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在想什么吗?

有天跟一位做景观设计的朋友聚餐,吃完饭后到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散步,她忽然停下来,看向面前的行道树,“我就说刚看上去怎么怪怪的,原来是小叶女贞里混栽了海桐。”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两种植物长得极其相似,都开着小小的百花,除了叶片的颜色深浅略有不同之外,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它们简直就是孪生兄弟。
我有些崇拜的看向她,明明上一秒还在长篇大论,下一秒就敏锐的发现了两种植物的微妙不同。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问。
“眼睛接受到不同的颜色,大脑就立刻反应出不同的名字”,她笑笑,“就像警匪片里警察在机场或者火车站盘查疑犯一样,靠第一眼直觉”。
丹尼尔.卡尔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思考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靠本能和潜意识驱动,以实现自动化的思考和反应,虽然省力,可是很多时候都不够明智。系统二靠理智和知识驱动,虽然明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毅力来维持该系统的运转。
而在日常的决策和思考中,如何合理擅用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力量,则是许多行为心理学家致力挖掘的答案。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德国作家格尔德·吉仁泽的《直觉:为什么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下文简称《直觉》)。
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动用直觉的力量,而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如何投射到我们的行动之中,又是如何指引我们决策的呢?
1. 你知道的太多了。
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郭嘉曾经在“袁绍十过,曹公十功”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按照现代信息分析的观点,一个人了解的信息越全面,越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而袁绍的多谋而少决,仅仅是由于他个性的问题吗?抑或是“少决”本来就是“多谋”的必然结果?
格尔德认为,答案更偏向于后者。
在很多时候,直觉和推理的结果本来就是相悖的,你知道的越多,理性的思考越强,直觉的力量就会越弱,而理性本身是无法吞没直觉的,直觉和潜意识才是海平面下的冰山,当一个人忽视直觉的力量,他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理性掩盖不了直觉,而直觉也无法说服理性,在两者的博弈中举棋不定,直到错过了决策的良机。
人不应该仅凭直觉行事,但也不应该无视直觉的力量。控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保持直觉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的大多数人每天都将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刷不完的热点,看不完的新闻,可一旦到了该决策的时候,依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你不是懂得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了。
你的直觉如是说。
2. 经验的力量
我们常常用另外一个名字来称呼直觉,那个名字叫做:第六感。
它究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完善的能力?
《直觉》一书中认为,人天生具有直觉,而它却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加固强化。
让我们用下图来做一个试验。

圆点实验
你或许没有研究过物理和光学,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判断左侧图的圆点是凹进去的,右侧图是凸出来。
这一感觉并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得到的,因为实际上这些画在纸上的圆点都是平面,由于光线来源的方向不同,才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而这种视觉效果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每天无意识的观察光影和物体关系积累出的直觉。
直觉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它也有自己的桎梏之处,那就是:我们的经验很有可能本来就是错误的。
在动用直觉的力量时,也需要考虑经验本身的影响,对事件或人的初始看法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做出的决定,即使这个决定是不够明智的。
而想要充分利用直觉的力量做出简单的决策,判断经验的成分含量则至关重要。对于一个练习了很多年的棒球运动员来说,凭借直觉的力量去判断棒球下落的轨道,是取得金牌的有效方法。但“因为这个人长相很凶所以不跟他合作”,则是完全依据经验的主观臆断。
动用直觉的力量,但不要完全相信它。
3. 情境,情境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前两天微博的热搜文章《你不用像别人打听我,因为我对每个人都不一样》,但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某些人面前放肆,在某些人面前温和,在某些人面前拘谨,在有些人面前忍不住的暴躁。
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展示出不同的好几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直觉在指使着我们做出不同的行为或决策?
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发自本能,倒不如说是出于情境的力量。
而心理学中著名的“分钱实验”和“打巴掌实验”,也正说明了我们的本能中有着受情境影响的一部分,在“打巴掌实验”中,实验两方通常会以善意的轻拍开始,却常常以暴怒强力的相互打击而结束。
在实验的一方稍微失手没有控制好力度之后,另外一方就会秉持着“以牙还牙”的思维加倍还回去,以至陷入互相报复的循环。
但你能够因此就做出判断,说这两个人本身就暴戾成性吗?
格尔德在《直觉》中指出,情境的交互力量会对一个人的直觉和本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举一个轻松的例子来说,你明明不饿,走过一家香气四溢而又排着长队的面包店,是不是也常常身不由已的就站到了队列之中呢?
人在江湖,永远也无法逃避情境的影响,想要理解自己或是他人的决策,也不能仅仅从人格或是本能入手。
“在做决策的时候处于怎么的情境之中”,这个问题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考虑自己在不同场景下会做出的其他可能性的判断,均衡之后再做出决策,是我们逃出情境陷阱的方法之一。
直觉来源于经验,却根植于人性,读懂直觉才能读懂自己,而读懂了人性,就不难理解一切的社会现象。
与其去左右对方的理智,不如去影响他人的直觉。
那些不可言说的微妙,是比理性的逻辑更加迷人的领域。
一如迈克尔.波兰尼那句著名的话:我们知晓甚多,但却无从言表。
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微信公号“陶瓷兔子的小木屋(taocituzi77)” &新浪 微博“陶瓷兔子爱丽丝”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两种植物长得极其相似,都开着小小的百花,除了叶片的颜色深浅略有不同之外,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它们简直就是孪生兄弟。
我有些崇拜的看向她,明明上一秒还在长篇大论,下一秒就敏锐的发现了两种植物的微妙不同。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问。
“眼睛接受到不同的颜色,大脑就立刻反应出不同的名字”,她笑笑,“就像警匪片里警察在机场或者火车站盘查疑犯一样,靠第一眼直觉”。
丹尼尔.卡尔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思考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靠本能和潜意识驱动,以实现自动化的思考和反应,虽然省力,可是很多时候都不够明智。系统二靠理智和知识驱动,虽然明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毅力来维持该系统的运转。
而在日常的决策和思考中,如何合理擅用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力量,则是许多行为心理学家致力挖掘的答案。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德国作家格尔德·吉仁泽的《直觉:为什么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下文简称《直觉》)。
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动用直觉的力量,而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如何投射到我们的行动之中,又是如何指引我们决策的呢?
1. 你知道的太多了。
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郭嘉曾经在“袁绍十过,曹公十功”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按照现代信息分析的观点,一个人了解的信息越全面,越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而袁绍的多谋而少决,仅仅是由于他个性的问题吗?抑或是“少决”本来就是“多谋”的必然结果?
格尔德认为,答案更偏向于后者。
在很多时候,直觉和推理的结果本来就是相悖的,你知道的越多,理性的思考越强,直觉的力量就会越弱,而理性本身是无法吞没直觉的,直觉和潜意识才是海平面下的冰山,当一个人忽视直觉的力量,他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理性掩盖不了直觉,而直觉也无法说服理性,在两者的博弈中举棋不定,直到错过了决策的良机。
人不应该仅凭直觉行事,但也不应该无视直觉的力量。控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保持直觉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的大多数人每天都将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刷不完的热点,看不完的新闻,可一旦到了该决策的时候,依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你不是懂得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了。
你的直觉如是说。
2. 经验的力量
我们常常用另外一个名字来称呼直觉,那个名字叫做:第六感。
它究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完善的能力?
《直觉》一书中认为,人天生具有直觉,而它却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加固强化。
让我们用下图来做一个试验。

