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经症患者的自白与自剖
曾几何时,我深陷于鲸腹一般的地铁中,恼其糟糕的阅读环境,加之不想盯着手机,于是选择放空,偷偷观察四周。
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
无论是醒着的或睡着的,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醒着的人往往扎进手机屏幕,透过各种精彩纷呈的APP 来暂时忘却身处逼仄、人味浓郁的车厢。记得有一次,我发现我身边的一个虚胖的女孩,低着头反复刷着微信:朋友圈,下拉,下拉,关闭。群聊,点开,点开,关闭。接着再继续反复操作。是不是很多人都有着红点强迫症呢?
科技真是以人为本呢。
在地铁中我感到一种沉闷的绝望。很难看到一些特别有生命力的人。或许是因为我自己的精力也在不断地流失,无望感也从未断绝。
我想,如今应该没有多少人是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了——“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为经常打球锻炼的缘故,我自认身体还不错,在被人说瘦的时候总会笑着用“我可是优质精瘦肉”的调侃加以反驳。正因为此,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但现在我承认我并不是这样的。我的心理藏有污垢,我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我“有病”,我早该意识到的。
可是我也会忍不住想,按照卡伦·霍妮所说的“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的说法,这个社会难道不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病态吗?不管是肤浅浮躁急功近利,犬儒戾气厚黑套路,还是审美扭曲、千篇一律的网红整容脸。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难道说一个抗拒迎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人就是“有病”的吗?但反过来肯定有人驳斥:你凭什么说社会有病?社会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变化着,每个时代都会盛行着一种形态。好歹你没有生活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或者是文革时期啊。而且你凭什么认为人家的那种喜好就是不好的呢?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啊,何况你还非顺势而逆流。因为考虑到另一种想法,于是又没了反抗的底气。
总是自相矛盾。总是格格不入。
相比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以及最近看过方热的《从自我苛求中解脱出来》,我觉得还是卡伦·霍妮提供的自我分析的治疗方法和将冲突根源归因于社会文化的观点更深得我心。(下次要看一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身为主任并也曾学过精神病学的妈妈向来反对我看心理学的书,一是她觉得那东西自我暗示,会让“病”无中生有——她一直觉得他的儿子性格不错、也蛮优秀的。二是因为她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不会关注很多内心感受,完全是目标导向——反过来说我就太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把重心放在所要实现的目标上。
在这个社会,作为一个男的,细腻敏感变成一件坏事。似乎大家宁愿更喜欢粗线条一点的男子,那种 alpha man.也可惜我只有一颗艺术家的心而没有艺术家的实力。
其次,不懂心理学的人看相关书籍容易代入吧,特别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我想我是深受其害的。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曾从学校图书馆借过弗洛伊德的书、《重口味心理学》和一本“XX精神病案例”的书看过,整个人似乎变得神经兮兮的、对心理学、人性阴暗面特别着迷。后来还看了尼采和叔本华的书,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人附上了悲观主义色彩。同期我还看了许多悬疑恐怖、 Cult、NC-17等片子,比如《电锯惊魂》、《告白》、《禁闭岛》、《黑暗侵袭》、《寂静岭》。其中最让我神魂颠倒的是朱迪·福斯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沉默的羔羊》系列,以及库布里克的《发条橙》,昆汀的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再配合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等书,我渐渐从一个根正苗红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反乌托邦、主张无政府主义的嬉皮士少年。
哦,其实也有点左倾。
