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余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http://readingchinesebooks.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_62.html
叶嘉莹先生开篇就说讲完了初盛唐诗,讲完了李白,杜甫,到了中晚唐再讲这些诗人,就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可她仍然细细的讲了下面这些诗人。我的总体感觉是,后面这些诗人的确受到初盛唐诗人和之前的山水诗人的影响,所以可能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在回顾以前的诗人和诗歌。讲得最详细的是李商隐了。李商隐有些诗歌很流行,不过我从没认真理解过。听叶嘉莹先生讲解之后才品味出其中更多的滋味。后面就是对每位诗人的理解,摘要。
韦应物
====== 山水田园诗的的主要诗人和他们的特点
虽然都是写山水田园,孟浩然结合了自己的感情,而谢灵运就是单纯 地写景,写眼睛所看见的外表,包括形状、外貌等等,没有结合上自己的感 情,而且总是先写一段景物,然后在诗的最后写一段感情和哲理。而王维 呢,虽然也不露感情,可是跟大谢不同,你一定要注意到。刚才我们说王 维诗里面都有一种动,不是只有一个死板的外表摆在那里,而是有一种心 的活动。飒飒的秋雨落下来,石头上浅浅的泉水流下来,白鹭鸟飞起来, 水波在互相跳测贱。这都是外界事物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之中表现的他 内心的活动。大谢写的不是心的动,而是眼的观,先写景物后写哲理,而 且常常用典故。比如他在《登永嘉绿峰山》诗中说:“盘上贵不事,履二美 贞吉。”“盘”和“履”是《易经》的盏卦和履卦,这两句是说《易经》履卦的 第二交所赞美的是你这个人要贞静,这样的话对你是好的。这是理性上 的说理,根本没有任何感情,也不直接给我们感动。大谢诗的特点就是在 于他不写感情,反而把景物的刻画写得这么复杂,把哲理写得比较艰深, 而且在复杂艰深中传达出一种力量。你要一层层地深进去的话,就会发 现那是一种挣扎,为什么呢?谢灵运出自东晋南朝世家,曾祖、祖父一辈 的谢安、谢玄都是东晋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是东晋被刘裕给篡夺后灭亡 了。谢灵运这个人是非常骄傲、自命不凡的,他在这种复杂的政治之中不 甘心寂寞,一心想出来插手到政治里面去,可是当时的政局不允许他这样 做,所以他在诗里总是把他的感情尽量转移,甚至压抑,就形成了这样一 种复杂情况。他的力量,他的好处,正是在不直接传达之中表现出来的, 故而很少有人能够欣赏谢灵运。你要透过他的复杂和艰深,去体会他那 一种在政治的矛盾中挣扎的、不得已的、勉强把自己压下去的痛楚。这就是其诗作的创作背景,由此我们知道他跟王维、孟浩然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陶渊明就更是不一样了。我们在上一次讲辛弃疾的词的时候 说,中国最好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他们的诗篇,用他们的生活 来实践他们的诗篇。陶渊明实际上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可是他生在 东晋的乱世,理想得不到实践。一般说起来,世界上有的人是勇于进的, 可是有些人是勇于退的。勇于退的人不是说他没有进过,只是他进的时 候碰到一些挫折,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无法改变,于是就失去了不顾一切向 前沖的"逃"的精神和勇今沉。陶淵明正是由逃不得后才苯成"退°的。而 且更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有一种关爱。虽然隐居在乡下,但对于国家,对 于人民,对于世界。对于整个人世,他都有一种关爱。所以你看他的诗里 面写了他对于那些和他不相干的人,如田夫野老、儿童稚子的感情,那真 是天性使然,并不是说因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才爱他的。《圣经》里问: 如果他是你所追求的一个对象,是你的爱人,你去爱他那一点都不奇怪。 可是你对于大自然中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很可爱的东西或者人,你 是否还会爱?而田夫野老跟儿童稚子之可爱,就因为他们是真淳的、质朴 的,沒有杭作,沒有奸巧,沒有邪惡。所以陶淵明詩中的自然山水之同都 表现了这种仁厚的、天性的爱心。。。
因为谢灵运以他的世家,以他的富贵,以他的豪奢经过了朝代的改 变,从贵族沦落到当年最微贱的一个人手下作臣子,他当然不甘心,而且 他是一今有野心不甘心寂寛的人。所以写出那样复杂艰深的诗来。陶淵 明本性上就信任自己的真淳,就是别人说我好说我坏都没有关系,我所信赖的是我自己本性的一份纯真,所以他说我虽然是饥寒交迫,可是“违己 交病”,你让我做一个出卖自己的人,我就觉得满身都是病,甚至比生病还 难过,“交病”者见病之多。所以我宁可埃饿,宁可去种田,也不能违背自 己的本性,这就是陶淵明。
====== 韦应物的身世
那韦应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韦应物的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 个贵族世家,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是做官做到宰相 的位置的。
====== 韦应物的诗歌总结,这里联系到如何学诗,何时学诗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
我要讲的不只是韦应物早年的出身跟经历,还要讲他如何学诗。很 多人是从小就作诗的,像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写 結的オ思己経友展得復好了。井口就能味k反U風。可手広立物却是二十多歩 以后才回来学作诗的。现在我就要讲二者哪里不同。一个人长大以后学 诗跟从小就吟诗念诗是不一样的,虽然你都可以写出好的诗来。这真是 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从小就吟诗读诗,你的学习跟你的生命是 一起成长起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的诗里的感发来得更自然,是 跟你生命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不假思索,出口成章。就是说你的诗不是想 出来的,是流出来的。
还有我上次吟诗时也谈过,中国有一个非常悠久的达三千年以上的 吟诗传统。 。。。。 中国有这样一个绵长的吟诗、背 诗的传统,而且从小学诗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就要讲回来了。韦应物小时候没有学诗,没有读书,后来很晚 才“把笔学题诗”。所以他的诗五言比七言好,古体比近体好,而且是要 透过一种思索才能体会到的好。我们要体会一个人的诗,该怎么样进去? 如果他是从自然感发写出来的,那我们就从自然感发来欣赏它;如果他是 用思索写出来的。那我们就要用思索去寻求它。韦应物是后来才学诗,所 以一切都是有意的。小时候的学习,什么都不分,黑白是非善恶好坏什么 都不知道,就这么一股脑地背。可是一旦已经长大,什么都是有意,学习 也是有意的,写作也是有意的。所以韦应物都是有意学陶学谢,于是他的 山水田园诗里就有一些像陶淵明和谢灵运的作品。
对于韦应物之前的陶渊明、谢灵运以及王维和孟浩然的相似和不同, 上次我已做过一个总论和比较。而且习惯上常常把王孟韦柳四家并称作 唐代写山水自然的诗人。
现在我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一般人学文学史、写文学史,都认为韦 应物山水田园自然诗成就很高,其实韦应物实在是一个有着多方面成就 的诗人。因为韦应物读书很晚,所以他学诗的时候曾经多方面学习和尝 试过。有的时候他写的一些歌行,还有他的五言古诗、五言律诗都会反映 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这一方面影响了和他同时或者是稍后的作者,如李贺。
韦应物的《采玉行》、《夏冰歌》反映民间疾苦的作风就对后来的元白有深远的影响。
====== 详细讲解了韦应物的三首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残钟的残,让她一讲,有了空间感:残余的众生隔着广陵树悠远的传来了,由此引起离别的思绪。这首船上的诗又一“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的哲思感悟来结尾,因此叶嘉莹先生说:“你可以看到韦应物写的情景之间有一种融会,而且在感发之中有一种思致。这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寄全椒山中道人》又有一种高古超逸的风格。
围绕《滁州西涧》先生讲得比较详细。从本来的意义,到七言与五言的不同,到诗歌感受的三个层次:
那么韦应物赫赫有名的《滁州西澗》是怎样说的呢?我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独怜幽草涧边生”,写得非常好,真是闲静高远。当然大自然的风景都是得很美丽的。
......
所以我觉得从古代的哲学跟文学来看,中国人的本性是喜欢自然的。
......
韦应物也是如此,你看他写的滁州真的是很美一“独怜幽草洞边生”,有幽草,有山洞,这是多么美的景色!韦应物的诗其实真是很不错的,后来苏东坡写过两句诗:“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白乐天的诗是以数量多出名的,长篇短篇,各种不同的体裁,有三千首这么多,可是苏东坡说:“我所爱的却是韦郎的五字诗。”就是韦应物的五言诗。
有些基本问题題我想我迹是順便說明一下,七言詩注重声調,注重气势,而五言诗却比较注重情韵,比较注重气质。而且我们上次也曾经说了,韦应物学诗是学得比较晚的。而作诗时声调和气势的结合与吟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吟诵呢,常常是在幼年的时候培养出来的,所以他在这方面有缺陷。就是说,因为他写诗不是从幼年的吟诵培养出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所以他的诗比较都是有心的。一般说起来,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这首七言绝句《滁州西澗》其实也写得很好。而且我说了,“独怜幽草涧边生”,在这一句诗里面就包含了两层意思。“怜”字,一个是可爱的意思,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洞真的可以说是可爱;另外它还有可惜的意思,就是这么美丽的青草,可是没有被很多的人看到,天下有这么好的景色,幽草跟山洞,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意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所以说“独怜”,“独”是只有我,只有我欣賞送梓的景色。而且不只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一眼睛所看到的景色很好,同时就在这个山涧的上面,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鹏深树鸣”。黄鹏就是黄莺,黄莺鸟在那绿叶葱茂的深处鸣叫。“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时候是春天,冰在融化,所以溪水就涨起来了,而且再下一场春雨。那种春天的溪水就升始漲潮了。春潮帶著雨芹,晚上你呎到雨芹加上潮水,在山石上流迂的芹音是很急的,也就是"春潮帶雨晚采急"了。"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洞边了。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却是非常地闲静高远。那这是为什么呢?
