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二阶堂黎人

解 说·二阶堂黎人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写作本格侦探小说的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会当即回答:是山田正纪先生。读过德间小说书系出版的《诱饵搜查官》系列的人,必定会读山田正纪先生的侦探小说新作。这个系列的内容给人的冲击如此强烈,会有人密切注视着此后山田正纪先生继续拉弓欲射的本格侦探小说的攻势吧。
我可以略有些自夸地说,关于侦探小说,我是一个痴迷者。痴迷者不同于粉丝,粉丝是仅仅喜欢这个类别,而痴迷者则对此类别有独到的见解。也可以说是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如果是资深的粉丝和痴迷者,只要看见了书名和作者名,就能几乎是凭直觉判断出该书是否有趣。因为过去积累了这样的读书经验。这个系列刚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就有某种东西冲击着我的胸口。
尽管如此,其实我很久都未曾将《诱饵搜查官》系列弄到手。若非友人我孙子武丸赞不绝口地说这是个了不起的系列,或许我最终也不会去读它。
其中是有原因的。此事留到后面再讲吧。
不用说,读《诱饵搜查官》的结果是,我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太多的创意,新颖的技巧,十分熟练的情节构思,巧妙的语气,逼真的人物描写,崭新的社会性(女主人公是天生的被害者这种视角应该进一步进行评价),无论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如果有什么异议的话,那就是觉得因为故事过于有趣,技巧和情节可以稍稍减少一些(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从第一卷到第五卷,无论哪一卷,其趣味性都是令人掩卷不能。不过,硬要排一下顺序的话,从第二卷到第四卷具有压倒性的冲击力。其中的第二卷《视觉》,就案件的气派和猎奇性而言,完全是我的喜好。第一卷和第五卷,也许是因为分别写了该系列的开幕和闭幕,所以分出了篇幅来介绍案情以外的设定,便控制了故事破天荒的程度。不过,没有这些东西又是万万不行的。
已经讲过多遍,《诱饵搜查官》是系列小说。整体构成一个大长篇。这是一个实验场,把一个一个佳作连接起来,构筑成更加巨大的杰作。读第五卷的时候,作者敏锐的用意就生动地浮现出来,使读者明白了作者为何要用“天生的被害者”来做侦缉方的主人公。
遗憾的是,由于《诱饵搜查官》的系列性,这个作品群反而与当年度侦探小说最佳十作的选举擦肩而过了。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理应坐上近十年来侦探小说大收获之一的位置。
此处刊行的第四卷《嗅觉》,是该系列中的佼佼者。牺牲者是美丽的女性,被剃了全身的毛发,并涂上了防晒霜。而且,被摆放在公园里的椅子上坐着,旁边放置了由佳娃娃的玩偶。仿佛尸体是在模仿没有生命的玩偶……
以这样的开端起始的怪诞的选择性杀人,和骇人的连续纵火案件一起,以并行形式的结构叙写下去。前一卷是《听觉》,主人公志穗本身的记忆受到深邃的挖掘,这一卷则聚焦于她的后援者“特被部”袴田刑警的过去。
本格侦探小说从来都是不仅仅将案件引导至结局,多数都会预备某种特别的趣向。以严密的线索为基础从大批嫌疑人当中筛选出罪犯的“‘谁是罪犯’侦探小说”,揭露以密室犯罪为代表的不可能犯罪计谋的“‘如何犯罪’侦探小说”,探索由于罪犯的变态动机而导致不合情理的奇异状况的“‘为何犯罪’侦探小说”,都是侦探小说的独特趣向,夸张其故事特有的谜团,同时给解谜的过程赋予很大的悬念。
这部《嗅觉》的情况,是属于“‘为何犯罪’侦探小说”。为什么要把被害者的尸体模拟成由佳娃娃玩偶一样呢?这种情景恐怕是不可解的,所以在卷末阐明的原因就非常出色了。明白了原因的时候,读者对作者头脑的聪明必定会瞠目结舌。
不过,话说回来,我这个痴迷者究竟为何没有立即去读初版《诱饵搜查官》系列呢?原来,是有两三个因素妨碍我去阅读。
一个问题还是在于副题和装帧。在这个文库中,书名已经改过了,但原德间小说书系版的副标题是《触奸》和《视奸》之类,其语感令人感到它们分明是“强奸”这种猥亵杂乱的作品。而且,装帧也是追求面向中年男性的卑猥风格。车站销售的卖店,也是露骨地定位于出售给中年职员。这种粗俗的感触,掩盖了本格推理所具有的理性的崇高。
关于这一点,有一种担忧骗过了许多和我一样的书评家和评论家。许多人以为它只是一部通俗小说,而弃之不顾了,所以它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这个责任,还是要由当年定位错误的作者和出版社来承担。
第二个担心是,我自己根据过去的体验,觉得山田正纪先生的侦探小说不过如此。为什么呢?我还记得,对于《食人时代》和《海市蜃楼·13的杀人》两书作者后记中的部分言论,我是有反感的。
《食人时代》里写了如下的文字。作者首先说,虽然他也同情过去的侦探小说,但要写的话,还是要写现代的侦探小说,接着则有一些部分是公然的分辩:
“在成长过程中,也读过其他的侦探小说,觉得现代侦探小说和老派侦探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从我来说,我是反感被别人当成老派侦探小说信奉者的。”
(而且,他列举的他所喜欢的现代侦探小说作家也令我反感,竟然是鲁思·伦德尔和科林·德克斯特。严格地说,这两人的小说不是“本格推理”,就连塞巴斯蒂安·贾普利卓的作品也是“悬念小说”。)
而且,《海市蜃楼·13的杀人》里面也有下面的一段:
“不是单纯地回归那时的侦探小说,难道不能把它装进某个新的皮囊里吗?”