三观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歪的。
从一个简单阳光、容易满足的少年变成一个深刻沉重、忧郁消沉的少年,就如从愤世嫉俗变成玩世不恭,也就一步之遥。然而即使哪天我确实变得玩世不恭了,我想也还是会很讨厌犬儒主义的。我宁愿头脑的不发达也不想要那良心萎缩的世故。
如今,我意识到了大一教的传播学中”魔弹论“的威力。每个人在讯息某些都毫无招架之力,就像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躺着不动接受治疗的病人甚至你也可以把它比喻成被绑在床上、遮住眼睛并带上口塞的 M.总之传播者只要使信息对准受传者,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灌注到受传者的脑海中,迅速使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这种观点在二战被德国纳粹推崇鼓吹运用影响甚广。
而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么多媒体、自媒体、大 V、KOL、网红都宣扬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成千上万关注阅读并将他们的话奉若圭臬的大众。咪蒙、新世相、罗辑思维(教会级)等热门大号,薛之谦、艾克里里、papi酱还有那些长相同质、下巴戳死人的网红们,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那些接受其观点的人看待问题的态度以及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但是那些态度就一定对么?其背后的交易和传播者自身的局限性,受众知晓吗?做广告和公关最好的一点就是让我对这些媒体发布的信息抱有很强的怀疑态度和不信任感。更不要说那些门户网站每天推送的社会新闻以及那惨不忍睹的下方评论区了。足以可见国人戾气之重,都是患有neurosis的现代人啊。
这些都是魔弹论的影响,我也没有幸免于难。我所偏好的书和电影,让我对阴暗和痛苦着迷,让我变得对社会对人性悲观。一直强调娱乐至死而表现得清高脱俗的我,也还是中了媒体的”魔弹“,只不过这些媒体是一些剑走偏锋的小众奇葩玩意。至于好不好,真不好说,审美这东西争论得没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某些我觉得很没营养很没意义的东西很多人就是喜欢就是觉得逗得他们开心。咪蒙的死忠粉还会觉得我这样的直男是 low 逼呢。
有人说,何必想这么多,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没错,想得多了的确容易痛苦。但是我觉得已经开启了”想得多“的模式就很难收了,就像从善到恶很容易,回头是岸就很难了。潘多拉的魔盒已经开启了。况且,身为文青还想过什么 simple life?只能想着如何深入浅出,在生活中灵活转化不同模式吧。
对于那些标榜着”喜欢简单“并且真得头脑简单的人,我真得很佩服他们的乐观和勇气啊。
正如卡伦·霍妮所说,社会文化是冲突的根源,而我认为媒体对冲突的发展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不改造,媒体不规范,冲突就无法解决,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神经“的。
而卡伦·霍妮在该书中也提过,未解决的冲突所带来的人格衰竭会造成患者道德观念的分裂而加重其自我中心趋势从而导致诸多无意识的的假象。而我开篇不久提到的我对痛苦的嗜好(观看他人的痛苦及强调自身的痛苦)正印证了这点。
或许的确有时候是把一些问题小题大做了。突然想到一个操着东北话的训斥念头:
“你弄啥嘞?整天不想着怎样赚钱瞎整啥玩意嘞?”
哈哈哈,或许大多数人都是觉得我们这样企图靠自学心理学自救的人都是“想太多”了吧。
缺乏理解的悲哀,就像《Taxi Drive》的Travis一样,在面对前辈想要诉说心中的苦闷却无从表达而哽咽无奈吧。
“你一定会没事。”这是一句美好的鸡汤吗?
我知道,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细腻耐心的心理医生/咨询师应该很难完全了解患者。
所以关键还是要靠患者自救,自己改变自己,主动着去做些什么事,而不是消极地坐以待毙。
而卡伦·霍妮的这本书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就像是把我脱光了扔到街上,让我不得不去正式自己一直逃避掩饰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有意规避的,有些则是我没注意到但一直潜意识地运作着。比如我为了维护自己那可伶的自尊而构造了理想化意象和采用外化作用等防御手段,比如我因解决冲突的失败造成人格衰竭而导致自己主动性和行动力丧失的这一致命后果。正如《我们的内心冲突》这本书中提到的治疗的步骤那样——首先要让患者看到他的问题的严重程度。而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使患者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是具有危害性质的。
鲁迅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大概就可以运用于此——面对冲突来临时,我们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掩饰隐藏,或者是直面并彻底解决呢?
