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贫穷

这本书放在想读书单里都快十年,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想读,应该是看了某个友邻的推荐。如今已不可考。那天在旧书店看到这个版本,2.9元,居然想起来曾经想读,当然主要是价格便宜,就随手买了。
没有任何预期。读进去才发现作者的文笔很有意思。叙事是作者从小男孩到19岁的视角,文风是白描。用美国腔写美国部分的故事,用爱尔兰腔写发生在爱尔兰的故事(大部分故事);用四岁孩子的口吻写四岁时的事情,用19岁青年的口吻写19岁时的思考。你可以说整本书都在写对白。不是在写各个人物的对话,就是在写作者的内心独白。全书没有表示对话的引号。
写得非常逼真,非常质朴,也非常丰富,因而自成一格,读起来很有味道。有一点点像刘震云的文章,看上去很白,可是所有的文字合在一起,非常不简单,而且有种冷幽默。一开始被逗得直乐。当然后来就乐不出来了。
不知道中文版能不能把这种调子翻出来。这个调子,在我看来,是这本书魅力最大的地方。因为这种写法,作者笔下赤贫的童年生活,就不是抱怨,不是诉苦,更不是批判,而只是生活本身。
描写贫穷的书也读过几本,这一本算是写得比较极致了。从头到尾,这一家人就处于赤贫状态,等境况稍微好一点点了(其实也只是有了最基本的温饱),故事就结束了。如果不是作者坦率饱满的讲述方式,这本书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得下去。它得了1997年的普利策传记类奖。
作者Frank McCourt是爱尔兰人。父母本来在美国,他出生不久,碰到大萧条,父亲没有工作,一家人回到爱尔兰。作者长到19岁,自己再度去了美国,从此定居在那里。
他们这家人的问题不在经济萧条,而是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他也就能打个散工,但得了工钱极少拿回家,而是全部喝掉。却要求作者的母亲,也就是Angela,在家服从他,尽妻子的责任,一个一个生孩子。他们生了七个孩子,三个夭折,活下来四个男孩。Frank是老大。书里讲到他们刚回到爱尔兰时,一家人到处奔波找人收容,然而他父亲是不抱孩子,也不拿行李的。一路都是母亲背着抱着拉着。他还满脑子爱国思想,从小灌输作者要为爱尔兰而死。Frank长大一点,发现教会要求他为信仰而死。他就说,我想告诉教会他们得等一等,因为我先得为爱尔兰而死。
无数次,真的是无数次,Frank描写母亲和孩子们巴巴地等父亲拿工钱回家,他写邻居家传来的食物香味,写别人的孩子被叫回去吃晚餐,写母亲一开始的兴奋,后来的焦虑,最后的失望,然后他们饿着肚子上床。半夜父亲酒醉唱歌回家,把几个孩子从梦里叫起来,让他们发誓为爱尔兰而死。
我这个衣食无忧的读者,在80年后,替他们难过愤怒伤心。尽管作者也说自己爱过父亲,因为父亲会唱歌,读诗,讲故事给他听。因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亲。
你以为既然书名是《安琪拉的灰烬》,作者的母亲想必是个伟大的母亲吧。她的确辛辛苦苦,靠着四处求来的救济,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她的确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不离不弃,也尽力教养他们。但是她所做的,就是当时的妇女被要求做的。她无法摆脱丈夫,她服从丈夫。她从没想过出去工作,当然也无法工作,有四个孩子要照顾。她每天做了家务,就抽着烟与邻居的女人聊天。后来他们因为交不上房租被房东赶出来,被迫住进一个独居男人的家中,她被那个男人当作女仆使唤,上了那个男人的床。赤贫让她别无选择。Angela's Ashes,原来是这样一种无奈的灰烬般的伤感。
在记录19岁以前的这段岁月时,McCourt也写了爱尔兰当时的困境,那里的穷人和富人,衣食住行,与英国的关系,甚至日常的小确幸。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天主教会,掌管人们的精神生活,既约束他们,给他们指引,也带给他们不必要的纠结和困扰。教育和医疗,也与教会紧密相连。因为这个层面,这本书超越了纯粹对个人或贫穷的描述,进入普利策奖的雷达。
我庆幸看完了这本书,庆幸Frank他们后来终于摆脱了父亲(他去了英国,没有再回来),庆幸安琪拉终于有了温饱,庆幸自己从来不曾经历这样的贫穷,也没有碰到过这么渣的男人,并祈祷世上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不要如此不幸。
