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寡头统治”缘何没成为“铁律”?

《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是德国著名政治学者罗伯特·米歇尔斯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米歇尔斯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观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寡头统治铁律”,即“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如果沿着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的论断,一般人对于未来只能得出悲观的预测——试问一个在内部实行寡头统治的政党组织又怎能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呢?
可是当我们把视野转回到当下,就会发现如今社会的民主水平比米歇尔斯著书的1911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可当年被米歇尔斯宣判为“必然产生寡头统治”的政党却仍然是绝大多数民主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重要参与主体,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政党一定意味着寡头统治吗?米歇尔斯的论断还有价值吗?以上无论哪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对《寡头统治铁律》这本书仔细加以分析。
一、“寡头统治铁律”的两大基本成因——大众社会的兴起与精英统治的结构性矛盾
米歇尔斯出生于1876年的德国,那正是一个政治上刚刚完成统一,生产上跨入机器时代,思想上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普及开来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产业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普罗大众参与到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才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中来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在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米歇尔斯认为要想做到直接民主无论是机制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为某一阶级或者利益团体代言的专业组织——政党就应运而生了。而由于政治生活具有高度专业性,再加之大众对于公共事务是缺乏独立思考且不负责任的,因此在政党中职业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就成为了必需。
而且米歇尔斯又坚定地抱有“精英统治”的观念,对于普罗大众充满着不屑。他认为精英的存在是社会中不可避免、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政党中就体现为之前提到的专门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应该成为这一组织的“领袖”,大众对于领袖的态度是组织上需要,政治上感激和信仰上盲信。可以说,在米歇尔斯的眼中大众社会与精英统治的这一对看似针锋相对的矛盾恰恰造成了一个奇怪的政治现象——以追求人民当家做主政治为目标的政党却在内部出现了领袖,我认为这也是米歇尔斯所谓“铁律”的第一环。
随后,米歇尔斯开始论述“铁律”的第二环——领袖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大众、组织以实现其寡头统治的目的。米歇尔斯认为,客观上处于对大众支配地位的领袖会手中集中着大量的经济权力、社会资源、信息垄断、智力提升等等,这些都使领袖与大众之间的鸿沟逐渐拉大了。体量越是庞大、结构越是完善、财力越是充沛的政党,这种差距越是明显。主观上,被大众崇拜感激的地位导致了领袖心理上出现了畸变的满足感,这种无所不能、目空一切的错觉进而产生了权力贪欲,领袖会因此抓住权力不放,利用大众对盲从心理和组织的群体惰性长期占据领导职位,以实现自己的私利和虚荣信念。
至此,政党产生了异化,从“大众进行政治斗争必不可少的条件”变成了保证领袖权力长期稳定的基础,“寡头统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铁律”。
二、“寡头统治”缘何没成为“铁律”?——对米歇尔斯政党理论的四点批评
“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米歇尔斯百年前得出的这个结论曾深深影响了西方的政治学,历史上一些政党甚至是工人阶级政党也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寡头统治”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充分证明,目前全球有数千个大小不同主义各异的政党,出现“寡头统治”的政党只是其中的少数,因此政党“必然产生寡头统治”是一个过于偏颇的结论,一个完全实现的预言。政党路径为什么没有沿着米歇尔斯的预测发展?我认为是现实发展有四方面同米歇尔斯所论断的不同:
1、政党内部的利益主体二元与政党内部的利益主体多元
在米歇尔斯的视野中,政党内部是严格被划分为“大众”与“领袖”二元主体的,在政治生活中大众的“个性和责任意识荡然无存”,而拥有更高才能的领袖自然而然成为了集体意志的执行者。在这里,米歇尔斯把这两个主体特别是“领袖”看成是各自内部利益一致,毫无分歧的。
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政党内部的利益主体明显是多元的,而且体量越是庞大、历史越是悠久的主体越是如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也不难解释,米歇尔斯生活的年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产生了分化,社会出现了分层,依据不同利益、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产生的利益集团愈来愈多,因此在政党内部就会出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有效制约了权力的集中,组织了一个稳固的寡头的出现。
2、政党是政治参与唯一主体与政党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
在米歇尔斯看来,“组织是形成集体意志的唯一途径”,而在他生活的年代,政党是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政党一旦形成了寡头统治,就会对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实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些国家数量大大超过了政党的数量,这些公民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吸引认同其主张的民众并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极大地扩展了政治生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政治动员,而如今这种功能已经被各种团体组织分散了。在这种条件下,政党虽然是不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体,但早已不是唯一主体,形形色色的公民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从外部对政党政治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客观上制约了寡头统治的形成。
