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明史讲义》读后

此本犹是2009年连老师所赠。
明史研究的窗口非常短暂,从清朝灭亡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前后亦不过民国的38年,孟先生此书可谓这一难得的契机当中最难得的明代通史著作,其对史料之驾驭、详略之删削、体例之排定、义理之讲求,至今无有能出其右者,嗣后明史的「通说」也大多能在此书中找到痕迹。
特此著仍依传统观念,重在国政之治理而罕言经济、社会,惟于朝政之外,独拈出讲学之节于各章皆附,极论士大夫之守正与讲学风气之关联,可谓甚得其允,真见道之人。此外,如辨太祖得国之正、韩林儿事、剪除跋扈武臣之不得已、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科、廷杖与争意气争是非、政争不乱下民、明清士风之嬗蜕,亦皆为正论。
此书述至宣德事之前颇有可观,然其以洪武开国之创制规模为最善,每言「祖宗立法之美」,而此后则每况愈下,终驯至灭亡,虽不肖而能稍获苟安者,辄谓「祖制尚全」、「积累尚厚」而遂不至登时瓦解,恐难服人。尤有甚者,谓万历以后已绝无可观,并以「冲幼」、「醉梦」、「决裂」析之,可议之处绝多,而论毅宗为亡国之君而至死不悟其非、潞王之当立于南都云云,亦皆可相争。
不过,诚或有失,亦当谓为世间明代通史扛鼎之作,而著者生于清同治之世,尤属难得。
明史研究的窗口非常短暂,从清朝灭亡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前后亦不过民国的38年,孟先生此书可谓这一难得的契机当中最难得的明代通史著作,其对史料之驾驭、详略之删削、体例之排定、义理之讲求,至今无有能出其右者,嗣后明史的「通说」也大多能在此书中找到痕迹。
特此著仍依传统观念,重在国政之治理而罕言经济、社会,惟于朝政之外,独拈出讲学之节于各章皆附,极论士大夫之守正与讲学风气之关联,可谓甚得其允,真见道之人。此外,如辨太祖得国之正、韩林儿事、剪除跋扈武臣之不得已、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科、廷杖与争意气争是非、政争不乱下民、明清士风之嬗蜕,亦皆为正论。
此书述至宣德事之前颇有可观,然其以洪武开国之创制规模为最善,每言「祖宗立法之美」,而此后则每况愈下,终驯至灭亡,虽不肖而能稍获苟安者,辄谓「祖制尚全」、「积累尚厚」而遂不至登时瓦解,恐难服人。尤有甚者,谓万历以后已绝无可观,并以「冲幼」、「醉梦」、「决裂」析之,可议之处绝多,而论毅宗为亡国之君而至死不悟其非、潞王之当立于南都云云,亦皆可相争。
不过,诚或有失,亦当谓为世间明代通史扛鼎之作,而著者生于清同治之世,尤属难得。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晚沧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