卡伦·霍妮在书末说到,心理医生不能让病人变得完美无瑕,只能说帮助其变得自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暗示了患者自我分析的必要性,而结合这本书的理论知识足以成为我们自我分析的切实工具。而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花了比阅读更长的时间在做了读书笔记后进行自我分析。
在这里,我决定向自己挥刀自剖。减轻神经症危害的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冲突,而不是逃避掩饰。
感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做的那些无益处的解决尝试。特别是我为了维护我那仅存的可伶自尊,而构建的一个个理想的自我意象,还有那总是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外化作用。
对于人格类型,我有点迷茫,害怕像星座血型、血质测试或是MBTI、The Big Five、SCI-90等测试那样容易让人自我强化、过于代入从而对号入座。可实际作用有多少呢?如果按卡伦·霍妮所说,每个人都有着这三种人格类型,那真得就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冲突、都有着或深或浅的神经症了。这样似乎有自我安慰之嫌。其实也是为了说给短评里打一星、吐槽着”读完只觉这世界上除绝对的庸人即是神经症者“的那位朋友听。关于我的主导人格,我想最早我该是屈从型人格,但是在经历了诸多不美好或看了太多阴暗的东西后,可能渐渐基于回避人的孤立型人格占了上风。而基于对抗人的攻击型人格也一直潜意识存在着,主要表现就在于容易推诿责任和好斗的攻击型倾向和强迫性的增强,特别是打球的那个我,和平常温和的我截然不同。这个我会在后面的案例中具体阐释。神经症的核心是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我想就是因为我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攻击性/虐待性倾向,而导致神经症程度的加深,伴随而来的是强迫症和无意识痛苦的增强。
下面是我回想的几个具体例子,先附上我自己做的自我分析表中的一部分截图:
(一)当我在打球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我们茹毛饮血的祖先将他们破坏的原始本能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传递下来。我们身上流淌着这种血液。我们的社会框架形成的超我一直压抑着原始兽性的本我,而我们那可伶的自我像个受气包一样在两者中被丢来丢去,不断地自我压抑,久而久之难免出现扭曲。
作为一个“草食系”的屈从型的人,却时常会有一些偏激、残忍的想法出现在脑海中,因此感到羞愧尴尬,想要极力摆脱。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偷偷地钻进我的大脑形成了那些可怕的潜意识——一些毁灭他人的冲动。因为本性向善甚至偏向老实,自然不允许这样的念头作祟,于是开始压抑这部分态度而突出其对立面——善、同情心。因此可能导致了一种善和爱的假象。即在平时与人交往中,我表现得温和甚至有时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但实际上我内心并不喜欢自己这样看似“窝囊”的表现。我想要表现得更强势更有自信一些,特别是在女性面前。
实际上,越是屈从于对自己的理想化意象的苛求,就越容易把这种屈从外化。因此我的这部分被压抑的破坏欲或虐待倾向会在某些时刻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外化,以外在冲突取代内心冲突,将对自我的恼怒发泄到自身之外,从而达成回避冲突、愉悦自己的目的。
“长得挺清秀的,打起球来这么禽兽。”高三毕业后在一次打球后一个大叔这样对我说。
摘掉眼镜,换上装备,站在球场的自己似乎变了样。虽然自己比较瘦,但骨头硬、球风硬,的确会给人一些麻烦。我似乎也享受着这种快感,即一开始让对手以为我比较瘦弱、看起来好欺负,但实际上打起来他们就会后悔了。毕竟核心力量这种东西穿上衣服是看不见的。哎,我发现自己又无意流露出自大感了。为什么说打球时的我破坏性很强?因为好斗。即使只是业余比赛,很多人纯粹是为了消遣娱乐甚至流流汗。但是我是为了赢,我想要赢,痛恨失败,我想打败对手,最好是以压倒性的。用两个英语单词形容这种感受最贴切不过了——“aggressive”&“overwhelming”.我想吞噬对手,更想让对手感受到那种即使拼尽全力也无法取胜的绝望。因为想取胜,自然会很认真。不管是在进攻端摧毁对手的防守、打爆对方,还是在防守端把对手封死、让其打出糟糕挣扎的表现。这里体现了我攻击型人格和虐待狂趋势——想要挫败对方,并从中获得兴奋。
作为一个长期抑郁、多巴胺水平较低的人,好像很难放开自己high 起来。而似乎只有在打球才能让我变得兴奋激动和开心。但是当我过多地追求胜利的结果时,我很难开心起来甚至会感到恼火。因为篮球是团队运动,看得是整体性。即如果一队有一个水平次的人,就会成为一个致命的集火点,从而导致整体的失败。再加上我那强硬、无所不能的理想化意象会使我用这种标准衡量别人——即让别人也要和我一样拼命、认真,打出和我一样的表现,否则我就会觉得对方拖自己后退,就会对对方有所指责,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冲突。但实际上,我经常会事与愿违,会觉得碰到一个好队友多么难,会觉得怎么这么倒霉碰上这猪一般的队友,更夸张的是常常会有一种好玩又好笑的想法——“要是自己拥有分身术,能和几个自己一起并肩作战该多好啊”。除了好斗,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的表现吧。毕竟很多人都只是为了玩、为了放松,而不像职业球员一样追求更高水平的竞争。因为自己太较真,所以受不了他人懒散的态度。有时候碰到不认真防守的对手,我也会觉得没意思,还不如一个人打。潜意识里想要统治对手,但实际上又不能体验虐菜的乐趣。
