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一)

林亦霖
这本书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不知道是该羡慕还是该自卑,那些大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还能有所成,而反观自己,的确需要深思。
若是选个合适的词语,“脊梁”正合适,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小小的缩影;站在历史长河后面的我们,望着他们,崇敬他们,感受他们。
《安身与立命》将人划分为三个部分:“经世与济民”“生计与排场”“安身与立命”。从银行家到文学家再到一些小格调的名人。比如一些在道家学派有所建树的人,在武功钻研上有所突破的人,再比如一些对于中医有不同见解的人;书选取的人物,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然而熟悉的那些,也有不熟悉的一面。
想起来高中校园里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书中的他和我想的似乎略有些不同;课本中的他是严肃的,是包容的,他引领着北大进入一个新的世纪。都说学校和校长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校长会定下一所大学的基调,而一种大学的氛围会影响校长的举措。与其说他选对了北大,不若说北大选对了他。“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简单的口号在那个时刻已被喊响——直到今日,一直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血脉之中。书中的蔡先生很和善,是新旧时代的一个转折人物,他通过努力,凝聚了一大批有志之才,北大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一个中心。他能赚钱,亦能花钱。他将财散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而那些学生成为了后来举足轻重的人。蔡先生将传统儒家的善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能接受西方的思想。他是中西合并的典范,他将北大带入世界一流的潮流。
读王国维的时候,心是酸疼的。很小的时候读《人间词话》觉得他是非常厉害的人,可读他的简记时,却是于心不忍的。读几个字就要难过一下。他算是出生在比较保守的家庭之中,参加考试却没那般好命。屡试屡失败,屡失败屡试。他没有很多文人应有的那种安逸的环境,但他自己肯钻研。很多知识都是自学的。天才往往都是寂寞的,他更是如此。很少有人理解他,因他的性格占有很大的因素——而这古怪性格的形成和他往昔的生活有关。他很敏感,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很多事情本可处理地更为妥善些。因为他那颗敏感的心,反而把很多问题逼了绝境。文中记起清华的聚餐,梁启超那桌热热闹闹,反观之,他的那桌冷冷清清。就像他的性格,很冷不喜热闹。大概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性格,让他在学术上有所精进,在生活中不知变通。他的伟大,他的死板,汇织成他的命运脉络。这样的人,注定在历史中会留下足迹,在生活中被人诟病。他是清华的四大导师,也是凡人眼中不会人际的顽固者。他长在旧的时代,死在了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新的时代却没了他的影子。心疼他,却又无可奈何。他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却在后人的心中留下了无数的省略号。
文章中从经济谈到文学,再从文学到小领域。从银行家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到经济学家构建经济体制;从文学家笔下生花各创一派,到教育家体恤学生引领时代;那些道家的求仙问道,到武术家的行云流水……这是这本书的缩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页缩影。
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中国的脊梁。
这本书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不知道是该羡慕还是该自卑,那些大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还能有所成,而反观自己,的确需要深思。
若是选个合适的词语,“脊梁”正合适,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小小的缩影;站在历史长河后面的我们,望着他们,崇敬他们,感受他们。
《安身与立命》将人划分为三个部分:“经世与济民”“生计与排场”“安身与立命”。从银行家到文学家再到一些小格调的名人。比如一些在道家学派有所建树的人,在武功钻研上有所突破的人,再比如一些对于中医有不同见解的人;书选取的人物,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然而熟悉的那些,也有不熟悉的一面。
想起来高中校园里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书中的他和我想的似乎略有些不同;课本中的他是严肃的,是包容的,他引领着北大进入一个新的世纪。都说学校和校长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校长会定下一所大学的基调,而一种大学的氛围会影响校长的举措。与其说他选对了北大,不若说北大选对了他。“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简单的口号在那个时刻已被喊响——直到今日,一直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血脉之中。书中的蔡先生很和善,是新旧时代的一个转折人物,他通过努力,凝聚了一大批有志之才,北大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一个中心。他能赚钱,亦能花钱。他将财散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而那些学生成为了后来举足轻重的人。蔡先生将传统儒家的善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能接受西方的思想。他是中西合并的典范,他将北大带入世界一流的潮流。
读王国维的时候,心是酸疼的。很小的时候读《人间词话》觉得他是非常厉害的人,可读他的简记时,却是于心不忍的。读几个字就要难过一下。他算是出生在比较保守的家庭之中,参加考试却没那般好命。屡试屡失败,屡失败屡试。他没有很多文人应有的那种安逸的环境,但他自己肯钻研。很多知识都是自学的。天才往往都是寂寞的,他更是如此。很少有人理解他,因他的性格占有很大的因素——而这古怪性格的形成和他往昔的生活有关。他很敏感,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很多事情本可处理地更为妥善些。因为他那颗敏感的心,反而把很多问题逼了绝境。文中记起清华的聚餐,梁启超那桌热热闹闹,反观之,他的那桌冷冷清清。就像他的性格,很冷不喜热闹。大概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性格,让他在学术上有所精进,在生活中不知变通。他的伟大,他的死板,汇织成他的命运脉络。这样的人,注定在历史中会留下足迹,在生活中被人诟病。他是清华的四大导师,也是凡人眼中不会人际的顽固者。他长在旧的时代,死在了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新的时代却没了他的影子。心疼他,却又无可奈何。他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却在后人的心中留下了无数的省略号。
文章中从经济谈到文学,再从文学到小领域。从银行家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到经济学家构建经济体制;从文学家笔下生花各创一派,到教育家体恤学生引领时代;那些道家的求仙问道,到武术家的行云流水……这是这本书的缩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页缩影。
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中国的脊梁。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