3、领袖对权力的绝对垄断与领袖对资源的部分优势
在米歇尔斯的笔下,大众是无能的,一无所有的,领袖绝对垄断了权力。而且这种大众与领袖之间的鸿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因为领袖拥有的资源会带来更大的权力,寡头统治也就更加稳固了。
首先,米歇尔斯的观点是十分偏激的,可以说在政党内部领袖拥有更大比例的权力和资源,但绝不是全部;大众拥有较少比例的权力和资源,但也不是一无所有对的。从政党诞生的一刻即使如此。
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领袖拥有的部分优势也在逐渐消解。比如米歇尔斯认为政党为了会通过正规培训让领导人积累学识,这是普通大众无法享受到的,因此领导和被领导者之间的智识鸿沟会愈来愈大。可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情况可能如此,但现在随着教育大众化,这样的论断就过于偏颇了。再比如米歇尔斯认为政党领袖的一个垄断权力就是通过“出版物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在百年前或许可以做到,但在网络时代这已经不可能。
因此,可以认为米歇尔斯认为的领袖绝对垄断政党权力在当下已经很难再出现了,这也是寡头统治难以再出现的一个原因。
4、普遍征求民意的技术障碍与信息时代获取民意的便利
米歇尔斯在书中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普遍征求民意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米歇尔斯甚至举例认为“1000个人经常性地举行集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组织内部需要领袖,领袖在处理日常政治生活中也是需要决断的。
米歇尔斯著书的年代成熟的大众媒介的只有报纸,广播刚刚诞生不久,电视、网络等新传播技术更是无法想象,因此他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及普及,米歇尔斯“无法想象”的1000的经常性集会早已成为可能,普遍民意的获得也逐步实现。现在只要拥有一部能上网手机,任何人都可以对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被整个社会倾听。
在政党内部也不例外,以前囿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大众的意见往往变成沉默的声音。在信息时代,大众与领袖在虚拟空间上的身份更加平等。这纵向上冲击了传统政党的等级结构,消解了领袖的政治权威;横向上也是一个个“大众”之间相互沟通,共同的声音被放大。在这种条件下,一个政党的领袖如果希望维持组织的长久和发展,那就必须要大众广泛参与,放弃权力的垄断。
三、“寡头统治铁律”完全过时了吗?——米歇尔斯政党理带来思考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米希尔斯“民主体制中寡头统治的产生是机构上的必然结果”的结论略显悲观,而且也并未被现实证实。这其中有米歇尔斯本身判断上的极端,但更多是限于时代环境,比如非政府组织的涌现、信息社会的到来,这些对于寡头统治的造成限制的因素都是当时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更愿意把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看做是一个被严格限制了条件的自然科学规律,就如同很多力学定律只有在真空环境或者零摩擦力的条件下才能完美实现,不少化学反应公式只有在没有杂质的条件下才能完全成立一样,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要想实现就必须要满足只有政党参与政治生活、信息不完全流动、社会阶层简单、利益主体单一等等严格的条件。
但这并不等于“寡头统治铁律”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一些自然科学规律虽然条件严苛但仍指导着日常生产生活的,“寡头统治铁律”对于政党规避“寡头统治”特别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一、严格规范领袖的权力。组织本身就是大众参与政治生活“付出最小化,最节省精力,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领袖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权力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实现政治目标。但鉴于过分的集权将有导致寡头统治的可能,因此一个成熟的政党应当对领袖所能行使的权力进行严格的规范,且领袖不能随意扩大自己的权力,从制度上有效的限制寡头的滋生。
第二、密切领袖与大众的联系。一个政党即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是有领袖和大众之分的,但不同的是领袖与大众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应随着技术提供的便利更加紧密并加以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党成为实现集体意志的组织,避免沦为寡头统治的工具。
第三、保证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组织的合法活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组织是制约政党独大的有效手段。一个只有政党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必然如同一旦死水,一个开放有序、保证各种团体组织合法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才能保证各方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可以说,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的得出基于百年前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如今任何一政党想要实现“寡头统治”难度越来越大,“铁律”时代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但米歇尔斯论述中的合理性特别是特定条件下出现寡头统治的可能仍然值得人们警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寡头统治铁律”仍有其价值,并没有完全过时。
如果沿着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的论断,一般人对于未来只能得出悲观的预测——试问一个在内部实行寡头统治的政党组织又怎能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呢?