分析下来,球场上的我毫无疑问就是我诸多理想化意象里最典型、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一方面,他给予我打败对手、获得肯定赞扬所带来的自尊感和成就感,比如我时常会得到队友或对手“你身体真好啊”、“技术不错”之类的夸奖。而作为依靠他人褒贬而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的屈从型人格来说,这点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打球又给了我在和对手进行激烈身体对抗的一种暴力和破坏欲的尽情释放。打篮球是身体碰撞最为激烈的运动之一,不像羽毛球、乒乓球或排球那样缺乏身体接触。比如我为了抢篮板需要和对手卡位,常常用到臀大肌和背肌;为了获得出手空间需要把对手顶开,常常用到如肩胸及手部肌肉;为了躲避对手的封盖,常常会在空中辗转腾挪滞空或拉杆上篮,这需要用到腹肌;为了突破对手并得分,除了技巧节奏外更需要速度和爆发力,而这常常需要腿部肌肉。综合来看,核心力量对打球来说至关重要,而比较瘦的我却有着不错的核心力量。所以一方面是打篮球带给我胜利的快感也是驱动我选择这项运动的部分原因吧,即有成就感,满足马斯诺需求的最高层次呢。在打球的时候,身体碰撞、无意地伤到别人都属于很正常的。如果一个人因为一点小小的碰撞而受不了比赛强度而出口抱怨,对于会打球的人来说会认为他是一个soft并轻视。正因为如此,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我的破坏欲并且无意地”伤害“别人。在如今的文明社会中,谁还会打架呢?就连骂人都鲜少了。我从小到大好像没怎么打过架,脏话到时有说过的,只不过上了大学后基本不会了,而且当我面对一个动不动就爆粗口的人,即使她长相姣好,我也会感到一股深深的厌恶。但是在球场上就不同了,在剑拔弩张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冲突而大打出手。我有过几次发飙的经历:两个人凶狠的互相盯着对方,在准备动起手的时候被其他人或自己的理性劝止住了。毕竟人在愤怒的时候理性荡然无存,处于一个比较傻的状态。所以现在我会尽量克服自己的这种骂人或暴揍对方的冲动。我会选择用篮球作出回应。比如我被对方小动作搞伤后,我心中会升起一团怒火,暗中与对方较劲,从还会让一点的和谐友好状态变得认真凶狠起来,我要让对方知道我不是好惹的,要让他为他这样做付出代价。这种报复性心理,我想很多打球多年的人都多多少少会有点的。据我观察,即使是年事已高的老球痞,也会有被惹火的时候。不过还是有一些人很随和很宽厚,我想他们应该是把胜利置之度外,只是单纯为了享受运动吧。但我总觉得像篮球这样的竞技体育,只有到了一定比赛强度,才能享受更好的比赛乐趣。或许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亦或许我还是太年轻。
年轻人呐,还是太冲动太热血了。
我认为这种破坏欲应该是人的本能冲动。只要我们身而为人,它将伴随我们从出身至死亡。即使如今我们成为了讲文明讲礼貌的现代人,不管是大老粗还是文艺小清新,身上都是存在着这种东西的。只不过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发作阈值不同。我想它与年龄、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环境有一定相关性。
回想起来,我也曾三番五次地和朋友说过——“要是我能一直像球场上打球的我那个样子就好了”这样的话。这么说来,打篮球的那个”我“是我追求的理想自我喽?反过来说明了我是鄙夷平时的自我的。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认为生活中的我是失败的,有时我也感到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感到活着没有意义,因此带有虐待狂趋势的我会变得具有破坏性,并寻求着一种代偿。而这种代偿,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篮球了吧,同时它也以一种激情填补我空虚的生活。
看似“球场上的我”这种理想化意象给我提供了慰藉和快乐,但实际上这种良好的感觉不能长久。特别是在我现在球技变高之后,我开始对野球场上的队友或对手愈发感到不满,会觉得没劲,会痛恨自己的停滞不前和满足于和低于自己水平的人打球的想法。另外,现在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如果和别人比较永远比不完的,那些职业的不屑于来野球场打球的。比我厉害的人多的去了,只是我暂时没遇到那种能随便打爆我的人或者是人家没有认真罢了。