====== 这里讲了诗歌表达感受的三个层次。
一般说起来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宋朝杨万里有一首诗叫做《小雨》写的就是感官的感受: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他说有一阵雨来了,不是大雨,而是小小的雨,“雨来细细复疏疏”,雨点不密,很稀疏的几点雨。有时你开车,窗玻璃前面有几点稀稀落落的雨丝,就是这样的“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他说这个雨啊,你如果要下就下得多一点,下一场大雨;你要不下你就停止不下。可它是“纵不能多”也“不肯无”,就是下那么小小的一点点雨,还总是不肯停下。杨万里就掌握了景物的这么一个特色,就是说天上在下那种细细疏疏的雨,而他对这种雨的感受就是“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那么这个雨有什么作用呢?他说“似妨°诗人山入眼”,好像小雨在嫉妒诗人,因为诗人可以看见山,山是很美的,"山入眼"是能敏多看兄山,所以"千峰故隔一帝珠",就是說它故意下一种濠濠的雨,让那个远山在诗人看起来都好像隔着一个珠串帘子一样看不清楚,滕滕脱脱的,非常的美。这是感官的感受,写得非常有情趣,这个也未尝不好。我们知道唐诗确实是有气象的,写得比较开阔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较丰厚的;但是像杨万里这样的宋人的诗,题材比较小、比较细致,星說不具有像李太白、杜甫那祥很奔放、很牢富、很充沛的感情,但是他們]比较注重对于外界的观察,因此宋诗常常带有一种观察和思致的味道。所以说宋诗也有宋诗的好处,你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这种热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一样可以写出好诗来。这是感官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像陆放翁怀念他以前的妻子时写的《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放翁的诗。特别是关于沈园的诗,那真是写得非常好的。他跟他的妻子唐婉被他母亲逼迫分开以后,两人分别又再婚,之后唐婉不久就死了,所以说“梦断香消”有四十年之久了。他说我们曾经在沈园见过面,现在不用说人是老了,沈园的树都老了,是“沈园柳老不吹绵”。柳绵就是柳树的花,连树都老了,不再开花了。陆放翁一直到八十多岁都不能忘记唐婉,所以第三句“此身行作稽山土”,因为他是会稽人,是浙江绍兴那边的,他说我已经七八十岁了,我的身体不久将要被埋葬在会稽山下化作尘土了。可是我“犹吊遗踪”,我仍然凭吊遗踪,遗踪就是过去我们两个人分离以后在这里重又见面时的遗迹,这时我还会“兹然”一眼中涌满了泪水。另外他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诗说: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狄魔嶺壁同生。前句“城南小陌”,即我在城南的路上,也就是往沈园去的路上,又是春天了,他跟唐婉分别后,某个春天曾在沈园见过一次面,但只有那一次,所以说“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当年沈园是梅花盛开,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相逢过,现在呢,梅花依旧,人却不见了。下面是“玉骨久成泉下土”,人早已是死去而长久地埋在地下,但当年题的词还在墙上被蜘蛛网和尘土覆盖着,“墨痕犹锁壁间尘”。他当年题的那首《锣头凤》是很有名的,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錯,凡年高索。錯錯錯。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鲸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我们当年的海誓山盟我还记得,从没有忘记,可是今天我们再见面,我想给她写一封信都沒有力、法了。"山盟星在"劫是"錦卡引進托",即再也不能見面了。这个作品当然是写得很好、很感人。不管是他的《叙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还是他的“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或是“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都写得很好。这是诗歌里边第二个层次,就是给人一种感情上的感动,我们千古以下读了他们这一段爱情的悲剧,仍然能够感动,这是感情的感动。
第三种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我们上面讲过,感官的东西像杨万里所写的“雨来细细复疏疏”,都是相当写实的,是现实的景物,是“我”真的感官,即“我”眼睛看见、耳朵听到的,就是我的五官能够感受的,这都是非常写实的。同时感情也可以给我们感动,但是感情也是非常具情的一件事情,如陆放翁跟他以前的妻子的一段愛情的悲剧啊,历史上我们是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这是具体的事件。还有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止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兴发,beyond what he said in the text,就是在他这个text一诗的本文所写的景物情事以外,可以给你引申、引发很多的联想。这个我们下一次要讲,在诗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一类诗。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五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你說他是在雪他的寂寞?也不是具体的寂寞,就是他有某一种耳目之外的感受。他看見的是"独怜幽草涧边生°,听到的是"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透过耳目的感受以外,他还给了你心灵上一份感受,都不十分具体,也不十分强烈,这就是韦应物的诗。他常常写出这么一种境界,包括我们刚才所例举的:“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他是写眼前的景物,什么下雨了,空山了,可是他在眼前景物之外,有something beyond,可是也不像李商隱的感发的联想那么丰富,那么强烈,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柳宗元
====== 首先讲了古人对柳宗元的评价,柳宗元的身世,因为他的诗和他的经历很有关系。其间穿插了人如何面对挫折的道理。
柳宗元在柳州生活很不如意,他的妻子不久前已去世,而且没有孩子,同时又没有兄弟,所以他是孤独一个人,无妻无子,孤苦伶们”。当这些打击都打在他身上时,他非常压抑和痛苦,同时身体又有疾病,所以没有一个解脱的办法。当然他并不甘心陷在痛苦之中,希望能从挫折痛苦中挣扎起来,所以柳宗元就曾经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排遣忧伤,像欧阳修被贬官时就到外面游山玩水,說:"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丰乐亭游春三首》)春天欧阳修出去看花賞花,喝酒喝得很醉一"籃與酩酊",甚至头上还插着花,于是“插花归”。“篮舆”是他坐着一个小轿子,“酩酊”是喝醉的样子,头上还插着花。同时他还有《醉翁亭记》写滁州的山怎么样美,水怎么样美,四时的景物怎么样美,人民老百姓怎么样好,这就是欧阳修的排遣办法。苏东坡也不是一直很顺利的,曾被关在监狱里边几乎被杀,后来又被贬到海南岛去,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苏东坡都活下来了,因为他既有遣玩欣赏的兴致,还有对于盛衰变化的通达超然的看法,所以他是真正的超然明°述。与柳宗元一起被貶的刘禹錫也有通迭的看法,所以他活到七十多岁。而柳宗元比李白比杜甫年岁都活得少,四十六岁就死了。
当时柳宗元所做的就只有偶然出去游山玩水。想借山水来摆脱他内心的痛苦。所以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特色,跟王维、孟浩然、韦应物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个特色就在于当他写山水游记或者诗歌的时候,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有的时候故意要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他并不是真的冷静,也不是真的超逸。”
所以说柳宗元真的是一个有政治理想、有思想又有理论的人,同时他又极有热情,关心人民和国家,以他多病衰弱的身体为柳州的人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所以当他死后柳州的人民很怀念他,就在罗池这里给柳宗元立了一个庙来纪念他。
我们以前屡次地说过,诗人的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那每一个诗人的好诗里面都有这种情动于中的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感发的生命一定是外在的物与内在的心相互接触而引起来的内心的感动,所以说一个人有关怀才是最重要的。朱自清先生的《唐诗三百首导读》说诗是善于感发人的心灵的、能使人有ー种“不死之心”。有一个同情和关怀的心。不但是对于现代的人有一个同情关怀的心,对于古人也一样。所以读古诗的时候也能够设身处地进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像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斷鴻声里,江南游子"(《水尤哈·登建康賞心亭》),湊者要能真正感受到辛弃疾所感受的。孔子日“诗可以兴”(《论语·阳货》),诗可以让人心灵不死。让人去同情、去欣赏、去感发。可是这种感发的心一定是有厚薄、深浅、大小之分,不同人之间其感情的力量,感情的生命,感情的本质是有不同的。
====== 这里是元遗山对柳宗元的评价
像元遗山要论诗,讲诗的文学批评本来应该用理论去说,可是他却写成绝句,用诗来批评诗。当然这也有它的好处,我这里说古人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可是在我跟缪钱老先生合写的《灵黔词说》里,在每一个词人前面都附有论词绝句,一般是三首或者四首,这是缪先生的主意。缪先生说我从前写的论文意思都不错,可是都那么长篇大论,读者不能够把其中的主要意思记住,所以他说先写绝句,后写论文,所以我们就变成这么一个形式:前面都有几首绝句,后来再写论文。因为中国就是有这么一个传统,从古以来就注重背诵,所以人家能够把这些绝句背下来时也就把你的主要意思记住了。元遗山对于柳宗元的诗是这样认为的: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什么叫“谢客风容映古今”?谢客就是谢灵运,而谢灵运为什么叫谢客呢?因为他小的时候是寄养在别人家里边,小名叫做客儿,故而日“谢客”。“风容”,你要注意到中国人这些个批评的术语是很抽象的,什么叫“风容”?我在写一篇文章讲《诗品》的诗歌理论时,提到过中国常常说“风”。什么叫做“风”?中国的“风”可以结合不同的东西一风骨,汉魏的风骨;风情等。但是这些抽象的名词真是让人觉得迷惑,风究竟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所有凡是带“风”字的批评术语都代表一种感发的力量,因为风是吹过来的。所以它是一种活动的力量。可是这个力量从何而来?为什么缘故使你的作品就带着感动的力量?其他的作品就不带感动力量吗?这个力量从哪里来的?答案是从不同的地方来:有的人感魂的力量是以感情采的,像陪指放翁的诗:"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见人。”(《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这是风情,这种力量是从感情传达出来的,是诗人的感情使你感动的。那什么是风骨?风骨是说它的感发的力量是从文章的结构传达出来的,就是从句法章法传达出来的力量,这个是风骨。那什么是风容?它的感发的力量是从它所写的形象,“容”一image、形容,是从它所写的形象传达出来的,这个是风容。因为谢灵运的诗都是写山水、写景物的,所以这是形象、image,是landscape,都是形象,谢灵运的诗给人的感发的力量正是从这些景物的形象侍迭出采的,所以叫做风容,像他的"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人斤竹洞越吟溪行》)、"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同上)等。"谢客风容映古今"其中"映"是照耀的意思,他所互的山水景物形象的美好,帶看很強的感发力量,写得这么美,它的光彩是照耀古今的。“发源谁似柳州深”,前面讲谢灵运,现在就来讲柳宗元。因为柳宗元晚年曾经做过柳州刺史,所以人称他作柳柳州。要推源柳宗元的诗的源头,元遗山认为是从谢灵运发源的,是受了谢灵运的影响的,“发源谁似柳州深”,谁能够和柳宗元媲美?因为他的源头是从谢灵运那里来的,而谢灵运的诗是照耀古今的,所以“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前两句说柳宗元是模仿谢灵运的,他们两人有一个同样的源头:从外表来说是风容,是他们所写的山水。
