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茶,也有好酒;谈生意,也讲为官|读《大生意人6·针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阅读完《大生意人6·针锋》已有些时日了,和前几本一样,在预售期,我就在某购物网站下单预定,收到后便挑灯夜读,算是第一批读者。
读后,就想着写点什么,算是对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一个交代。但写之前,又有一些顾虑,那就是看到的人说我在写软文推销书,或者是出版社及作者给了我什么好处。倘若真如此的话,其实我完全可以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也有些人,会用怪里怪气的口吻说:呦,你真有闲情逸致,这年月还看书,真难得……
在阅读《大生意人6·针锋》的过程中,我曾把这本书推荐给原来同宿舍同样爱翻书的赵同学,他大致了解了一下,便推荐我再把《白银谷》原著读一遍,说中国的商帮,还是要认真研究晋商……我在山西生活了40多年,对明清时期的山西商帮略知一二,但几个距离我只有一两个小时车程的晋商大院,却从未去游览过。我总在想,既然明清时期的晋商那么牛,为何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生意人们没有得到他们的传承,把生意做大呢?

《大生意人》这部小说虽然涉及到了京商、晋商、徽商等各路商帮,但并不是讲述各个商帮的经营差异和经营秘诀。其实,就笔者看来,创业也好,经商也好,不必刻意追寻学习明清时期各商帮的经营之道。如何打磨产品,如何运营,如何提升团队绩效,如何进行资本运作,无论是道与术,现代学者和企业家们早已不断提炼总结,论述成册了。
当然,生意的好坏,创业的成败,很多情况下还是取决于对运势的把握。《大生意人》的作者赵之羽老师有一次谈到高阳的小说时曾说,《胡雪岩》中指出了一个商人在混乱年代想要成功必须“借势而为”,《大生意人》中继承了这个观点,同时赵老师又道出了“逆势而上”的必要,说白了就是“该拼则拼,不可一味圆融”。
如何“逆势而上”,如何顺势而为,内心带着这些思索,我从第1部一直追到了第6部。
《大生意人》一书的作者赵之羽老师堪称是最懂清朝政商关系的小说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主人公命运,另外一个人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僧格林沁。最早了解僧格林沁,还是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后来看到的一些历史读物中,这个人的形象很多时候是负面的。
僧格林沁是清末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他军功卓著,由于任性骄横,最终被一位16岁的太平军小将所杀。《大生意人6·针锋》的开篇即描述了僧格林沁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物能在清末官场成为不倒翁,与他们极高的政治智慧有关。

“为官者,一向是做事容易做人难”。李鸿章不但把事办得漂亮,做人的境界,一般人也学不来。
在《大生意人》之五的中,古平原和陈永清一起到青阳县城筹集招降程学启的钱粮,古平原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在陈永清的配合下,精准地把几个大的粮商“拿下”,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谈经商之道,还叙述了为官之道,如乔鹤年避免为别人说自己任用私人对陈永清的使用,陈永清这个人精明在心却装着糊涂。
《大生意人6·针锋》中,曾国藩给古平原和李万堂分别布置了“将功赎罪”的作业,从此举看,正如该书的广告讲的:进与退,显与藏,顺境与逆袭,阴谋与阳谋,商业手腕与政治心术,人脉运营与处事智慧,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无不将中国生意人几千年来的那套“玩法”趋于极致。
在《大生意人》这部小说中,古平原是从贩卖一袋私盐开始他的从商之路的,但成为大生意人,主要是靠兰雪茶,说起这兰雪茶,笔者起初阅读这小说时没太在意,但读完第五部的时候,还是刻意去了解了一下,原来历史上真有此茶:
“明末张岱所制。《陶庵梦忆》上对制法有记载,但不甚明确。今已失传。兰雪茶对当时的茶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到四五年就占领了市场。”
兰雪茶是好茶,但不知为何却失传,如今似乎也没有茶商借这个做文章。
除了好茶,《大生意人6·针锋》中还有好酒。
其一为松苓酒。
在书的第19页(2016年11月第1版,作者注),对此酒是这么描述的:

