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事情上,不妨任性一点

1、
豆浆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在北京拿到几个offer之外,顺手拿了杭州的一家offer。
北京有两家公司供她选择。
一家是她实习过的公司,互联网行业,节奏快,压力大,优势是钱多。
另一家是有名的外企,已经成熟,从来都有养老院之称,年薪比上一家低不少。优势是可以解决北京户口。
相对于北京两家,杭州这家公司的薪水不算低。当杭州对她来讲,算是人生地不熟,唯一的有点可能是,作为闺蜜的我在这里。
然而,她还是没有签offer,原因是忘了。她只接的杭州这家offer的签订截止日期是这两天,第一天睡觉前还在想着明天起来考虑一下。
第二天起床一看,原来昨天已经是最后的期限。
她跟我讲:命运已经替我做了决定。
我说:是你自己做出了决定,如果真的很想来杭州,你会记得那家offer的deadline,甚至会很早地把它落实下来。潜意识里,你并不想来这里。
所以,是你做出了决定。这已经是最好的决定。
2、
她对我的分析深以为然。然而掉进另外两份offer,北京户口VS高薪的纠结中。
对于北京户口这个看似“可望不可即”的东西,我和盐盐聚集各路信息给她出谋划策。
“以后孩子上北京很爽快了有没有。”
——可是我要送出国。
“拿了户口,再辞职。”
——之后不一定能找到那么高薪的工作了。
“一个北京户口至少要100万。”
——如果我不留在北京那有什么用呢。
我只好把自己之前读的一本关于决策的书《做出好决定》的笔记分享给她。
《做出好决定》这本书力证理性决定的重要性,并且让人们避开重大的心理误区。
它给出了六个步骤让大家进行测算,然后获取最高分的方案。
“决策需要逻辑、精细的分析、仔细的搜索最充分的资料——而不是凭借感觉或经验
——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豆浆摘出来我笔记里的这句话,然后去思考了。
很久她都没有动静。我以为她会留在北京。
然而,她决定放弃北京户口去拿高薪,攒上些钱,来杭州过春有百花秋有月的生活。
后来我问她:是不是心理上不想呆在北京。她说是呀。
3、
在格尔泽的书《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中提到一个案例,
一个经济学家,列出了所有可能伴侣以及他能先到的一切结果(比如,结婚后她是否依然听他的话、照顾孩子
,让他安心工作等。)接着他用数字来表示每一个结果的效用,然后计算每一种结果变成现实的概率。最后,他
将效用与概率相乘,再把他们相加。最终,他娶了那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尽管他没有告诉她这个策略。但是他还是离婚了。
在论坛里也曾见过网友写到自己一位在香港著名投行从事对冲基金交易的职业经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预测上海房价不会
暴涨。当然后来他失败了。
那位网友写到:
“现实就是那么讽刺,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经历过世面的投资人各种哑然和失策,而那些傻多凭着一句”上海的房子永远不可能跌“笑到了最后。
在现实面前各种投资方法论和理财准则黯然失色。”
当我们拥有大量的数据、拥有足够多的经验的时候。
这些事实反而会混淆了我们的判断,让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
格尔泽提出“少就是多”。
其实在《长尾理论》一书提到:要给消费者足够多的选择,然后给他们
选择的办法。
尽管它提出了要提供足够的选择,但是最终由选择的办法进行遴选,进一步框定了
选择的范围。
做决策的时候,我们总希望掌握足够多的信息。
然而当我们依靠直觉来指导人生的时候,需要的反而是有限的信息。
在某些时候,直觉更加正确。直觉会超越逻辑。
“在纯逻辑角度看属于错误的东西,在真实世界里却是一种高度只能的社会判断。
好的直觉一定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会超越逻辑.”
这里的问题就是:
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相信我们的直觉?
4、
在《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中提到,直觉是这样起作用的:
1、简单的经验法则
2、大脑的进化能力
在经验法则中,对一部分信息的无知,更加有利于直觉的产生。
而进化的大脑为我们提供了进化千年的能力,赋予我们人工智能远远不能追赶的信任、
想象和体验诸如爱之类的情绪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重要的事情上犯下大错。
“跟随自己的心走,不会后悔”这个观念那么能被人接受,这背后不正是很多人依靠直觉
所做的决定最后带给自己能量了吗?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试验。
两个不会有交集陌生人,在不同的房间里,由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出一个提问者。
提问者可以得到10美元,然后任意分给回答者一些钱,可以是0,也可以是10.
然后回答者决定收下钱。如果回答者收下钱,两人可以保留自己所有的钱;如果回答者拒绝收下,
那么两人什么都得不到。
按照利己主义者,每个玩家应该会让自己得到更多,提问者可以选择给回答者1美元。回答者应该收下1元钱,
因为这样也比没有好。这种模型叫做纳什均衡,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不会这么做。
提问者可能会给出5美元或者4美元。
回答者如果收到1美元或者2美元,有一半会拒绝,他们宁愿什么也不要。
人们似乎更加在乎公平。当钱的数量变大,这个实验结果也没有太大变化。
当测算出来的决策遇到直觉的想法怎么办?
我想,当你精密计算的结果仍然严重背离了你的直觉。那么选择你的直觉吧。
放弃了北京户口的豆浆的决定是好决定吗?
