而是道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的合法不合理,或者说合理但不合法。所谓的理包括传统的规矩、道义与伦理。有些地方理与法律是相通的,但更多的时候,现代的法治与理是格格不入的。
此书中还谈到了儒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读来还真有那么回事。
这本书叫武人琴音,作者通过琴来谈德,通过谈德,来谈到武人的武德与为人处理,以及,相应延伸出来的江湖道义,继而说明武人的武德与江湖道义的哲学与现实基础,并指出了二者与国家治理的相似性。
“音乐对国人生活有何意义?不会演奏,在家里摆一件乐器也好,因为乐器有德,能够影响人生。德,长远的好处。
德,是人心真正需要的,所以长远。华夏上古音乐能帮助人找到这个真需要,最好的社会制度也依据此需要而来,乐器含着王道之音,所以值得尊重,其造型对人有天然的影响力。
皇帝出殡的传统是不奏乐,抬着乐器默默随行,以乐器造型表达隆重。明清的书房设置是墙面垂挂古琴,悬琴而生静意。
武有武德,琴有琴德,两者相通,不但习武,学木匠学屠宰,但凡学艺之人,受的品行教育都近乎琴德。”
书中还指出了现代武术中的很多问题,以及从生理学来谈如何学武,从解剖学来分析武术是如何能够让人长气力的地方,分析得头头是道,值得一读。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当年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在喜峰口长城抗击日军的时候,中国士兵用大刀大败日本刺刀,原因就是尚云祥专门设计的刀,以及传授了相应的刀法,才让中国士兵立于不败之地,也反映了在国难当头前,这些武人毫不犹豫站出来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义举。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