写得很好的书。可是应该无法去读第二遍。
没有任何预期。读进去才发现作者的文笔很有意思。叙事是作者从小男孩到19岁的视角,文风是白描。用美国腔写美国部分的故事,用爱尔兰腔写发生在爱尔兰的故事(大部分故事);用四岁孩子的口吻写四岁时的事情,用19岁青年的口吻写19岁时的思考。你可以说整本书都在写对白。不是在写各个人物的对话,就是在写作者的内心独白。全书没有表示对话的引号。
写得非常逼真,非常质朴,也非常丰富,因而自成一格,读起来很有味道。有一点点像刘震云的文章,看上去很白,可是所有的文字合在一起,非常不简单,而且有种冷幽默。一开始被逗得直乐。当然后来就乐不出来了。
不知道中文版能不能把这种调子翻出来。这个调子,在我看来,是这本书魅力最大的地方。因为这种写法,作者笔下赤贫的童年生活,就不是抱怨,不是诉苦,更不是批判,而只是生活本身。
描写贫穷的书也读过几本,这一本算是写得比较极致了。从头到尾,这一家人就处于赤贫状态,等境况稍微好一点点了(其实也只是有了最基本的温饱),故事就结束了。如果不是作者坦率饱满的讲述方式,这本书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得下去。它得了1997年的普利策传记类奖。
作者Frank McCourt是爱尔兰人。父母本来在美国,他出生不久,碰到大萧条,父亲没有工作,一家人回到爱尔兰。作者长到19岁,自己再度去了美国,从此定居在那里。
他们这家人的问题不在经济萧条,而是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他也就能打个散工,但得了工钱极少拿回家,而是全部喝掉。却要求作者的母亲,也就是Angela,在家服从他,尽妻子的责任,一个一个生孩子。他们生了七个孩子,三个夭折,活下来四个男孩。Frank是老大。书里讲到他们刚回到爱尔兰时,一家人到处奔波找人收容,然而他父亲是不抱孩子,也不拿行李的。一路都是母亲背着抱着拉着。他还满脑子爱国思想,从小灌输作者要为爱尔兰而死。Frank长大一点,发现教会要求他为信仰而死。他就说,我想告诉教会他们得等一等,因为我先得为爱尔兰而死。
无数次,真的是无数次,Frank描写母亲和孩子们巴巴地等父亲拿工钱回家,他写邻居家传来的食物香味,写别人的孩子被叫回去吃晚餐,写母亲一开始的兴奋,后来的焦虑,最后的失望,然后他们饿着肚子上床。半夜父亲酒醉唱歌回家,把几个孩子从梦里叫起来,让他们发誓为爱尔兰而死。
我这个衣食无忧的读者,在80年后,替他们难过愤怒伤心。尽管作者也说自己爱过父亲,因为父亲会唱歌,读诗,讲故事给他听。因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亲。
你以为既然书名是《安琪拉的灰烬》,作者的母亲想必是个伟大的母亲吧。她的确辛辛苦苦,靠着四处求来的救济,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她的确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不离不弃,也尽力教养他们。但是她所做的,就是当时的妇女被要求做的。她无法摆脱丈夫,她服从丈夫。她从没想过出去工作,当然也无法工作,有四个孩子要照顾。她每天做了家务,就抽着烟与邻居的女人聊天。后来他们因为交不上房租被房东赶出来,被迫住进一个独居男人的家中,她被那个男人当作女仆使唤,上了那个男人的床。赤贫让她别无选择。Angela's Ashes,原来是这样一种无奈的灰烬般的伤感。
在记录19岁以前的这段岁月时,McCourt也写了爱尔兰当时的困境,那里的穷人和富人,衣食住行,与英国的关系,甚至日常的小确幸。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天主教会,掌管人们的精神生活,既约束他们,给他们指引,也带给他们不必要的纠结和困扰。教育和医疗,也与教会紧密相连。因为这个层面,这本书超越了纯粹对个人或贫穷的描述,进入普利策奖的雷达。
我庆幸看完了这本书,庆幸Frank他们后来终于摆脱了父亲(他去了英国,没有再回来),庆幸安琪拉终于有了温饱,庆幸自己从来不曾经历这样的贫穷,也没有碰到过这么渣的男人,并祈祷世上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不要如此不幸。
写得很好的书。可是应该无法去读第二遍。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花袭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