第三句是总和两个人来说,那么谢灵运跟柳宗元两个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是:“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这是说他们的诗歌外表都是风容的美,可是他们主要表现的内容都是一份“寂寞心”。这就如同是弹琴一样,琴的弦都是涂有朱红的颜色,“朱弦”是极言琴弦的美,那么美的琴正好像外表的风容及诗歌中山水的美。
元遗山说谢灵运跟柳宗元的诗“朱弦一拂”时你发现他的遗音留下来的是什么?真的是什么样的心情?"却是当年寂寬心”。他们两个人所传达的,都是一份寂寞的心。就是说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这样的一份心,没有一个共鳴的心。在宇宙之中找不到一个知道你、了解你的人,所以是寂寞心。还有,在中国所说的这个寂寞呢,还包含不得任用的意思,......沒有人任用,就是文人的寂寬心。
====== 后面来讲他的诗来理解他的寂寞心。
====== 首先是他被贬官到永州时所写的《溪居》。从这首诗里叶嘉莹先生讲解了柳宗元不能忘情于山水之中的痛苦与矛盾,也讲了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不同方法。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題目是"溪居","溪"指的是愚溪,愚溪是柳宗元給它取的名字,柳宗元以为做人应该愚一点,中国古话说大智若愚,我们上次在讲杜诗,讲韩愈、白居易的诗的时候都曾经提到过清朝的词学批评家况周颐提出的“重、拙、大”(《蓬风词话》),“拙”是真的意思,很多人都以为机智是聪明,认为你总是跟别人分辨利害,一天到晚地斤斤计较,以为这样才是聪明,其实这是世上最浮浅、最浅薄的一件事情。所以凡是好的诗跟词都说要“拙”,就是真朴,不是只在那介雕章塚句上下功夫,文字上穹得漂漂亮亮的就算好。诗跟词都是要从你的内心涌发出来,不是在那里斤斤计较、雕琛修饰、涂涂抹抹。不但做诗做文章如此,做人也是如此,不需要跟人家斤斤计较。主要的是在自己,你不用管人家得了九十分,而你只得了八十分,关键是你有没有尽到自己的力量,就是说你应该尽己,有一种自己的持守,你只要把持住你自己的一个重心。大智若愚,从哲理上讲这个“愚”是好处,而且看柳宗元用这个“愚”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因为柳宗元是在唐朝的党争之中属于失败的一个人。因此他把这个溪水起名做愚,不但是有一和中哲字智慧的意思,也有一种自我嘲讽的意思。
愚溪在哪里?在永州,就是湖南零陵县,作者贬诵的时候曾经就在这条小溪边居住过,柳宗元后来死了,刘禹锡曾经写过《伤愚溪》的诗,就是悼念柳宗元的一首诗。
我们已经屡次地说过诗歌好坏的判断,主要是在于它里面要含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生命就是外在的物与内在的心相接触的时候,引起来你的一种内心的感动,所以说写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么外在的事物。不止是说你眼睛所看见的景物,当然这个也是使你引起感动的一个原因;那逐有就是,你的經反方,你所遭遇的,你遭遇到了一些不幸的事情,那么这时如果外在世界中的叶子落了,都会引起你的伤感。那么自己身上发生的悲欢离合当然更能使你感动了。而且每一个人内心原来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在这种接触之间所发出来的感应以及诗人感应的态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才有作品风格的不同。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讲到永贞年间的革新,后来革新失败了,柳宗元在这一次政治斗争之中所受的伤害最大。前两天有个同学跟我讨论人生经历的幸与不幸的问题,我说有的人经历的不幸要多一些,有的人却没有经过什么大的不幸,只经过很小的不幸。因为每个人的本质不同,所以有同样的遭遇时各人受到的伤害也是不一样的。柳宗元跟刘禹锡都是在这一次受到挫折。但是他们两个人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那我们上次也讲过,柳宗元除了他的性格不能够经受打击以外,还有就是他家里边给他的心理负担很重。因为大家把振兴家族的责任都加到柳宗元的肩膀上了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努力应该奋发应该光宗耀祖这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对于仕宦他本来是相当积极的,很早就希望有一番成绩和作为,可是他现在却说我很久就被“簪组”一做官的事情,“累”是连累,被做官连累了,那是很不自由的。做官当然是不自由的,所以他说“幸此南夷谤”。柳宗元是被贬在永州,这个地方在唐朝时文化还不大十分开化。“南夷”,“夷”是蛮夷,荒蛮的不开化的地方;“诵”是个入声字,念zhe,是贬的意思。现在他说“幸此”,来到这样遥远的南方的蛮荒的地方,他反而觉得是很幸运的,但这不是他的真话。当苏东坡说我眼睛虽然花了,我心里有花开了时,苏东坡是真的这样想的,他自己真的有这样的修养,是真的达到这样的境界了。但是柳宗元不是,他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你内心之中有一种真正的自我充实的感觉,你不要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你,不是说你买了花你自己就真的充实了,也不是说你得到某一个官位你就充实了,你买到一个有钱的珍宝你就充实了,不是的。充实与不充实,都在你自己。所以你如果真是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说的,是“足乎己无待于外”。
韩退之不是写古文吗?韩愈写过一篇文章是专门讲道的,叫做《原道》。"原",是推究他的根源。中國常常說"道",孔子也說"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老子也说“道”一“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天下有道”(《老子》),那“道”究竟是什么呢?所以韩愈就说了:"博愛之湄仁,行而宜之之湄又,由是而之焉之渭道,足乎己元待于外之湄德。"(《原道》)就是說你心里面有博愛的心,关怀外在的人世,有广泛的同情心,“博爱之心”,就是仁的心。“行而宜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适当的,都是合理的,“行而宜之”就叫做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你有仁的心,你做的事情有义的表现,你就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那么这就是道。你走这条道路的结果,就是内心果然感到一种充实了。“足乎己”,内心真的有一种爱,“无待于外”,你不再盲目地追求外在的满足了,不是买几朵牡丹花,不是說追求官吏祿位,不是說得到什公珍奇室物,那就叫“德”。这是韩退之对于中国所说的仁义道德的一个最简单的解释。
总而言之,你是不是“足乎己”,如果你果然是“足乎己”了,那“来往不逢人”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和外界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一些个赞美和影响,所以你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你就可以放声歌诵了。孔子说“君子不忧”你如果真正是一个君子你就不会负担这么多慌傍j和煩悩。光j付公呪?舌子説“仰不悦予天、俯不作予人”(《益子・泰-心上》),孔子的“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都是这个道理。不用管你外在的遭遇是什公,有多公的不幸,只要你平生沒有做迂又寸不起天地跟人的事,我仰起头来无愧于上天,我低下头来不愧于所有的人,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情,“内省不疾”,我向内反省我自己,我沒有"疾","疾"就是罪惡的感竟,我有什公可以悅份,可以值得畏惧的?孔子还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因为君子的内心是平坦的,你自己按照你应做的道理去做。至于对那些无可挽回的事情,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我不是说我知命以后,反正都有命,我什么都不用干好了,我如果不该饿死的话。我什么都不干也饿不死。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知命者,是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你无可奈何的,是你尽了最大的力量也无可挽回的,你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或者给你这样的打击,你知道这是你无可挽回的。但并不是说你就不做了,不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就是知道这些事情是无可挽回的,可是我应该要做的事情我还是要做的,就算最后落得个失敗我也要做下去,而且我无怨无悔地做下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有这样自得的精神不是坏事。
所以说,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之中,表面上是表现了一种自得,好像是說我是在寂寬地生活,我是“幸此南夷適°,我竟得这里很好,很美,天这么开阔,可是其实他的反面是,他不是真正地开脱,把烦恼排遣掉了。柳宗元所有的诗都是有一种反面的哀伤在里面,所以“来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
第二首讲了《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这是柳宗元一方面的诗。柳宗元如果真的写到他的真感情的呢?那就是上次我请同学所念的其他的那几首诗,现在我们看其中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讲完这首诗,叶先生说:“我们常常说写诗,怎么样写诗才好?我们才讲过杜甫,杜甫在《秋兴八首》里迦他所雪的是什公?是"波漂蔬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是“江湖满地一渔翁”,在《秋兴八首》里边杜甫把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用一种形象、一种艺术表现出来。杜甫年轻的时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是直接叙述的。所以诗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坏,说一定要婉转地说才是好,直接说就不好了,或者说你直接说才是好,婉转就不好了。艺术从来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你只要说得好,你怎么样说都好。”
我们下面就来看柳宗元写情写得很直白。但是却非常好的一首诗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里的“山”就是柳州附近的山,浩初是个和尚,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是与浩初和尚一同看山寄给他长安的亲戚和朋友: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感发的力量。要写自己内心的痛苦,可以通过形象来写,而在写形象之间,就是我们说的microstructure,如何能使你所用的字的品原把你的悲哀和痛苦侍送出采呢?所以柳宗元遠里就做得很好。“海畔尖山似剑铓”是非常有力量的。...
