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狂欢
原以为《困扰种种》跟上一本《几乎没有记忆》一样全是超短篇,没想到还有意想不到的文本创新。
莉迪亚·戴维斯随心所欲的任性别具魅力,就好像,文本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任其搓圆捏扁的面团,而作者本人是最有游戏精神的大厨。
可以说,《困扰种种》简直就是文本的狂欢——
有时候,标题本身和一句简单的正文互为补充构成文本,比如标题提出一个问题,正文给出答案。比如《即将结尾:那个词是什么?》,“他说,‘我刚认识你的时候,我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奇怪。”
《陪审义务》全文用没有Q的Q&A形式写作,读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根据A脑补出Q,看答案猜问题,读的过程也是参与创作的过程。
《(打着嗝的)口述史》全篇是一个女人的自述,每一句都有一个不规则的停顿,读者可以自行打嗝,很有代入感。
《我该怎样悼念他们?》由一个一个的单句组成,每一句都是“我该(怎样怎样)吗,像X?”怎样怎样是一个简单的习惯动作或者好恶,而X分别是L、K、C、B、M、R、S等字母,C出现的频率最高。连贯读下来,对这些代号背后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作家D太太和她的16位女佣》有点像剧本,开篇列出前后十多位女佣的名字和特征关键词,之后每段或是介绍D太太的家庭、写作、家务,或是直接给出D太太的招聘广告、女佣错别字连篇的信件,或是叙述女佣和她的互动。
居里夫人的传记一扫所有传记的冗长面貌,每段给出关键词之后,来一段简单叙事。
莉迪亚·戴维斯自己的性格还是能从很多篇目中看出来,她的敏感、多思,她对字词(英语字词、法语字词)的较真,她对父亲的尊敬,她对于记笔记的狂热,等等等等,简直是跃然纸上。
读她的第一本《几乎没有记忆》的时候,我曾感慨:感觉她真是一个难相处的女人。没想到在《困扰种种》里的《多么困难》一篇,她自己也半真半假地感叹:我是一个多么难相处的人啊!——读者和作者,隔着书页,建立起多么神奇的默契。
莉迪亚·戴维斯随心所欲的任性别具魅力,就好像,文本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任其搓圆捏扁的面团,而作者本人是最有游戏精神的大厨。
可以说,《困扰种种》简直就是文本的狂欢——
有时候,标题本身和一句简单的正文互为补充构成文本,比如标题提出一个问题,正文给出答案。比如《即将结尾:那个词是什么?》,“他说,‘我刚认识你的时候,我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奇怪。”
《陪审义务》全文用没有Q的Q&A形式写作,读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根据A脑补出Q,看答案猜问题,读的过程也是参与创作的过程。
《(打着嗝的)口述史》全篇是一个女人的自述,每一句都有一个不规则的停顿,读者可以自行打嗝,很有代入感。
《我该怎样悼念他们?》由一个一个的单句组成,每一句都是“我该(怎样怎样)吗,像X?”怎样怎样是一个简单的习惯动作或者好恶,而X分别是L、K、C、B、M、R、S等字母,C出现的频率最高。连贯读下来,对这些代号背后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作家D太太和她的16位女佣》有点像剧本,开篇列出前后十多位女佣的名字和特征关键词,之后每段或是介绍D太太的家庭、写作、家务,或是直接给出D太太的招聘广告、女佣错别字连篇的信件,或是叙述女佣和她的互动。
居里夫人的传记一扫所有传记的冗长面貌,每段给出关键词之后,来一段简单叙事。
莉迪亚·戴维斯自己的性格还是能从很多篇目中看出来,她的敏感、多思,她对字词(英语字词、法语字词)的较真,她对父亲的尊敬,她对于记笔记的狂热,等等等等,简直是跃然纸上。
读她的第一本《几乎没有记忆》的时候,我曾感慨:感觉她真是一个难相处的女人。没想到在《困扰种种》里的《多么困难》一篇,她自己也半真半假地感叹:我是一个多么难相处的人啊!——读者和作者,隔着书页,建立起多么神奇的默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丛林宜歌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