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理性动物》,非理性决策其实是深层次智慧?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做的事情找一个理由,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因为要考个好学校。但如果做出的是“非理性”决策,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小熊今天就来讲讲,影响人类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做决策的原因?
当我准备买一块美味的芝士蛋糕时,我可能会告诉你我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它的味道,这是我们做决策的近因,但原因仅仅这么简单吗?那些明明在减肥的人在买蛋糕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人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动物,只不过我们要更聪明一点。动物在面临做决策的时候,最根本的目的无非是想延续自己的生命,乃至这个物种的生命。这是影响动物决策的本能因素。既然我们也是动物界的一份子,那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出于这些本能的考虑呢?
所以我买芝士蛋糕背后还有没有什么远因呢?有!因为我的本能告诉我,芝士蛋糕有大量的糖和脂肪,是延续生命的保障,越多越好!
二、本能的七个次级自我
成熟的人有七个完整的次级自我,每一个次级自我都反应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目标,这也是我们的本能。七个次级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一个出现并完善。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出现的最多的是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所以你会发现婴儿一旦离开父母就会不安、哭闹。
当我们长大一点的时候,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就开始出现了,这个次级自我告诉我们陌生的东西都是有危险的,不要轻易尝试,所以婴儿看见陌生的食物总是拒绝的。
到后面步入小学,社交型次级自我逐渐成熟,我们变开始渴望拥有朋友。
等步入青春期,择偶型次级自我也开始产生,我们会莫名得对异性产生好奇,变得感兴趣。
再大一点,当开始恋爱的时候,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也开始出现了,所以男女生都会很容易吃醋。
等步入工作,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就开始占主导了,追求工作的成功,其实就是在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另外,有时候我们会对弱小的人或动物产生同情,想要去照顾,这是最后一个育儿型次级自我的体现。
总而言之,一个成熟的人都会有七个次级自我。这七个次级自我是人类作为动物本质的一个基本需求。这是我们的本能,也是进化的智慧。
三、次级自我如何体现?
我们可以把七个次级自我看作七件不同的“衣服”。不管在什么时候,你身上总是穿着一套“衣服”的,而且也是只能穿一套衣服的。那哪一套衣服是你现在身上穿的呢?——这就根据你身处的具体情景而决定了。
比如你(男性)面前有一份从没见过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出现,它会告诉你,陌生的总是危险的,不要去尝试,安全第一。但一旦旁边有女性出现,这时择偶型次级自我就开始占主导了,他会告诉你,想要赢得女性的芳心,一定要显得有男子汉气概来,所以你不能害怕危险,要勇于去尝试,所以这时男性去尝试陌生食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夏天穿短袖、冬天穿大衣、晚上穿睡衣……次级自我就像我们的衣服,根据你身处的不同情景,总有一套穿在你身上,而这套“衣服”,就是影响你决策的“深层理由”。
小熊把这本书中的“次级自我”理论比作多功能刀。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就算同样的情景,你稍微扭转一个变量(有没有女性在场),人所作出的决策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下面就具体来看看,这七个次级自我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
情景设想:
◆情景一:假设你面前有100元,你必须选择分给另一个人一些钱,并且对方同意你的分配方案,你才能拿到这100元。但如果对方不同意,那么双方都拿不到钱。只有一次分配机会,你会怎么分?
分析:如果你选择分给对方一块钱,那么从理智上来讲,对方应该同意你的分配方案。因为这样至少能拿到一块钱,总比双方都没有好。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会选择平分。因为这种时候往往是社交型次级自我在主导你的大脑,它会让我们采取对等互惠的模式进行合作。
◆情景二:为什么当男生发现某个女生在看自己时,会更多得认为是因为女生对自己有好感?“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认为我爱上了你?”这仅仅是个段子吗?
分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男性的择偶型自我会高估女性对他们感兴趣的程度。适当的过度自信,可以增加男性找到配偶的机会(因为就算失败,最多也不过是让自己脸红一会儿,但一旦是真的有好感,那就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情景三:为什么越贫穷的国家平均结婚年龄越小,而越富裕的国家平均结婚年龄越大?
分析:所有的生命体都有两大根本任务,一个是生存,另一个是繁殖。所以当国家弱小贫穷的时候,人的大脑会自动调整我们的冲动,让我们更多得处于择偶型次级自我,让我们更早去寻找配偶,养育下一代。因为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某一天突然得病,又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就牺牲了。如果国家富裕,那人就不再担心无法活到结婚生子的年龄,往往就会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去工作。
◆情景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从1增加到99很多,但从两百亿增加到两百零一亿(这可是增加了一亿)好像就不是很多?
分析: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处于无数个两三百人的村落中,所以我们对几十几百的数字会更敏感,但一旦扩大到几百万几千万就反而没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变得麻木了。
◆情景五:为什么会有人采取一些看似非理性的方法去炫耀自我?
分析:炫耀其实是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做出的决定。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得去炫耀,因为这帮助我们寻找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所以有时候,这些看似非理性的炫耀(比如用钱点烟),其根本目的还是寻找并确定自己在社会人群中的地位。
◆情景六:为什么说女性更看重男性有无进取心、有没有车、房子,而男性则更看重女性是否健康、漂亮?
分析:女性的择偶型次级自我会让她更重视配偶的地位、资源、进取心,因为这些是保障自己及后代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女性本身获得食物资源能力较弱)。而男性因为天生处于容易获取食物、资源的角色上,所以则更多考虑女性是否健康、漂亮,其他因素倒是次要的了。
★小结: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人类是更聪明、更理性的生物,但看过这本书后才觉得,其实人类本质上也还是动物,遵循动物的生存法则。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很多,所以这篇解析文章写起来很不容易,如果觉得写得不好,还忘多见谅。
一、做决策的原因?