而这个形象之中,你用来形容的每一个字都会带着自己的力量。“海畔”是什么?荒原。“尖山”,这里他说的山是尖山,其实你可以用很多的字来形容山,可以说青山,可以说翠蛮。可以说远山,什么都可以说,但柳宗元却说是尖山。尖山是要互它的肇銳,而送介鋒銳迹不只是要說山的肇銳,跟那介劍的尖一样。那他究竟要写的是什么?你要看到,接着下面的一句,他描写的那些个字的成分里边已经透露了他的感情一“秋来处处割愁肠”。每当秋天的时候,他说当我看到海上的尖山,我觉得每一个山峰都像剑的鋒苦一樺刺到我的内心、都使我内心流血、是“割”。像割裂一樺。是刺仇的、充满尖锐的伤痛,这是何等的悲哀!“秋来”一方面是季节荒凉,另一方面是那种迟暮衰老的感觉。我们在讲柳永的词的时候讲过,秋士易感,因为秋天是一年快要完了,人看到秋天草木的黄落,就想到自己生命的衰老,所以秋士易感,何况是柳宗元这样有政治理想关怀国家的人也被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同时“处处”两个字写得很好,每一个尖峰,每一个山尖都在刺伤了我的内心,痛苦是不论自己身在何方都会有的。“若为化作身千亿”,“为”就是“是”,“若为”就是若是,他说假如我能够变化,那变成什么?不是说变作草木,而是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化成千万个身体。我柳宗元是一个人,但是假如让我能够化身成千万个柳宗元,就像孙悟空拔根毫毛一吹变出了多少几十万个孙悟空来,那么我也会“散上峰头望故乡”。我的每一个身体将都会站在山峰上遥望我的故乡,这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故国故乡思念到了极点!真是写得很好,你看他用的形象、感情以及他的想象"秋采外外割愁豚","若力化作身千佐°,我也要“散上峰头望故乡”,真是写得悲哀沉痛,写得这么尖锐,这么有锋芒,这么有力量,这就是柳宗元。不久以后我们要讲李商隐,李商隐也有他的痛辛苦和悲慨,可是李商隐不是他这样外射,这样发扬,这样有力量,李商隐是很深沉的,很深隱的,是含蓄的,他那和中痛苦的原量也非常深厚,但他用另外一种手法来写,我们以后会再详细讲。本来是讲柳宗元的山水自然诗,并且跟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做一个比较,跟谢灵运、陶渊明做一个比较。上面我们已经讲了他的抒情的诗,知道他是一个内心隐藏了这么多痛苦的”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和李商隐相比,柳宗元的诗和感情都是比较有鋒芒的,比較尖銳,比較強烈的。
同样遭遇了不幸,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命运就不一样。命运还是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柳宗元是一下子就被挫伤了,可是刘禹锡就没有一跋不振,同样地被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后又重新被贬,而且他被贬到比柳宗元更荒远的地方,柳宗元还曾经请求愿替刘禹锡贬到更近的地方,因力文叫禹錫有八十老母。柳宗元悅我元父元母,文叫禹錫被貶的活就和他老母丙地慧念。可是文]禹錫沒有像柳宗元那公早死,而且不但没有早死,还又回到长安做了很高的官,和后辈白居易等有诗文酬唱。这是因为刘禹锡有一种对于盛衰无常的通达的看法和历史观。我说过诗歌里面有一种感发的生命,感发的生命是一个内在的,是你自己的心性,你的本质。还有呢,就是外在的环境遭遇碰到你自己的心性本质的时候会让你产生一种感发,所以你的诗歌里的感发的生命是因为你自己的心性本质跟外在的环境遭遇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因为杜甫有这种博大深厚的心性本原。オ会在安史之乱的遭遇之中写下送枠深厚博大的結篇。対側萬锡跟柳宗元两个人的诗都同时反映了他们被贬诵的外界的遭遇,也同时反映了他们自己的不同的心性。我们下一次就要讲到刘禹锡,大家可以做些比较。
刘禹锡
====== 这里叶嘉莹先生提到朱光潜先生的一个理论和她的不同见解
最近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去世了,他是很不错的一个学者。现在台湾有些个年轻人也讲美学,当然他们也有功劳,就是把西方最现代的最摩登的美学介绍进来,可是他们介绍的只是西方的皮毛,这的确是如此的。就是说他们不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没有很深的了解,对于西方的传统也没有很深的了解,他们的态度不够诚恳,只是因为这个学说是现在最摩登的,就马上把它们翻译介绍进来了,而且有的时候也有错误,甚至于删节肢解,这是欺骗读者,不尊重读者也不尊重人家原来的学说,是不对的。
朱光潜是民国初年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个学者,对于西方美学有很好的研究,而且对于中国传统也有很好的修养,能够把西方的理论融会贯通用在中国诗歌的欣赏里面来,写了很多篇很好的文章。他写过《文艺心理学》,还有给青年的十几封信,都是很不错的。他在《文艺心理学》里边提出来一个理论,说“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写景物要写得很明显,非常清楚,很明显如同在眼前,“青山隐隐水遥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写感情呢,要写得比较含蓄,不要都说出来,这样才是好。这个话有的时候是对的,可是不完全是对的,因为文学、诗歌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写景不是“显”是好吗?可是写景有的时候隐也可以好。写情不是“隐”是好吗?可是写情有的时候显也可以好,时间不够,我不能给大家举很多的例子。像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写得就很显,但是一样是好的。所以好坏不在他的隐显,在于他有没有真正的感发,他是不是能够把他感发的力量带出来了?我想大家可能认为显的好,把感情都说出来就好。可是其实有时候把感情说出来反而是不好的。这个中间有一点差别,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也不能说它就完全不好。他写诗总是很用心去写的,但是他很浅薄,三年才写出这两句诗来。觉得咬吻我真是不容易啊,三年才写出来的,所以自己一念就感动得流下泪来了。但是就算这里他写得很真切很明白很“显”,其中感发的力量实在是很小,可见写情写得“显”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的。还有写景写得“显”是不是就一定是好呢?我也常常举晚唐人的两句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样的写景是写得真的很显。但是这没有什么深刻的意思,没有感情没有感发。朱光潜举了晚唐温庭筠的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早晨梳头洗脸完了,一个女人倚靠在可以望见江水的高楼上,等待她所爱的人回来,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楼前的江水上很多帆船都过去了。都不是她所等待的爱的那个人。等了一天,从早晨梳洗罢就等,等到黄昏,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太阳已经沉到西边去了,黃昏的斜照的阻光照在江水上酒出采一片光明,江水悠悠地魂,她所等待的人没有回来。朱光潜说写到这里就很好,“过尽千帆皆不是”,你看那"斜暉脉脉水悠悠",真是余韶悠然。可是,事宴上底下溫庭筠又说了一句,朱光潜说这句话说得不好。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肠断白苹洲”,女子等了一天她所爱的人都没有回来,所以,看见那个白藉在眼前,就是一片白色的藉花,觉得现在心里边都是肝肠寸断了。朱光潜说这个感情说出来就不能给人一种含蓄的余留的味道,就了无余味。肠断白裹洲好像很忧愁,可是如果不写肠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那斜暉的脉脉,江水的悠悠,不都是相思怀念吗?
你完全不用说出来,说我有多么多的怀念,你就是说得再大,能表现出多少怀念呢?但是我现在就是要说,诗歌不是绝对的,不是说写情只要"隱"就是好的,像柳宗元境的"秋采外外割愁豚。若力化作身千佐",我也要“散向峰头”去“望故乡”。写情写得很显,难道就一定是不好的吗?所以诗的好坏没有一个老师给你一个绝对的标准,说什么一定是好,什么一定是坏,要把整首诗结合起来,要看整首诗的结构、叙说的口吻等各个方面。
====== 对于刘禹锡的诗歌,叶嘉莹主要讲了他对自己和历史盛衰的通达。跟柳宗元做比较。就不再摘录了。
韩愈,白居易
杜甫是用他的心他的感情来写诗。而韩退之跟白居易元微之这些人都是用脑、用才来写诗的:找个好题目来作诗,像白居易他们的“新乐府”。乐府本来是汉朝出现的一种新体诗,有很多是民间的歌谣,反映的是民间的生活,他们就模仿乐府诗的这种作风,写了一大堆反映现实的作品,起了名字叫做“新乐府”。而杜甫不是,杜甫是因为他遭遇了很多眼见身受的经历。不得不然,它自己跑出来的,不是我去找个题目来写一首好诗,这完全是不同的。所以这两派都是从杜甫那里得来的,一个是逞才方面,在词语口吻上要惊人;一个是从杜甫反映现实那个方面继承下来的,可是他们已经变成了有心的,是故意地去找个题目来作诗,跟杜甫流自肺脏、出自肝肠的诗性质是不同的。所以你讲杜甫不能不结合他的生平来讲,你讲辛弃疾不能不结合他的生平来讲,我已经说过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用他的生命来写作的,是真的付出了自己生活的代价来实践他的诗里面所说的东西。不是我干的是一套,写的是一套,不是这样的。当然我也不是说韩愈白居易就干的是一套写的是一套,但是他们是以自己的生活追求为第一位,然后才去关怀国家人民的。当然,有这个关怀还是好的,但是层次是稍差一些。所以现在我们讲韩愈跟白居易,可以放下他的生平,只看他的诗。
======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是白描,只有一个典故,所以写得还算好。白居易的诗,没有杜甫的感发,所以不是一流的,只是二流的诗人。二流的诗歌有二流的读者欣赏。二流的读者数量更多。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努力去做一流的读者吧!
