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与武道:寻求自性之道

余世存《安身与立命》是一部近代人物列传集锦,作者用太史公笔法对近代中国各界重要人物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以挖掘和解读,读之使人受益。书中有连续两节介绍余云岫与孙禄堂,二者各为其时中国医界与武界的领袖人物。而笔者也一直对中西医论争的历史及孙氏武学有所关注,不妨借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感想。
说到“废止中医派”的领袖余云岫,则不得不讲一讲近代以来中西医论争的历史。与其他西学一样,西医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对西医虽没有明显偏好,只是视病而择,但也没有过多对立或对抗。因为医学治病救人,是靠疗效说话,有疗效,则一传十,十传百。西医在早期传教士那里是向国人传教的重要窗口,建立在广州、澳门等地的西医医局都是免费为国人治病。1839年,林则徐还曾因疝气病向当地的美国医生伯驾(Peter Parker)寻诊问药,可想见西医在当时当地的普及和接受的情况。
正因为医学可以用疗效说话,再加上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为基础的科学意义上的辨病论治,我们有理由预见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世纪里,西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树立了一面旗帜,这毫不奇怪。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完全成为了西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冲击的典型代表。举凡洋务派(如吴汝纶)、维新派(如梁启超)、启蒙思想家(如严复),他们无不是近代以来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不过,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如Paul Unschuld所说:“在任何社会,一种医疗方法体系的强弱不仅是系于其本身的客观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政治群体的理念,是容纳这种医疗方法体系的世界观。”晚清以来中医一直与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胶着在一起,中西医之争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之争,而是文化之争、观念之争、政治权力之争。批判和废止中医成为民国时期众多知识精英的普遍诉求,这里面有中医自身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分不开的。
然而,余云岫是属于看到了中医自身问题的那部分有识之士,虽然他也同样被裹挟于那个时代潮流之中。余世存在《安身与立命》中把余云岫比作医界的鲁迅:“为了革命,就得以激进的态度反传统。鲁迅和余云岫做的就是这类工作。”(页260)不过,余云岫的革命是学术意义上的“医界革命”,他强调的是“废医存药”。与民国时期众多知识分子对中医药的极端态度不同,余云岫努力推动中药的现代化。他投入数十年精力整理出了《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等著作。1913年他在《世界各国新药集序》一文中说:“欧美之旧药转而为新者,盖已发露无遗。自今而后,用武之地将在我国。地大物博,草昧未启,本二千年经验,进而行科学之研究,药理之实验,则所获之富,必可惊骇。好自为之,执来日新药之牛耳者,舍我国而谁属哉?”
其实退开一步而说,中药可存,中医又是否可废呢?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有很多逻辑关系,但并不是线性的,也无法机械地进行排列组合。如果医学都有非逻辑的东西在里面,就不能将西医等同于“科学”,将中医划归于“不科学”。中医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长期以来对人类生命活动过程的考察和感悟中发现,从千百年来坚持不懈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并传承下来的。符合人体应用的,即是可取之道。
如果说医道是寻求符合人体自身应用之道,那么武道即是不断发现和温习自身圆满之道。如果说余云岫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反传统”中寻求自性,那么孙禄堂则完全是在“传统”中寻求自性。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臻于尽善。继而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尽得壶奥。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11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至1888年秋,孙返归故里,年底创“蒲阳拳社”。1907年,孙随东北总督徐世昌赴奉天,任徐之幕宾。后保知县、知州未临莅。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名师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语方出,孙已通悟,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之大成,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靡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独孙禄堂一人耳。”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旱,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而世人莫不称其仁。
孙禄堂曾如是说:“习此艺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所以,武术的要义即在发现自性,而非势利。
余世存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话:“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到了明清时期即到了乱熟衰败阶段,文化不再能救亡图存,因此,有识之士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去引进外来文化。但是,自宋明开始的中国文化的底层启蒙和复兴运动,到了清代却有了绝大的发展。太极、《易经》等中国文化的最高范畴,由平民大众从精英文化中受启发而成就的武学又回馈了上层精英,太极拳在民间的兴起,在王公大人那里传播就是一个例子。孙禄堂的一生同样是一个例子。”(页254)