当我准备买一块美味的芝士蛋糕时,我可能会告诉你我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它的味道,这是我们做决策的近因,但原因仅仅这么简单吗?那些明明在减肥的人在买蛋糕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人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动物,只不过我们要更聪明一点。动物在面临做决策的时候,最根本的目的无非是想延续自己的生命,乃至这个物种的生命。这是影响动物决策的本能因素。既然我们也是动物界的一份子,那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出于这些本能的考虑呢?
所以我买芝士蛋糕背后还有没有什么远因呢?有!因为我的本能告诉我,芝士蛋糕有大量的糖和脂肪,是延续生命的保障,越多越好!
二、本能的七个次级自我
成熟的人有七个完整的次级自我,每一个次级自我都反应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目标,这也是我们的本能。七个次级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一个出现并完善。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出现的最多的是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所以你会发现婴儿一旦离开父母就会不安、哭闹。
当我们长大一点的时候,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就开始出现了,这个次级自我告诉我们陌生的东西都是有危险的,不要轻易尝试,所以婴儿看见陌生的食物总是拒绝的。
到后面步入小学,社交型次级自我逐渐成熟,我们变开始渴望拥有朋友。
等步入青春期,择偶型次级自我也开始产生,我们会莫名得对异性产生好奇,变得感兴趣。
再大一点,当开始恋爱的时候,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也开始出现了,所以男女生都会很容易吃醋。
等步入工作,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就开始占主导了,追求工作的成功,其实就是在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另外,有时候我们会对弱小的人或动物产生同情,想要去照顾,这是最后一个育儿型次级自我的体现。
总而言之,一个成熟的人都会有七个次级自我。这七个次级自我是人类作为动物本质的一个基本需求。这是我们的本能,也是进化的智慧。
三、次级自我如何体现?
我们可以把七个次级自我看作七件不同的“衣服”。不管在什么时候,你身上总是穿着一套“衣服”的,而且也是只能穿一套衣服的。那哪一套衣服是你现在身上穿的呢?——这就根据你身处的具体情景而决定了。
比如你(男性)面前有一份从没见过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出现,它会告诉你,陌生的总是危险的,不要去尝试,安全第一。但一旦旁边有女性出现,这时择偶型次级自我就开始占主导了,他会告诉你,想要赢得女性的芳心,一定要显得有男子汉气概来,所以你不能害怕危险,要勇于去尝试,所以这时男性去尝试陌生食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夏天穿短袖、冬天穿大衣、晚上穿睡衣……次级自我就像我们的衣服,根据你身处的不同情景,总有一套穿在你身上,而这套“衣服”,就是影响你决策的“深层理由”。
小熊把这本书中的“次级自我”理论比作多功能刀。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就算同样的情景,你稍微扭转一个变量(有没有女性在场),人所作出的决策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下面就具体来看看,这七个次级自我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
情景设想:
◆情景一:假设你面前有100元,你必须选择分给另一个人一些钱,并且对方同意你的分配方案,你才能拿到这100元。但如果对方不同意,那么双方都拿不到钱。只有一次分配机会,你会怎么分?
分析:如果你选择分给对方一块钱,那么从理智上来讲,对方应该同意你的分配方案。因为这样至少能拿到一块钱,总比双方都没有好。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会选择平分。因为这种时候往往是社交型次级自我在主导你的大脑,它会让我们采取对等互惠的模式进行合作。
◆情景二:为什么当男生发现某个女生在看自己时,会更多得认为是因为女生对自己有好感?“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认为我爱上了你?”这仅仅是个段子吗?
分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男性的择偶型自我会高估女性对他们感兴趣的程度。适当的过度自信,可以增加男性找到配偶的机会(因为就算失败,最多也不过是让自己脸红一会儿,但一旦是真的有好感,那就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情景三:为什么越贫穷的国家平均结婚年龄越小,而越富裕的国家平均结婚年龄越大?
分析:所有的生命体都有两大根本任务,一个是生存,另一个是繁殖。所以当国家弱小贫穷的时候,人的大脑会自动调整我们的冲动,让我们更多得处于择偶型次级自我,让我们更早去寻找配偶,养育下一代。因为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某一天突然得病,又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就牺牲了。如果国家富裕,那人就不再担心无法活到结婚生子的年龄,往往就会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去工作。
◆情景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从1增加到99很多,但从两百亿增加到两百零一亿(这可是增加了一亿)好像就不是很多?
分析: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处于无数个两三百人的村落中,所以我们对几十几百的数字会更敏感,但一旦扩大到几百万几千万就反而没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变得麻木了。
◆情景五:为什么会有人采取一些看似非理性的方法去炫耀自我?
分析:炫耀其实是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做出的决定。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得去炫耀,因为这帮助我们寻找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所以有时候,这些看似非理性的炫耀(比如用钱点烟),其根本目的还是寻找并确定自己在社会人群中的地位。
◆情景六:为什么说女性更看重男性有无进取心、有没有车、房子,而男性则更看重女性是否健康、漂亮?
分析:女性的择偶型次级自我会让她更重视配偶的地位、资源、进取心,因为这些是保障自己及后代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女性本身获得食物资源能力较弱)。而男性因为天生处于容易获取食物、资源的角色上,所以则更多考虑女性是否健康、漂亮,其他因素倒是次要的了。
★小结: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人类是更聪明、更理性的生物,但看过这本书后才觉得,其实人类本质上也还是动物,遵循动物的生存法则。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很多,所以这篇解析文章写起来很不容易,如果觉得写得不好,还忘多见谅。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熊家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