李商隐
李商隐在中后唐诗中篇幅最多。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中后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这三册一起看,李白,李商隐,杜甫这三个人的篇幅最多。
在讲李商隐的时候,叶先生又花了不少时间重温李白杜甫,进行比较欣赏。李商隐的诗,讲得非常详细,很精彩。我却没有太多笔记,因为要笔记的话,可能是全篇通抄。
李贺,杜牧
这两位我听听就过去了。没有太多感触。
叶嘉莹先生开篇就说讲完了初盛唐诗,讲完了李白,杜甫,到了中晚唐再讲这些诗人,就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可她仍然细细的讲了下面这些诗人。我的总体感觉是,后面这些诗人的确受到初盛唐诗人和之前的山水诗人的影响,所以可能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在回顾以前的诗人和诗歌。讲得最详细的是李商隐了。李商隐有些诗歌很流行,不过我从没认真理解过。听叶嘉莹先生讲解之后才品味出其中更多的滋味。后面就是对每位诗人的理解,摘要。
韦应物
====== 山水田园诗的的主要诗人和他们的特点
虽然都是写山水田园,孟浩然结合了自己的感情,而谢灵运就是单纯 地写景,写眼睛所看见的外表,包括形状、外貌等等,没有结合上自己的感 情,而且总是先写一段景物,然后在诗的最后写一段感情和哲理。而王维 呢,虽然也不露感情,可是跟大谢不同,你一定要注意到。刚才我们说王 维诗里面都有一种动,不是只有一个死板的外表摆在那里,而是有一种心 的活动。飒飒的秋雨落下来,石头上浅浅的泉水流下来,白鹭鸟飞起来, 水波在互相跳测贱。这都是外界事物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之中表现的他 内心的活动。大谢写的不是心的动,而是眼的观,先写景物后写哲理,而 且常常用典故。比如他在《登永嘉绿峰山》诗中说:“盘上贵不事,履二美 贞吉。”“盘”和“履”是《易经》的盏卦和履卦,这两句是说《易经》履卦的 第二交所赞美的是你这个人要贞静,这样的话对你是好的。这是理性上 的说理,根本没有任何感情,也不直接给我们感动。大谢诗的特点就是在 于他不写感情,反而把景物的刻画写得这么复杂,把哲理写得比较艰深, 而且在复杂艰深中传达出一种力量。你要一层层地深进去的话,就会发 现那是一种挣扎,为什么呢?谢灵运出自东晋南朝世家,曾祖、祖父一辈 的谢安、谢玄都是东晋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是东晋被刘裕给篡夺后灭亡 了。谢灵运这个人是非常骄傲、自命不凡的,他在这种复杂的政治之中不 甘心寂寞,一心想出来插手到政治里面去,可是当时的政局不允许他这样 做,所以他在诗里总是把他的感情尽量转移,甚至压抑,就形成了这样一 种复杂情况。他的力量,他的好处,正是在不直接传达之中表现出来的, 故而很少有人能够欣赏谢灵运。你要透过他的复杂和艰深,去体会他那 一种在政治的矛盾中挣扎的、不得已的、勉强把自己压下去的痛楚。这就是其诗作的创作背景,由此我们知道他跟王维、孟浩然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陶渊明就更是不一样了。我们在上一次讲辛弃疾的词的时候 说,中国最好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他们的诗篇,用他们的生活 来实践他们的诗篇。陶渊明实际上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可是他生在 东晋的乱世,理想得不到实践。一般说起来,世界上有的人是勇于进的, 可是有些人是勇于退的。勇于退的人不是说他没有进过,只是他进的时 候碰到一些挫折,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无法改变,于是就失去了不顾一切向 前沖的"逃"的精神和勇今沉。陶淵明正是由逃不得后才苯成"退°的。而 且更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有一种关爱。虽然隐居在乡下,但对于国家,对 于人民,对于世界。对于整个人世,他都有一种关爱。所以你看他的诗里 面写了他对于那些和他不相干的人,如田夫野老、儿童稚子的感情,那真 是天性使然,并不是说因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才爱他的。《圣经》里问: 如果他是你所追求的一个对象,是你的爱人,你去爱他那一点都不奇怪。 可是你对于大自然中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很可爱的东西或者人,你 是否还会爱?而田夫野老跟儿童稚子之可爱,就因为他们是真淳的、质朴 的,沒有杭作,沒有奸巧,沒有邪惡。所以陶淵明詩中的自然山水之同都 表现了这种仁厚的、天性的爱心。。。
因为谢灵运以他的世家,以他的富贵,以他的豪奢经过了朝代的改 变,从贵族沦落到当年最微贱的一个人手下作臣子,他当然不甘心,而且 他是一今有野心不甘心寂寛的人。所以写出那样复杂艰深的诗来。陶淵 明本性上就信任自己的真淳,就是别人说我好说我坏都没有关系,我所信赖的是我自己本性的一份纯真,所以他说我虽然是饥寒交迫,可是“违己 交病”,你让我做一个出卖自己的人,我就觉得满身都是病,甚至比生病还 难过,“交病”者见病之多。所以我宁可埃饿,宁可去种田,也不能违背自 己的本性,这就是陶淵明。
====== 韦应物的身世
那韦应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韦应物的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 个贵族世家,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是做官做到宰相 的位置的。
====== 韦应物的诗歌总结,这里联系到如何学诗,何时学诗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
我要讲的不只是韦应物早年的出身跟经历,还要讲他如何学诗。很 多人是从小就作诗的,像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写 結的オ思己経友展得復好了。井口就能味k反U風。可手広立物却是二十多歩 以后才回来学作诗的。现在我就要讲二者哪里不同。一个人长大以后学 诗跟从小就吟诗念诗是不一样的,虽然你都可以写出好的诗来。这真是 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从小就吟诗读诗,你的学习跟你的生命是 一起成长起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的诗里的感发来得更自然,是 跟你生命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不假思索,出口成章。就是说你的诗不是想 出来的,是流出来的。
还有我上次吟诗时也谈过,中国有一个非常悠久的达三千年以上的 吟诗传统。 。。。。 中国有这样一个绵长的吟诗、背 诗的传统,而且从小学诗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就要讲回来了。韦应物小时候没有学诗,没有读书,后来很晚 才“把笔学题诗”。所以他的诗五言比七言好,古体比近体好,而且是要 透过一种思索才能体会到的好。我们要体会一个人的诗,该怎么样进去? 如果他是从自然感发写出来的,那我们就从自然感发来欣赏它;如果他是 用思索写出来的。那我们就要用思索去寻求它。韦应物是后来才学诗,所 以一切都是有意的。小时候的学习,什么都不分,黑白是非善恶好坏什么 都不知道,就这么一股脑地背。可是一旦已经长大,什么都是有意,学习 也是有意的,写作也是有意的。所以韦应物都是有意学陶学谢,于是他的 山水田园诗里就有一些像陶淵明和谢灵运的作品。
对于韦应物之前的陶渊明、谢灵运以及王维和孟浩然的相似和不同, 上次我已做过一个总论和比较。而且习惯上常常把王孟韦柳四家并称作 唐代写山水自然的诗人。
现在我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一般人学文学史、写文学史,都认为韦 应物山水田园自然诗成就很高,其实韦应物实在是一个有着多方面成就 的诗人。因为韦应物读书很晚,所以他学诗的时候曾经多方面学习和尝 试过。有的时候他写的一些歌行,还有他的五言古诗、五言律诗都会反映 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这一方面影响了和他同时或者是稍后的作者,如李贺。
韦应物的《采玉行》、《夏冰歌》反映民间疾苦的作风就对后来的元白有深远的影响。
====== 详细讲解了韦应物的三首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残钟的残,让她一讲,有了空间感:残余的众生隔着广陵树悠远的传来了,由此引起离别的思绪。这首船上的诗又一“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的哲思感悟来结尾,因此叶嘉莹先生说:“你可以看到韦应物写的情景之间有一种融会,而且在感发之中有一种思致。这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寄全椒山中道人》又有一种高古超逸的风格。
围绕《滁州西涧》先生讲得比较详细。从本来的意义,到七言与五言的不同,到诗歌感受的三个层次:
那么韦应物赫赫有名的《滁州西澗》是怎样说的呢?我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独怜幽草涧边生”,写得非常好,真是闲静高远。当然大自然的风景都是得很美丽的。
......
所以我觉得从古代的哲学跟文学来看,中国人的本性是喜欢自然的。
......
韦应物也是如此,你看他写的滁州真的是很美一“独怜幽草洞边生”,有幽草,有山洞,这是多么美的景色!韦应物的诗其实真是很不错的,后来苏东坡写过两句诗:“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白乐天的诗是以数量多出名的,长篇短篇,各种不同的体裁,有三千首这么多,可是苏东坡说:“我所爱的却是韦郎的五字诗。”就是韦应物的五言诗。
有些基本问题題我想我迹是順便說明一下,七言詩注重声調,注重气势,而五言诗却比较注重情韵,比较注重气质。而且我们上次也曾经说了,韦应物学诗是学得比较晚的。而作诗时声调和气势的结合与吟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吟诵呢,常常是在幼年的时候培养出来的,所以他在这方面有缺陷。就是说,因为他写诗不是从幼年的吟诵培养出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所以他的诗比较都是有心的。一般说起来,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这首七言绝句《滁州西澗》其实也写得很好。而且我说了,“独怜幽草涧边生”,在这一句诗里面就包含了两层意思。“怜”字,一个是可爱的意思,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洞真的可以说是可爱;另外它还有可惜的意思,就是这么美丽的青草,可是没有被很多的人看到,天下有这么好的景色,幽草跟山洞,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意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所以说“独怜”,“独”是只有我,只有我欣賞送梓的景色。而且不只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一眼睛所看到的景色很好,同时就在这个山涧的上面,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鹏深树鸣”。黄鹏就是黄莺,黄莺鸟在那绿叶葱茂的深处鸣叫。“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时候是春天,冰在融化,所以溪水就涨起来了,而且再下一场春雨。那种春天的溪水就升始漲潮了。春潮帶著雨芹,晚上你呎到雨芹加上潮水,在山石上流迂的芹音是很急的,也就是"春潮帶雨晚采急"了。"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洞边了。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却是非常地闲静高远。那这是为什么呢?
