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直觉泣于彼岸


文/宝木笑
2008年,天涯论坛出了一个神贴,一位网友发帖说:“我要回到 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他说自己要坐时光飞船回到十年前了,大家有什么要对自己说的,他可以传话,发帖几天后,该帖就有737642人次访问、10754个跟帖,就这么一个简单而友爱的玩笑,在后来却引起了近千万网友的关注和心理共鸣,还登上了央视的新闻,直到今天仍然还有网友在跟帖。
在《小时代》、《爵迹》的宣传海报铺天盖地的当下,不知为何就又找到了当年的那个神贴,那个朴素甚至有些简陋的帖子,没有任何的宣传包装和推介方案,却在秋雨梧桐叶落时,让人回想往事,潸然泪下,悲伤逆流成河……
“去乌鲁木齐找到他,告诉他我爱他,我在2008年等着他。”
“楼主请你到广州找我的叔叔叫他不要到医院治疗,这样他就不会因为介入的导管在体内断裂最后去世,扔下我的堂妹和婶婶在世上变成孤儿寡母。”
“帮我告诉小杨同志:我愿意你给我过生日的,可是怕老爸说我早恋拒绝你了。”
“转告2002年的我,7月9日之后,勇敢地填志愿,北大复旦浙大都可以,谢谢。”
“请告诉1997年的我:请在2000年时,给外婆做一碗鸡蛋甜汤,不要让表弟去做,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不然没机会了。”
……
总是喜欢隔段时间就找出这个帖子来翻翻,很多留言都是看过很多遍,也偶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事情,感触最深的是如果我和很多网友当年相信自己的直觉更多些,少一些翻来覆去的计较和思量,也许今天会少些遗憾。《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是一本印证我想法的书,作者社会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因为在判断和决策上众多开创性的研究和理论建树而享誉全球,诺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还曾称赞他的书和研究:“他的研究是认知科学中的一次革命,给理性推理法重重一击!”
格尔德•吉仁泽仍然秉承着德国学者的严谨,并未在书中“大鸣大放”,而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即从定义和行为两线,对“直觉”这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直觉》从选择专业、伴侣、工作和人生安排到企业、集体、社会的决策变革,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决策世界,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人生中的重要决定,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并不能总是给我们带来满意的决定,并不是信息越多,思考越多就越好,有时候甚至越少越好。这种决策的“极简主义”是“自然决策论”的另一次宣言,更是建立在人生无数遗憾的苍白回声之中,所以不管是理论高度,还是和读者之间的亲和,都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 总有一个声音仿佛孩子在牵扯你的衣角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回忆起很多关于直觉的往事,最典型的莫过于虽然貌似有很多理由在告诉我们应该选择这个,但心里偏偏就是有种“感觉”——我应该选择另一个,仿佛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偏偏我们孩子的小手在牵扯我们的衣角,让我们去另一个方向。一般情况下,不要问为什么,一定不要用所谓“理性”说服自己,否则很多遗憾都是这样产生的。
书中的那个经济学家,按照完全理性的逻辑推理来选择伴侣,用铅笔列出所有可能的伴侣以及他能想到的一切结果(比如,结婚后她是否听他的话、照顾孩子、让他安心工作等)。接着,他用数字来表示每一个结果的效用,然后计算每一种结果变成现实的概率。最后,他将效用与概率相乘,再相加。虽然他娶了这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但是后来却离婚了。而另一个收获幸福的青年才俊也用了相似的办法,进行了全面的比对,然后在最后,他对作者坦陈自己的内心: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应该选择另一个姑娘。
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述的,在很多时候,直觉将战胜“资产负债表”法则。“资产负债表”法则以富兰克林为典型代表,富兰克林在给侄子的信中首先提出了这个理性决策法: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分两栏写下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然后进行对比。然而,当我们运用这一法则时,通常遇到的情况是,在列出原因的过程里,心底却有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答案。最终,我们的确找到了答案,但并不是因为权衡利弊,而是因为基于一种我们不知道的理由,我们发现自己有一种偏向,这就是直觉。
个人认为,格尔德•吉仁泽最大的贡献不是教我们如何培养直觉,而是让我们学会正视自己的直觉。在人类开始准备向火星移民的今天,西方“唯技术论”和“科学极端主义”大有一统人类思维王国的倾向,一切仿佛都可以量化,一切决策仿佛都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格尔德•吉仁泽在这本书中勇敢地站在了他们的对面。格尔德•吉仁泽宣称,我们以为智慧是一种按照逻辑规律运行且有意识的活动,然而,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而且往往背离了逻辑,生活里,我们大部分的选择其实是无意识的。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明明两者相比,有一个看起来更好,但你就是感觉哪里不对,每到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跟自己说,不要胡思乱想,继而忽略直觉的提示,结果往往惨痛。
那牵扯我们衣角的小手就是我们的直觉,直觉不应因为自己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逻辑而羞赧,按照心理学的研究,直觉就应该有这样的突发性、直接性、顿悟性、跳跃性和潜意识性,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是异端,而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 那是羚羊挂角,更是水到渠成