当然,其后发表的《黑天鹅》和《恍惚病栋》等作品,也是站在同样的立场写作的。
“老派侦探小说”是旧东西,“新派侦探小说”则全部都是“犯罪小说”,——这种单纯的进步史观,在某一时期,即社会派侦探小说全盛的时期,是曾经大行其道的。在那个全盛时期,山田正纪先生是个年轻的读者,或许他的脑子里被以洗脑的方式植入了这种错误的想法,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不用说,小说题材的新旧、社会性的有无、对计谋迷恋的程度,跟作品的优劣之类是完全无关的。将作品的优劣,完全以极权主义的方式扭曲为社会性和写实性,不过是单纯商业优先第一的高压而已(补充一点,新本格运动的核心是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地写想写的小说、卖想卖的书、读想读的书。)。
当然,山田正纪先生的上述发言也是有理由的。山田先生在《食人时代》的后记中还有如下一句话:
“我在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写把现代侦探小说和老派侦探小说融合起来的东西呢?”
就是说,山田正纪先生尽管接受了社会派的洗礼,却也本能地悟出了其中所包含的蹊跷。
所以,我在当时对他的发言有某种反感,就不是没有理由的了。我是他所谓“老派侦探小说”的赞美者,感到他的创作态度中是有成见和抵触的。
北村薰先生的发言中,也有“那边”和“这边”的说法。简单地说,“这边”就是喜爱“本格推理”的一边,“那边”则是不喜爱的一边。因此,如果希望山田正纪先生是“那边”的作者,我这个“这边”的读者,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他的好读者的。
所以我在当年《诱饵搜查官》系列问世的时候,踌躇着没有立刻出手。
但是,现在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在这个《诱饵搜查官》系列之后,山田正纪先生在幻冬舍出版了《妖鸟》、《螺旋》、《阿弥陀》、《假面》这些重视计谋的作品群,或者说,他在讲谈社小说书系里出版了《神曲法庭》和《穿长靴的犬》这样涉及形而上犯罪学的野心之作。这样还能坚持说自己是“那边”的人吗?
不,这是不可能的了。我可以相信,山田先生如今完全是“这边”的人了。从《诱饵搜查官》开始的对本格侦探小说的大挑战,是对岛田庄司、笠井洁先生我们这些人的触发,使得我们的新本格运动活跃起来。也许是他那专业而又专业的根性,不容许他对同僚和新人们的呻吟辛苦沉默不语吧。
笠井洁先生评论山田正纪先生最近的活跃,说他是“本格侦探小说最强助阵的第四击打手”。但是,我认为山田正纪先生不会以单纯的助阵之人而告终,而是会完全归化于喜爱“本格推理”的“这边”,永远和我们一起,希望成为“奇异之国”的居民。山田正纪先生究竟是还在坚持他在《食人时代》中所怀抱的因循守旧的思想,还是改变了想法,作为本格推理作家而生存下去呢?我会每次都通过他的新作来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追记】
这篇解说是大约十年以前为《诱饵搜查官》的幻冬舍文库版而作。读者或许能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我对这个系列寄予的兴奋和狂热吧。确实,我对这个系列是惊奇而沉醉的。
通常,浓郁的风俗色彩(广义的侦探小说),随着时代变迁,很容易就变得陈旧了。但是,这个系列贯穿着本格侦探小说的结实的骨骼,穿着绚烂的解谜的铠甲,戴着令人惊骇的面具,是永远不会褪色的。下一个十年,再下一个十年,也能获得新的读者,并且令他们欣喜不已。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写作本格侦探小说的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会当即回答:是山田正纪先生。读过德间小说书系出版的《诱饵搜查官》系列的人,必定会读山田正纪先生的侦探小说新作。这个系列的内容给人的冲击如此强烈,会有人密切注视着此后山田正纪先生继续拉弓欲射的本格侦探小说的攻势吧。
我可以略有些自夸地说,关于侦探小说,我是一个痴迷者。痴迷者不同于粉丝,粉丝是仅仅喜欢这个类别,而痴迷者则对此类别有独到的见解。也可以说是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如果是资深的粉丝和痴迷者,只要看见了书名和作者名,就能几乎是凭直觉判断出该书是否有趣。因为过去积累了这样的读书经验。这个系列刚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就有某种东西冲击着我的胸口。