====== 这里讲了诗歌表达感受的三个层次。
一般说起来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宋朝杨万里有一首诗叫做《小雨》写的就是感官的感受: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他说有一阵雨来了,不是大雨,而是小小的雨,“雨来细细复疏疏”,雨点不密,很稀疏的几点雨。有时你开车,窗玻璃前面有几点稀稀落落的雨丝,就是这样的“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他说这个雨啊,你如果要下就下得多一点,下一场大雨;你要不下你就停止不下。可它是“纵不能多”也“不肯无”,就是下那么小小的一点点雨,还总是不肯停下。杨万里就掌握了景物的这么一个特色,就是说天上在下那种细细疏疏的雨,而他对这种雨的感受就是“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那么这个雨有什么作用呢?他说“似妨°诗人山入眼”,好像小雨在嫉妒诗人,因为诗人可以看见山,山是很美的,"山入眼"是能敏多看兄山,所以"千峰故隔一帝珠",就是說它故意下一种濠濠的雨,让那个远山在诗人看起来都好像隔着一个珠串帘子一样看不清楚,滕滕脱脱的,非常的美。这是感官的感受,写得非常有情趣,这个也未尝不好。我们知道唐诗确实是有气象的,写得比较开阔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较丰厚的;但是像杨万里这样的宋人的诗,题材比较小、比较细致,星說不具有像李太白、杜甫那祥很奔放、很牢富、很充沛的感情,但是他們]比较注重对于外界的观察,因此宋诗常常带有一种观察和思致的味道。所以说宋诗也有宋诗的好处,你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这种热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一样可以写出好诗来。这是感官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像陆放翁怀念他以前的妻子时写的《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放翁的诗。特别是关于沈园的诗,那真是写得非常好的。他跟他的妻子唐婉被他母亲逼迫分开以后,两人分别又再婚,之后唐婉不久就死了,所以说“梦断香消”有四十年之久了。他说我们曾经在沈园见过面,现在不用说人是老了,沈园的树都老了,是“沈园柳老不吹绵”。柳绵就是柳树的花,连树都老了,不再开花了。陆放翁一直到八十多岁都不能忘记唐婉,所以第三句“此身行作稽山土”,因为他是会稽人,是浙江绍兴那边的,他说我已经七八十岁了,我的身体不久将要被埋葬在会稽山下化作尘土了。可是我“犹吊遗踪”,我仍然凭吊遗踪,遗踪就是过去我们两个人分离以后在这里重又见面时的遗迹,这时我还会“兹然”一眼中涌满了泪水。另外他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诗说: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狄魔嶺壁同生。前句“城南小陌”,即我在城南的路上,也就是往沈园去的路上,又是春天了,他跟唐婉分别后,某个春天曾在沈园见过一次面,但只有那一次,所以说“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当年沈园是梅花盛开,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相逢过,现在呢,梅花依旧,人却不见了。下面是“玉骨久成泉下土”,人早已是死去而长久地埋在地下,但当年题的词还在墙上被蜘蛛网和尘土覆盖着,“墨痕犹锁壁间尘”。他当年题的那首《锣头凤》是很有名的,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錯,凡年高索。錯錯錯。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鲸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我们当年的海誓山盟我还记得,从没有忘记,可是今天我们再见面,我想给她写一封信都沒有力、法了。"山盟星在"劫是"錦卡引進托",即再也不能見面了。这个作品当然是写得很好、很感人。不管是他的《叙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还是他的“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或是“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都写得很好。这是诗歌里边第二个层次,就是给人一种感情上的感动,我们千古以下读了他们这一段爱情的悲剧,仍然能够感动,这是感情的感动。
第三种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我们上面讲过,感官的东西像杨万里所写的“雨来细细复疏疏”,都是相当写实的,是现实的景物,是“我”真的感官,即“我”眼睛看见、耳朵听到的,就是我的五官能够感受的,这都是非常写实的。同时感情也可以给我们感动,但是感情也是非常具情的一件事情,如陆放翁跟他以前的妻子的一段愛情的悲剧啊,历史上我们是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这是具体的事件。还有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止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兴发,beyond what he said in the text,就是在他这个text一诗的本文所写的景物情事以外,可以给你引申、引发很多的联想。这个我们下一次要讲,在诗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一类诗。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五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你說他是在雪他的寂寞?也不是具体的寂寞,就是他有某一种耳目之外的感受。他看見的是"独怜幽草涧边生°,听到的是"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透过耳目的感受以外,他还给了你心灵上一份感受,都不十分具体,也不十分强烈,这就是韦应物的诗。他常常写出这么一种境界,包括我们刚才所例举的:“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他是写眼前的景物,什么下雨了,空山了,可是他在眼前景物之外,有something beyond,可是也不像李商隱的感发的联想那么丰富,那么强烈,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柳宗元
====== 首先讲了古人对柳宗元的评价,柳宗元的身世,因为他的诗和他的经历很有关系。其间穿插了人如何面对挫折的道理。
柳宗元在柳州生活很不如意,他的妻子不久前已去世,而且没有孩子,同时又没有兄弟,所以他是孤独一个人,无妻无子,孤苦伶们”。当这些打击都打在他身上时,他非常压抑和痛苦,同时身体又有疾病,所以没有一个解脱的办法。当然他并不甘心陷在痛苦之中,希望能从挫折痛苦中挣扎起来,所以柳宗元就曾经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排遣忧伤,像欧阳修被贬官时就到外面游山玩水,說:"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丰乐亭游春三首》)春天欧阳修出去看花賞花,喝酒喝得很醉一"籃與酩酊",甚至头上还插着花,于是“插花归”。“篮舆”是他坐着一个小轿子,“酩酊”是喝醉的样子,头上还插着花。同时他还有《醉翁亭记》写滁州的山怎么样美,水怎么样美,四时的景物怎么样美,人民老百姓怎么样好,这就是欧阳修的排遣办法。苏东坡也不是一直很顺利的,曾被关在监狱里边几乎被杀,后来又被贬到海南岛去,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苏东坡都活下来了,因为他既有遣玩欣赏的兴致,还有对于盛衰变化的通达超然的看法,所以他是真正的超然明°述。与柳宗元一起被貶的刘禹錫也有通迭的看法,所以他活到七十多岁。而柳宗元比李白比杜甫年岁都活得少,四十六岁就死了。
当时柳宗元所做的就只有偶然出去游山玩水。想借山水来摆脱他内心的痛苦。所以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特色,跟王维、孟浩然、韦应物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个特色就在于当他写山水游记或者诗歌的时候,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有的时候故意要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他并不是真的冷静,也不是真的超逸。”
所以说柳宗元真的是一个有政治理想、有思想又有理论的人,同时他又极有热情,关心人民和国家,以他多病衰弱的身体为柳州的人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所以当他死后柳州的人民很怀念他,就在罗池这里给柳宗元立了一个庙来纪念他。
我们以前屡次地说过,诗人的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那每一个诗人的好诗里面都有这种情动于中的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感发的生命一定是外在的物与内在的心相互接触而引起来的内心的感动,所以说一个人有关怀才是最重要的。朱自清先生的《唐诗三百首导读》说诗是善于感发人的心灵的、能使人有ー种“不死之心”。有一个同情和关怀的心。不但是对于现代的人有一个同情关怀的心,对于古人也一样。所以读古诗的时候也能够设身处地进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像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斷鴻声里,江南游子"(《水尤哈·登建康賞心亭》),湊者要能真正感受到辛弃疾所感受的。孔子日“诗可以兴”(《论语·阳货》),诗可以让人心灵不死。让人去同情、去欣赏、去感发。可是这种感发的心一定是有厚薄、深浅、大小之分,不同人之间其感情的力量,感情的生命,感情的本质是有不同的。
====== 这里是元遗山对柳宗元的评价
像元遗山要论诗,讲诗的文学批评本来应该用理论去说,可是他却写成绝句,用诗来批评诗。当然这也有它的好处,我这里说古人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可是在我跟缪钱老先生合写的《灵黔词说》里,在每一个词人前面都附有论词绝句,一般是三首或者四首,这是缪先生的主意。缪先生说我从前写的论文意思都不错,可是都那么长篇大论,读者不能够把其中的主要意思记住,所以他说先写绝句,后写论文,所以我们就变成这么一个形式:前面都有几首绝句,后来再写论文。因为中国就是有这么一个传统,从古以来就注重背诵,所以人家能够把这些绝句背下来时也就把你的主要意思记住了。元遗山对于柳宗元的诗是这样认为的: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什么叫“谢客风容映古今”?谢客就是谢灵运,而谢灵运为什么叫谢客呢?因为他小的时候是寄养在别人家里边,小名叫做客儿,故而日“谢客”。“风容”,你要注意到中国人这些个批评的术语是很抽象的,什么叫“风容”?我在写一篇文章讲《诗品》的诗歌理论时,提到过中国常常说“风”。什么叫做“风”?中国的“风”可以结合不同的东西一风骨,汉魏的风骨;风情等。但是这些抽象的名词真是让人觉得迷惑,风究竟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所有凡是带“风”字的批评术语都代表一种感发的力量,因为风是吹过来的。所以它是一种活动的力量。可是这个力量从何而来?为什么缘故使你的作品就带着感动的力量?其他的作品就不带感动力量吗?这个力量从哪里来的?答案是从不同的地方来:有的人感魂的力量是以感情采的,像陪指放翁的诗:"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见人。”(《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这是风情,这种力量是从感情传达出来的,是诗人的感情使你感动的。那什么是风骨?风骨是说它的感发的力量是从文章的结构传达出来的,就是从句法章法传达出来的力量,这个是风骨。那什么是风容?它的感发的力量是从它所写的形象,“容”一image、形容,是从它所写的形象传达出来的,这个是风容。因为谢灵运的诗都是写山水、写景物的,所以这是形象、image,是landscape,都是形象,谢灵运的诗给人的感发的力量正是从这些景物的形象侍迭出采的,所以叫做风容,像他的"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人斤竹洞越吟溪行》)、"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同上)等。"谢客风容映古今"其中"映"是照耀的意思,他所互的山水景物形象的美好,帶看很強的感发力量,写得这么美,它的光彩是照耀古今的。“发源谁似柳州深”,前面讲谢灵运,现在就来讲柳宗元。因为柳宗元晚年曾经做过柳州刺史,所以人称他作柳柳州。要推源柳宗元的诗的源头,元遗山认为是从谢灵运发源的,是受了谢灵运的影响的,“发源谁似柳州深”,谁能够和柳宗元媲美?因为他的源头是从谢灵运那里来的,而谢灵运的诗是照耀古今的,所以“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前两句说柳宗元是模仿谢灵运的,他们两人有一个同样的源头:从外表来说是风容,是他们所写的山水。