作者在书中又进一步借胡老太爷之口道:“其名松苓酒,埋在古松之下,吸收了松液和茯苓的精华,对身体大有裨益。”
其实,“松苓酒是满族的传统饮料,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在山中寻觅一棵古松,伐其本根,将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于其下,逾年后掘取出来。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古松的精液就吸到酒中。松苓酒酒色为琥珀,具有明目、清心的功效。”
据说乾隆帝颇爱喝松苓酒,但因为珍贵,皇帝也不舍得喝,每次只饮一点点。
其二为桑落酒。
此酒在书的第60页(2016年11月第1版,作者注)有描述:

带着好奇心,我又查阅了相关网站,原来此酒的产地就在山西运城永济市,可惜古法已佚,现在制法多以优质的高粱、豌豆、绿豆等为原料,经蒸馏、发酵、品评、勾兑等各项工序,贮藏一年后,方成。
桑落酒为清香大曲,酒质无色透明、清澈明亮、清香纯正、芳香悦人、酒体醇厚、入口绵甜、余香较浓,回味悠远,为传统清香型的上乘白酒。据说此酒创于北魏末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因用桑落泉的泉水酿制,味道独特,是我国传统名酒之一。
清初时,桑落酒的制法佚,名酒失传。直到1979年,通过挖掘出的制酒秘方和现代酿酒技术的结合,才使得桑落酒重现于世。
明代,其酒广为传颂,隆庆年间(1570年),冯时化曾将此酒录于《酒史》里:“桑落酒,河中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其寒暄所得,以井水酿酒甚佳。当时有一个叫毛鸿宾(青州刺史)的官员,购买很多桑落酒回山东,行至半路被盗贼劫获。不料这伙盗贼饮过桑落酒之后,个个酩酊大醉,于是全被官兵俘虏。
最后,借用《大生意人6·针锋》中作者引用的一句古语:“茶如君子当亲近,酒是小人需远离”,建议大家,酒少饮,茶多品。
读后,就想着写点什么,算是对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一个交代。但写之前,又有一些顾虑,那就是看到的人说我在写软文推销书,或者是出版社及作者给了我什么好处。倘若真如此的话,其实我完全可以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也有些人,会用怪里怪气的口吻说:呦,你真有闲情逸致,这年月还看书,真难得……
在阅读《大生意人6·针锋》的过程中,我曾把这本书推荐给原来同宿舍同样爱翻书的赵同学,他大致了解了一下,便推荐我再把《白银谷》原著读一遍,说中国的商帮,还是要认真研究晋商……我在山西生活了40多年,对明清时期的山西商帮略知一二,但几个距离我只有一两个小时车程的晋商大院,却从未去游览过。我总在想,既然明清时期的晋商那么牛,为何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生意人们没有得到他们的传承,把生意做大呢?

《大生意人》这部小说虽然涉及到了京商、晋商、徽商等各路商帮,但并不是讲述各个商帮的经营差异和经营秘诀。其实,就笔者看来,创业也好,经商也好,不必刻意追寻学习明清时期各商帮的经营之道。如何打磨产品,如何运营,如何提升团队绩效,如何进行资本运作,无论是道与术,现代学者和企业家们早已不断提炼总结,论述成册了。
当然,生意的好坏,创业的成败,很多情况下还是取决于对运势的把握。《大生意人》的作者赵之羽老师有一次谈到高阳的小说时曾说,《胡雪岩》中指出了一个商人在混乱年代想要成功必须“借势而为”,《大生意人》中继承了这个观点,同时赵老师又道出了“逆势而上”的必要,说白了就是“该拼则拼,不可一味圆融”。
如何“逆势而上”,如何顺势而为,内心带着这些思索,我从第1部一直追到了第6部。
《大生意人》一书的作者赵之羽老师堪称是最懂清朝政商关系的小说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主人公命运,另外一个人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僧格林沁。最早了解僧格林沁,还是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后来看到的一些历史读物中,这个人的形象很多时候是负面的。
僧格林沁是清末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他军功卓著,由于任性骄横,最终被一位16岁的太平军小将所杀。《大生意人6·针锋》的开篇即描述了僧格林沁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物能在清末官场成为不倒翁,与他们极高的政治智慧有关。

