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模索舍”还开着吗?

在高铁上读《东京本屋》,勾起了“乡愁”。想到小时候去外婆家路上必经的新华书店,每次站着看书直到被店员赶;中学时代去的卖打口碟的租书店,遇到高年级男生总不太敢进门;常和同学光顾的大学书店,从那里陆续买回半床书,一天半夜里塌了……这些年过去,“就像在河川放流鲑鱼苗,等待鱼儿从大海洄游并溯河而上,这样漫长的过程”。它们都不在了,我游回来了。
现在在做和想做的事,大多和书有关。采访某一领域的若干人,记录时代群相,也是我想做的。这类书很像集释本,各家洞见风格,触眼即明;至于互见互证,拆台补刀,草蛇灰线,春秋笔法诸般精彩,考验的是采访者拿捏的功力和编排的巧思。作为一个前媒体人,吉井的选店趣味却不那么“媒体”。书中既有在店里直接编辑,“现做现卖”的书店;“只卖一本”,更像微型艺术展的书店;一直在路上,面包车里的移动书店;也有日本人平日下班后习惯光顾的站前书店。“和学术一样,我们接触‘特殊’案例之前,需要体会最基础的姿态和它的极限,方可深度了解案例特殊之处和真正价值。”吉井在前言中如是说。正因有这样的态度,这本书和小清新风格的coffee Table Book不同,更贴近那些因为书而爱书店,长久温柔而坚定的心。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读这本书很自然就想到《重版出来》。且看随手摘录的几句话,“刚出版的单行本带有一种亮度和光辉……我想把一本书诞生的亮度直接传达给读者。”“不管是汽车还是书,实体性的商店是经过很多人的手而生产的,和很多人有关系,这等于说,这商品包含了很多人的心意。”“开书店的是人,不是由机器控制,难免不讲效率、产生浪费,也许这正是我的本屋的魅力,也更接近我的理想。”““图书的存在意义,是被作者之外的另一个人翻开的那一瞬间才开始有的。”《重》剧中年轻编辑打鸡血的脸浮现在眼前。作者竭力写书,编辑认真做书,书店用心卖书,日本书业的生命力,源于许多爱书人的“燃”。
可贵的是,这本书不只有鸡血和鸡汤,也有理性的反思。最末一篇采访,“一个人的出版社”夏叶社社长岛田说到一家2013年关闭的有九十九年历史的书店。“那时,我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它要关。那时候我相信,只要书店不断地努力,专业的店员精心选书,一定能吸引理想的客流。”在大学时代最爱的书店关门时,我也有一模一样的想法。岛田给出了他的结论,并说“书店并不是只为爱书人而存在,也不是专业店员的自我实现之地”。给我当头一棒——是否正是所谓“爱书人”的“成心”害死了书店,害死了书?这只是本书引人思考的点之一。留有余地,引而不发,吉井深谙留白之道。
读书过半时,一个朋友问我两个问题:你喜欢哪个店?哪个访谈?读完,前一问的答案有了,后一问我想了想,答道:“最喜欢的书店说不上来,如果说想让某家书店更长久,那就是模索舍。”他说“我也希望模索舍活下去”。吉井说:“我的部分性格是由它(模索舍)提供的文化因素形成的。”我能理解这句话下笔时的郑重。这家有四十五年历史的独立书店,以学生运动为背景而诞生,至今保持着创业之初的“不审查”精神,“支持表现和保持言论活动的多样性”,不管写什么都不会拒绝。店里能看到各种自主出版物:高中生办的同人志、极右或极左的政治言论、作者自己复印并用订书机订成的小册……隔着书页,也能想象这些粗糙而朴素的zine,像原石般散落在自由的荒地。
模索舍长期面临着关张的危机,不知是否能活过下个月。日本虽然有图书售价保护(“再贩制度”),但近几年和中国一样,小书店也面临网络冲击、读者减少、租金上涨等各方压力。吉井六年来采访的书店,有的已经歇业,而没能出现在书里。书中店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书店成为更能诠释书的所在,其实也是困境下的挣扎与突围,在无路中找路。访谈中森冈先生说:“书店的经营并没有依靠政府的补偿或者企业的援助,书店就是靠个人的力量来发展的。这些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就是大家的求知心、对不同领域的好奇心以及对交流的渴求。”这些力量就像我们精神荒地上的原石,来自我们心中的“模索舍”。
记录某一领域的时代群相,在我看来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相同的环境下,个人做出的不同回应。我也相信,个人的回应皆自有意义。“有想法并能积极行动的销售员,愿意配合的编辑,热爱作品并向外推广的销售终端,这三者紧密联手,就有将作品扩大化的可能。”这句《重版再来》的台词,我总觉得缺了重要一环——读者。书店提供人和书的偶遇,编辑提供好书,书提供光,那读者提供什么?我们多久没有逛书店?多久没买书?傅月庵老师每逛一家书店,一定至少买一本书。或许杯水车薪,不过,看似虚空中捕风的一扬手,或许也会改变风的流向,谁又知道呢。