第三句是总和两个人来说,那么谢灵运跟柳宗元两个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是:“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这是说他们的诗歌外表都是风容的美,可是他们主要表现的内容都是一份“寂寞心”。这就如同是弹琴一样,琴的弦都是涂有朱红的颜色,“朱弦”是极言琴弦的美,那么美的琴正好像外表的风容及诗歌中山水的美。
元遗山说谢灵运跟柳宗元的诗“朱弦一拂”时你发现他的遗音留下来的是什么?真的是什么样的心情?"却是当年寂寬心”。他们两个人所传达的,都是一份寂寞的心。就是说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这样的一份心,没有一个共鳴的心。在宇宙之中找不到一个知道你、了解你的人,所以是寂寞心。还有,在中国所说的这个寂寞呢,还包含不得任用的意思,......沒有人任用,就是文人的寂寬心。
====== 后面来讲他的诗来理解他的寂寞心。
====== 首先是他被贬官到永州时所写的《溪居》。从这首诗里叶嘉莹先生讲解了柳宗元不能忘情于山水之中的痛苦与矛盾,也讲了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不同方法。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題目是"溪居","溪"指的是愚溪,愚溪是柳宗元給它取的名字,柳宗元以为做人应该愚一点,中国古话说大智若愚,我们上次在讲杜诗,讲韩愈、白居易的诗的时候都曾经提到过清朝的词学批评家况周颐提出的“重、拙、大”(《蓬风词话》),“拙”是真的意思,很多人都以为机智是聪明,认为你总是跟别人分辨利害,一天到晚地斤斤计较,以为这样才是聪明,其实这是世上最浮浅、最浅薄的一件事情。所以凡是好的诗跟词都说要“拙”,就是真朴,不是只在那介雕章塚句上下功夫,文字上穹得漂漂亮亮的就算好。诗跟词都是要从你的内心涌发出来,不是在那里斤斤计较、雕琛修饰、涂涂抹抹。不但做诗做文章如此,做人也是如此,不需要跟人家斤斤计较。主要的是在自己,你不用管人家得了九十分,而你只得了八十分,关键是你有没有尽到自己的力量,就是说你应该尽己,有一种自己的持守,你只要把持住你自己的一个重心。大智若愚,从哲理上讲这个“愚”是好处,而且看柳宗元用这个“愚”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因为柳宗元是在唐朝的党争之中属于失败的一个人。因此他把这个溪水起名做愚,不但是有一和中哲字智慧的意思,也有一种自我嘲讽的意思。
愚溪在哪里?在永州,就是湖南零陵县,作者贬诵的时候曾经就在这条小溪边居住过,柳宗元后来死了,刘禹锡曾经写过《伤愚溪》的诗,就是悼念柳宗元的一首诗。
我们已经屡次地说过诗歌好坏的判断,主要是在于它里面要含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生命就是外在的物与内在的心相接触的时候,引起来你的一种内心的感动,所以说写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么外在的事物。不止是说你眼睛所看见的景物,当然这个也是使你引起感动的一个原因;那逐有就是,你的經反方,你所遭遇的,你遭遇到了一些不幸的事情,那么这时如果外在世界中的叶子落了,都会引起你的伤感。那么自己身上发生的悲欢离合当然更能使你感动了。而且每一个人内心原来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在这种接触之间所发出来的感应以及诗人感应的态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才有作品风格的不同。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讲到永贞年间的革新,后来革新失败了,柳宗元在这一次政治斗争之中所受的伤害最大。前两天有个同学跟我讨论人生经历的幸与不幸的问题,我说有的人经历的不幸要多一些,有的人却没有经过什么大的不幸,只经过很小的不幸。因为每个人的本质不同,所以有同样的遭遇时各人受到的伤害也是不一样的。柳宗元跟刘禹锡都是在这一次受到挫折。但是他们两个人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那我们上次也讲过,柳宗元除了他的性格不能够经受打击以外,还有就是他家里边给他的心理负担很重。因为大家把振兴家族的责任都加到柳宗元的肩膀上了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努力应该奋发应该光宗耀祖这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对于仕宦他本来是相当积极的,很早就希望有一番成绩和作为,可是他现在却说我很久就被“簪组”一做官的事情,“累”是连累,被做官连累了,那是很不自由的。做官当然是不自由的,所以他说“幸此南夷谤”。柳宗元是被贬在永州,这个地方在唐朝时文化还不大十分开化。“南夷”,“夷”是蛮夷,荒蛮的不开化的地方;“诵”是个入声字,念zhe,是贬的意思。现在他说“幸此”,来到这样遥远的南方的蛮荒的地方,他反而觉得是很幸运的,但这不是他的真话。当苏东坡说我眼睛虽然花了,我心里有花开了时,苏东坡是真的这样想的,他自己真的有这样的修养,是真的达到这样的境界了。但是柳宗元不是,他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你内心之中有一种真正的自我充实的感觉,你不要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你,不是说你买了花你自己就真的充实了,也不是说你得到某一个官位你就充实了,你买到一个有钱的珍宝你就充实了,不是的。充实与不充实,都在你自己。所以你如果真是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说的,是“足乎己无待于外”。
韩退之不是写古文吗?韩愈写过一篇文章是专门讲道的,叫做《原道》。"原",是推究他的根源。中國常常說"道",孔子也說"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老子也说“道”一“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天下有道”(《老子》),那“道”究竟是什么呢?所以韩愈就说了:"博愛之湄仁,行而宜之之湄又,由是而之焉之渭道,足乎己元待于外之湄德。"(《原道》)就是說你心里面有博愛的心,关怀外在的人世,有广泛的同情心,“博爱之心”,就是仁的心。“行而宜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适当的,都是合理的,“行而宜之”就叫做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你有仁的心,你做的事情有义的表现,你就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那么这就是道。你走这条道路的结果,就是内心果然感到一种充实了。“足乎己”,内心真的有一种爱,“无待于外”,你不再盲目地追求外在的满足了,不是买几朵牡丹花,不是說追求官吏祿位,不是說得到什公珍奇室物,那就叫“德”。这是韩退之对于中国所说的仁义道德的一个最简单的解释。
总而言之,你是不是“足乎己”,如果你果然是“足乎己”了,那“来往不逢人”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和外界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一些个赞美和影响,所以你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你就可以放声歌诵了。孔子说“君子不忧”你如果真正是一个君子你就不会负担这么多慌傍j和煩悩。光j付公呪?舌子説“仰不悦予天、俯不作予人”(《益子・泰-心上》),孔子的“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都是这个道理。不用管你外在的遭遇是什公,有多公的不幸,只要你平生沒有做迂又寸不起天地跟人的事,我仰起头来无愧于上天,我低下头来不愧于所有的人,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情,“内省不疾”,我向内反省我自己,我沒有"疾","疾"就是罪惡的感竟,我有什公可以悅份,可以值得畏惧的?孔子还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因为君子的内心是平坦的,你自己按照你应做的道理去做。至于对那些无可挽回的事情,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我不是说我知命以后,反正都有命,我什么都不用干好了,我如果不该饿死的话。我什么都不干也饿不死。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知命者,是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你无可奈何的,是你尽了最大的力量也无可挽回的,你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或者给你这样的打击,你知道这是你无可挽回的。但并不是说你就不做了,不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就是知道这些事情是无可挽回的,可是我应该要做的事情我还是要做的,就算最后落得个失敗我也要做下去,而且我无怨无悔地做下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有这样自得的精神不是坏事。
所以说,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之中,表面上是表现了一种自得,好像是說我是在寂寬地生活,我是“幸此南夷適°,我竟得这里很好,很美,天这么开阔,可是其实他的反面是,他不是真正地开脱,把烦恼排遣掉了。柳宗元所有的诗都是有一种反面的哀伤在里面,所以“来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
第二首讲了《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这是柳宗元一方面的诗。柳宗元如果真的写到他的真感情的呢?那就是上次我请同学所念的其他的那几首诗,现在我们看其中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讲完这首诗,叶先生说:“我们常常说写诗,怎么样写诗才好?我们才讲过杜甫,杜甫在《秋兴八首》里迦他所雪的是什公?是"波漂蔬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是“江湖满地一渔翁”,在《秋兴八首》里边杜甫把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用一种形象、一种艺术表现出来。杜甫年轻的时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是直接叙述的。所以诗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坏,说一定要婉转地说才是好,直接说就不好了,或者说你直接说才是好,婉转就不好了。艺术从来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你只要说得好,你怎么样说都好。”
我们下面就来看柳宗元写情写得很直白。但是却非常好的一首诗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里的“山”就是柳州附近的山,浩初是个和尚,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是与浩初和尚一同看山寄给他长安的亲戚和朋友: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感发的力量。要写自己内心的痛苦,可以通过形象来写,而在写形象之间,就是我们说的microstructure,如何能使你所用的字的品原把你的悲哀和痛苦侍送出采呢?所以柳宗元遠里就做得很好。“海畔尖山似剑铓”是非常有力量的。...
