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责我开生面

2012年的春天,饮水思源的bbs还比较兴旺,当时我组织了一个早春诗会,即是以这套书作为参与的奖品,送出若干套。到2016年的今天,还有一位师兄经常跟我讨论这四种书。我们一致认为这书的确很好,王夫之的确很厉害。这套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多,今天才算勉强读完(剩下百分之五不读,留作念想),以后肯定是时时要读。以下仅条列出记忆中的所得。 一、对离骚的注释,非常不一样。他的注释使人如换一副心肠,舍弃了通俗的表面上的伟大,使得整个长诗更加惊心动魄。这是几年前读的,如果现在再去读,不知道我会做何感想,以后肯定还要再读。 二、古诗部分的精华,就在所选的古诗本身。其中的典型大手笔是退曹植而重曹丕。我残存的最大的感觉有两点,其一是对比兴有了新的、重要的认识,明白了比兴对诗的重要性。诗如果不用比兴,就相当于人没有了眼睛和眉毛,或许有背影可以看,但旁人无法分辨他的样子。比兴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联系,比兴使得诗读起来可爱,并且一旦见过,就不会忘记。可以读徐复观《释诗的比兴》。其二是在古诗里发现了后代所出现的词的影子。词自诞生以后,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但它终究以艳为最主要的特色,后人的尊体,只不过使得它变得更像诗一些。在王夫之所选的古诗中,我发现原来有的乐府歌行是如此的妩媚艳丽而又不失庄严,这直接导致我以后不再学习词、不再写词了。对诗的前后对比也可以发现,自从词诞生的那一刻起,诗也发生了变化,它的一部分表现力被词借走了,并且没有归还的时候。 三、唐诗、明诗的选评,思路较为一致,以明诗评选为更好。我很吃惊地发现,明人的古诗写得非常好,也很吃惊地发现,我们印象中明诗比较糟糕,完全是来自于明人主流糟糕的品味,是他们喜欢推崇糟糕的诗,而不是明人不会写好的诗。这两册最让人吃惊的是,王夫之对杜、元、白的贬斥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杜还留有三分薄面,对元白的怒斥则毫不留情了,对有明一朝的前后七子、竟陵等派中的部分人物,也是批判得体无完肤。我的观后感是:骂得有理啊!按照我的理解,杜甫、元、白的罪过,在于他们不尊体,无形之中放出了两只诗体的恶鬼,一只是假爱国体,一只是打油放屁体。白诗充满了一种肥得流油的舒服感,其害处还比较看出。杜诗则使得后人逐渐将义理混入诗中去了,不仅诗要用来说义理,而且诗开始要受到义理的束缚,由此则义理和诗二者合而两伤。只要看看杜甫以后流行的诗体现状,乃至于仅仅看以下当前的网络诗的现状,就会发现王夫之对杜的批判是深刻的。杜甫虽然本人是真诚的,但学杜的人只会学他的腔调,以至于伪体横行,人心不可收拾。王夫之因此希望能够让六经各司其职,特别是其他各经的内容不要掺入到诗中来。我想这种观点正是出于他对义理的深入。这里应该是两册书的重点所在,以后还需要作专门研读。 四、另外还有一些小处的收获和经验,颇能印证我学有所得。如我喜欢将不得不写的五言排律尽量写得像一气连贯的古诗,恰好符合王夫之的评判。如复性等。另外我还想在诗的尊体方面作一些阐述,可惜现在学养还远远不够,只能等到将来了。 这本书中辛辣而生动的吐槽,也是阅读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