尽管如此,其实我很久都未曾将《诱饵搜查官》系列弄到手。若非友人我孙子武丸赞不绝口地说这是个了不起的系列,或许我最终也不会去读它。
其中是有原因的。此事留到后面再讲吧。
不用说,读《诱饵搜查官》的结果是,我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太多的创意,新颖的技巧,十分熟练的情节构思,巧妙的语气,逼真的人物描写,崭新的社会性(女主人公是天生的被害者这种视角应该进一步进行评价),无论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如果有什么异议的话,那就是觉得因为故事过于有趣,技巧和情节可以稍稍减少一些(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从第一卷到第五卷,无论哪一卷,其趣味性都是令人掩卷不能。不过,硬要排一下顺序的话,从第二卷到第四卷具有压倒性的冲击力。其中的第二卷《视觉》,就案件的气派和猎奇性而言,完全是我的喜好。第一卷和第五卷,也许是因为分别写了该系列的开幕和闭幕,所以分出了篇幅来介绍案情以外的设定,便控制了故事破天荒的程度。不过,没有这些东西又是万万不行的。
已经讲过多遍,《诱饵搜查官》是系列小说。整体构成一个大长篇。这是一个实验场,把一个一个佳作连接起来,构筑成更加巨大的杰作。读第五卷的时候,作者敏锐的用意就生动地浮现出来,使读者明白了作者为何要用“天生的被害者”来做侦缉方的主人公。
遗憾的是,由于《诱饵搜查官》的系列性,这个作品群反而与当年度侦探小说最佳十作的选举擦肩而过了。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理应坐上近十年来侦探小说大收获之一的位置。
此处刊行的第四卷《嗅觉》,是该系列中的佼佼者。牺牲者是美丽的女性,被剃了全身的毛发,并涂上了防晒霜。而且,被摆放在公园里的椅子上坐着,旁边放置了由佳娃娃的玩偶。仿佛尸体是在模仿没有生命的玩偶……
以这样的开端起始的怪诞的选择性杀人,和骇人的连续纵火案件一起,以并行形式的结构叙写下去。前一卷是《听觉》,主人公志穗本身的记忆受到深邃的挖掘,这一卷则聚焦于她的后援者“特被部”袴田刑警的过去。
本格侦探小说从来都是不仅仅将案件引导至结局,多数都会预备某种特别的趣向。以严密的线索为基础从大批嫌疑人当中筛选出罪犯的“‘谁是罪犯’侦探小说”,揭露以密室犯罪为代表的不可能犯罪计谋的“‘如何犯罪’侦探小说”,探索由于罪犯的变态动机而导致不合情理的奇异状况的“‘为何犯罪’侦探小说”,都是侦探小说的独特趣向,夸张其故事特有的谜团,同时给解谜的过程赋予很大的悬念。
这部《嗅觉》的情况,是属于“‘为何犯罪’侦探小说”。为什么要把被害者的尸体模拟成由佳娃娃玩偶一样呢?这种情景恐怕是不可解的,所以在卷末阐明的原因就非常出色了。明白了原因的时候,读者对作者头脑的聪明必定会瞠目结舌。
不过,话说回来,我这个痴迷者究竟为何没有立即去读初版《诱饵搜查官》系列呢?原来,是有两三个因素妨碍我去阅读。
一个问题还是在于副题和装帧。在这个文库中,书名已经改过了,但原德间小说书系版的副标题是《触奸》和《视奸》之类,其语感令人感到它们分明是“强奸”这种猥亵杂乱的作品。而且,装帧也是追求面向中年男性的卑猥风格。车站销售的卖店,也是露骨地定位于出售给中年职员。这种粗俗的感触,掩盖了本格推理所具有的理性的崇高。
关于这一点,有一种担忧骗过了许多和我一样的书评家和评论家。许多人以为它只是一部通俗小说,而弃之不顾了,所以它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这个责任,还是要由当年定位错误的作者和出版社来承担。
第二个担心是,我自己根据过去的体验,觉得山田正纪先生的侦探小说不过如此。为什么呢?我还记得,对于《食人时代》和《海市蜃楼·13的杀人》两书作者后记中的部分言论,我是有反感的。
《食人时代》里写了如下的文字。作者首先说,虽然他也同情过去的侦探小说,但要写的话,还是要写现代的侦探小说,接着则有一些部分是公然的分辩:
“在成长过程中,也读过其他的侦探小说,觉得现代侦探小说和老派侦探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从我来说,我是反感被别人当成老派侦探小说信奉者的。”
(而且,他列举的他所喜欢的现代侦探小说作家也令我反感,竟然是鲁思·伦德尔和科林·德克斯特。严格地说,这两人的小说不是“本格推理”,就连塞巴斯蒂安·贾普利卓的作品也是“悬念小说”。)
而且,《海市蜃楼·13的杀人》里面也有下面的一段:
“不是单纯地回归那时的侦探小说,难道不能把它装进某个新的皮囊里吗?”
