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人格类型》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types读后感

《性格与人格类型》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types读后感
原著:Nick Totton/Michael Jacobs
翻译:王倩
审校:贾晓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性格与人格类型》虽然看完了,但没有唤起,激发起足够的,令人深刻的东西,可能是由于人格的定义本来就有问题?无论是那一个定义,都没有办法让人满意,都无法让大家达成一致,是本书其实重点没有放在某一个通用的定义上,甚至于本书的作者们也不愿意给出一个定义,他们只是在开篇的时候提出了一种概述,帮助广大读者们去理解各种关于人格,性格的现象学的线索,图谱而已。这些我有些愤怒的唤起,我明明是希望,希翼获得一个确定性的,可以依赖的东西,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完这本书我依然不太明白人格是指什么?我原有的,存在于就有图式中的整合,是源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师培训教材》的整合;人格是指一个人惯常的,稳定的,整个心理状态的倾向,差不多就是除了躯体之外的人的对称性的另一半就是人格,看完这本书似乎也没有改变或者是增减这一看法。所以我不太知道我的阅读方式错了,还是我没有理解书中的意义内涵。
书中提到很多我原来并不认为,以为是与人格有关的,我更多地认为是一种理论取向的本质特征而已。例如第二章中精神分析取向的关于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期,潜伏期,竭斯底里期的分类。我以为这是与人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这是弗洛伊德用一个发展的视角而来理解人的生死的现象学而已,感觉上还不足够抽象去概括,人的精神是什么,人的心理是什么?人的灵魂是什么?不足够的。
第三章赖希及其后继者的人格理论、分类,对于中国读者真的很生疏,但基本上与古典精神分析类似,或者说有明显的重叠之处,可能是本书作者Totton的工作方向。其他荣格学派的分类方法,倒是在不同程度的在各个q群,机构宣传中似乎接触过,太现象学不够实证主义,反正未见有太靠近实证主义,合乎逻辑,辩证的人格分类、定义。超个人的分类方式,和中国阴阳学说,中医中药的虚实、湿热、风湿等等,朴素唯物主义,现象学差不多。都或许有表象效用,即都可以在心理治疗,咨询中使用,但并非决定性,即是不使用这些人格分类、定义,也不会令心理治疗,咨询进行不下去。也即是说我内心的困扰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实用性,循证性,实证性可以让我们实际工作的人格定义工具呢?没有,即便第七章关于整合的讨论,也没有得出一个结果,好似如下的陈述那么模糊,模棱两可“对于生命整体而言,在过程与状态之间进行选择是没有意义的,生命是依赖于两者的”“平衡的状态是移动在两者之间的,但是我们不能选择一个,舍弃另一个——只要不是处在具体的某个情境下,我们就不必选择做。”【1】
总结一下本书的知识要点,当是做一个个人内部对此书的整合,第一章是最有意思的,帮助读者以一个最高度的视角理解当前的各种人格类型,我比较喜欢的是因果,开放,严密,躯体,病理,指导的人格类型倾向,第二章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类型包括口欲,肛欲,性蕾,竭斯底里【2】。而第三章赖希及其后继者,我理解的是将古典精神分析的东西,整合一些人本主义的东西,第四章荣格的性格类型学,我记得的是荣格将土气水火这一朴素四分法整合到自己的理论。而第五章人本主义的,没有什么深刻印象,除了一直都在使用的马斯洛5个需要层次理论之外。第六章超个人中的阿苏犬陀的七轮人格类型学说,好似在一些宗教式的超心理中遇到过,被用来洗脑?邪教?基本就是这些,这一系列书中,本书与《自我与人格结构》会是什么关系呢?我猜《自我与人格结构》才是我想要的东西,下一本书应该是看它。
参考:
【1】 本书p139
【2】 本书p27
Dick_Zhao
20161016
佛山
原著:Nick Totton/Michael Jacobs
翻译:王倩
审校:贾晓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性格与人格类型》虽然看完了,但没有唤起,激发起足够的,令人深刻的东西,可能是由于人格的定义本来就有问题?无论是那一个定义,都没有办法让人满意,都无法让大家达成一致,是本书其实重点没有放在某一个通用的定义上,甚至于本书的作者们也不愿意给出一个定义,他们只是在开篇的时候提出了一种概述,帮助广大读者们去理解各种关于人格,性格的现象学的线索,图谱而已。这些我有些愤怒的唤起,我明明是希望,希翼获得一个确定性的,可以依赖的东西,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完这本书我依然不太明白人格是指什么?我原有的,存在于就有图式中的整合,是源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师培训教材》的整合;人格是指一个人惯常的,稳定的,整个心理状态的倾向,差不多就是除了躯体之外的人的对称性的另一半就是人格,看完这本书似乎也没有改变或者是增减这一看法。所以我不太知道我的阅读方式错了,还是我没有理解书中的意义内涵。
书中提到很多我原来并不认为,以为是与人格有关的,我更多地认为是一种理论取向的本质特征而已。例如第二章中精神分析取向的关于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期,潜伏期,竭斯底里期的分类。我以为这是与人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这是弗洛伊德用一个发展的视角而来理解人的生死的现象学而已,感觉上还不足够抽象去概括,人的精神是什么,人的心理是什么?人的灵魂是什么?不足够的。
第三章赖希及其后继者的人格理论、分类,对于中国读者真的很生疏,但基本上与古典精神分析类似,或者说有明显的重叠之处,可能是本书作者Totton的工作方向。其他荣格学派的分类方法,倒是在不同程度的在各个q群,机构宣传中似乎接触过,太现象学不够实证主义,反正未见有太靠近实证主义,合乎逻辑,辩证的人格分类、定义。超个人的分类方式,和中国阴阳学说,中医中药的虚实、湿热、风湿等等,朴素唯物主义,现象学差不多。都或许有表象效用,即都可以在心理治疗,咨询中使用,但并非决定性,即是不使用这些人格分类、定义,也不会令心理治疗,咨询进行不下去。也即是说我内心的困扰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实用性,循证性,实证性可以让我们实际工作的人格定义工具呢?没有,即便第七章关于整合的讨论,也没有得出一个结果,好似如下的陈述那么模糊,模棱两可“对于生命整体而言,在过程与状态之间进行选择是没有意义的,生命是依赖于两者的”“平衡的状态是移动在两者之间的,但是我们不能选择一个,舍弃另一个——只要不是处在具体的某个情境下,我们就不必选择做。”【1】
总结一下本书的知识要点,当是做一个个人内部对此书的整合,第一章是最有意思的,帮助读者以一个最高度的视角理解当前的各种人格类型,我比较喜欢的是因果,开放,严密,躯体,病理,指导的人格类型倾向,第二章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类型包括口欲,肛欲,性蕾,竭斯底里【2】。而第三章赖希及其后继者,我理解的是将古典精神分析的东西,整合一些人本主义的东西,第四章荣格的性格类型学,我记得的是荣格将土气水火这一朴素四分法整合到自己的理论。而第五章人本主义的,没有什么深刻印象,除了一直都在使用的马斯洛5个需要层次理论之外。第六章超个人中的阿苏犬陀的七轮人格类型学说,好似在一些宗教式的超心理中遇到过,被用来洗脑?邪教?基本就是这些,这一系列书中,本书与《自我与人格结构》会是什么关系呢?我猜《自我与人格结构》才是我想要的东西,下一本书应该是看它。
参考:
【1】 本书p139
【2】 本书p27
Dick_Zhao
20161016
佛山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ick_Zh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