格尔德•吉仁泽是严谨的心理学家,他的责任感和他的执着勇敢一样可贵,他并未在赢得读者情感共鸣的大好时机下乘人之危,像无数现代巫者一般将直觉引向神秘主义,虽然那样也许更为简单,更为省力。格尔德•吉仁泽选择了一条相对费力和艰苦的道路,他要向直觉的更深层挖掘,他要给直觉本身一个科学的解释。
《直觉》运用了很多实例和研究数据,向我们展示直觉的力量,目的却是告诉读者直觉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冲动,而有其自身的原理,让直觉在我们生活中起作用的是经验法则和大脑的进化能力,二者相辅相成。而经验法则,和上面提到的“资产负债表”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经验法则只瞄准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权衡每一项的利弊。比如其中的认知启发法,其实利用了人们一部分的无知,但要求我们的大脑必须有认知记忆,才能让直觉发挥作用,如果我们什么也记不住,那直觉也不会有帮助。直觉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它们迅速出现在我们的无意识里,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就已经可以开始利用它们,这是经验法则在起作用。
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格尔德•吉仁泽实际上是在做着一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这种调和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科学的方向。在直觉的研究上,近现代美学的贡献非常大,其中以伯格森和克罗齐最为突出,伯格森认为直觉“是与上帝合二为一的境界,是一种同实践相异、同经验和思维相对立的生命冲动”,而克罗齐则将精神的发展和直觉看成是唯一的真正的现实。我们都知道伯格森和克罗齐最后都陷入了神秘主义的泥潭,从而无法正确解释直觉的本源,实际上是在另一个角度,伤害了直觉在人类思想史上本应有的科学地位。
而格尔德•吉仁泽一方面坚守经验主义的旗帜,另一方面非常明智地指出逻辑忽略了我们的文化,也忽略了我们进化的能力和环境结构,特别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纯逻辑角度看属于错误的东西,在真实世界里却是一种高度智能的社会判断,好的直觉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也会超越逻辑。同时,配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直觉利用的是我们对于过去的部分记忆,以及大脑进化的能力,让我们快速、准确地以经验法则为基础做出判断,宣告直觉并非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样,直觉貌似被作者从神坛请下,却走上了一条永生之路,因为作者的这种调和宣告了直觉将作为一种科学概念承载自己的过往和未来,直觉再也不是“无迹可寻”,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水到渠成。
◆ 此生终难如意,清泪两行是彷徨
借用哲学研究中常提到的一句话:“然而事情并未结束”,我们看到格尔德•吉仁泽并未乘胜追击,他对于直觉的结论止步于论证直觉来自于无意识的智慧,是一种高超的能力,你无需费力,就可以找到答案,并且胜过大多数复杂的计算。为什么不直接将直觉送回“理性王国”的境内,让其安然享受科学为其提供的宾至如归的服务呢?
那是因为即便是格尔德•吉仁泽,在面对“直觉”这样一个一直伴随着人类精神史、思想史和科学史的概念,他的直觉告诉他:不是的,那“理性王国”虽然让人心生安逸,却并不是直觉属于的归宿。这有点儿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表达的那个意思:我虽然已经通过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挺进到了人类“理性王国”的边界,但我仍然无法也不敢再向界外迈出一步,因为这关乎对事实和良知的拷问,很多研究在极致的阶段,要么通向辉煌,要么通向疯狂,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直觉不能完全摆脱自己神秘主义的色调,也许这才是世界的本质,作者也不断强调为什么要充分调动直觉,要再次高扬经验主义的旗帜,那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一切逻辑和推理,都无法将这种不确定性完全计算,因此在有意识的聪明之上,还应该有无意识的智慧。承认直觉,实际上是保留一分对这个世界甚至宇宙应有的敬畏,人,可以自我宣称是“万物的灵长”,但没有资格说“我就是王”,我们可以将这个世界破坏得面目全非,甚至毁灭,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就像将人类思维推向了极致的康德也不敢断言“没有上帝”,只有疯子和哗众取宠的浅薄小丑才会大言不惭地去轻易说“无”,这个世界和宇宙绝没有我们想象那样简单,简单的是人类自己。
于是,我们会看到自己的无数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明明直觉告诉我们喜欢对方,经过反复权衡却选择分手;明明直觉告诉我们想去试试,经过反复思考却选择放弃;明明直觉告诉我们对某个亲人要更好些,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却选择将暖心的话再次咽下……
……
“去乌鲁木齐找到他,告诉他我爱他,我在2008年等着他。”
“楼主请你到广州找我的叔叔叫他不要到医院治疗,这样他就不会因为介入的导管在体内断裂最后去世,扔下我的堂妹和婶婶在世上变成孤儿寡母。”
“帮我告诉小杨同志:我愿意你给我过生日的,可是怕老爸说我早恋拒绝你了。”
“转告2002年的我,7月9日之后,勇敢地填志愿,北大复旦浙大都可以,谢谢。”
“请告诉1997年的我:请在2000年时,给外婆做一碗鸡蛋甜汤,不要让表弟去做,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不然没机会了。”
……
天涯论坛的原帖已经翻到了473页,明年距离1997就是20年了……
如若我们的悲伤注定逆流成河,惟愿我们的直觉不再泣于彼岸。
—END—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宝木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