而这个形象之中,你用来形容的每一个字都会带着自己的力量。“海畔”是什么?荒原。“尖山”,这里他说的山是尖山,其实你可以用很多的字来形容山,可以说青山,可以说翠蛮。可以说远山,什么都可以说,但柳宗元却说是尖山。尖山是要互它的肇銳,而送介鋒銳迹不只是要說山的肇銳,跟那介劍的尖一样。那他究竟要写的是什么?你要看到,接着下面的一句,他描写的那些个字的成分里边已经透露了他的感情一“秋来处处割愁肠”。每当秋天的时候,他说当我看到海上的尖山,我觉得每一个山峰都像剑的鋒苦一樺刺到我的内心、都使我内心流血、是“割”。像割裂一樺。是刺仇的、充满尖锐的伤痛,这是何等的悲哀!“秋来”一方面是季节荒凉,另一方面是那种迟暮衰老的感觉。我们在讲柳永的词的时候讲过,秋士易感,因为秋天是一年快要完了,人看到秋天草木的黄落,就想到自己生命的衰老,所以秋士易感,何况是柳宗元这样有政治理想关怀国家的人也被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同时“处处”两个字写得很好,每一个尖峰,每一个山尖都在刺伤了我的内心,痛苦是不论自己身在何方都会有的。“若为化作身千亿”,“为”就是“是”,“若为”就是若是,他说假如我能够变化,那变成什么?不是说变作草木,而是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化成千万个身体。我柳宗元是一个人,但是假如让我能够化身成千万个柳宗元,就像孙悟空拔根毫毛一吹变出了多少几十万个孙悟空来,那么我也会“散上峰头望故乡”。我的每一个身体将都会站在山峰上遥望我的故乡,这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故国故乡思念到了极点!真是写得很好,你看他用的形象、感情以及他的想象"秋采外外割愁豚","若力化作身千佐°,我也要“散上峰头望故乡”,真是写得悲哀沉痛,写得这么尖锐,这么有锋芒,这么有力量,这就是柳宗元。不久以后我们要讲李商隐,李商隐也有他的痛辛苦和悲慨,可是李商隐不是他这样外射,这样发扬,这样有力量,李商隐是很深沉的,很深隱的,是含蓄的,他那和中痛苦的原量也非常深厚,但他用另外一种手法来写,我们以后会再详细讲。本来是讲柳宗元的山水自然诗,并且跟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做一个比较,跟谢灵运、陶渊明做一个比较。上面我们已经讲了他的抒情的诗,知道他是一个内心隐藏了这么多痛苦的”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和李商隐相比,柳宗元的诗和感情都是比较有鋒芒的,比較尖銳,比較強烈的。
同样遭遇了不幸,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命运就不一样。命运还是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柳宗元是一下子就被挫伤了,可是刘禹锡就没有一跋不振,同样地被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后又重新被贬,而且他被贬到比柳宗元更荒远的地方,柳宗元还曾经请求愿替刘禹锡贬到更近的地方,因力文叫禹錫有八十老母。柳宗元悅我元父元母,文叫禹錫被貶的活就和他老母丙地慧念。可是文]禹錫沒有像柳宗元那公早死,而且不但没有早死,还又回到长安做了很高的官,和后辈白居易等有诗文酬唱。这是因为刘禹锡有一种对于盛衰无常的通达的看法和历史观。我说过诗歌里面有一种感发的生命,感发的生命是一个内在的,是你自己的心性,你的本质。还有呢,就是外在的环境遭遇碰到你自己的心性本质的时候会让你产生一种感发,所以你的诗歌里的感发的生命是因为你自己的心性本质跟外在的环境遭遇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因为杜甫有这种博大深厚的心性本原。オ会在安史之乱的遭遇之中写下送枠深厚博大的結篇。対側萬锡跟柳宗元两个人的诗都同时反映了他们被贬诵的外界的遭遇,也同时反映了他们自己的不同的心性。我们下一次就要讲到刘禹锡,大家可以做些比较。
刘禹锡
====== 这里叶嘉莹先生提到朱光潜先生的一个理论和她的不同见解
最近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去世了,他是很不错的一个学者。现在台湾有些个年轻人也讲美学,当然他们也有功劳,就是把西方最现代的最摩登的美学介绍进来,可是他们介绍的只是西方的皮毛,这的确是如此的。就是说他们不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没有很深的了解,对于西方的传统也没有很深的了解,他们的态度不够诚恳,只是因为这个学说是现在最摩登的,就马上把它们翻译介绍进来了,而且有的时候也有错误,甚至于删节肢解,这是欺骗读者,不尊重读者也不尊重人家原来的学说,是不对的。
朱光潜是民国初年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个学者,对于西方美学有很好的研究,而且对于中国传统也有很好的修养,能够把西方的理论融会贯通用在中国诗歌的欣赏里面来,写了很多篇很好的文章。他写过《文艺心理学》,还有给青年的十几封信,都是很不错的。他在《文艺心理学》里边提出来一个理论,说“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写景物要写得很明显,非常清楚,很明显如同在眼前,“青山隐隐水遥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写感情呢,要写得比较含蓄,不要都说出来,这样才是好。这个话有的时候是对的,可是不完全是对的,因为文学、诗歌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写景不是“显”是好吗?可是写景有的时候隐也可以好。写情不是“隐”是好吗?可是写情有的时候显也可以好,时间不够,我不能给大家举很多的例子。像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写得就很显,但是一样是好的。所以好坏不在他的隐显,在于他有没有真正的感发,他是不是能够把他感发的力量带出来了?我想大家可能认为显的好,把感情都说出来就好。可是其实有时候把感情说出来反而是不好的。这个中间有一点差别,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也不能说它就完全不好。他写诗总是很用心去写的,但是他很浅薄,三年才写出这两句诗来。觉得咬吻我真是不容易啊,三年才写出来的,所以自己一念就感动得流下泪来了。但是就算这里他写得很真切很明白很“显”,其中感发的力量实在是很小,可见写情写得“显”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的。还有写景写得“显”是不是就一定是好呢?我也常常举晚唐人的两句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样的写景是写得真的很显。但是这没有什么深刻的意思,没有感情没有感发。朱光潜举了晚唐温庭筠的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早晨梳头洗脸完了,一个女人倚靠在可以望见江水的高楼上,等待她所爱的人回来,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楼前的江水上很多帆船都过去了。都不是她所等待的爱的那个人。等了一天,从早晨梳洗罢就等,等到黄昏,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太阳已经沉到西边去了,黃昏的斜照的阻光照在江水上酒出采一片光明,江水悠悠地魂,她所等待的人没有回来。朱光潜说写到这里就很好,“过尽千帆皆不是”,你看那"斜暉脉脉水悠悠",真是余韶悠然。可是,事宴上底下溫庭筠又说了一句,朱光潜说这句话说得不好。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肠断白苹洲”,女子等了一天她所爱的人都没有回来,所以,看见那个白藉在眼前,就是一片白色的藉花,觉得现在心里边都是肝肠寸断了。朱光潜说这个感情说出来就不能给人一种含蓄的余留的味道,就了无余味。肠断白裹洲好像很忧愁,可是如果不写肠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那斜暉的脉脉,江水的悠悠,不都是相思怀念吗?
你完全不用说出来,说我有多么多的怀念,你就是说得再大,能表现出多少怀念呢?但是我现在就是要说,诗歌不是绝对的,不是说写情只要"隱"就是好的,像柳宗元境的"秋采外外割愁豚。若力化作身千佐",我也要“散向峰头”去“望故乡”。写情写得很显,难道就一定是不好的吗?所以诗的好坏没有一个老师给你一个绝对的标准,说什么一定是好,什么一定是坏,要把整首诗结合起来,要看整首诗的结构、叙说的口吻等各个方面。
====== 对于刘禹锡的诗歌,叶嘉莹主要讲了他对自己和历史盛衰的通达。跟柳宗元做比较。就不再摘录了。
韩愈,白居易
杜甫是用他的心他的感情来写诗。而韩退之跟白居易元微之这些人都是用脑、用才来写诗的:找个好题目来作诗,像白居易他们的“新乐府”。乐府本来是汉朝出现的一种新体诗,有很多是民间的歌谣,反映的是民间的生活,他们就模仿乐府诗的这种作风,写了一大堆反映现实的作品,起了名字叫做“新乐府”。而杜甫不是,杜甫是因为他遭遇了很多眼见身受的经历。不得不然,它自己跑出来的,不是我去找个题目来写一首好诗,这完全是不同的。所以这两派都是从杜甫那里得来的,一个是逞才方面,在词语口吻上要惊人;一个是从杜甫反映现实那个方面继承下来的,可是他们已经变成了有心的,是故意地去找个题目来作诗,跟杜甫流自肺脏、出自肝肠的诗性质是不同的。所以你讲杜甫不能不结合他的生平来讲,你讲辛弃疾不能不结合他的生平来讲,我已经说过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用他的生命来写作的,是真的付出了自己生活的代价来实践他的诗里面所说的东西。不是我干的是一套,写的是一套,不是这样的。当然我也不是说韩愈白居易就干的是一套写的是一套,但是他们是以自己的生活追求为第一位,然后才去关怀国家人民的。当然,有这个关怀还是好的,但是层次是稍差一些。所以现在我们讲韩愈跟白居易,可以放下他的生平,只看他的诗。
======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是白描,只有一个典故,所以写得还算好。白居易的诗,没有杜甫的感发,所以不是一流的,只是二流的诗人。二流的诗歌有二流的读者欣赏。二流的读者数量更多。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努力去做一流的读者吧!
李商隐
李商隐在中后唐诗中篇幅最多。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中后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这三册一起看,李白,李商隐,杜甫这三个人的篇幅最多。
在讲李商隐的时候,叶先生又花了不少时间重温李白杜甫,进行比较欣赏。李商隐的诗,讲得非常详细,很精彩。我却没有太多笔记,因为要笔记的话,可能是全篇通抄。
李贺,杜牧
这两位我听听就过去了。没有太多感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