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为心

林亦霖
就似书的扉页上写的那样,这本书将地图和历史相融合,历史里有地图,地图中有历史:人们在发展的历程中绘下了地图,后世可以见证;人们在展望的前景中丰富了地图,未来可以想象。
书的印制很精美,拿在手中的感觉颇有分量;内页的彩色地图透着油墨的清香。在看书之前,我曾不止一次想过作者究竟会选择哪些地图,为什么会选择那些地图。当看完书,这些疑虑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感叹。
地图在专业课上反复被提及,想作为一个好的战略学家,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最初的地图是作为知己而存在的,以自己为一个发散点,去一点点向周围扩散。制作地图成为一门科学,化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传播人类精神的信仰;不少时候,地图也会成为帝国版图的一种象征,推动人类对于陌生领域的发现;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国力的此消彼长促进地缘政治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则让地图变得信息化。可以想象的出未来的地图会更立体,三维技术和感官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世界出现在眼前。
书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幅地图。1402年的《疆域图》颇为让我震撼。但不说它的历史价值,就从其艳丽的色泽,精细的勾勒,作为珍藏的艺术品也不为过;当时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洋意识觉醒地尚晚,所以呈现在眼前的这幅地图大多以陆地为主。虽然不一定每寸标注的那么精准——毕竟缺乏有力的测量器材,但是标注非常精细,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中国最早的地图莫过是有关疆域的,自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开始,国家的疆域便由国家统一去测量,便于知己,知己后利于统治。正如作者给这幅地图的评价:帝国。明王朝迁都京城,开始统治。这幅由中国邻国——朝鲜做出的图,深深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影响力。读懂这幅图,就要对中国的历史有所理解。唐朝形成的东亚文化圈,周边国家自觉不自觉均受影响。这幅图,描绘着中国的不同疆域;在东北部,也凸显自己的位置。朝鲜绘此图,借鉴中国的绘图风格,便于交流与沟通;同时,在东亚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强大东方帝国的面前,新生的国家与之交往,共同发展,构筑和谐邻邦关系。
地缘政治的发展使地图和人文仅仅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优秀的绘图者总会与时代保持一致的步调。麦金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据当时的时事,将地图和英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对英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做了细致的研究,并且讲不同帝国的兴衰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时的地图不仅仅是地图,知己之后,还要知彼,帝国的纷纷扩张,争夺有限的空间资源;虽然他将地图与权术结合起来在现在看来有些局限,但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地图的人文价值得到了重视,在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后,他的理论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更为甚者,通过史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推测未来的走向;他将中心放在了亚洲,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并非在此,但他从纯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出亚洲的重要性。在现在看来,的确有些道理;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西亚的问题冲突不断,民族问题不断加剧——俄美都在此有国家利益,有理由去信,他做出的地缘政治对后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亚洲是21世纪的必争之地,谁影响了亚洲,谁将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这样看来,麦金德的确开辟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不仅仅满足经济诉求的时代,一个国家开始制定长远规划来维系自己力量的时代,一个国家更加主动谋求自己国际位置的时代。

要说,最让我意外的,就是谷歌地球。很多年前,家里没电脑,就去亲戚家上网,浏览Geogle Earth。那时网很慢,要刷屏半天,但当那颗地球出现在屏幕上,依然能想到当时的心跳。蓝色的海洋,绿色的陆地,在那小小的地球上交错着——那就是我们的家。现在,这幅动态的地图带来了新的变革。那些尘封在纸上的记载,那些平面的纵横交错,现在变得立体,变得直观,你只需要点下鼠标,便可纵览全球。孙猴子的一个筋斗才十万八千里,而你几秒钟就可以从北京浏览到纽约,实景地图的发展,你可以清晰知道那些街道的样子,可以感受人群的涌动。随着VR技术的发展,可以想象出,未来的你可以坐在家里看到日本的樱花,可以舞动巴西的桑巴,可以听到亚马逊森林的鸟鸣,可以感到大兴安岭飘落的雪花。这幅地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信息共享的大门,你我都置身于门中。