圆点实验
你或许没有研究过物理和光学,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判断左侧图的圆点是凹进去的,右侧图是凸出来。
这一感觉并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得到的,因为实际上这些画在纸上的圆点都是平面,由于光线来源的方向不同,才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而这种视觉效果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每天无意识的观察光影和物体关系积累出的直觉。
直觉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它也有自己的桎梏之处,那就是:我们的经验很有可能本来就是错误的。
在动用直觉的力量时,也需要考虑经验本身的影响,对事件或人的初始看法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做出的决定,即使这个决定是不够明智的。
而想要充分利用直觉的力量做出简单的决策,判断经验的成分含量则至关重要。对于一个练习了很多年的棒球运动员来说,凭借直觉的力量去判断棒球下落的轨道,是取得金牌的有效方法。但“因为这个人长相很凶所以不跟他合作”,则是完全依据经验的主观臆断。
动用直觉的力量,但不要完全相信它。
3. 情境,情境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前两天微博的热搜文章《你不用像别人打听我,因为我对每个人都不一样》,但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某些人面前放肆,在某些人面前温和,在某些人面前拘谨,在有些人面前忍不住的暴躁。
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展示出不同的好几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直觉在指使着我们做出不同的行为或决策?
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发自本能,倒不如说是出于情境的力量。
而心理学中著名的“分钱实验”和“打巴掌实验”,也正说明了我们的本能中有着受情境影响的一部分,在“打巴掌实验”中,实验两方通常会以善意的轻拍开始,却常常以暴怒强力的相互打击而结束。
在实验的一方稍微失手没有控制好力度之后,另外一方就会秉持着“以牙还牙”的思维加倍还回去,以至陷入互相报复的循环。
但你能够因此就做出判断,说这两个人本身就暴戾成性吗?
格尔德在《直觉》中指出,情境的交互力量会对一个人的直觉和本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举一个轻松的例子来说,你明明不饿,走过一家香气四溢而又排着长队的面包店,是不是也常常身不由已的就站到了队列之中呢?
人在江湖,永远也无法逃避情境的影响,想要理解自己或是他人的决策,也不能仅仅从人格或是本能入手。
“在做决策的时候处于怎么的情境之中”,这个问题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考虑自己在不同场景下会做出的其他可能性的判断,均衡之后再做出决策,是我们逃出情境陷阱的方法之一。
直觉来源于经验,却根植于人性,读懂直觉才能读懂自己,而读懂了人性,就不难理解一切的社会现象。
与其去左右对方的理智,不如去影响他人的直觉。
那些不可言说的微妙,是比理性的逻辑更加迷人的领域。
一如迈克尔.波兰尼那句著名的话:我们知晓甚多,但却无从言表。
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微信公号“陶瓷兔子的小木屋(taocituzi77)” &新浪 微博“陶瓷兔子爱丽丝”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陶瓷兔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