当然,其后发表的《黑天鹅》和《恍惚病栋》等作品,也是站在同样的立场写作的。
“老派侦探小说”是旧东西,“新派侦探小说”则全部都是“犯罪小说”,——这种单纯的进步史观,在某一时期,即社会派侦探小说全盛的时期,是曾经大行其道的。在那个全盛时期,山田正纪先生是个年轻的读者,或许他的脑子里被以洗脑的方式植入了这种错误的想法,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不用说,小说题材的新旧、社会性的有无、对计谋迷恋的程度,跟作品的优劣之类是完全无关的。将作品的优劣,完全以极权主义的方式扭曲为社会性和写实性,不过是单纯商业优先第一的高压而已(补充一点,新本格运动的核心是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地写想写的小说、卖想卖的书、读想读的书。)。
当然,山田正纪先生的上述发言也是有理由的。山田先生在《食人时代》的后记中还有如下一句话:
“我在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写把现代侦探小说和老派侦探小说融合起来的东西呢?”
就是说,山田正纪先生尽管接受了社会派的洗礼,却也本能地悟出了其中所包含的蹊跷。
所以,我在当时对他的发言有某种反感,就不是没有理由的了。我是他所谓“老派侦探小说”的赞美者,感到他的创作态度中是有成见和抵触的。
北村薰先生的发言中,也有“那边”和“这边”的说法。简单地说,“这边”就是喜爱“本格推理”的一边,“那边”则是不喜爱的一边。因此,如果希望山田正纪先生是“那边”的作者,我这个“这边”的读者,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他的好读者的。
所以我在当年《诱饵搜查官》系列问世的时候,踌躇着没有立刻出手。
但是,现在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在这个《诱饵搜查官》系列之后,山田正纪先生在幻冬舍出版了《妖鸟》、《螺旋》、《阿弥陀》、《假面》这些重视计谋的作品群,或者说,他在讲谈社小说书系里出版了《神曲法庭》和《穿长靴的犬》这样涉及形而上犯罪学的野心之作。这样还能坚持说自己是“那边”的人吗?
不,这是不可能的了。我可以相信,山田先生如今完全是“这边”的人了。从《诱饵搜查官》开始的对本格侦探小说的大挑战,是对岛田庄司、笠井洁先生我们这些人的触发,使得我们的新本格运动活跃起来。也许是他那专业而又专业的根性,不容许他对同僚和新人们的呻吟辛苦沉默不语吧。
笠井洁先生评论山田正纪先生最近的活跃,说他是“本格侦探小说最强助阵的第四击打手”。但是,我认为山田正纪先生不会以单纯的助阵之人而告终,而是会完全归化于喜爱“本格推理”的“这边”,永远和我们一起,希望成为“奇异之国”的居民。山田正纪先生究竟是还在坚持他在《食人时代》中所怀抱的因循守旧的思想,还是改变了想法,作为本格推理作家而生存下去呢?我会每次都通过他的新作来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追记】
这篇解说是大约十年以前为《诱饵搜查官》的幻冬舍文库版而作。读者或许能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我对这个系列寄予的兴奋和狂热吧。确实,我对这个系列是惊奇而沉醉的。
通常,浓郁的风俗色彩(广义的侦探小说),随着时代变迁,很容易就变得陈旧了。但是,这个系列贯穿着本格侦探小说的结实的骨骼,穿着绚烂的解谜的铠甲,戴着令人惊骇的面具,是永远不会褪色的。下一个十年,再下一个十年,也能获得新的读者,并且令他们欣喜不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