人和动物主要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而不是纯依照本能行动的,但也因此人的欲望是无边际的。生而为人,拼命地想要得到某样的东西,但是得到了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快乐的边际效益迅速减少,马上失去了新鲜感并感到不满,从而萌生想去追求新的东西的念头。这样周而复始不断(恶性)循环。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痛苦的原因就在于欲望太多而能力不足以实现。王小波也曾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作为一个不断构造理想化意象而对自我苛求过甚的我来说,经常会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痛苦。看来是时候要学会知足寡欲了。
我相信支持我多年来一直略带偏执的热爱篮球的原因,就是因为打球给我带来快乐。然后因为热爱,才想追求更高的水平和乐趣。但是现在的我把胜利看得太重了,这并不好。
(二)屏蔽的就是你
(三)醉死在温柔乡
(四)性的压抑与饥渴
(五)活在真空中的人
剩下几个案例我决定以后有空在豆瓣日记里继续自剖。其实我大可将其写得像小说一样更加有趣生动,但是为了学以致用,我还是想用到《我们的内心冲突》等心理学书籍的理论知识。
6月底的时候曾有一个以前当过老师的人说我身上有很多一直在逃避的问题。当时刚离职的我完全听不进去,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觉得他说我有“完美主义”的观点纯属荒唐。而如今,在我又经历一些事,看过一些书,又有了一些思考感悟后,我意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很多以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未解决冲突所带来的结果也都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证——恐惧,人格衰竭,绝望,虐待狂趋势。
我的多巴胺水平一直很低,精神长期处于低潮,让人感觉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总是有着无望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能获得内心自由和快乐的希望。
我也担心别人发现我的真面目,担心在我向别人打开心扉,然后释放的负能量会像阴霾一样扩散,让对方敬而远之,不再喜欢我不再愿意和我交往。
我是一个自我的人,所以相比成为一个虐待狂,我更惧怕的是成为一个倒错虐待狂。我不想处处自我贬低,也不想总是生怕失望。当然,我已经让人失望了。我也的确会有这种感觉:让那些看好我的人失望。但谁知道他们是不是真得看好我呢,还是只是随口说些好听的话呢。我也不想成为一个受虐狂。在打球和饮食上,再加上神经反射的迟钝,我似乎已经表现出了自虐的症状,并且我会认可”痛苦让人清醒、让人变得更好“的这种观点。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管是成为 S 还是 M,都是不正常的。
相比以上三点,我最担忧的问题还是人格衰竭。我终于知道自己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总是感到疲惫、缺乏目标和行动力的原因了,这些都是人格衰竭所造成的精力损耗和分散带来的结果。我的内心总是处于分裂的状态,想要达成很多事情,导致我的精神难以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并付出努力,把它好好做好。反而是想一出是一出,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最后形成样样不精的万精油。我的野心太大,但是行动力又不足,最终导致毫无建树,离目标越来越远。就像打井一样,按理说应该把一口井打深才能出水。但是我却为了一次性出更多水儿自作聪明打了很多口井,但因为总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所以这些井都很浅,出不来水。这只是弄巧成拙地自己 zuo 死,或者说自己缺乏心无旁骛的专注信念,那种类似日本匠人精神的东西。我似乎缺乏目标导向,很难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持续努力。遇到一些与自己三观相悖而感到难以忍受的东西就索性不做了,或者过度依赖于凭兴趣爱好来做事,这导致最后众多目标的一一落空。因为人格正在衰竭,精力不断流失着,主动性和行动力渐渐瘫痪,从而也变得难以决策——因为不再信任自己。另外自己会感到更易疲劳,因为意识不到自己干不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而感到沮丧失落,显得无精打采,觉得很多小事都不值得努力去做,或者觉得因为方向的迷失而不想事倍功半或者做无用功,这会不会是一种不想努力、逃避现实、逃避冲突的借口呢?会不是是属于保护性结构中的合理化作用,一直对自己进行着自我辩护?即不管怎样,我都是有理的,我做得都是没错的。倘若真是罹患人格衰竭,精力偷偷地流失着,那我觉得自己真是对得上去年 ex 给我取得”很累很累先生”这个绰号了——总是动不动就觉得疲惫,明明自己睡得也挺多的。