“为官者,一向是做事容易做人难”。李鸿章不但把事办得漂亮,做人的境界,一般人也学不来。
在《大生意人》之五的中,古平原和陈永清一起到青阳县城筹集招降程学启的钱粮,古平原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在陈永清的配合下,精准地把几个大的粮商“拿下”,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谈经商之道,还叙述了为官之道,如乔鹤年避免为别人说自己任用私人对陈永清的使用,陈永清这个人精明在心却装着糊涂。
《大生意人6·针锋》中,曾国藩给古平原和李万堂分别布置了“将功赎罪”的作业,从此举看,正如该书的广告讲的:进与退,显与藏,顺境与逆袭,阴谋与阳谋,商业手腕与政治心术,人脉运营与处事智慧,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无不将中国生意人几千年来的那套“玩法”趋于极致。
在《大生意人》这部小说中,古平原是从贩卖一袋私盐开始他的从商之路的,但成为大生意人,主要是靠兰雪茶,说起这兰雪茶,笔者起初阅读这小说时没太在意,但读完第五部的时候,还是刻意去了解了一下,原来历史上真有此茶:
“明末张岱所制。《陶庵梦忆》上对制法有记载,但不甚明确。今已失传。兰雪茶对当时的茶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到四五年就占领了市场。”
兰雪茶是好茶,但不知为何却失传,如今似乎也没有茶商借这个做文章。
除了好茶,《大生意人6·针锋》中还有好酒。
其一为松苓酒。
在书的第19页(2016年11月第1版,作者注),对此酒是这么描述的:

作者在书中又进一步借胡老太爷之口道:“其名松苓酒,埋在古松之下,吸收了松液和茯苓的精华,对身体大有裨益。”
其实,“松苓酒是满族的传统饮料,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在山中寻觅一棵古松,伐其本根,将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于其下,逾年后掘取出来。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古松的精液就吸到酒中。松苓酒酒色为琥珀,具有明目、清心的功效。”
据说乾隆帝颇爱喝松苓酒,但因为珍贵,皇帝也不舍得喝,每次只饮一点点。
其二为桑落酒。
此酒在书的第60页(2016年11月第1版,作者注)有描述:

带着好奇心,我又查阅了相关网站,原来此酒的产地就在山西运城永济市,可惜古法已佚,现在制法多以优质的高粱、豌豆、绿豆等为原料,经蒸馏、发酵、品评、勾兑等各项工序,贮藏一年后,方成。
桑落酒为清香大曲,酒质无色透明、清澈明亮、清香纯正、芳香悦人、酒体醇厚、入口绵甜、余香较浓,回味悠远,为传统清香型的上乘白酒。据说此酒创于北魏末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因用桑落泉的泉水酿制,味道独特,是我国传统名酒之一。
清初时,桑落酒的制法佚,名酒失传。直到1979年,通过挖掘出的制酒秘方和现代酿酒技术的结合,才使得桑落酒重现于世。
明代,其酒广为传颂,隆庆年间(1570年),冯时化曾将此酒录于《酒史》里:“桑落酒,河中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其寒暄所得,以井水酿酒甚佳。当时有一个叫毛鸿宾(青州刺史)的官员,购买很多桑落酒回山东,行至半路被盗贼劫获。不料这伙盗贼饮过桑落酒之后,个个酩酊大醉,于是全被官兵俘虏。
最后,借用《大生意人6·针锋》中作者引用的一句古语:“茶如君子当亲近,酒是小人需远离”,建议大家,酒少饮,茶多品。