可是当我们把视野转回到当下,就会发现如今社会的民主水平比米歇尔斯著书的1911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可当年被米歇尔斯宣判为“必然产生寡头统治”的政党却仍然是绝大多数民主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重要参与主体,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政党一定意味着寡头统治吗?米歇尔斯的论断还有价值吗?以上无论哪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对《寡头统治铁律》这本书仔细加以分析。
一、“寡头统治铁律”的两大基本成因——大众社会的兴起与精英统治的结构性矛盾
米歇尔斯出生于1876年的德国,那正是一个政治上刚刚完成统一,生产上跨入机器时代,思想上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普及开来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产业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普罗大众参与到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才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中来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在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米歇尔斯认为要想做到直接民主无论是机制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为某一阶级或者利益团体代言的专业组织——政党就应运而生了。而由于政治生活具有高度专业性,再加之大众对于公共事务是缺乏独立思考且不负责任的,因此在政党中职业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就成为了必需。
而且米歇尔斯又坚定地抱有“精英统治”的观念,对于普罗大众充满着不屑。他认为精英的存在是社会中不可避免、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政党中就体现为之前提到的专门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应该成为这一组织的“领袖”,大众对于领袖的态度是组织上需要,政治上感激和信仰上盲信。可以说,在米歇尔斯的眼中大众社会与精英统治的这一对看似针锋相对的矛盾恰恰造成了一个奇怪的政治现象——以追求人民当家做主政治为目标的政党却在内部出现了领袖,我认为这也是米歇尔斯所谓“铁律”的第一环。
随后,米歇尔斯开始论述“铁律”的第二环——领袖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大众、组织以实现其寡头统治的目的。米歇尔斯认为,客观上处于对大众支配地位的领袖会手中集中着大量的经济权力、社会资源、信息垄断、智力提升等等,这些都使领袖与大众之间的鸿沟逐渐拉大了。体量越是庞大、结构越是完善、财力越是充沛的政党,这种差距越是明显。主观上,被大众崇拜感激的地位导致了领袖心理上出现了畸变的满足感,这种无所不能、目空一切的错觉进而产生了权力贪欲,领袖会因此抓住权力不放,利用大众对盲从心理和组织的群体惰性长期占据领导职位,以实现自己的私利和虚荣信念。
至此,政党产生了异化,从“大众进行政治斗争必不可少的条件”变成了保证领袖权力长期稳定的基础,“寡头统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铁律”。
二、“寡头统治”缘何没成为“铁律”?——对米歇尔斯政党理论的四点批评
“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米歇尔斯百年前得出的这个结论曾深深影响了西方的政治学,历史上一些政党甚至是工人阶级政党也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寡头统治”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充分证明,目前全球有数千个大小不同主义各异的政党,出现“寡头统治”的政党只是其中的少数,因此政党“必然产生寡头统治”是一个过于偏颇的结论,一个完全实现的预言。政党路径为什么没有沿着米歇尔斯的预测发展?我认为是现实发展有四方面同米歇尔斯所论断的不同:
1、政党内部的利益主体二元与政党内部的利益主体多元
在米歇尔斯的视野中,政党内部是严格被划分为“大众”与“领袖”二元主体的,在政治生活中大众的“个性和责任意识荡然无存”,而拥有更高才能的领袖自然而然成为了集体意志的执行者。在这里,米歇尔斯把这两个主体特别是“领袖”看成是各自内部利益一致,毫无分歧的。
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政党内部的利益主体明显是多元的,而且体量越是庞大、历史越是悠久的主体越是如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也不难解释,米歇尔斯生活的年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产生了分化,社会出现了分层,依据不同利益、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产生的利益集团愈来愈多,因此在政党内部就会出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有效制约了权力的集中,组织了一个稳固的寡头的出现。
2、政党是政治参与唯一主体与政党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
在米歇尔斯看来,“组织是形成集体意志的唯一途径”,而在他生活的年代,政党是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政党一旦形成了寡头统治,就会对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实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些国家数量大大超过了政党的数量,这些公民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吸引认同其主张的民众并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极大地扩展了政治生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政治动员,而如今这种功能已经被各种团体组织分散了。在这种条件下,政党虽然是不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体,但早已不是唯一主体,形形色色的公民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从外部对政党政治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客观上制约了寡头统治的形成。