我也赞同《安身与立命》序言中的话:“百年来中国大陆声势澎湃的西化运动,在明智者眼里只是尚未完成的‘新儒家’。我们由此可以理解,无论中国文化如何趋新趋时,传统的儒、释、道仍能够借身还魂,仍有强大的力量显明其本质。”我想说,医道与武道,既是寻求个体的自性之道,也是寻求中华民族与文化的自性之道。反过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有限,但是当我们理解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后,我们的精神生命也就可以扩展开来。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乐彼知园),未经笔者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说到“废止中医派”的领袖余云岫,则不得不讲一讲近代以来中西医论争的历史。与其他西学一样,西医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对西医虽没有明显偏好,只是视病而择,但也没有过多对立或对抗。因为医学治病救人,是靠疗效说话,有疗效,则一传十,十传百。西医在早期传教士那里是向国人传教的重要窗口,建立在广州、澳门等地的西医医局都是免费为国人治病。1839年,林则徐还曾因疝气病向当地的美国医生伯驾(Peter Parker)寻诊问药,可想见西医在当时当地的普及和接受的情况。
正因为医学可以用疗效说话,再加上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为基础的科学意义上的辨病论治,我们有理由预见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世纪里,西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树立了一面旗帜,这毫不奇怪。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完全成为了西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冲击的典型代表。举凡洋务派(如吴汝纶)、维新派(如梁启超)、启蒙思想家(如严复),他们无不是近代以来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不过,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如Paul Unschuld所说:“在任何社会,一种医疗方法体系的强弱不仅是系于其本身的客观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政治群体的理念,是容纳这种医疗方法体系的世界观。”晚清以来中医一直与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胶着在一起,中西医之争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之争,而是文化之争、观念之争、政治权力之争。批判和废止中医成为民国时期众多知识精英的普遍诉求,这里面有中医自身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分不开的。
然而,余云岫是属于看到了中医自身问题的那部分有识之士,虽然他也同样被裹挟于那个时代潮流之中。余世存在《安身与立命》中把余云岫比作医界的鲁迅:“为了革命,就得以激进的态度反传统。鲁迅和余云岫做的就是这类工作。”(页260)不过,余云岫的革命是学术意义上的“医界革命”,他强调的是“废医存药”。与民国时期众多知识分子对中医药的极端态度不同,余云岫努力推动中药的现代化。他投入数十年精力整理出了《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等著作。1913年他在《世界各国新药集序》一文中说:“欧美之旧药转而为新者,盖已发露无遗。自今而后,用武之地将在我国。地大物博,草昧未启,本二千年经验,进而行科学之研究,药理之实验,则所获之富,必可惊骇。好自为之,执来日新药之牛耳者,舍我国而谁属哉?”
其实退开一步而说,中药可存,中医又是否可废呢?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有很多逻辑关系,但并不是线性的,也无法机械地进行排列组合。如果医学都有非逻辑的东西在里面,就不能将西医等同于“科学”,将中医划归于“不科学”。中医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长期以来对人类生命活动过程的考察和感悟中发现,从千百年来坚持不懈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并传承下来的。符合人体应用的,即是可取之道。
如果说医道是寻求符合人体自身应用之道,那么武道即是不断发现和温习自身圆满之道。如果说余云岫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反传统”中寻求自性,那么孙禄堂则完全是在“传统”中寻求自性。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臻于尽善。继而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尽得壶奥。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11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至1888年秋,孙返归故里,年底创“蒲阳拳社”。1907年,孙随东北总督徐世昌赴奉天,任徐之幕宾。后保知县、知州未临莅。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名师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语方出,孙已通悟,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之大成,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靡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独孙禄堂一人耳。”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旱,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而世人莫不称其仁。
孙禄堂曾如是说:“习此艺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所以,武术的要义即在发现自性,而非势利。
余世存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话:“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到了明清时期即到了乱熟衰败阶段,文化不再能救亡图存,因此,有识之士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去引进外来文化。但是,自宋明开始的中国文化的底层启蒙和复兴运动,到了清代却有了绝大的发展。太极、《易经》等中国文化的最高范畴,由平民大众从精英文化中受启发而成就的武学又回馈了上层精英,太极拳在民间的兴起,在王公大人那里传播就是一个例子。孙禄堂的一生同样是一个例子。”(页254)
我也赞同《安身与立命》序言中的话:“百年来中国大陆声势澎湃的西化运动,在明智者眼里只是尚未完成的‘新儒家’。我们由此可以理解,无论中国文化如何趋新趋时,传统的儒、释、道仍能够借身还魂,仍有强大的力量显明其本质。”我想说,医道与武道,既是寻求个体的自性之道,也是寻求中华民族与文化的自性之道。反过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有限,但是当我们理解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后,我们的精神生命也就可以扩展开来。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乐彼知园),未经笔者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沈一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