(已刊于《北京青年报》)
现在在做和想做的事,大多和书有关。采访某一领域的若干人,记录时代群相,也是我想做的。这类书很像集释本,各家洞见风格,触眼即明;至于互见互证,拆台补刀,草蛇灰线,春秋笔法诸般精彩,考验的是采访者拿捏的功力和编排的巧思。作为一个前媒体人,吉井的选店趣味却不那么“媒体”。书中既有在店里直接编辑,“现做现卖”的书店;“只卖一本”,更像微型艺术展的书店;一直在路上,面包车里的移动书店;也有日本人平日下班后习惯光顾的站前书店。“和学术一样,我们接触‘特殊’案例之前,需要体会最基础的姿态和它的极限,方可深度了解案例特殊之处和真正价值。”吉井在前言中如是说。正因有这样的态度,这本书和小清新风格的coffee Table Book不同,更贴近那些因为书而爱书店,长久温柔而坚定的心。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读这本书很自然就想到《重版出来》。且看随手摘录的几句话,“刚出版的单行本带有一种亮度和光辉……我想把一本书诞生的亮度直接传达给读者。”“不管是汽车还是书,实体性的商店是经过很多人的手而生产的,和很多人有关系,这等于说,这商品包含了很多人的心意。”“开书店的是人,不是由机器控制,难免不讲效率、产生浪费,也许这正是我的本屋的魅力,也更接近我的理想。”““图书的存在意义,是被作者之外的另一个人翻开的那一瞬间才开始有的。”《重》剧中年轻编辑打鸡血的脸浮现在眼前。作者竭力写书,编辑认真做书,书店用心卖书,日本书业的生命力,源于许多爱书人的“燃”。
可贵的是,这本书不只有鸡血和鸡汤,也有理性的反思。最末一篇采访,“一个人的出版社”夏叶社社长岛田说到一家2013年关闭的有九十九年历史的书店。“那时,我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它要关。那时候我相信,只要书店不断地努力,专业的店员精心选书,一定能吸引理想的客流。”在大学时代最爱的书店关门时,我也有一模一样的想法。岛田给出了他的结论,并说“书店并不是只为爱书人而存在,也不是专业店员的自我实现之地”。给我当头一棒——是否正是所谓“爱书人”的“成心”害死了书店,害死了书?这只是本书引人思考的点之一。留有余地,引而不发,吉井深谙留白之道。
读书过半时,一个朋友问我两个问题:你喜欢哪个店?哪个访谈?读完,前一问的答案有了,后一问我想了想,答道:“最喜欢的书店说不上来,如果说想让某家书店更长久,那就是模索舍。”他说“我也希望模索舍活下去”。吉井说:“我的部分性格是由它(模索舍)提供的文化因素形成的。”我能理解这句话下笔时的郑重。这家有四十五年历史的独立书店,以学生运动为背景而诞生,至今保持着创业之初的“不审查”精神,“支持表现和保持言论活动的多样性”,不管写什么都不会拒绝。店里能看到各种自主出版物:高中生办的同人志、极右或极左的政治言论、作者自己复印并用订书机订成的小册……隔着书页,也能想象这些粗糙而朴素的zine,像原石般散落在自由的荒地。
模索舍长期面临着关张的危机,不知是否能活过下个月。日本虽然有图书售价保护(“再贩制度”),但近几年和中国一样,小书店也面临网络冲击、读者减少、租金上涨等各方压力。吉井六年来采访的书店,有的已经歇业,而没能出现在书里。书中店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书店成为更能诠释书的所在,其实也是困境下的挣扎与突围,在无路中找路。访谈中森冈先生说:“书店的经营并没有依靠政府的补偿或者企业的援助,书店就是靠个人的力量来发展的。这些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就是大家的求知心、对不同领域的好奇心以及对交流的渴求。”这些力量就像我们精神荒地上的原石,来自我们心中的“模索舍”。
记录某一领域的时代群相,在我看来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相同的环境下,个人做出的不同回应。我也相信,个人的回应皆自有意义。“有想法并能积极行动的销售员,愿意配合的编辑,热爱作品并向外推广的销售终端,这三者紧密联手,就有将作品扩大化的可能。”这句《重版再来》的台词,我总觉得缺了重要一环——读者。书店提供人和书的偶遇,编辑提供好书,书提供光,那读者提供什么?我们多久没有逛书店?多久没买书?傅月庵老师每逛一家书店,一定至少买一本书。或许杯水车薪,不过,看似虚空中捕风的一扬手,或许也会改变风的流向,谁又知道呢。
(已刊于《北京青年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icanc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