3、领袖对权力的绝对垄断与领袖对资源的部分优势
在米歇尔斯的笔下,大众是无能的,一无所有的,领袖绝对垄断了权力。而且这种大众与领袖之间的鸿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因为领袖拥有的资源会带来更大的权力,寡头统治也就更加稳固了。
首先,米歇尔斯的观点是十分偏激的,可以说在政党内部领袖拥有更大比例的权力和资源,但绝不是全部;大众拥有较少比例的权力和资源,但也不是一无所有对的。从政党诞生的一刻即使如此。
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领袖拥有的部分优势也在逐渐消解。比如米歇尔斯认为政党为了会通过正规培训让领导人积累学识,这是普通大众无法享受到的,因此领导和被领导者之间的智识鸿沟会愈来愈大。可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情况可能如此,但现在随着教育大众化,这样的论断就过于偏颇了。再比如米歇尔斯认为政党领袖的一个垄断权力就是通过“出版物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在百年前或许可以做到,但在网络时代这已经不可能。
因此,可以认为米歇尔斯认为的领袖绝对垄断政党权力在当下已经很难再出现了,这也是寡头统治难以再出现的一个原因。
4、普遍征求民意的技术障碍与信息时代获取民意的便利
米歇尔斯在书中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普遍征求民意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米歇尔斯甚至举例认为“1000个人经常性地举行集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组织内部需要领袖,领袖在处理日常政治生活中也是需要决断的。
米歇尔斯著书的年代成熟的大众媒介的只有报纸,广播刚刚诞生不久,电视、网络等新传播技术更是无法想象,因此他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及普及,米歇尔斯“无法想象”的1000的经常性集会早已成为可能,普遍民意的获得也逐步实现。现在只要拥有一部能上网手机,任何人都可以对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被整个社会倾听。
在政党内部也不例外,以前囿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大众的意见往往变成沉默的声音。在信息时代,大众与领袖在虚拟空间上的身份更加平等。这纵向上冲击了传统政党的等级结构,消解了领袖的政治权威;横向上也是一个个“大众”之间相互沟通,共同的声音被放大。在这种条件下,一个政党的领袖如果希望维持组织的长久和发展,那就必须要大众广泛参与,放弃权力的垄断。
三、“寡头统治铁律”完全过时了吗?——米歇尔斯政党理带来思考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米希尔斯“民主体制中寡头统治的产生是机构上的必然结果”的结论略显悲观,而且也并未被现实证实。这其中有米歇尔斯本身判断上的极端,但更多是限于时代环境,比如非政府组织的涌现、信息社会的到来,这些对于寡头统治的造成限制的因素都是当时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更愿意把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看做是一个被严格限制了条件的自然科学规律,就如同很多力学定律只有在真空环境或者零摩擦力的条件下才能完美实现,不少化学反应公式只有在没有杂质的条件下才能完全成立一样,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要想实现就必须要满足只有政党参与政治生活、信息不完全流动、社会阶层简单、利益主体单一等等严格的条件。
但这并不等于“寡头统治铁律”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一些自然科学规律虽然条件严苛但仍指导着日常生产生活的,“寡头统治铁律”对于政党规避“寡头统治”特别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一、严格规范领袖的权力。组织本身就是大众参与政治生活“付出最小化,最节省精力,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领袖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权力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实现政治目标。但鉴于过分的集权将有导致寡头统治的可能,因此一个成熟的政党应当对领袖所能行使的权力进行严格的规范,且领袖不能随意扩大自己的权力,从制度上有效的限制寡头的滋生。
第二、密切领袖与大众的联系。一个政党即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是有领袖和大众之分的,但不同的是领袖与大众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应随着技术提供的便利更加紧密并加以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党成为实现集体意志的组织,避免沦为寡头统治的工具。
第三、保证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组织的合法活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组织是制约政党独大的有效手段。一个只有政党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必然如同一旦死水,一个开放有序、保证各种团体组织合法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才能保证各方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可以说,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的得出基于百年前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如今任何一政党想要实现“寡头统治”难度越来越大,“铁律”时代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但米歇尔斯论述中的合理性特别是特定条件下出现寡头统治的可能仍然值得人们警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寡头统治铁律”仍有其价值,并没有完全过时。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大头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