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质疑

所谓“拟受控试验原则”,即控制价值对行为的影响因素。将价值概念化和操作化,即为语句中的关键词。
对于这种依托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自己现存的质疑是:话语频次当然无法精确描述观念的变迁。金先生在书中用重大篇幅摹写现代政治观念的变迁史,因此同一词汇的出现频次变化,也无法理直气壮地得出结论。如对“天下”之分析(234),已知天下语词于1900年前后具有传统观至修正版“万国”的阶段变迁,因此根据该语词出现频次浮动,就断言“标志着传统天下观已发生重大变异”,就很值得质疑了。
质疑之二,语词在某阶段内的高频次出现,能否代表这一观念的被接受度高?金先生考虑到了这一点,根据语境将语汇区分为正、负面用法。但是假设,一个语汇被大量负面使用,能否意味着其在当时更不受认可呢?要得出这一结论,我们必须确定:1. 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是由具有概念讨论能力的知识分子推动的。2. 数据库能够完全收录、或者按比例完美契合当时所有的文本。显然这两个前提都是不可确定的,因此结论也是值得质疑的。例如,对于某一新生概念的大量批驳,只能证明该概念影响力大(未必接受度高),从而使反对者感受到巨大压力,刺激这一群体进行概念反驳。当一个概念被视为危险的时候,极有可能源自其流行度高,对既有体制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当然两点质疑都是吹毛求疵了。金先生的著述所动用的资源、团队都是很难复制的,做出的结论也很漂亮。【中国传统思想对西方现代观念的选择性吸收---对西方现代观念新意义的学习---用中国深层思维模式对外来新观念的重构】三阶段论清晰有力,很宜用作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分析框架。具体语汇的变迁史实也很有趣,好玩儿。
但这种基于数据(尤其是数据频次)的研究能到达怎样的深度呢?如前所述,大致的、粗略的框架可以显现,但许多变量是无法操作的,许多逻辑关系也未必如金书所述这样简单。所以今后的方向,大概就是借助大数据和全语料库,对某一问题做更深入、细节的分析。如同这本书的大历史尝试,怕是很难精简成册了。
本书方法论当然是很有趣的尝试。不过啊,书成不足十年,结论和操作完全可以在现在的microsoft office中实现,而今看来确实算不上了不起。重在开创,期待来者。
对于这种依托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自己现存的质疑是:话语频次当然无法精确描述观念的变迁。金先生在书中用重大篇幅摹写现代政治观念的变迁史,因此同一词汇的出现频次变化,也无法理直气壮地得出结论。如对“天下”之分析(234),已知天下语词于1900年前后具有传统观至修正版“万国”的阶段变迁,因此根据该语词出现频次浮动,就断言“标志着传统天下观已发生重大变异”,就很值得质疑了。
质疑之二,语词在某阶段内的高频次出现,能否代表这一观念的被接受度高?金先生考虑到了这一点,根据语境将语汇区分为正、负面用法。但是假设,一个语汇被大量负面使用,能否意味着其在当时更不受认可呢?要得出这一结论,我们必须确定:1. 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是由具有概念讨论能力的知识分子推动的。2. 数据库能够完全收录、或者按比例完美契合当时所有的文本。显然这两个前提都是不可确定的,因此结论也是值得质疑的。例如,对于某一新生概念的大量批驳,只能证明该概念影响力大(未必接受度高),从而使反对者感受到巨大压力,刺激这一群体进行概念反驳。当一个概念被视为危险的时候,极有可能源自其流行度高,对既有体制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当然两点质疑都是吹毛求疵了。金先生的著述所动用的资源、团队都是很难复制的,做出的结论也很漂亮。【中国传统思想对西方现代观念的选择性吸收---对西方现代观念新意义的学习---用中国深层思维模式对外来新观念的重构】三阶段论清晰有力,很宜用作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分析框架。具体语汇的变迁史实也很有趣,好玩儿。
但这种基于数据(尤其是数据频次)的研究能到达怎样的深度呢?如前所述,大致的、粗略的框架可以显现,但许多变量是无法操作的,许多逻辑关系也未必如金书所述这样简单。所以今后的方向,大概就是借助大数据和全语料库,对某一问题做更深入、细节的分析。如同这本书的大历史尝试,怕是很难精简成册了。
本书方法论当然是很有趣的尝试。不过啊,书成不足十年,结论和操作完全可以在现在的microsoft office中实现,而今看来确实算不上了不起。重在开创,期待来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