一点,是一人;一线,是一路;一面,是一国;地球,是一家。点汇成线,线聚成面,面合成体。曾经的区域,渐进的国家,后来的世界,现在的全球。
时代在变,地图在变,十二幅地图中不变的是那颗心——那颗为绘出地图跃动的心,以图为心!
就似书的扉页上写的那样,这本书将地图和历史相融合,历史里有地图,地图中有历史:人们在发展的历程中绘下了地图,后世可以见证;人们在展望的前景中丰富了地图,未来可以想象。
书的印制很精美,拿在手中的感觉颇有分量;内页的彩色地图透着油墨的清香。在看书之前,我曾不止一次想过作者究竟会选择哪些地图,为什么会选择那些地图。当看完书,这些疑虑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感叹。
地图在专业课上反复被提及,想作为一个好的战略学家,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最初的地图是作为知己而存在的,以自己为一个发散点,去一点点向周围扩散。制作地图成为一门科学,化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传播人类精神的信仰;不少时候,地图也会成为帝国版图的一种象征,推动人类对于陌生领域的发现;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国力的此消彼长促进地缘政治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则让地图变得信息化。可以想象的出未来的地图会更立体,三维技术和感官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世界出现在眼前。
书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幅地图。1402年的《疆域图》颇为让我震撼。但不说它的历史价值,就从其艳丽的色泽,精细的勾勒,作为珍藏的艺术品也不为过;当时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洋意识觉醒地尚晚,所以呈现在眼前的这幅地图大多以陆地为主。虽然不一定每寸标注的那么精准——毕竟缺乏有力的测量器材,但是标注非常精细,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中国最早的地图莫过是有关疆域的,自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开始,国家的疆域便由国家统一去测量,便于知己,知己后利于统治。正如作者给这幅地图的评价:帝国。明王朝迁都京城,开始统治。这幅由中国邻国——朝鲜做出的图,深深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影响力。读懂这幅图,就要对中国的历史有所理解。唐朝形成的东亚文化圈,周边国家自觉不自觉均受影响。这幅图,描绘着中国的不同疆域;在东北部,也凸显自己的位置。朝鲜绘此图,借鉴中国的绘图风格,便于交流与沟通;同时,在东亚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强大东方帝国的面前,新生的国家与之交往,共同发展,构筑和谐邻邦关系。
地缘政治的发展使地图和人文仅仅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优秀的绘图者总会与时代保持一致的步调。麦金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据当时的时事,将地图和英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对英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做了细致的研究,并且讲不同帝国的兴衰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时的地图不仅仅是地图,知己之后,还要知彼,帝国的纷纷扩张,争夺有限的空间资源;虽然他将地图与权术结合起来在现在看来有些局限,但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地图的人文价值得到了重视,在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后,他的理论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更为甚者,通过史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推测未来的走向;他将中心放在了亚洲,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并非在此,但他从纯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出亚洲的重要性。在现在看来,的确有些道理;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西亚的问题冲突不断,民族问题不断加剧——俄美都在此有国家利益,有理由去信,他做出的地缘政治对后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亚洲是21世纪的必争之地,谁影响了亚洲,谁将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这样看来,麦金德的确开辟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不仅仅满足经济诉求的时代,一个国家开始制定长远规划来维系自己力量的时代,一个国家更加主动谋求自己国际位置的时代。

要说,最让我意外的,就是谷歌地球。很多年前,家里没电脑,就去亲戚家上网,浏览Geogle Earth。那时网很慢,要刷屏半天,但当那颗地球出现在屏幕上,依然能想到当时的心跳。蓝色的海洋,绿色的陆地,在那小小的地球上交错着——那就是我们的家。现在,这幅动态的地图带来了新的变革。那些尘封在纸上的记载,那些平面的纵横交错,现在变得立体,变得直观,你只需要点下鼠标,便可纵览全球。孙猴子的一个筋斗才十万八千里,而你几秒钟就可以从北京浏览到纽约,实景地图的发展,你可以清晰知道那些街道的样子,可以感受人群的涌动。随着VR技术的发展,可以想象出,未来的你可以坐在家里看到日本的樱花,可以舞动巴西的桑巴,可以听到亚马逊森林的鸟鸣,可以感到大兴安岭飘落的雪花。这幅地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信息共享的大门,你我都置身于门中。

一点,是一人;一线,是一路;一面,是一国;地球,是一家。点汇成线,线聚成面,面合成体。曾经的区域,渐进的国家,后来的世界,现在的全球。
时代在变,地图在变,十二幅地图中不变的是那颗心——那颗为绘出地图跃动的心,以图为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