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志愿者而是勇士

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我心目中,是除了731部队以外,最恐怖的地方。
小的时候看过两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影片,一部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其中一个情节。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火车运到了那里,纳粹军官询问谁会手艺,一名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说自己会,于是被分到了一队,而他的家人被分到了另一队,纳粹军官说会带他们去洗澡,住到别的营区。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男孩子去一个地方送东西,发现院子里面全是裸体的犹太人,男女老少排着队往一个竖着烟囱的建筑里面走,那不是洗澡间而是火葬场。男孩子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家人全部被活活烧死了。还有一部是《苏菲的选择》,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前两天通过豆瓣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作者威廉斯泰隆,美国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成为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为斯泰隆摘得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女主人公苏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悲惨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无论是电影的主角还是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而本书的作者维托尔德•皮莱茨基却是自己主动进入集中营的,仅凭这一点,就让人不得不钦佩。如果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
奥斯维辛集中营,存活率远比死亡率低的多很多。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纳粹每隔一顿时间会清查老号码,一年的时间,作者所在的百个号里面只活着6个人,6%的存活率对94%的死亡率;另外一个百号里面只活着9个人,9%的存活率对91%的死亡率。就是在这样残酷(其实我找不到最合适的形容词)的环境下,皮莱茨基不仅仅活了下来,还成功,秘密建立起了抵抗组织,其难度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这本书是作者于1945年写的一篇报告,因为是报告,并且是在仓促之间写就的,因此相较于文学作品而言,没有过多的修饰成分。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对于集中营里面生活、工作的记述。作者曾经把报告给同伴看过,同伴说有些地方重复。作者不禁感慨,相同的事情看一次两次还好,但是一天上演300多次,全是这样的惨事,怎么会不重复呢?当然,在某些地方也夹杂着作者的议论和感慨,就像作者说的即使看的麻木了,但是人非草木,内心怎么能不被触动呢?而最触动我的,恰恰是作者的这些思考。
作者不止一次的问,作为20世纪“进步”的人类,我们的进步就是互相戕害吗?作者也不止一次的思考,究竟“我们”与“他们”是相同的人类吗?在集中营里面,不用说盖世太保和党卫队,就连囚犯也分了三六九等,待遇最好的是德国人或者德裔波兰人,他们大部分是区长或者监督员,为虎作伥,成千上万的囚犯死在了他们的棍棒下,但是,即便如此囚犯就是囚犯,三百余名德裔西西里人被集体枪毙,而2号囚犯德国人奥图还与其他几名囚犯一起成功越狱;最悲惨的莫过于苏联战俘和犹太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被编号就直接被送进了毒气室和火葬场,每天处死8000人的速度,足以灭绝全人类了,1号火葬场的烟囱还因为长期高温烧坏了。像作者这样的波兰人境况算是不上不下的,凭着良好的体魄、钢铁的意志和出色的能力,作者坚持了1000多天,并成功越狱。
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二战胜利后由于支持波兰流亡政府被波兰人民共和国以“西方间谍”罪处死,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才获得平反。
奥斯维辛的灾难和皮莱茨基的人生经历让我想起了曹植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人类之间的互相杀戮和戕害几千年来从未停息!
小的时候看过两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影片,一部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其中一个情节。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火车运到了那里,纳粹军官询问谁会手艺,一名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说自己会,于是被分到了一队,而他的家人被分到了另一队,纳粹军官说会带他们去洗澡,住到别的营区。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男孩子去一个地方送东西,发现院子里面全是裸体的犹太人,男女老少排着队往一个竖着烟囱的建筑里面走,那不是洗澡间而是火葬场。男孩子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家人全部被活活烧死了。还有一部是《苏菲的选择》,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前两天通过豆瓣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作者威廉斯泰隆,美国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成为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为斯泰隆摘得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女主人公苏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悲惨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无论是电影的主角还是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而本书的作者维托尔德•皮莱茨基却是自己主动进入集中营的,仅凭这一点,就让人不得不钦佩。如果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
奥斯维辛集中营,存活率远比死亡率低的多很多。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纳粹每隔一顿时间会清查老号码,一年的时间,作者所在的百个号里面只活着6个人,6%的存活率对94%的死亡率;另外一个百号里面只活着9个人,9%的存活率对91%的死亡率。就是在这样残酷(其实我找不到最合适的形容词)的环境下,皮莱茨基不仅仅活了下来,还成功,秘密建立起了抵抗组织,其难度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这本书是作者于1945年写的一篇报告,因为是报告,并且是在仓促之间写就的,因此相较于文学作品而言,没有过多的修饰成分。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对于集中营里面生活、工作的记述。作者曾经把报告给同伴看过,同伴说有些地方重复。作者不禁感慨,相同的事情看一次两次还好,但是一天上演300多次,全是这样的惨事,怎么会不重复呢?当然,在某些地方也夹杂着作者的议论和感慨,就像作者说的即使看的麻木了,但是人非草木,内心怎么能不被触动呢?而最触动我的,恰恰是作者的这些思考。
作者不止一次的问,作为20世纪“进步”的人类,我们的进步就是互相戕害吗?作者也不止一次的思考,究竟“我们”与“他们”是相同的人类吗?在集中营里面,不用说盖世太保和党卫队,就连囚犯也分了三六九等,待遇最好的是德国人或者德裔波兰人,他们大部分是区长或者监督员,为虎作伥,成千上万的囚犯死在了他们的棍棒下,但是,即便如此囚犯就是囚犯,三百余名德裔西西里人被集体枪毙,而2号囚犯德国人奥图还与其他几名囚犯一起成功越狱;最悲惨的莫过于苏联战俘和犹太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被编号就直接被送进了毒气室和火葬场,每天处死8000人的速度,足以灭绝全人类了,1号火葬场的烟囱还因为长期高温烧坏了。像作者这样的波兰人境况算是不上不下的,凭着良好的体魄、钢铁的意志和出色的能力,作者坚持了1000多天,并成功越狱。
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二战胜利后由于支持波兰流亡政府被波兰人民共和国以“西方间谍”罪处死,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才获得平反。
奥斯维辛的灾难和皮莱茨基的人生经历让我想起了曹植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人类之间的互相杀戮和戕害几千年来从未停息!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瓶子和天秤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