我依然是最初的话,你自己已经做出选择。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豆浆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在北京拿到几个offer之外,顺手拿了杭州的一家offer。
北京有两家公司供她选择。
一家是她实习过的公司,互联网行业,节奏快,压力大,优势是钱多。
另一家是有名的外企,已经成熟,从来都有养老院之称,年薪比上一家低不少。优势是可以解决北京户口。
相对于北京两家,杭州这家公司的薪水不算低。当杭州对她来讲,算是人生地不熟,唯一的有点可能是,作为闺蜜的我在这里。
然而,她还是没有签offer,原因是忘了。她只接的杭州这家offer的签订截止日期是这两天,第一天睡觉前还在想着明天起来考虑一下。
第二天起床一看,原来昨天已经是最后的期限。
她跟我讲:命运已经替我做了决定。
我说:是你自己做出了决定,如果真的很想来杭州,你会记得那家offer的deadline,甚至会很早地把它落实下来。潜意识里,你并不想来这里。
所以,是你做出了决定。这已经是最好的决定。
2、
她对我的分析深以为然。然而掉进另外两份offer,北京户口VS高薪的纠结中。
对于北京户口这个看似“可望不可即”的东西,我和盐盐聚集各路信息给她出谋划策。
“以后孩子上北京很爽快了有没有。”
——可是我要送出国。
“拿了户口,再辞职。”
——之后不一定能找到那么高薪的工作了。
“一个北京户口至少要100万。”
——如果我不留在北京那有什么用呢。
我只好把自己之前读的一本关于决策的书《做出好决定》的笔记分享给她。
《做出好决定》这本书力证理性决定的重要性,并且让人们避开重大的心理误区。
它给出了六个步骤让大家进行测算,然后获取最高分的方案。
“决策需要逻辑、精细的分析、仔细的搜索最充分的资料——而不是凭借感觉或经验
——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豆浆摘出来我笔记里的这句话,然后去思考了。
很久她都没有动静。我以为她会留在北京。
然而,她决定放弃北京户口去拿高薪,攒上些钱,来杭州过春有百花秋有月的生活。
后来我问她:是不是心理上不想呆在北京。她说是呀。
3、
在格尔泽的书《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中提到一个案例,
一个经济学家,列出了所有可能伴侣以及他能先到的一切结果(比如,结婚后她是否依然听他的话、照顾孩子
,让他安心工作等。)接着他用数字来表示每一个结果的效用,然后计算每一种结果变成现实的概率。最后,他
将效用与概率相乘,再把他们相加。最终,他娶了那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尽管他没有告诉她这个策略。但是他还是离婚了。
在论坛里也曾见过网友写到自己一位在香港著名投行从事对冲基金交易的职业经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预测上海房价不会
暴涨。当然后来他失败了。
那位网友写到:
“现实就是那么讽刺,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经历过世面的投资人各种哑然和失策,而那些傻多凭着一句”上海的房子永远不可能跌“笑到了最后。
在现实面前各种投资方法论和理财准则黯然失色。”
当我们拥有大量的数据、拥有足够多的经验的时候。
这些事实反而会混淆了我们的判断,让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
格尔泽提出“少就是多”。
其实在《长尾理论》一书提到:要给消费者足够多的选择,然后给他们
选择的办法。
尽管它提出了要提供足够的选择,但是最终由选择的办法进行遴选,进一步框定了
选择的范围。
做决策的时候,我们总希望掌握足够多的信息。
然而当我们依靠直觉来指导人生的时候,需要的反而是有限的信息。
在某些时候,直觉更加正确。直觉会超越逻辑。
“在纯逻辑角度看属于错误的东西,在真实世界里却是一种高度只能的社会判断。
好的直觉一定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会超越逻辑.”
这里的问题就是:
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相信我们的直觉?
4、
在《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中提到,直觉是这样起作用的:
1、简单的经验法则
2、大脑的进化能力
在经验法则中,对一部分信息的无知,更加有利于直觉的产生。
而进化的大脑为我们提供了进化千年的能力,赋予我们人工智能远远不能追赶的信任、
想象和体验诸如爱之类的情绪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重要的事情上犯下大错。
“跟随自己的心走,不会后悔”这个观念那么能被人接受,这背后不正是很多人依靠直觉
所做的决定最后带给自己能量了吗?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试验。
两个不会有交集陌生人,在不同的房间里,由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出一个提问者。
提问者可以得到10美元,然后任意分给回答者一些钱,可以是0,也可以是10.
然后回答者决定收下钱。如果回答者收下钱,两人可以保留自己所有的钱;如果回答者拒绝收下,
那么两人什么都得不到。
按照利己主义者,每个玩家应该会让自己得到更多,提问者可以选择给回答者1美元。回答者应该收下1元钱,
因为这样也比没有好。这种模型叫做纳什均衡,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不会这么做。
提问者可能会给出5美元或者4美元。
回答者如果收到1美元或者2美元,有一半会拒绝,他们宁愿什么也不要。
人们似乎更加在乎公平。当钱的数量变大,这个实验结果也没有太大变化。
当测算出来的决策遇到直觉的想法怎么办?
我想,当你精密计算的结果仍然严重背离了你的直觉。那么选择你的直觉吧。
放弃了北京户口的豆浆的决定是好决定吗?
我依然是最初的话,你自己已经做出选择。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