人格衰竭所带来的另一个道德分裂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现在我不敢这样说了。我承认自己三观已歪,我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曾无意识地伤害别人。很多情况下,我可能初心是好的,但结果···很不幸。这就像熊和隐士的寓言故事一样,无知即罪恶。人若不认识真正的善,即使做出了看似善的行为,也不是美德,反而会伤害别人。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让自己觉得“明明是为他着想”的委屈想法再次出现,我觉得十分有必要了解自己道德的缺陷——由于人格衰竭而导致的道德整体性的损失并由此引来的自大趋势、立场不明及不可靠性和难以承担责任。而这其中我最害怕的是承担责任的能力的丧失。
我好像一直以来都在逃避责任,身为一个男的鲜少主动担当。是缺乏责任感还是因为我根本承担不来责任。就如书中所说,难以承担责任的表现一是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也根本不想知道。换个做法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需要做出什么牺牲;表现二是那自以为万能的感觉,没有能力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甚至无能力看到这种后果。不好意思又要拿我的 ex 举例了。当初热恋之际,相拥躺在床上,我也曾对她许下很多浪漫好听的承诺。但实话说,我当时是真心失意的,我并没有像很多男的是为了哄女的开心而随便欺骗其感情的。我是投入的,是认真的。当然我也知道很多女的只想听到甜言蜜语——其实人们不喜欢听真相,只愿意听他们爱听的或自己所以为的真相。不管怎样,我绝对是真心的。但没过半年最后还是落空了。为此我感到深深地自责,认为我是一个骗子,没有履行承诺就轻易答应别人——我是一个看重承诺的人。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不是虚伪,而是因为太不成熟而没有意识到履行这一承诺所需要的能力,即是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的能力。自己选择的路,是不是咬着牙含着泪也该继续走下去呢?而不是选择甩锅,把自己错误选择的烂摊子丢给别人去处理。
虽然嘴上说着感到无望,但实际上我还是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苦苦挣扎,一直在给自己身上动刀,一直在试图自我救赎。只不过因为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认识,做了很多治标不治本的无用功。
我渴望希望,渴望找到努力的方向,渴望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渴望人生富有意义。
我认为对我来说最关键的在于,能够对自己负责和获得内心的独立。只有具备这两点,我才能重获快乐和自由,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也希望对人对己的关系能得以改善。不再这么压抑自我,开始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为其奋斗。内心也变得更加坚强,有了自己稳固而不易动摇的价值观,不再以别人的褒贬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且减少焦虑不安的情绪,不再像过去那样畏惧自己和他人,不再自我孤立、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以上都是理想化结果,实际做到感觉很难,还是慢慢来吧。
感谢卡伦·霍妮的这本书给我醍醐灌顶般的帮助。
但是最后我突然隐约感到担心,自己是不是又陷入无病呻吟、想得过多的陷阱中。杨绛先生曾说:“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虽然我读得书并不算少,但是我还是担心自己没有深入浅出,就像武侠小说里因内力不够而练功练得走火入魔的人一样···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自救的神经症患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的!说不定比那如止痛片的心理咨询效果要好得多。主要是心理咨询可贵了···
一个月前看得《人生七年》纪录片对我也有一定启发。片中少年叛逆消沉的 Suzi 在56岁的时候接受采访,非常平淡地接受了自己走过歪路的过去。她把人生当作一本书,过去不如意的人生就像是打开了一本不好的书,但结果还是读完了——人生还是继续过下去了。
好一碗鸡汤。
最后引用蛋堡的《我们都有问题》这首歌收尾。在一定程度上,他道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神经症们的内心声音。看完这本书后,再听这首歌,会更有共鸣。
“我们都有问题 都很难入睡
我们都有问题 造成很多误会
我们都有问题 围绕着是非
我们都不知道怎麽处理我们的问题
我们很像 都说我们没有问题
也都坚持我们不一样
隔着防备 却不知不觉被影响
其实 我只想对你讲
我们都很好 我们都不好
我们让彼此难过 都别争了
我们都很好 我们都不好
那些伤害人的话 就别说了
因为我们都有问题
因为我们都有问题
我们知道自己弱点 但说得坚强
一道道证明题 都解得牵强
但为了阐述我的理想 激昂地演讲
也为了攻破你 用力地回想”
记住,有问题的就是你这个人。不要再外化了。
-END-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索里提亚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